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7059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给学生自己作主的机会Word文件下载.docx

作为老师,这样做,实际上也就是把争取进步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的手中,在尊重、信任她的同时,也把自尊放在他的手中,使他们拥有了自尊和自爱。

我想,做为教师应该认可你的学生,承认你的学生,真诚地对待你的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的机会,是对学生最大的爱。

教师的主导作用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

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在何处,应如何有效地施导?

结合实践谈谈我的作法和体会。

一、“导”在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

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

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一课时,我首先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竞猜”活动:

依次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大家来判断它们能否被2、3或5整除,看谁答得快。

结果每次都是老师取胜。

老师的“神速”判断使学生大惑不解,好奇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要知道老师的“妙法”。

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能被2、3、5整除的数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

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学习这个内容。

只要大家认真学,以后一定能胜过老师!

”教学中,我还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或介绍一位数学家,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二、“导”在以旧引新,促使知识的迁移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

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口答基础训练题:

①1厘米+0.3分米=?

4元-3角=?

②2/3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③口算:

5/8+7/8=7/12-5/12=

7/9-1/1=

④将下面分数通分(题略)。

第一道题复习整、小数在数量单位不同时的计算方法(必须先统一单位),为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作了辅垫。

后面几道题通过“分数单位”、“通分”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等旧知识的再现,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搭了桥、引了路。

学生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便自求得知了。

以旧引新的“导”,要注意训练题既要有利于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旧知识点“穿针引线”,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要考虑到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不能过于降低学习和探索思考问题的坡度,使他们觉得兴味索然。

三、“导”在学法提示,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

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从中年级开始,我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

拟定阅读思考题时,我十分注意:

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②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

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

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点、抓重点、想疑点。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例3时(相遇问题),我拟定了以下一组思考题:

①看例3和示意图,想相向是什么意思?

②看课本中列出的方程,想它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的?

③看解题的过程,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是什么?

④你还能根据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列出别的方程?

⑤比较一下,这些不同的方程中哪种最简便?

这组思考题从审题入手,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自学应用题的方法。

学生通过看,弄清了思路;

通过想,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通过做,掌握了列方程解这类应用题的规律及方法。

在此基础上,思考题④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思路,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筛选出最佳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素质及思维能力均得到了培养。

用思考题引路,指导学生学法是一个较长时间的训练过程,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经历了老师拟定思考题、师生共同拟定思考题到最后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独立看课本这三个阶段。

四、“导”在重难点突破,加深知识的理解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难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一对矛盾。

为了将这一对矛盾很好统一起来,我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施导时注意了:

①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

②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

③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

例如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正确理解分数意义是教学的重点,而单位"

1"

的抽象性又使它成为掌握分数意义的一个难点。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从观察图形入手,进行以下四个环节的引导:

①观察。

课本中的前六幅图形作第一组,后两幅图为第二组,让学生从第一组到第二组按顺序边观察边说出图中各将什么当成单位"

1"

,其中的阴影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

②对比。

让学生将两组图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③概括。

通过观察和对比,单位"

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比较清晰的表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即:

单位"

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④运用。

实际运用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一种手段。

于是我又启发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单位"

的意义。

由于以具体生动的直观图形作为认知的起点,在向抽象思维过渡过程中,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将观察、语言及思维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单位"

含义有了较清晰而又准确的理解,顺利突破了难点。

五、“导”在规律的归纳概括上,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将具体直观的表象概括成规律性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他们感到最困难的一点。

因此,我十分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

①对于有关概念的概括,注意引导学生从有关诸多因素中,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因素进行概括;

②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去归纳概括。

例如:

“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分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过程去归纳概括;

③对于有些计算公式,如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及体积计算,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历由操作思维到形象思维最后到抽象思维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知识理解深、记得牢、用得活。

同时,还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六、“导”在开拓学习思路,促使知识融汇贯通

传统的习题,条件完备,结论明确。

一般情况下,解题就是找出唯一的正确答案。

学生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即只要得了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解题时很少对题目作深入地探索。

为了打破学生解题时思路狭窄的禁锢,我在设计练习时引导学生放开思路,积极探索,打破常规,设计以下三类开放性习题:

(1)条件一定,结论不一定的习题。

这类习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追求“多答案”开放性数学问题的机会,让他们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将24个棱长1厘米立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怎样摆?

通过学生动手,出现了六种不同的摆法。

即:

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

①4、3、2;

②6、2、2;

③6、4、1;

④8、3、1;

……还有学生认为不需要摆,只把24分成三个整数的积,能分成几种就有几种摆法。

(2)条件不一定,结论一定的习题。

设计此类题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同一结论,可能来自不同的条件,或不同的渠道,有利于学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同时,也可激起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从成功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例如在30□5中填数,使它能被3整除,怎样填?

学生根据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发现符合题目要求的填法不止一个,而是多个。

(3)条件不一定,结论不一定的习题。

这类习题首先要对题目进行分析,再过渡到综合处理,这是更高一级的数学思维活动。

这类题的设计可将结论部分隐去让学生自己探讨,导出关系。

例如,根据下面的条件,再添一个条件,提出一个问题,使之成为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小营村去年生产粮食50万千克,(补条件),(提问题)?

学生有以下几种编法:

①前年产粮40万千克,问增长百分之几?

②比前年增产10%,问前年生产多少万千克?

③前年比去年少产10%,问前年的产量是多少?

这道题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应用题的知识构成一个整体,融汇贯通。

综上所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注意从思维的兴趣、目标、方法、过程及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注意把握“导”的时机,掌握“导”的方法,才能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

让数学作业焕发生命的光彩

中江县青市乡中心学校顾亮

  多少年来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作业设计却往往被忽略,其实数学教学的改革离不开作业设计的优化改革。

在大多数同学的心目中,数学作业就是做题,教材上的、试卷上的、参考资料上的等等,这说明传统的数学教学已将同学们对作业的概念引入了一个死胡同,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对学生的评价是由考试分数来唯一确定的。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建议作了更科学、更广泛、更合理的说明,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有书面的作业和考试,还要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情况。

为此,作业的形式可多样化,如口试、作业分析、大型作业、小课题、活动报告等方式。

作业设计的多样化,可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

为此,结合新课程特点,在平时布置作业时,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作业设计形式。

  一、新知型作业

  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在新授课之前一般安排一个准备性练习,它是为导入新知识铺平道路而组织的。

在设计这样的练习时,应把着眼点放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兴趣、指点思路上,促使知识顺利迁移。

如在学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设计一些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练习,以此减缓思维的坡度,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将新知识同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新授课之后安排的巩固练习,是围绕某一具体教学内容编排一种同类型、同结构的练习,其目的是要使学生重点形成某一知识技能,巩固和加强新知,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

也是新授后的必定举措。

如:

在学习了证明四点共圆的例子后         立即给出菱形四边上中点在同一圆上吗?

让学生在对新知的理解基础上加以练习和巩固。

  另外,为防止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能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经常作业设计可变式训练,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变换呈现事物的形式,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

变式练习的设计可以是变换表达形式,变换叙述方式,变换图形位置等等。

  二、自主型作业 

  1.弹性作业

  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

  比如在作业布置时,利用“作业超市”的形式设置三类题目。

A类为基本题,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

B类是基础题,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浅显易懂,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C类是发展题,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在“作业超市”里,学生可自主选择类型,也可以各种类型自由搭配,做到因人而异,各取所需。

  2.合作型作业

  以前的数学作业,教师过于片面地强调独立思考,没有将合作作为重要的素质来培养。

对于自主型的作业,我们完全应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鼓励他们与人交流,进行有效合作。

我曾尝试让学生以六人小组合作的形式编制一份单元检测卷。

在编制的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复习本单元内容,找重点,列提纲,选择题型,忙得不亦乐乎。

编制试卷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也是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

一份试卷的编制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了激发和增强。

俗话说: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片面的,众人合作才会思考全面。

  三、生活型作业

  数学学习的天地是很广阔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家庭实践活动中完成数学作业,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1.实践型作业。

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字趣味化、生活化,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转变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了重量计量单位后可建议学生回家称一称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

学习了“比的应用”后,可安排学生调制奶茶或配兑饮料……让“学”融于“玩”中,在“玩”中实践,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动手操作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的。

实践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

如“学习几何知识”时,让学生制作各种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字趣味化、生活化。

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转变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了矩形的判定方法后,让学生利用刻度尺和直角尺去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小边框是否是矩形,同学们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兴致很高。

这样让“学”融于“做”中,在“做”中加深理解,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2.调研型作业。

所谓“调研型”的作业就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研究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的资料,再运用多种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请调查一天内你家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一周呢?

一月呢?

一年呢?

全班学生一年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全校学生呢?

……这些塑料袋相当于在祖国土地上盖几层呢?

你能针对塑料袋问题向环保部门提个建议吗?

这些有趣又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索的意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还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学生正用他们的智慧营造出一道道绚丽多彩的作业风景线。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想学生所想,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实践运用中张开智慧的翅膀,使数学作业成为他们放飞潜能的天空,从而赋予数学作业生命的色彩。

浅析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

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论文摘要:

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智力差异,学习基础差异、学习品质差异。

由于这些差异导致初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而课堂式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授课方式,很难面面俱到,使各个层面学生都有提高。

有必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智力水平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这样有利于使各个层面学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本文分别研究了各种分层教育方式。

  

  1引言

  在我国,分层教学改革最早在上海提出,并进行了相关实验教学。

该方法更好地发挥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克服一律化教学的弊端,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标,提高了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法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分层教育。

  2如何实现分层教育

  2.1对全体学生综合水平进行分层

  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主动性、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平时表现、考试成绩等,将全体学生分为A、B、C三个层面。

A层面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

B层面学生,基础知识中等,思维水平较好。

C层面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思维水平一般。

这里要注意,分层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柔性衔接,使学生从分层开始,拥有信心、充满希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测试与考核,重新调整各层次的学生。

这样A层面学生感觉光荣的同时,而又时刻都会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可能会落入其他两个层面而继续努力,B层和C层的学生,以上一层学生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使各层面学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但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

分层后会对C层面学生及家长的心理造成一定冲击,学生主要表现为自卑,家长则感觉丢面子。

可见,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耐心为学生和家长讲解分层讲学的优势以及益处,让学生和家长消除顾虑,同时还需提醒学生及其家长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备。

  2.2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课堂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达标、中级、高级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目标维度,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倍角公式”时,应要求A层面学生会推导公式,可以在具体的复杂题型中灵活运用。

B层面学生,则要求他们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从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公式。

要求C层面学生除牢记公式外,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

  当然,在这种教学组织方式下,课堂的教学组织和实施难度会加大,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会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

  2.3对教师备课内容进行分层

  在对学生分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

对于A层面学生,应有针对性的提出较高水平的要求,除了完成课本上规定的习题外,适量选择一些数学竞赛方面的书籍书,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并要求学生对习题类型进行总结,写出解题心得,通过总结深入学习。

对B层面学生,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着重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使一部分B层学生有可能向A层面学生转化。

对于C层面学生,主要在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教师精心细致的辅导,结合大量基础题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使一部分C层学生逐渐向B层学生向转化。

  2.4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着明显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层施教,A层面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并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则采用引导的方式,挖掘A层学生的发散思维;

B层面学生以自学加教师适当点拨为主要方法学习;

C层面学生以教师讲解为主。

通过讲解一道类型题,之后让学生做类似的题型进行实践练习,可使学生快速掌握该题型。

对于C层面学生,教师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帮助其主动学习,或由A层面学生帮助其学习,让C层面学生通过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指导来巩固知识。

最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层教学方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2.5对学生评价进行分层

  分层评价具有小结、提高、反馈的功能,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

对不同层面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对于C层面的学生,评价应该以对他们的鼓励为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

对于A、B层次的学生,首先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掌握尺度,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避免学生骄傲自满。

  3结语

  虽然分层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它弥补了班级授课制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只要教师认真研究、学习分层教学精髓,针对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就可以发挥班级授课制与分层教学的优势,从而更好的为新时期的初中教育服务。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和分层

  摘要:

现在实行的新课程着重在于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而不是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要致力于教授学生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现在实行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笔者有几点体会。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学习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让初中数学教学发生巨大变化,教师应该努力积极地去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建立新的初中数学教学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下面几个方面以供参考:

  

(一)针对学生心理激发创新意识

  中学生有好奇的心理,对新事物很敏感。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为出发点,制定教学内容和目标。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以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研究和创新。

一旦学生有了研究和创新的心理需要,就会促使学生去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

让学生处于亢奋的心理状态。

从而因兴趣而学,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去解决、去创新。

  

(二)创设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