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人才资源成就文化事业.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4569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活人才资源成就文化事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激活人才资源成就文化事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激活人才资源成就文化事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激活人才资源成就文化事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激活人才资源成就文化事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激活人才资源成就文化事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激活人才资源成就文化事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激活人才资源成就文化事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激活人才资源成就文化事业.docx

《激活人才资源成就文化事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活人才资源成就文化事业.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激活人才资源成就文化事业.docx

激活人才资源成就文化事业

激活人才资源成就文化事业

内容摘要:

XX文化人才工作具有“重大活动锻造人,政策扶持鼓舞人,选拔竞争培育人,分类培训提升人”的特点。

针对当前文化人才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应从“加强文化单位领导班子建设、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落实文化人才保障措施”等方面入手,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

激活人才成就事业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委、省政府和XX市委、市政府也分别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

近年来,我市坚持“用事业造就人才,用人才成就事业”的理念,在连续性的重大文化活动和文化品牌建设中锻造文化队伍,同时佐以政策扶持、分类培训、选拔竞争等系列措施,不断激活人才资源,形成了一支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具有一定艺术水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文化专业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队伍,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握人才工作规律,善于激活人才资源,人才在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力就会不断彰显,“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强”的格局就能日益成熟、不断完善。

XX市文化人才工作的特点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即“重大活动锻造人,政策扶持鼓舞人,选拔竞争培育人,分类培训提升人”。

(一)实践激活,重大活动锻造人

自2005年以来,XX市连续三年举办了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活动,2005年举办了XX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庆典活动,2006年举办了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开幕式暨大型文艺表演,2007年举办第九届亚洲艺术节。

近年来XX积极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环濠河博物馆群”等历史和当代文化品牌。

这些重大文化活动的举办和文化品牌的打造,是对XX文化团队组织能力、策划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经营能力和服务能力的综合性大检验,XX文化人在一次次活动的锤炼中显现出良好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XX文艺作品在与高端文化产品的对接中去粗存精、深化升华,编、导、演等艺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XX国家级历史文化品牌在吴良镛等知名大家的指点和全体文化人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日臻完善。

2007年,国家级区域性国际艺术节——第九届亚洲艺术节在XX举办,为保证活动的成功开展,XX市文化局多次赴文化部、江苏省文化厅汇报、协商,提出了可行性方案和总体工作方案,抽调了文化系统的200多名骨干力量,倾力打造“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圆满完成文化外交的重要使命,受到了文化部和省领导的赞赏,也得到XX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市文化局荣记集体三等功,文化系统6人荣记个人三等功,34人被评为先进个人。

以国家一级博物馆——XX博物苑为龙头的环濠河博物馆群日益丰满,今年又新增两个国字号博物馆。

事实证明,展现文化软实力的第一要素是文化人才,文化人才也是在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中成长壮大的。

(二)环境激活,政策扶持鼓舞人

XX市文化局党组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XX市文化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十一五”期间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规划;针对全市性的人才评选重科技人才、经济人才的特点,为扩大文化人才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2006年和2008年两次在系统内评选出文化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2名。

市文化局专门召开拔尖人才座谈会,为他们颁发奖金和证书,鼓励他们建功立业,此举在江苏省文化系统尚属首创。

市文化局党组成员和各基层单位领导班子还建立了联系文化单位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制度。

县(市)区文化局也都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制定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通州市文化局对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资格认定和聘任作出规定,海门市文化局制定出台了《乡镇文化站管理暂行办法》,《中国文化报》都作了重点报道。

各地文化部门还对文化领军人才实行积极的政策扶持,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通州市文化馆顾学军的小品创作在全国很有影响,一些外地单位想用重金挖走,通州市文化局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拨出专款建立顾学军工作室,一个县级市为专业人员建立工作室,得到了文化部领导的肯定;海安县为1名群众文化专业的研究员出作品集专门拨款4万元;通州市为留住1名专业人才,多次与人事部门协商,将其配偶“逆向流动”,从差额拨款单位转到全额拨款单位,使专业人才深受感动,打消了“雁南飞”的念头。

(三)机制激活,选拔竞争培育人

近年来,XX市文化局在系统内引入了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新机制:

2001年局机关中层干部全员竞争上岗,文化行政执法热点岗位两次轮岗交流,在局机关和基层单位大胆选拔使用年轻干部,这些措施大大改善了文化系统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市文化系统直属单位最年轻的科级干部为28岁,市文化局机关最年轻的正科职干部为29岁,文化局机关中层干部平均年龄为44.81岁,比5年前下降了3岁多。

市文化局在2006、2007和2008年三次选拔直属单位13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局机关挂职锻炼,局机关选派1名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还选拔1名年轻干部到文化部挂职锻炼。

各文化直属单位和县(市)区文化部门也不拘一格选用人才,XX博物苑率先在全市文化单位中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实行低职高聘,从而调动了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专业人员多出成果。

2007年,全系统有11人被评为XX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人被评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和XX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专家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近5年来,全系统共引进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5人、新招聘大学生20名,进一步优化了人员结构。

在这些引进的人员中,1名管理人员2008年被授予“XX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1名在公推公选中被提拔为副局长。

(四)教育激活,分类培训提升人

近年来,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岗位的文化工作者,市文化局靠船下篙,分门别类,通过轮训、继续教育、研修等手段,力争使文化人才大面积、分层次、有重点地得到培训。

2005年,组织局机关中层干部和直属单位党政负责人以及14名优秀文化站长到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进行了为期1周的学习,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大家在文化干部培训的最高学府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文化管理理论培训,接触到最前沿的改革发展信息,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这也是我市选派科级干部和文化站长到北京培训的首例。

自2002年以来,连续5年对基层文化站长进行培训,全市200多名文化站长普遍得到轮训。

培训期间,邀请国家和省、市的专家学者授课,让这些长年工作在最基层的文化站长们及时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和新鲜文化资讯,从而拓展了他们的视野,锤炼能力,夯实了群众文化工作基石。

在对基层群文工作者培训的同时,对文化艺术人才也采取多种形式培训,2007年举办了XX市文化艺术人才读书班,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市委党校教授授课,80多名文化中、高级人才参加了培训。

近几年,还选拔人员分别参加省和国家高级文化人才研修班、读书班。

此外,还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对机关、直属单位各类人员进行短期培训。

鼓励文化艺术各类人才在职自学,按市有关规定对自学成才者给予奖励等等,近5年来,我系统有35人参加并通过了大专和本科考试,1名副局长正在攻读博士学位,1名科级干部正在攻读法律硕士学位。

同时组织机关处长、基层单位负责人和县(市)区文化局长到广东考察、学习。

伴随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我们感到,文化人才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

1、人才资源总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为:

人才资源总量偏少;专业岗位和管理后勤岗位比例失调;年龄老化、青黄不接;学历不高、职称偏低。

2、专业人才门类不全,拔尖人才凤毛麟角。

作为地市一级的文化系统,我市大多数文化单位专业人员门类不全,一些专业门类缺少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尤其缺少在省内外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大家”和知名专家、学者。

3、用人选人机制不活,高端人才难以引进。

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无自主权,人员能进不能出;另一方面文化单位待遇不高,对高层次人才吸引能力弱,且较难留住现有高级专业人才。

4、在位兼职不在岗,无瑕顾及文化工作。

部分乡镇文化站长由乡镇党委宣传委员兼任。

不少乡镇文化站长身兼数职,不能全力、全身心从事专职文化工作。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也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要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其中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又是文化建设的根本。

而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有没有文化名人的魅力,有多少文化名人的魅力和有什么样文化名人的魅力,又是这个城市重要的精神指向和文化含量的体现。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建设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业务能力建设为核心,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提升能力,营造充满生机的人才环境,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一)加强文化单位领导班子建设

文化单位领导班子建设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要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班子年轻化、知识化,建立并完善新型干部制度,强化班子素质和能力。

1、提高班子素质。

根据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要求,把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选配到各级文化管理领导岗位上来。

采取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着力提高文化单位班子成员政策理论、专业技术、领导决策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2、选拔年轻人才。

积极选拔30岁左右的年轻人才进入文化单位领导班子,努力培养年轻的专业领导干部,形成科学合理的梯形领导班子结构。

大力调整、充实文化系统后备干部人才库。

3、建立新型制度。

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方向,加快建立开放型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扩大文化单位领导干部公推公选、竞争上岗的范围,严格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和考核,加大领导干部轮岗交流的力度。

(二)优化文化人才队伍结构

根据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及本地文化工作的特点和需求,进一步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科学合理地配置人才,因地制宜,“刚”“柔”相济,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化、人才结构的最优化、人才作用的最大化。

1、落实规划,引进文化能人。

认真落实文化工作规划和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分步实施方案,大力培养、引进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扩大人才规模,提高人才档次,扭转人才总量偏少的局面。

当前特别要引进文化单位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既懂文化工作规律又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因地制宜,提升人员水平。

针对地级市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难的实际情况,当前特别要注重在现有专业人才中培养高层次人才,将内培和外引相结合。

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多种途径,鼓励文化艺术各类人才在职自学,并对自学成才者给予奖励;选送年轻专业人才赴高校进修,争取条件选送出国、出境深造,培养经费采取单位和个人分别负担的办法解决。

继续在文化系统评选专业拔尖人才,调动文化专业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并以此带动文化单位全员的发展、进步。

3、“刚”“柔”结合,灵活使用人才。

坚持人才的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相结合的方法,打破“用才必养”的传统观念,打通体制内人才和体制外人才的互通渠道,引进人才与借用外智并重,在重大文化活动策划、重点剧(节)目投排、重要课题研究时采取项目合作、短期签约等多种形式引进高端人才,借用外脑外力,实现文化人才的柔性流动。

(三)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

进一步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盘活、集聚各类人才资源,增加文化人才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充分调动广大文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1、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以开放、积极的态度在文化系统内部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

继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推行“个人申报,社会评审,单位聘用,政府调控”的职称评聘工作模式,强化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取向,重点向一线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倾斜。

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条件成熟的单位可经市职称管理部门批准后试行“以聘代评”。

2、创新人才使用机制。

根据工作职能和工作需求及事业、产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重新设置文化单位的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压缩管理岗位和后勤服务岗位,增加专业技术岗位。

改进用人方式,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和全员聘用管理。

工作人员从现在的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新进人员实行人事代理,促进“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盘活、集聚现有各类人才资源,力争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和空间。

3、创新人才分配机制。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以岗位绩效为依据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和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企业薪酬制度。

探索并鼓励文化单位把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纳入收入分配方案,扩大绩效工资的比例。

条件成熟的单位,可实行年薪制、项目工资制、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形式。

4、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的双重激励作用,对在文化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予以表彰,给予重奖。

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大力提高优秀文化人才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影响。

积极向国家、省、市推荐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对有更大发展前途的各类文化艺术专业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扩大其社会知名度,力争培养和造就一批在省内外乃至全国叫得响的作家、艺术家、文化学者。

(四)落实文化人才保障措施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在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工作计划的同时,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完善文化人才政策、加大人才投入力度,落实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措施。

1、完善文化人才政策。

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各级文化单位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出台更为优惠的文化人才政策,进一步完善现有人才政策,尽力打破人才进出不畅的瓶颈,对高端人才既要“引得进”又要“留得住”,对引进的人才在项目经费、工资福利、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较高的待遇,对本系统的现有高层次人才也要同等对待。

2、整合文化人才资源。

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全市文化艺术人才资源进行整体统筹、科学配置。

从全市角度看,舞台艺术、书画艺术和其他艺术相辅相成,文化人才与其他系统人才资源可优势互补,从而做大做强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从文化系统角度看,实施全市性重要文化项目或重大文化课题时,整合群众文化和专业艺术资源,也可市县联动,充分发挥市县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力量和作用。

从市属文化事业单位情况看,部分规模较小、人数较少,而工作职能相近的单位可合并运转。

3、加大文化人才投入。

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文化单位的重点人才项目的投入。

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规定的人才工作政策,同时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人才工作奖励措施,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用于人才引进、人才开发、人才培养和人才奖励,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造就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文化工作新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