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682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docx

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语文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单元

主题

走遍千山万水

 

单元

教材

分析

 

本单元,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选取有关山水景物的文章,围绕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来编排。

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无论是语言精炼的古诗,还是生动传神的江南风景,又或是奇特的天山风光,都有着极大的语言张力。

这一组课文我们在教学时不宜多讲解多分析,而是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美文,品味语句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中学习遣词造句,文章结构等语言表达上的技巧。

《古诗词三首》中,《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以及《忆江南》,都是名家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画面感强有拓展的空间。

教学时我们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诵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体验作者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

《桂林山水》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

《七月的天山》中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对他们的发言做评价,独到的见解加以肯定和鼓励,不够到位的则加一点拨引导他们再次回文探索。

另外本单元课文在写作方法和文章结构方面也是经典,我们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篇文章都抓住一两个景点,写详细,写具体的方法。

如写《桂林山水》的“山”和“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中过孔隙的那一刻,在《七月的天山》深处看花那一段,无一不是作者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用最生动的语言叙述下来。

我们教学时要抓住这些点进行学习,学习他们的语言特色,学习他们的表达方法。

 

学情

分析

 

经过三年半的学习,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素养,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能主动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识字不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仍然是重要的任务。

阅读中能基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较清楚地复述文章内容,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写话时,乐于表达,大多数同学内容不够丰富。

在词语和句型的积累上还存在不足,主动性还不够,需要继续加强自主积累的培养,拓宽知识面。

学习有困难的学习习惯还欠培养,书写马虎,学习懒惰,依赖思想严重,学习方法不够科学。

特别是习作能力有待提高。

一些同学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协作意识差,集体观念不够强。

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课文)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8.3.2

教学课时

主备教师

姚建萍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借助词典与注释理解是词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诗词,默写诗词。

过程与

方法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是词的意思,感悟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

重难点

1.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4.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教法

学法

教法

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同伴互助学习。

课前

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借助注释进行课前预习

个人探究

二备交流

 

一、导入。

二、预习交流、检测。

1.一锤定音。

(给正确的音节打钩)

亭(tíngtín)庭(tíntíng)潭(qíntán)螺(lóuluó)谙(ānyīn)

2.火眼金睛。

(辨字组词)

谙()庭()潭()

暗()挺()覃()

停()记()

亭()忆()

3.朗读三首古诗,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写在田字格中。

4.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小组内向你的学习小伙伴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及背景

三、学习新课。

学习《独坐敬亭山》

1.自由朗读这首古诗并在小组内互读。

2.小组内思考、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①读诗句解释划线的字,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首诗中既写景又抒发诗人孤独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哪些字体会到诗人的孤寂的心情______________

3.全班展示。

4.反馈。

5.小组内有感情的互读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再互背古诗。

 

学习《望洞庭》

一、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思考、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读出诗句并给下列划线的字写出正确的解释。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洞庭山水翠()

2.把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再回答下面的问题。

湖光秋月两相和,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银盘”指的是________“青螺”指的是________“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形象的写出了洞庭湖__________

二、悟情感。

1.朗读古诗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互相说说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说说讨论的结果。

2.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有什么疑问?

全班学生解决疑问。

三、背古诗。

1.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比赛

2.根据古诗的意思去尝试自己背诵古诗。

 

二、学习《忆江南》

1.自读,读准字音,读熟诗文。

2.再读,借助注释,想象当时的情境,理解词句,不懂的作上记号。

3.解释下面诗句划线的字,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_______________

能不忆江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古诗中描写江南春天色彩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不忆江南?

”运用了_______的手法,把它换个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6.自由读、背古诗,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背。

(四)拓展延伸。

1、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去朗读并想象诗中的景色,发挥想象把景色画出来。

2、细细品读三首古诗,说说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五)达标检测。

1、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前两首古诗。

2、《忆江南》这首词描写了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丽景色。

3、读拼音写词语。

tíngtíng

只有敬()山遥看洞()山水翠

tánluó

()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

4、古今直通车。

(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湖光秋月两相和()

A、相安、谐调B、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②春来江水绿如蓝()

A、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用靛青染成的颜色,像晴天天空那样的颜色。

③孤云独去闲()

A、空闲B、闲谈C、悠闲自在的样子

5、看字联想,写诗句。

看到“水”会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看到“山”会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练习册、课堂作业进行检测。

 

板书设计

孤独朦胧秀美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寂寞喜爱之情

日出江花红胜火

忆江南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作业布置

1.抄写并背诵三首古诗词。

2.抄写生字词。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课文)

课题

  2桂林山水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8年3月5日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主备教师

者胜波

 

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过程与

方法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

重难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法

学法

教法

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同伴互助学习。

课前

准备

课件。

学生搜集桂林山水图片。

个人探究

二备交流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课件出示图,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

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

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

观察图画或观看小黑板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

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暇:

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

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

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

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

前鼻音。

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

可与“假”进行比较。

注意右上是“]”。

翡:

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

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

与“恋”比较字形。

筏:

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

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

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

(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小黑板,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

比如:

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

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休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接连不断。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休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

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

指导分号的书写。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水:

静、清、绿

分赞美

山:

奇、秀、险

总:

画中游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   )、(   )。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   )、(   )。

 

(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

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方法。

    把(   )比作了(   )。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作文)

课题

  写一处景物

课型

习作 

授课时间

 

教学课时

主备教师

姚建萍

 

教学目标

习作

技能

目标

1.观察景物,运用已学过的写作方法描写景物。

2.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过程与

方法

寻找身边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在习作活动中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

重难点

观察一处景物,再把所观察到的景物用文字描写下来。

教法

学法

教法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同伴互助学习。

课前

准备

教师:

有关写景作文的素材。

学生:

认真观察一处景物。

个人探究

二备交流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的几篇课文,就像一幅幅壮美瑰丽的画面,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让人惊叹与震撼。

当然,那些世界闻名的景观,我们不一定都能见到,但是,我们身边的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发现的眼光。

有位艺术家说过:

“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同学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怎样去发现美、了解美、感悟美。

二、师生互动

1.同学们,在你身边不太远的地方,发现过哪些美好的景物?

2.学生畅所欲言。

3.在你见到的景物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你会由此想到什么?

4.指名学生交流。

三、学生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观

1.学生个人准备

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静心回忆一下,有哪些景物让自己感到惊奇,准备怎样和同学交流。

2.小组内交流

组织小组成员轮流叙说,相互启发,相互提问,相互评价,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到班上交流。

3.根据各小组推荐,先让学生上台试说,然后教师根据发言情况作出点评。

如,景物的特点说清楚了没有,说的内容是否给大家新奇的感觉,还有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得更具体。

 4.全班交流

要求听的学生能提出问题,或对说的内容作补充;说的学生能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写作指导

同学们,刚才大家对自己观察过的自然景观进行了描述,有些同学的讲述很精彩、很吸引人,把原来课文中学过的词语和写作方法都用上了,很好。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写作阶段了。

动笔之前,先想好自己准备写什么景物,这个景物有什么奇妙之处,你打算分几方面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考虑好需要具体详细写的内容和顺序,就可以动笔了。

 

学生写作

一、大屏幕出示写作要求和提示

要求:

围绕自己游览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写作,题目自定。

提示:

1.想一下,你准备写什么景物,这个景物有什么奇妙的地方,打算分几方面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考虑好习作的内容和顺序。

2.想想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写景的好方法和好词语句子,怎样把它们用到写作中去。

*参考提纲

游森林公园

1.开头:

交待时间、地点以及游览时的心情。

2.写我在山腰上看到的景象。

①山下的景象

②左边的丛林

③右边的悬崖及植物

3.瀑布的描写

4.结尾:

写我在山顶看到的景象和心中的感受。

外婆家的小花园

1.开头:

秋风吹来,令人神清气爽,外婆家的小花园变了模样。

2.对桂花的描写。

3.对秋兰的描写。

4.对石榴树的描写。

5.对外婆小花园的赞叹。

作文 评改

一、学生互改

1.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2.小组鉴赏交流

改好后,学生在小组把习作读给其他同学听,大家共同评议,然后再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教师讲评

1.优秀习作欣赏。

(通过大屏幕播放,也可以教师朗读)

2.评改学生作文。

三、誊写习作

讲评后,学生再一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最后用工整的字体誊写清楚。

板书设计

习作

写作思路

总写→分写(空间方位变化)→总写

总写→分写(春夏秋冬变化)→总写

开头→对比写景(静态、动态)→结尾

作业布置

1.誊写习作

2.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别人听。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语文园地)

课题

  语文园地一

课型

 综合课

授课时间

 

教学课时

主备教师

姚建萍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所学词语,会用学过的词语进行表达。

2.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过程与

方法

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合作与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交际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

教法

学法

教法

读中感、读中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同伴互助学习。

课前

准备

教师:

制定春游计划的表格。

学生:

搜集描写景物的诗句。

个人探究

二备交流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我们的祖国有壮丽的山河,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是件最快乐的事情。

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一个问题,题目中心是:

如何去春游?

二、分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1.交代讨论要求: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制定春游的方案。

2.在讨论过程中要有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3.每一小组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

4.小组可以自由组合。

5.小组内的成员要注意分工,如谁来主持,谁来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等。

6.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春游活动计划表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他

三、小组回报,评选最优

1.各小组汇报:

2.各小组评议:

要求大家虚心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并进行比较,推荐时要说出充分的理由。

(如:

汇报时的语言是否规范、说得是否清楚。

3.最后把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一、我的发现

1.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船桨荡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集体讨论,各抒己见。

然后师生小结:

⑴用三个相同的句式描写了漓江的水的“清、静、绿”的特点。

⑵三个相同的句式是:

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⑶三个句子相同的地方是:

“漓江的水真……啊”。

⑷引导学生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比如:

能够使人强烈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乐感和节奏感。

⑸要求学生再找找课文或课外书籍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

并说说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

2.逐句自读,试着理解。

3.提出不理解的句子,师生共同释疑。

4.采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与诗句相关的诗人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来感受诗句所蕴含的美景。

5.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读,背诵诗句。

三、拓展活动

1.读课本17页的“宽带网”,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2.课外搜集有关祖国优美山水的资料。

3.走进大自然,仿照上面的句子记录大自然的美。

4.进行汇报展示,可以搜集到或自己观察到的向同学们介绍。

5.开展课外读书交流活动,将平时看到或搜集到的描写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