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0355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幼时记趣》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时记趣》教案.docx

《《幼时记趣》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时记趣》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时记趣》教案.docx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1

  知识与技能与难点

  1、课内文言文阅读

  2.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点

  1.学过的虚词的用法:

之其而

  实词: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2.课内文言文详练

  3.课外文言文拓展

  参考资料《中学语文教材全解》

  教学方法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教研组长(签字)校长(签字)

  文言文

  一:

常见虚词的运用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

宋何罪之有?

(《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

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

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

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

其真无马邪?

(《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三)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十则)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则)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

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四)故

  1.旧的,原来的。

例: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特意。

例: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

  3.原因,缘故。

例:

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

  4.所以,因此。

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

课内文言文<<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明察秋毫()

(2)必细察其纹理()

  (3)故时有物外之趣()(4)私你作群鹤舞空()

  (5)项为之强()(6)又留蚊于素帐中()

  (7)作青云白鹤观()(8)果如鹤唳云端()

  (9)凹者为壑()(10)盖一癞蛤蟆也()

  2.、一词多义。

  

(1)之:

物外之趣()

(2)其:

必细察其纹理()

  心之所向()使其冲烟飞鸣()

  昂首观之()常蹲其身()

  项为之强()神游其中()

  观之正浓()

  驱之别院()

  (3)为:

项为之强()(4)以:

徐喷以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以虫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

  (5)而:

拔山倒树而来()(6)时:

余忆童稚时()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时常有物外之趣()

  (7)察:

明察秋毫()(8)神:

神游其中()

  必细察其纹理()神定()

  3、句子翻译。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

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③臣闻之()④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本次课后作业背诵所学知识《幼时记趣》虚词

  学生对本次课评价:

  A+(105):

老师备课特别充分,讲课特别生动,上课特别有效。

  A(99):

老师备课很充分,讲课很生动,上课很有效。

  B(80):

老师备课比较充分,讲课比较生动,上课比较有效。

  C(50):

老师备课一般,讲课一般,上课一般。

  D(0):

老师备课混乱,讲课水平低,上课没有效。

  学生签字:

  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签字:

《幼时记趣》教案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叙写的童年生活中的乐趣。

  2、了解细致的观察、奇物的想象对写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说本文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

  2、指名解释相关字词

  余稚明察秋毫纹理物外强

  素帐唳怡然称快凹凸

  以……为……邱壑神游浓拔山

  “而”和“之”的用法

  3、指名翻译相关语句。

  二、学习分析课文内容,讨论:

  1、齐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幼时乐趣的是什么?

总述了“物外之趣”

  ①客观:

目力好②主观:

好观察,观察细

  2、浏览2-4段,说说共回忆了几件趣事?

  ①观蚊如鹤②神游山林③鞭打蛤蟆

  3、学习第2段,分层次,讨论:

  这段中“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的原因是什么?

“如鹤唳云端”的原因是什么?

  ①“心之所向”②“作青云白鹤”观

  两个“果”的作用是什么?

  强调情景的逼真,想象给人带来的乐趣。

  4、第3段写了什么事?

作者怡然自得的是什么?

  “细视”“神游”“以……为……”

  (①观察细②想象奇物)

  5、第4段主要写什么事?

“庞然大物”是什么?

“拔山倒树”一句中“山”“树”本是什么?

这样的变化得力于作者的什么能力?

(想象)

  6、齐读全文。

  7、在感受了名家作品中的童趣之后,请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幼时趣事,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把课堂上自己讲述的幼时趣事整理成文,注重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

  板书设计:

  欣赏群鹤舞空图

  观蚊如鹤热爱生活

  物外之趣欣赏青云白鹤图富有想象

  神游山林喜欢探索

  自然奥秘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3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

  2、思考:

童年生活“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你喜欢这样的童年生活吗?

为什么?

  第一课时

  第一块:

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1、教师活动:

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在巡视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难。

  学生活动: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结合书下注释,运用工具书,尽量扫除文字解释的障碍。

  2、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

讨论、评价

  3、教师活动:

指出重要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

学生进行标注,划出重点。

  4、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再次互相翻译

  学生活动:

学生熟悉字词句的翻译

  第二块:

语文活动:

看谁复述文章最棒

  1、教师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复述,选派代表,然后集体交流

  学生活动:

学生推荐代表

  课后学习:

1、回家将文章内容复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2、抄写一定量的字词句解释,最好是自己不熟练的。

  第二课时

  第一块:

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活动:

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学生活动:

交流

  第二块:

体会物外之趣

  1、教师活动: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作者的哪个乐趣你最为感兴趣。

请用短语来概括这种乐趣,并说明你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

阅读、讨论

  备注:

第一段:

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第二段:

观蚊如鹤之趣

  第三段:

神游山林之趣

  第四段:

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之趣

  2、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

交流,学生互评

  3、教师活动:

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物外之趣”

  学生活动:

阅读,讨论

  备注:

明察秋毫;必细察其纹理

  4、教师活动:

组织交流、评价

  学生活动:

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

语文活动:

童年记趣

  1、教师活动:

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可以仿照原文

  学生活动:

写片段、交流、评价

  备注:

教师提醒运用联想与想象,并注意修辞手法

  课后学习:

1、摘抄一些名家记述的童年趣事到读书笔记上

《幼时记趣》教案4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由于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诵读方法的指导。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

知道“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其实,“竹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这是多么奇特而美丽的想象啊!

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人沈复所写的《幼时记趣》。

  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

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

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文言语感,概括起来说,就是这几个字:

多读,多背,加强积累,用心体悟。

只要我们有信心,学好文言文并不难。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ァ〉谝槐椋航淌Ψ抖痢

  第二遍:

教师领读。

  第三遍:

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

学生齐读。

(要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停顿)

  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要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

对学生的诵读练习,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

  四、点拨方法,疏通文意。

  1.方法点拨:

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

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

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2.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运用上述方法),落实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遇到困难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4.请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订正,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出问题:

  

(1)本文围绕着“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课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自主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简单小结。

  六、体验反思,拓展迁移。

  1.教师在上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你在童年时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请你说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

(2)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2.推荐《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写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阅读。

《幼时记趣》教案5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

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幼时记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自主预习

  1.作家作品

  沈复(1763―?

),字三白,号梅逸,今江苏苏州人,清代作家。

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他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浮生六记》顾名思义有六记:

一是《闺房记乐》;二是《闲情记趣》;三是《坎坷记愁》;四是《浪游记快》;五是《中山记历》;六是《养生记道》。

  2.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沟壑(hè)土砾(lì)凹凸(āotū)

  怡然称快(yí)庞然大物(páng)项为之强(jiāng)

  3.借助工具书,疏通加点词语。

  张目:

扩张。

  必细察其纹理:

这里泛指花纹。

  夏蚊成雷:

像雷。

  项为之强:

“强”同“僵”,僵硬。

  观之:

观察这一景象。

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作青云白鹤观:

观赏,看。

  称快:

说,声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

  以丛草为林:

把。

“以……为……”,即“把……当作……”。

  神游:

精神,意识。

  庞然:

……的样子。

  盖一癞蛤蟆:

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4.把握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余]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余]私拟作群鹤舞[于]空。

  ③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则或千或百[蚊]果然鹤也。

  ④使与台齐。

――使[之]与台齐。

  ⑤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一日,[余]见二虫斗[于]草间。

  ⑥驱之别院。

――驱之[于]别院。

  

(2)倒装句

  徐喷以烟。

――以烟徐喷。

(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3)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由“为所”引导的被动句,解释为“被……”)

  5.积累成语。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

后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

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庞然,高而大的样子。

现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

  明确:

本文没有连贯的情节,以总分结构叙述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总叙“物外之趣”。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具体记叙“物外之趣”。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地说一说。

  明确:

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3.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

不可以。

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

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

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丛草、虫蚁、土砾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内容探究

  1.文中表现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

①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总结:

以上都说明作者充满童趣。

  2.文中表现作者观小为大的丰富想象力的句子有哪些?

各出现在哪一幅画面里?

  明确:

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观蚊如鹤)②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得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神游“山林”)③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驱打蛤蟆)

  四、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丛草、虫

  蚁、土砾

  癞蛤蟆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森林、野

  兽、丘壑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五、课外拓展

  查找资料,积累有关鹤的成语与诗句。

  示例:

成语:

鹤立鸡群:

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

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

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

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

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诗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其一〉

《幼时记趣》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二、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设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四步教学法:

正确朗读�D�D习得知识�D�D拓展延伸�D�D迁移应用。

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

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一块石头,又经仔细观察,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

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

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

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D�D《幼时记趣》。

(屏幕显示标题)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

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生齐读)

  2、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

先听老师读第1段。

(教师范读)

  

(1)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

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试着注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

(3个学生分读2~4段)

  (3)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

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读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

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

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

教师巡回参与。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

教师巧妙插话。

  3、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

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

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

  4、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

昂首观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