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0225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9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docx

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乳制品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3月

目录

一、乳制品处于成长期、量的提升空间大3

1、乳制品发展历史阶段3

2、与大众消费品其他子行业对比,处于成长期6

(1)产量增速高于啤酒、酱油等大众品,接近软饮料6

(2)集中度低于成熟期的啤酒、高温肉制品7

3、人均消费量提升空间大8

二、消费升级空间大9

1、普通第一个层次,消费群体扩大,乳制品营养健康更突出9

2、普通第二个层次,产品结构升级、价格提高10

3、特殊第三个层次,对应细分市场众多11

(1)乳制品产品种类丰富,不同产品形态间升级11

(2)UHT奶升级巴氏奶(纯牛奶到鲜牛奶)12

(3)酸奶消费上升13

(4)乳酸饮料——历史上的明星16

(5)婴幼儿奶粉市场空间大17

三、奶源紧张,乳制品利润率有望逐渐提升19

1、我国奶源供应不足19

2、乳制品利润率有望逐渐提升21

四、主要乳制品企业简况23

1、光明乳业:

莫斯利安持续热销、业绩弹性大23

2、贝因美:

最受益奶粉新政24

五、主要风险25

一、乳制品处于成长期、量的提升空间大

1、乳制品发展历史阶段

2000年以前,缓慢成长期。

行业小企业众多,市场集中在奶源带和大中型城市,乳制品普及率低。

1993年,伊利股份成立;1996年,光明乳业成立;1999年,蒙牛乳业成立。

行业从分散、弱小的格局,拉开了快速集中的帷幕。

2000-2008年,快速成长期。

伊利、蒙牛推出的UHT奶,保质期长,突破了销售半径的限制,将牛奶从奶源带售往东部沿海城市,迅速提高了城镇居民乳制品普及率。

1995年城市居民食用的乳制品普及率为36%左右。

1998年为78%左右,2010年达到95%以上。

蒙牛管理团队经验丰富,采取销售为先、占据大城市的高举高打策略、大笔投入广告等,缔造了飞速成长的神话。

伊利牵手奥运会、加大品牌渠道建设,在UHT奶的全国化扩张中,也取得了高速发展。

光明乳业坚持鲜奶战略,巴氏奶为主,失去了行业第一的位置。

2008年三聚氰胺。

事件根源在于奶源建设跟不上乳制品销售的步伐,导致企业争抢奶源,再加上监管漏洞,导致乳制品行业爆发大规模食品安全问题,行业面临空前的信任危机。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乳制品行业大伤元气,消费者信心低迷。

2009-2010年,恢复期。

行业从低谷开始,消费者信心从冰点开始,缓慢回升,销量从下降到持平到缓慢增长。

乳制品需求刚性,龙头企业上游奶源投资以提高产品形象,是乳制品行业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

2011年至今,平稳增长期。

行业销量增长平稳,高端产品推进、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行业从2008年之前量的高成长期,进入消费升级主导阶段——产品均价上升。

再加上政策对小型企业清理淘汰,大中型乳制品企业毛利率缓慢提升,利润率也有所提高。

2、与大众消费品其他子行业对比,处于成长期

(1)产量增速高于啤酒、酱油等大众品,接近软饮料

乳制品行业增速远高于啤酒、酱油,接近软饮料行业增速。

2013年1-8月份,乳制品产量同比增长9.4%,液体乳产量同比增长8.91%;2012年,乳制品产量增速8.1%。

2013年1-8月份,啤酒、酱油产量增速分别为2.8%、7.85%;2012年啤酒、酱油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1%、3.6%,远低于乳制品行业。

同期,软饮料行业增速分别为12.5%、12%,增速最高。

(2)集中度低于成熟期的啤酒、高温肉制品

乳制品产品种类丰富,分为多个细分市场,其中,普通UHT奶集中度最高,伊利、蒙牛占据主导地位;其他的酸奶、奶粉、巴氏奶,集中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随着乳制品行业新产品的开发,行业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乳制品集中度提高的趋势未变。

3、人均消费量提升空间大

根据中国奶业协会数据,2011年我国城镇人均乳制品消费量27千克,远低于世界平均、发达国家人均107、312千克的水平。

从消费角度看,我国乳制品行业潜力巨大。

从奶源角度看,我国奶源偏少,对液体乳的供应产生一定压力,未来可能会通过规模化养殖水平提高、奶牛单产提升、海外投资奶源等加以解决。

二、消费升级空间大

1、普通第一个层次,消费群体扩大,乳制品营养健康更突出

与其他大众消费品子行业一样,乳制品消费升级,首先指的是,以前支付能力不足的消费者,随着收入提高、城镇化深入,有能力消费了;以前消费量少的人,工资提高后,个体消费量增加了。

与其他大众消费品不一样的是,乳制品的营养健康性更突出,受益消费升级更持久。

人类摄入动物蛋白主要通过鸡蛋和牛奶,因此,牛奶在食物中的地位很高。

国家大力推广学生饮用奶,也是基于牛奶蛋白营养健康性的角度考虑。

日本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很快,主要就是增加了牛奶的饮用量。

国家不会对一般的大众消费品进行推广,这是乳制品不同于火腿肠、啤酒、调味品等其他大众品的主要地方。

我们认为,乳制品营养健康的优势,使得其受益消费升级,更大于其他大众消费品子行业。

2、普通第二个层次,产品结构升级、价格提高

乳制品消费升级,第二个层面指的是,以前消费便宜的乳制品,收入提高后,消费价格更高的产品。

对于企业来讲,就是高毛利的新产品开发,对应着产品结构升级,以及产品提价。

从蒙牛特仑苏开始,到伊利的金典、舒化奶,光明的优+、莫斯利安,高端奶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愈发明显。

3、特殊第三个层次,对应细分市场众多

(1)乳制品产品种类丰富,不同产品形态间升级

原料乳,经过不同的生产工艺,可以制成很多产品形态,比如区别较大的UHT奶、巴氏奶、酸奶、奶粉;还可以制成奶酪,提炼出乳清蛋白,调制成乳饮料、花色奶等。

乳制品的产品种类非常丰富,远远超过其他大众消费品,这是其最特殊的一点。

以乳制品多样的产品系列为基础,消费者在不同的产品形态间升级,对应着细分市场,也带来了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机会。

企业通过不同的主打产品、开发有一定差异的新产品,呈现出不同的成长路径。

比如,伊利、蒙牛主打UHT奶,光明以巴氏奶、酸奶著称,长富以巴氏奶为主,奶粉企业主打婴幼儿奶粉等。

(2)UHT奶升级巴氏奶(纯牛奶到鲜牛奶)

巴氏奶保质期短、需要冷链运输保存,生产成本高,直销为主的模式带来较高的销售费用,因此售价较高。

巴氏奶口感、营养性远超UHT奶,添加剂含量也少。

从全球来看,仅有几个国家以UHT奶为主(法国消费UHT奶,主要是用来制作蛋糕,他们以乳酪为主要的乳制品摄入方式)。

一般来讲,多数国家把UHT奶作为战争时期乳制品消费的摄入方式。

光明新鲜牛奶(巴氏奶)的市场占有率达46.5%,位列行业第一。

我国奶源分布不均匀,幅员辽阔,广大农村及小城镇地区冷链不健全,造成UHT奶为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冷链的推广,一二线城市巴氏奶的消费潮流,长期来看,将随着商超系统的完善逐渐向三四线城市扩展,巴氏奶的消费比例将有所提升。

但我国独特的国情、UHT奶先入为主的占据人们的心智、巴氏奶售价高,决定了UHT奶升级巴氏奶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短期还是UHT奶为主。

(3)酸奶消费上升

酸奶市场集中在大城市。

酸奶由纯牛奶发酵而成,含有乳酸菌及多种维生素,更容易消化吸收。

酸奶消费与收入水平、冷链普及度、营养观念息息相关。

我国酸奶消费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小城市及城镇地区次之,农村地区冷链不完善,酸奶消费几乎没有。

北京、上海、广州合计酸奶消费量全国占比45%左右。

酸奶消费提升较快。

随着收入提升和城镇化推进,我国人均酸奶消费量增加较快。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酸奶消费量是2001年的2.5倍。

酸奶更符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喜好,是乳制品中潜力较大的细分市场。

根据欧睿数据,2012年我国酸奶消费额同比增长15%以上。

乳制品龙头企业加快酸奶市场争夺步伐。

蒙牛2009年收购君乐宝,酸奶市场占有率高达19%。

2013年8月,与达能合作(中国酸奶市场,达能市场份额从2008年11.4%直线下滑到2009年1%,其碧悠品牌2011年市场份额1.5%,目前达能酸奶份额2%左右),销售额合计约40亿元,酸奶市场份额21%。

光明以巴氏奶和酸奶著称,此前与达能合作,后又分手。

目前,光明酸奶市场占有率达到20%,2009年推出的常温酸奶莫斯利安,更是成为行业标杆。

常温奶莫斯利安一枝独秀。

光明常温奶的市场占有率达4%,位列行业第五,主要来自莫斯利安常温酸奶的贡献。

莫斯利安以其口感、营养价值、定位高端、便利性等,一经推出迅速抢占消费者心智。

2009年莫斯利安推出后,连续三年销售额同比增速100%以上,成为光明利润亮点,将其常温事业部扭亏为盈。

光明还将继续加大华南、华中、华北等市场的开拓,伴随莫斯利安的热销加强经销商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全国化进程。

蒙牛与达能携手后,利用其酸奶巨头领先的技术,推出高端常温酸奶产品,与光明展开正面争夺。

乳酸菌饮料营养价值更高。

是指以鲜乳或乳制品为原料,经乳酸菌类培养发酵制得的乳液中加入水、糖液等调制而成。

乳酸菌饮料蛋白质含量较低,但其中的益生菌有更好的肠胃保健功能。

随着人们对乳酸菌的了解,活性乳酸菌饮料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速。

乳制品龙头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未来存在热销可能。

养乐多是活性乳酸菌饮料的龙头,1935年诞生于日本,已经拓展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活性乳酸菌乳饮品销售额的一半。

2009年,养乐多以48.8%的成绩第五年蝉联上海地区乳酸菌饮料销售额市场的榜首,较之第二名高出20多个百分点。

(4)乳酸饮料——历史上的明星

乳酸饮料历史上发展较快。

乳酸饮料不经过发酵,只是一种调配型软饮料而不属于乳制品的范畴。

营养价值较低。

乳酸饮料以伊利优酸乳(2004年销售额25亿元)、蒙牛酸酸乳为典型代表(2004年销售额7亿元,通过连续三年赞助超女,2005年销售额25亿元,2006年突破30亿元,2007年销售增长放缓),2005-2006年达到发展高峰。

2006年,蒙牛销售额不足百亿,酸酸乳贡献了三分之一的销售额,成为历史上的明星。

光明也曾推出心爽酸酸乳,销量不太理想。

历史上乳酸饮料的成功,归因于其酸甜的口感、清晰的青少年消费者定位、极佳的广告宣传。

但乳酸饮料毕竟不是牛奶,只是饮料的一种,营养价值较低,消费者审美疲劳后,产品销售增速放缓。

(5)婴幼儿奶粉市场空间大

单独二胎政策放开概率较大,有望显著提高行业容量。

2012年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销售额接近800亿元,增速约为20%。

我国城镇居民工作压力大,母乳喂养率较低,婴幼儿奶粉需求旺盛。

今年以来,单独二胎已被相关部门提及三次。

人口政策作为基本国策,日常状态下调整的可能性很低。

但目前我国身处改革重启的大背景,政府大力推进新城镇化以提供经济长期发展动力。

单独二胎作为内需扩张最具规模的政策,再结合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即将到来,明后年重启的概率很大。

目前,我国新生婴儿中,一孩、二孩、三孩及以上占比基本保持稳定,其中一孩占比在67%左右,二孩占比在29%左右。

若二胎政策放开,假设在在仅生一胎家庭中有50%的家庭有意愿生二胎,则未来新生儿数量将有34%的成长空间。

今年以来持续推出奶粉行业政策,支持国内大中型奶粉企业,提高食品安全。

我国婴幼儿奶粉行业格局,一线城市以进口洋奶粉为主,包括海外代购等,二线城市洋奶粉、国产奶粉并行,三四线城市以国产奶粉为主。

今年以来,国家持续出台多项婴幼儿奶粉行业政策,一方面是提高食品安全,一方面是支持国内大中型奶粉企业发展,改善洋奶粉主导的市场格局。

国内大中型婴幼儿奶粉企业,将持续受益政策支持。

大型奶粉企业走出去寻找优质奶源。

我国奶源分布不均匀,集中于北方地区,市场多位于南方及沿海地区。

国内婴幼儿奶粉企业,主要在新疆、东北建立优质奶源基地。

奶粉保质期长、运输成本低,适合全球布局优质奶源,不像液态奶受限运输成本或冷链。

近年来,龙头企业资金实力雄厚,走出国门海外寻找优质奶源、建立生产线。

三、奶源紧张,乳制品利润率有望逐渐提升

1、我国奶源供应不足

土地紧张、缺乏苜蓿、治污难、投资高等,制约奶源供给。

我国土地紧张,苜蓿供应严重不足,规模牧场环境治理成本高,严重制约了奶牛养殖。

奶源建设投资高,收益率低,也是企业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

土地、人工、饲料等成本高企,带来原奶价格偏高。

奶农议价能力差,低价进口奶粉冲击奶牛养殖,散养户退出,形成恶性循环,奶价长期处于高位。

原奶质量没有优势。

2012年奶牛存栏1440万头,牛奶产量3744万吨,分别比2008年增长17%、5.3%。

目前我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占比35%,65%是散养,效率较低。

大型乳品企业主要通过公司加奶牛合作社的方式,一般的企业通过公司加奶站加农户的方式,规模牧场比例低。

养殖方式,决定了我国原奶质量没有优势,新国标菌落数量远远高于欧盟标准、药物残留、添加剂过多等。

企业走出国门,弥补供应缺口。

我国原奶供应缺口不断增大,企业通过海外奶源弥补。

伊利在新西兰新建4.7万吨婴幼儿奶粉工厂,光明新西兰新莱特子公司成功挂牌上市,鹏欣集团收购新西兰农场等,都是为了弥补国内原料供应缺口。

2、乳制品利润率有望逐渐提升

与其他大众消费品子行业对比,乳制品行业利润率偏低。

以伊利、蒙牛为例,利润率远低于肉制品龙头双汇、啤酒龙头青岛啤酒、方便面茶饮料龙头康师傅、休闲食品龙头中国旺旺。

婴幼儿奶粉行业利润率高,主要是产品定价带来高毛利率。

乳制品行业利润率偏低,可能与原奶供应紧张、以市场份额为第一目标有关,还没到行业利润提升阶段。

乳制品行业利润率将逐渐上升,未来可能稳定在5-6%。

1、产品结构升级;2、竞争程度下降,淘汰小企业;3、市场份额为第一目标,跑马圈地结束后,进入利润提升阶段;4、规模效应。

龙头企业伊利、蒙牛净利润率,这两年有所提升,主要是规模效应、产品结构升级、行业竞争程度下降等。

光明乳业净利润率仍然很低,跟公司业务结构、阶段性以市场份额为第一目标有关。

我们认为,随着集中度提升、规模效应、产品结构升级,乳制品行业净利润率未来有望逐渐提升。

参考其他大众品子行业及国外乳制品巨头,乳制品龙头企业销售净利润率可能稳定在5-6%。

四、主要乳制品企业简况

1、光明乳业:

莫斯利安持续热销、业绩弹性大

(1)莫斯利安持续热销,尤其是布局不久的中原省份,7、8月份增长势头加速,全年销售额有望达到30-35亿元,2014年销售额有望达到45-50亿元。

(2)莫斯利安规模效应有望提升单品利润率,有可能会带来超预期的利润弹性。

(3)莫斯利安对公司来讲,意义重大,相当于重塑光明,迅速推进渠道建设、增加网点数量,多年来公司缓慢的全国化进程显著提速。

(4)公司奶源管理精细、原奶标准要求很高,软实力保证品质、口碑,提升品牌力。

(5)公司起家巴氏奶、低温酸奶,受益消费升级,增长平稳,华东地区是其最大的利基市场。

(6)我们预计,公司2013-2015年EPS分别为0.39、0.51和0.7元,对应PE分别为52X、39X和29X。

公司市盈率较高,主要是其销售净利润率低,随着莫斯利安热销,后续将逐渐向龙头企业看齐。

目前对应公司13年收入的市销率,约为1.5,略低于伊利股份,但其收入弹性较高,我们维持增持评级。

2、贝因美:

最受益奶粉新政

(1)专业性、商业性并重,成立至今奶粉产品没发生过食品安全问题。

(2)最受益奶粉新政,并购可能更倾向于奶源,发改委限价后,以产品升级为主。

(3)二胎政策若放开,最受益行业容量扩张。

五、主要风险

食品安全风险;销量不达预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