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678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docx

重点知识专题突破

历史复习重点知识点突破

一、慕尼黑会议(九下课本P34)

1、时间、地点:

1938年9月底  德国慕尼黑

2、与会国:

德、意、英、法四国

3、与会首脑:

希特勒(德)、墨索里尼(意)、张伯伦(英)、达拉第(法)

4、会议内容:

签订《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十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等地交给德国。

史称“慕尼黑阴谋”

5、英法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目的:

①牺牲弱小国家来安抚侵略者;②祸水东引,把法西斯侵略引向苏联6、结果:

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7、慕尼黑阴谋的实质:

祸水东引,把法西斯侵略引向苏联,标志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8、影响: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9、绥靖政策的破产:

①开始破产――1940年5月,德军进攻西欧,张伯伦下台。

②全面破产――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0、绥靖政策在其他地区的表现:

①亚洲――九一八事变后,国联纵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②非洲――纵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二、三国鼎立(七上课本P105)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200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袁绍

曹操和孙、刘联军

特点

以少胜多

以少胜多

结果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

孙权

建业(今南京)

3、三国开始于220年(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三国鼎立最终形成于222年。

4、三国经济各具特色的是什么?

魏国经济最具特色的是兴修水利.,:

蜀国经济最具特色的是丝织业.(蜀锦),吴国经济最具特色的是造船业.(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即今台湾,他的这次航行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也可以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5、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或启示?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

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得到启示:

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得到的启示: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今天要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7、三国的演变:

魏灭蜀,266年西晋取代魏,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开国大典(八下课本P3)

1、图中持讲话稿者是毛泽东,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遵义会议

2、时间:

1949年10月1日  地点:

北京

3、54门礼炮代表当时的54个民族,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8年(1921-1949年)

4、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5、建国之初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1949年――1956年)

6、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

国际:

(见知识提要P19)

7、与开国大典性质相类似的重大事件有:

①1917年苏俄的诞生;②1959年,古巴独立

8、新中国成立初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政权?

(1)军事上:

①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②抗美援朝

(2)经济上:

实行土地改革

四、国共关系的演变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

1.成就:

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2.破裂:

1927年4月12日,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6年,也叫土地革命时期)

1.国共的对峙

(1)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中共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

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影响:

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九一八事变)

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1)原因: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②中共的推动:

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标志: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中共对国民党政策的演变:

武装反蒋→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中共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

1、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形成:

①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②1937年“七七事变”后,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成就: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四)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双方的决战

标志: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五)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

(六)国共关系的缓和(1979年以后)

【分析认识】

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2.国共关系的认识

①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②“分则两伤”如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合则两利”: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年代,日本侵华,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才取得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经济全球化(九下课本P95-98)

1、全球化的发端: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

2、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①根本原因――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客观上要求在经济上打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扩大市场。

②二战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③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④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3、动力:

两次工业革命

4、具体表现: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

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56、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对整个世界:

为世界经济发展不断增添了新的活力,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对发展中国家:

有利也有弊。

有利方面――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无疑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不利方面――①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实力不足,造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大。

②有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常常将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3)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

7、中国如何应对: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但同时要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

8、中国的具体应对措施:

实行改革开放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地举办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六、红军长征(八上课本P59-62)和新长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八下课本P38-50)

一、红军长征

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

简述中央红军长征历程。

长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长征胜利有何重大意义?

(1)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2)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缴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11个省,越过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五条主要河流,行程二万五千里。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3)标志: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4)意义:

见课本P62

3、遵义会议(八上课本P62)

        ——建党以来的第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1)时间:

(2)内容:

  (3)意义:

4、什么是长征精神?

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从长征中,你受到哪些教育,得到什么认识

(1)长征精神:

见《知识提要》P17

(2)现实意义:

学习红军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培养勇敢顽强、连续作战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等,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5、感想(认识):

①中国革命是艰难、曲折的。

②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③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乐观向上,不怕流血牺牲。

④要有集体主义精神。

⑤要有团结协作精神。

⑥要有艰苦奋斗精神。

⑦要不怕苦不怕累、能吃苦耐劳。

⑧要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提高自己,才有能力为社会出力。

⑨要好好学习、锤炼意志、增强体魄,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二、新长征(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新长征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新”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八下课本P39)

(1978年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1)地点:

(2)主要内容:

  (3)意义:

4、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

  1.都形成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集体。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共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3.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遵义会议为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4、都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红军长征和新长征的比较:

(1)红军长征实现了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新长征则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2)长征途中,红军要与三大困难(党内的错误思想、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新长征途中,我们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譬如,国内外竞争空前激烈,建设资金相对匮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依然严峻等。

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继续发扬红军官兵一致、患难与共的长征精神,发扬红军一往无前、敢于拼搏的长征精神,发扬红军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

七、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一)对外交往的历程

1西汉:

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汉武帝以后,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2唐朝: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与日本、新罗的交往;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加强了中印联系。

3宋朝:

重视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泉州、广州、明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引进外国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

4元朝:

元都城大都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马可•波罗行纪》;对外港口

5明清:

①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

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②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明朝引进推广国外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变化的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海陆并举;宋元是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变化原因:

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③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宋代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

和平交往:

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战争:

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二)对外政策

1对外开放:

从两汉、历经隋唐、宋元到明朝前期,封建政府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影响:

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2闭关锁国:

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表现:

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2)背景:

根本原因是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②统治者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③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害,又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统治。

(3)影响:

3启示:

只有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者亡。

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

⑴张骞:

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

⑵鉴真:

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

⑶玄奘:

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

⑷马可·波罗:

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⑸郑和:

1405—1433年七下西洋,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八、美国发展史

(一)、美国独立战争:

(九上课本P72―77)

1、原因: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经过:

①爆发――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4-18)

②建军――大陆军(华盛顿担任总司令)

③建国――颁布文件《独立宣言》

④转折――萨拉托加战役(1777年)

3、胜利:

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

4、性质: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5、意义:

国内――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体(《1787年宪法》),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际――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7、评价华盛顿:

①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担任大陆军总司令,克服困难,英勇作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②担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主持制定了1787年宪法,严格遵守宪法,言行一致,是维护民主的好榜样。

(二)、美国南北战争(九上课本P111-114)

1、背景(原因):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即南方种植园经济与北方工商业经济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导火线:

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3、过程:

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1862年林肯政府通过了《宅地法》,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内容:

从1863年1月1日起,所有南部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一律获得人身自由。

)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北方获得了充足的兵源,扭转了战局,提高林肯威信;1865年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

问题:

1863年1月起,美国内战中,开始实施的文件名称是什么?

该文件是针对当时什么情况颁布的?

对整个美国都适用吗?

为什么?

说明颁布实施该文件的目的是什么?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该文件是在内战爆发,北方连连失利的情况下颁布的不适用于全美国,因为该文件是针对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间而言,非叛乱州的奴隶仍不能获得自由,说明颁布实施该文件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解放奴隶,直接目的是为了瓦解南方叛乱各州,扭转战争局.。

根本目的是维护美国的统一,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4、性质:

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5、意义: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简要分析比较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①都是通过战争方式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②革命中,资产阶级都起了领导作用,人民群众都起了推动作用③都颁布了激发革命积极性的文献。

第一次颁布的是《独立宣言》;第二次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④都是加速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共同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作用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①第一次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要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是在英国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开始的;第二次是南北战争,是要取消黑人奴隶制度,是在北方资本主义经济与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开始的。

②第一次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第二次的胜利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对当今我国发展有何启示?

①国家独立和国家统一是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②用革命和改革扫清经济发展的障碍

③民主体制和自由平等的理念能促进国家的发展

(三)、罗斯福新政(九下课本P22-23)

1、背景: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采取“新政”,救治经济危机。

2、内容:

A、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B、恢复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C、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业品价格;D、举办公共工程建设,减少失业。

3、中心措施:

对工业的调整

4、新政“新”的体现(特点):

新政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指导。

5、实质:

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

6、作用:

A、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资本主义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B、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

7、评价: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调整,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

8、启示:

罗斯福新政中体现出来的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注重发展农业、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等等,都是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予以借鉴的东西。

九、台湾问题(八下课本P65-66)

(一)、列举台湾历史上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史实

国内史实:

1.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

3.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4.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进一步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国际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罗宣言》从国际法角度证明了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

《波茨坦公告》重申了这一点。

《中美联合公报》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

1949年,蒋介石战败后,逃到台湾。

(现在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着本质区别:

前者是我国的内政问题,后者却是殖民侵略问题。

(1)为加强统治,内地曾在台湾设置的机构有哪些?

(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清朝时设台湾省。

(2)清朝时台湾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①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了台湾。

②1683年,康熙派清军进入台湾,于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③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

(3)在历史上,台湾曾被哪些国家占领过?

什么时候被谁收复?

①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2年,被郑成功收复。

②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日本在抗日战争中战败,台湾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收回。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②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

④1993年,“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⑤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⑥2005年,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4)台湾在近代史上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

两次分离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①两次分离和一次回归: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中国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解放战争国民党兵败占据台湾

.不同点:

第一次是帝国主义侵占,第二次是国内矛盾所致。

(5)为了促进两岸交往,海峡两岸各成立了什么民间团体,“汪辜会谈”是哪一年?

“汪辜”各是谁,“九二共识”是什么?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

“汪辜会谈”是1993年,“汪”指海协会会长汪道涵,“辜”指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

(“九二共识”指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6)近年来,海峡两岸交往有什么特点?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交往日益密切的基础是什么?

(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事实说明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海峡两岸同根同祖,都是中华民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信仰习俗,共同的传统文化。

3、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7)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党和政府对台湾的大政方针有什么变化?

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由谁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