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9810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docx

《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docx

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

2019年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总结暨2019年工作思路

 2019年工作总结

一、多项考核进入全市前列

从2019年市文明办组织第三方测评开始,高新区已经连续7年第25次取得中心城区城乡环境测评第一,在上级部门组织的市政设施、环境卫生、数字化城管、城郊结合部攻坚行动等考核中,XX高新区均位居全市前列,区域整体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杨洪举副秘书长对高新区城市管理暨环境治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在XX市城郊结合部环境治理攻坚行动首次考评中,高新区获得了最高奖项—流动红旗奖。

二、推进“四改”工作,努力打造高新区域环境

(一)深化工作机制,有序推进老旧院落改造

2019年,高新区继续深化“四二五”工作法,推行“一尊重五结合”院改工作新举措,按照“启动一批、改造一批、带动一批”的“滚动式”院落改造模式,通过肖家河东二巷7号院、芳草玉林西路4号院等院落改造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院改工作由原有的“被动改”到“主动改”的转变,有效推动老旧院落改造工作。

今年,在全面完成市院改办下达的20个老旧院落改造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自加压力,投入资金约6400万元,实际完成30个老旧院落改造,提前超额完成老旧院落改造目标任务,并启动了新一轮院改工作。

高新区肖家河西一巷老旧院落改造工程被推荐为XX市老旧院落改造工作亮点工程,代表XX市接受《老旧院落改造工程》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评审检查,东二巷7号院作为老旧院落改造工程典范被XX电视台公共频道和四川4台新闻现场频道报道。

(二)强化项目跟踪,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

2019年高新区第5次党工委管委会办公会通过了《高新区旧城(棚户区、危旧房)2019年改造项目计划》。

计划启动改造项目6个、涉及户数717户、改造面积约7.4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1.3万平方米。

目前,已取得改造项目前期规划、国土、经发部门相关手续,确定了项目用地红线图。

并按项目推进进度下达预算资金,通过招标确定了相关项目的拆迁劳务单位。

通过深入政策宣传和签约、兑付等各项工作。

已完成200户棚户的补偿安置及房屋征收补偿安置工作,确保今年市级下达的200户棚户区改造目标完成,项目其余工作正按期推进。

(三)实施拆建同步,统筹推进城中村改造。

高新西区晨风中心村作为高新区唯一的城中村,高新区规建局、国土局、城管执法局、街办共同协作,采取违法建设拆违同房屋重建及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同步运行方式,统筹推进。

一是开展房前、屋后及通道的违章搭建拆除,目前已完成一条街道屋后通道违章搭建拆除工作。

二是统筹燃气通气及通讯和电力迁改,目前已完成首批次8户燃气通气和2/3以上住户通讯和电力迁改工作。

三是启动房屋重建。

对提交建房申请的135户中的符合条件的8户批准启动重建,并由此带动其他住户主动按标准重建,形成示范效应。

四是进行房屋外立面整体风貌整治。

五是推进小区配套建设。

协调国土部门,解决规划用地问题,推进片区公建配套建设,目前初步确定幼儿园、小学施工设计,启动农贸市场和社区办公活动用房施工设计。

(四)坚持拆建管并重,逐步推进老旧市场改造。

一是推进神仙树农贸市场、神仙树商贸中心等拆迁改造工作。

目前,神仙树农贸市场126户大棚经营户已经全部清退,市场关闭,11月初,将按照补偿安置方案和国有集资房屋返签续租方案,启动项目的模拟搬迁。

二是硬件改造,提升市场环境。

开展石墙、锦华、顺江等菜市场采取自筹资金,对市场进行硬件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市场功能,有效改善周边环境。

三是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促进市场治理有序推进。

组织修订《高新区菜市场考核实施意见(修订版)》,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菜市场季度测评,对优秀菜市场进行奖励,发放流动红旗,充分调动、激发市场管理积极性。

在今年XX市文明办组织的2次菜市场专项测评,高新区均名列前茅。

三、深化环境治理,全力提升高新城市品质

(一)强化综合防治,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细化方案,明确责任。

编制了《XX高新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9年度实施计划》、二是严格把关,从源头防控废气高污染项目入区。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新(改、扩)建废气高污染工业项目入区,全年环评否定项目6个。

三是加强监管,严格执法。

建立区内的60余家工业废气排放重点企业的监管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关闭、取缔违法排污企业11家。

四是狠抓扬尘治理。

对辖区内所有建设项目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做到“六必须、六不准”,全年裸土覆盖22889平方米,绿化带提档降土5782平方米,查处违章运渣车辆210台次,查处违规工地48个,安装扬尘视频监控、在线监测设施的建筑工地20个。

五是治理油烟、燃煤污染。

制定高新区油烟和燃煤污染专项治理方案,建立动态管理工作台帐,加大违规查处力度。

全年处理油烟污染投诉554起,销毁燃煤设施52具,没收蜂窝煤590余个。

六是秸秆禁烧工作长抓不懈。

将秸秆禁烧纳入专项工作目标,与各街办和责任部门签订《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目标责任书》,严处“第一把火”,确保露天“不见火光、不见烟雾”。

(二)开展专项治理,河渠水环境显著改善。

一是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全力推进水生态景观建设。

编制《2019年度XX高新区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和《2019年高新区水环境专项治理方案》等工作方案,全力推进新川之心湿地、锦江生态廊道、清水河水系绿地链等水生态景观建设,打造生态河道近15公里,建成河道生态节点景观4处。

二是推进雨污管网建设。

完成了约30公里的道路雨污水管网配套建设,全区污水管网累计长度达到1150公里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三是有序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

积极协调郫县加快合作污水厂建设,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目前,西区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完成主体施工,中和组团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竣工。

四是深入开展河渠污染治理。

印发了《2019年高新区水环境专项治理方案》,开展全区下河排水口及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工作,完成洗瓦堰、聚宝沱两段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和中心城区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共治理排污口7处,实施雨污分流专项整治84处,疏掏河道及管网淤泥垃圾约8万吨,主要河道断面水质考核持续达标,河渠治理工作得到上级部门高度评价。

(三)软硬兼施,交通秩序有效改善。

一是深入实施硬件提升。

配合推动中心城区“三环十六射”快速路网改造工程和地铁建设工程,整治区内病害桥梁,完成高新区内新建公共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的任务,配合启动IT大道有轨电车建设。

二是深入实施治理模式创新。

完成区内电子警察一期升级,强力整治交通“五车五乱”,分批推出停车严管街,巩固芳草片区、紫荆片区严管街成果,配合完成区内新增路口直行待行区、“短平快”工程改造,打通中小街道,配合完成区内优化及新增公交线路的任务。

三是开展集中整治月行动和地铁站口交通秩序专项治理行动。

加大非现执法力度,强化对机动车乱停乱放整治,整治电动自行车违反交通信号灯通行、侵走机动车道、违法载人等突出违法行为以及行人闯红灯、违法横穿车行道、翻越道路隔离设施等突出违法行为。

在交通秩序整治行动中共出动警力950人次,处罚交通违法行为13841人次,共拖移乱停乱放机动车865台次,现场处罚1417人次,依法刑事拘留阻碍执法的2人、行政拘留7人,交通违章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四)创新举措,实现违建“新增为零、存量递减”。

一是实行违法建设“预管理”,着力打造违法建设管控小区。

坚持源头控制,提前介入新建小区治理违法建设宣传,提升业主自觉维护小区房屋安全、环境意识,引导业主不要进行违建等行为。

目前,高新区已建成“南城都汇.汇朗园”、“仁美大源印象”、“风华园”、“和记黄埔·汇晴园”4个违法建设管控小区,“违法建设管控小区”均实现“零违建”的目标。

二是借助科技手段破解取证难题。

利用无人机在辖区内开展“查违”工作,准确拍摄现场影像资料,及时掌握违建情况及证据,令违法搭建“无处遁形”。

三是四级联动强化整治。

健全区治违办、街道办事处、社区、片区巡查员四级联动治违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纠正、早查处。

目前,已完成9处“四改六治理”违法建设专项任务目标点位的拆除工作,拆除面积为8630平方米,确保违建“新增为零、存量递减”。

(五)建管齐举,市容市貌整体改善

一是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夯实城市基础管理

1.完善环卫配套设施及建设。

新增果屑箱1100个,分类垃圾桶2500个,完成25座公厕补建设计方案评审以及施工方案招标工作,启动南区第二压缩站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列入2019年第一批重点建设计划,目前该片区控规已完成规划编制,正在按相关程序报批。

2.优化市政道路设施,提升交通的通畅感。

一是加大城市道路大修维护力度。

今年累计投入近4亿元,对高新西区、南区共计19条,35万平方米的道路实施大修改造工作;同时,通过以坑凼治理和道路“平整度”整治为切入点,对主要出入城通道、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道路实施维修,累计完成60余条,4.5万平方米道路的维修整治。

二是稳步推进道路“黑化”工作。

高新区2019年投入资金约2亿元,对肖家河片区、和平片区、新北片区的道路实施“黑化”提升,完成64条道路的黑化任务,黑化面积共计约39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全区三环内道路“黑化”全覆盖。

3.美化林园景观,打造特色街区。

以“花重锦官城”为抓手,高新区投入1个亿,完成府城大道、吉泰路等六条道路示范段、益州大道小游园、和平社区游园等12个点位增花添彩工作,栽植紫薇、樱花、蓝花楹等花树6000余株,形成紫薇游园、杜鹃游园等特色景观。

4.完成城管平台系统建设。

积极开展全区“街道综合管理指挥系统平台”的建设工作,于2019年6月完成了辖区所有街办城管指挥平台的建设和初验工作,同时实现了系统软件统一,实现市、区、街三级数据的对接和共享。

平台运行保障全天24小时专人值守和用语文明、规范,从未出现被市民投诉及媒体曝光的情况。

截至目前,数字化城管有效上报案件按期处置率99.25%,结案率100%,在全市季度考核中连续三季度位列第一。

二是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市容市貌整体提升

1.实施动态监控,提高环卫管理效能。

利用城管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强对辖区统一安装GPS定位系统的136台环卫作业车辆的有效监控,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率。

2.复制试点模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制定《关于推进高新区2019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方案》,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式。

以蓓蕾社区分类示范试点为蓝本,复制试点模式,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试点范围,在辖区六个街道办事处同步推广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完成了新增覆盖居民户数5000户的目标,同时,实现区内物管小区、非物管小区和城市综合体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

3.落实“预管理”方式,规范广告招牌设置,提升城市空间景观品质。

继续推进招牌“预管理”制度,对18个新建拟投入使用楼盘户外广告招牌设置方案,进行了专家评审,实现招牌设置从图纸到成品的“零误差”。

确保实现“管住首块,管好末块”的管理目标。

全年审批招牌812块,楼标识5块,在建楼宇围墙临时广告11个。

同时,今年投入1800余万元,对城区紫竹东、西街以及城郊中和场6个农迁小区商招店招和街道的立面进行提升打造,统筹推进城乡景观整治,提升整治商招532块,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三是做实执法基础工作,促进市容秩序规范

1.制定“三级管控”标准,细化严管街区管理。

在5条市级严管街的基础上,划定8条区级和16条街级严管街,制定《XX高新区严管街(区)建设指导手册》,明确严管街的区域、时段、标准及依据,采取每日7:

30至22:

30“四班三运转”巡查模式,逐步实现市容秩序常态化、规范化管控。

2.建立“双向互动”机制,提升“三包”工作实效。

深入开展“十户联勤”创新工作,建立“双向互动共促”工作机制,创新“二三四工作法”,形成政府、商家、居民、社区、媒体等多元共治的模式,提升“门前三包”工作实效。

全年,完成商家“门前三包”签约11129户,建成商家自治小组152个。

3.开展专项执法,确保市容秩序规范。

开展校园周边、占道烧烤、广告招牌、“牛皮癣”和沿街散发小卡片及非机动车停放等专项执法活动,共清理、查处校园周边市容违章行为2723起、露天占道烧烤1569起、清理违法广告5798处、LED广告19处、城郊结合部户外广告招牌1243处、老旧市场不规范广告1150处、各类“牛皮癣”8396568处,收缴散发小卡片47082张,纠正非机动车乱停乱放行为17616起,劝导12385人次。

有效规范市容秩序。

四、开展专项整治,攻克城乡环境整治难点

针对城乡环境暴露的各类问题,高新区自5月6日起,从市容、环境、市政等12个方面,组织开展为期1个月的“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月行动”。

一是建立专项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党工委副书记挂帅的整治行动领导小组,以纪工委书记任组长的督察小组,各街道、城环、规建、国土、公安等相关部门和各街道均建立了由“一把手”负总责的整治工作组。

二是针对存在问题,结合职责权限,制定了相应的整治行动分方案,细化整治标准和具体措施,明确整治时限。

三是按照“整治一点、辐射一片,解决一个、规范一类,以点带面、全面覆盖”的原则,开展集中攻坚,进行全面整治。

四是形成了以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联席会议为基础的长效工作机制和常态管理。

通过集中整治,高新区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消除了城市管理中的盲点,形成了城郊结合部区域的整治机制和常态管理,促进城乡环境的均衡发展,全面塑造高新区城市环境整体形象。

2019年工作思路

2019年,高新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将围绕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建设目标,深入推进“四改六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创新管理手段,完善治理体系,实现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型。

提升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品质,努力打造宜业宜居宜商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率先展现国际化城区风貌。

工作思路和措施如下:

一、强化基础建设,打造区域整体环境

(一)持续推进老旧院落改造。

继续高标准实施市级民生目标34个老旧院落“一级改造”,完成高新区老旧院落改造2019-2019年工作目标。

(二)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

一是抓紧启动芳草片区、中和片区棚改项目模拟搬迁补偿安置合同的签订工作,完成签约率达80%以上。

二是抓紧推进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

(三)加速推进城中村改造及公建配套建设。

继续跟进居民房屋整改加固和拆除新建工作,全面推动片区剩余街道基础设施配套、风貌整治施工,加速推进片区公共配套项目建设。

(四)有序推进老旧市场改造。

继续狠抓菜市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借助高新区聘请的第三方检查测评和市上各类测评等手段,以精细化管理和奖励政策为辅助,以检查促整治,以整治促成效,继续全面推进高新区各菜市场综合治理。

二、突出重点整治,提升区域城市品质

(一)源头防控、严格执法,促进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从源头防控废气高污染项目入区,严格控制新(改、扩)建废气高污染工业项目入区,进一步加强违法企业执法力度;狠抓扬尘治理,深入开展运渣车集中清理整治行动,严把源头关、运输关、消纳关、大力扭转渣土违规拉运、违法乱倒的被动局面;推进开挖工地远程在线监控系统的建设,进一步优化问题发现、处置效率。

(二)加强河道水生态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

加快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网连通建设,重点抓好新川之心湿地、绕城生态区湿地等水生态项目建设,推进实施清水河、锦江、新川园区河道及街道小流域等河流水系生态廊道及水景观打造,努力构建河湖相依、湖景相映、清水长流的水系绿地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三)进一步加快路网建设,强化文明劝导、宣传教育和执法管控

配合做好中心城区“三环十六射”快速路网改造工程、地铁工程、IT大道有轨电车建设,因地制宜新建公共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分批推出停车严管街,清理、完善区内建成道路的移交和命名。

在交通秩序乱象问题突出区域设立文明交通劝导员,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交通行为和习惯,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根据高新区交通状况,各辖区在原有人员基础上再增加10-20人交协警队伍,配合开展日常交通秩序管控。

(四)深化违建治理工作机制

一是治违拆违达50%以上。

2019年将按照五年专项治违行动推进目标要求,完成查处违法建设比例不低于50%的目标任务。

二是全面推行“违法建设控管小区”建设。

提前介入新建小区治理违法建设宣传,提升业主自觉维护小区房屋安全、环境意识,确保违法建设“发现得了、拆除得掉、控制得住”,2019年底前将完成12处管控小区的建设。

(五)完善设施建设,夯实管理基础

1.加快环卫设施建设。

建设集生活垃圾中转、前端压缩、二次分解等功能的高新区生活垃圾压缩处理综合站1—2座,降低二次污染。

在高新西区和中和片区各完成建设一座日处理1000吨的现代化、景观化的地埋式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完成街面公厕补建25座,探索推进大型城市综合体附属公厕(直通街面)建设改造。

2.推进“黑化”道路改造。

按照全市2019年-2019年道路“黑化”工作整体部署,高新区超前实施,2019年将对五洲花园片区、美洲花园片区、庆安片区共计约24条道路实施“黑化”整治工作,率先实现三环外至绕城内道路的“黑化”全覆盖。

3.实施街道景观提升。

按照《高新区街道空间环境景观提升》改造方案,分三级实施街道景观化提升改造,即:

一级浓墨重彩、二级增花添彩、三级微景出彩,整体提升高新区城市景观形象。

(六)深化“预管理”机制,系统推进城市管理向治理转型

在试行广告招牌规范设置“预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在门前三包、临街店铺业态管控工作中的“预管理”,从源头管控、狠抓城市管理的难点和痼疾。

1.对新建住宅小区商招店招设置,推行规划先行,专家评审、联合审批的管理机制,确保商招店招的设置有序,实现“管住首块,管好末块”目标。

2.深化“门前三包”建设,推广“双向互动共促”模式,动员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门前三包”工作,有效融合“门前三包”与街区治理工作,通过前期强化“门前三包”落实,实现街面市容秩序有效常态管控。

3.提前介入新建小区临街商业业态分布,同物管、工商、环保等相关部门建立行业准入协同审批机制,强化临街商铺业态管控,确保临街商铺业态合理布局,减少油烟、噪声扰民问题。

(七)创新执法模式,确保市容秩序规范

1.推进规范街(区)建设。

按照“疏堵结合,分类管控”的原则,在一些非重点或非严管街(区),如建设项目集中区、科技商务区、农迁住宅安置区等推行分类管控试点,限时、限点、限业态,规范经营。

2.探索市容管理第三方服务。

积极探索市容秩序物业化管理,择优确定政府采购的供应主体,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中来。

3.拓展数字化平台功能。

拓展数字化平台同GPS功能融合,对环卫作业车辆运行轨迹跟踪,提高作业效率;积极拓展数字化对防汛、工地扬尘、违法建设等工作的实时监控和执法取证功能;延展数字化城管数据采集作业范围,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快速发现处置“最后一公里“问题。

4.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及省、市有关城管体制改革的具体部署,强化队伍建设,加强执法人员及协管人员教育培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队伍管理制度,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形象及依法办案的能力。

三、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结合城郊结合部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交通秩序、门前三包、违法建设、油烟噪声等专项行动。

进一步巩固2019年开展的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月行动取得的成效,完善重点难点问题管理机制和部门协调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环境及城郊结合部环境治理长效常态管理机制。

确保高新区城郊结合部环境治理工作在全市争红旗、保先进,走在全市前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