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4660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docx

高考资料高考生物考点13年真题分类汇总2细胞的结构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2细胞的结构

一、选择题

1.(2013•安徽高考•T1)生物膜将真核细胞分隔成不同的区室,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核是mRNA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B.高尔基体是肽链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C.线粒体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D.溶酶体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关键点:

(1)回忆细胞核内完成的遗传信息转录过程。

(2)掌握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唯一场所。

(3)提醒:

“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线粒体”的说法是错误的。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及生理功能等相关知识。

A项,细胞核是转录的场所,所以是mRNA合成和加工的场所,故正确。

C项,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故错误。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唯一场所,高尔基体及溶酶体都不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故B、D项错误。

2.(2013•北京高考•T1)下列真核细胞结构与成分,对应有误的是 (  )

A.细胞膜:

脂质、蛋白质、糖类B.染色体:

核糖核酸、蛋白质

C.核糖体:

蛋白质、核糖核酸D.细胞骨架:

蛋白质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1)细胞膜和细胞骨架都含有蛋白质,但蛋白质的种类不同。

(2)染色体和核糖体中的核酸不是同一种,分别是DNA、rRNA。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真核细胞结构和成分的基础知识。

A项,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脂质和蛋白质,另外还含有少量糖类,故正确;

B项,染色体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构成,故错误;

C项,核糖体由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RNA)构成,故正确;

D项,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网络结构,故正确。

3.(2013•福建高考•T1)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脂肪与蛋白复合物)形式分泌出细胞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VLDL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B.VLDL以自由扩散方式分泌出细胞外

C.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合成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关键点:

(1)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受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直接影响血糖浓度。

(2)脂肪在肝细胞内合成后以脂蛋白(VLDL)的形式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细胞内糖的代谢、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

A项,VLDL是脂蛋白,其中蛋白质的合成在核糖体上完成,故错误。

B项,VLDL是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自由扩散分泌到细胞外,而是以胞吐方式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完成,故错误。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肝细胞在胰岛素的调节下合成糖原;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细胞内糖原的分解以维持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内,故C项正确、D项错误。

4.(2013·广东高考·T24)下表为四种不同细胞的比较结果,正确的是(双选) (  )

选项

细胞

细胞壁

光合作用

染色质

细胞全能性

A

蓝藻细胞

B

洋葱根尖细胞

C

兔成熟红细胞

D

蛙受精卵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三点:

(1)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2)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应有光合色素。

(3)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比较特殊,无细胞核。

【解析】选B、D。

本题考查各种细胞结构的区别。

蓝藻为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无染色质;“全能性”适用于多细胞生物。

兔为哺乳动物,其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因此没有染色质,无全能性。

5.(2013·山东高考·T1)真核细胞具有一些能显著增大膜面积、有利于酶的附着以提高代谢效率的结构。

下列不属于此类结构的是 (  )

A.神经细胞的树突    B.线粒体的嵴

C.甲状腺细胞的内质网D.叶绿体的基粒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细胞增大膜面积的方式:

线粒体形成嵴、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堆叠形成基粒等。

(2)明确真核生物酶的主要附着位点是细胞内的膜。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

真核细胞中显著增大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的结构主要是指各种细胞器膜。

A项中,神经细胞的树突是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故A错误。

B项中,线粒体内膜折叠形成嵴,增加了膜面积,为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的附着提供场所,故B正确。

C项中,内质网是细胞内分布最广泛的生物膜,如甲状腺细胞的内质网有较多的酶附着,故C正确。

D项中,叶绿体的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增加了膜面积,其上有与光反应有关的酶,故D正确。

6.(2013·山东高考·T4)生物实验中常用盐酸处理实验材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盐酸解离根尖的同时也为龙胆紫染色创造酸性环境

B.盐酸处理染色质能促进DNA与派洛宁(吡罗红)结合

C.盐酸浓度过高会破坏过氧化氢酶的空间结构导致其失活

D.盐酸处理细胞有利于健那绿(詹纳斯绿B)对线粒体染色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明确盐酸在不同实验中作用原理不同。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基础实验。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解离,将细胞相互分开,同时盐酸还会影响染色过程,所以在染色之前应先漂洗,故A错误;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水解实验材料,DNA与甲基绿结合,B错误;酶的作用条件温和,过酸会导致酶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而失活,C正确;健那绿对线粒体的染色要求细胞必须是活细胞,盐酸会杀死细胞,所以不可使用,D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3•北京高考•T31)(16分)研究者发现,小鼠舌头上的某些味觉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均存在蛋白C,该蛋白能和脂肪结合。

为研究蛋白C的功能,进行了系列实验。

(1)蛋白C是一种膜蛋白,它在细胞内的 上合成,然后在  和 中加工。

(2)实验一:

让小鼠舌头接触脂肪,结果发现正常小鼠小肠出现脂肪消化液,而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分泌的脂肪消化液明显减少。

由此推测,脂肪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C结合,刺激了脂肪味觉   ,产生兴奋,传到相关中枢,再通过   刺激消化腺分泌。

(3)实验二:

分别培养实脸一中两种小鼠的小肠上皮细胞,向培养液中加入脂肪分解物。

与正常小鼠细胞相比,进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的脂肪分解物减少,表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蛋白C的功能是   。

(4)为了证实其他哺乳动物的蛋白C也有相似作用,可行的做法是从该种动物的基因文库中   蛋白C基因序列,然后以   的小鼠为受体,导入该基因序列,检测发育出的小鼠相关指标的恢复程度。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以下三点:

(1)真核细胞中膜蛋白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场所相同。

(2)解答

(2)时,要结合反射的过程和反射弧的结构作答。

(3)解答(3)时,注意结合实验中两种小鼠的区别及实验结果的不同作答。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细胞器功能、酶、内环境调节方式、基因工程和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知识,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难度适中。

(1)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首先在内质网中加工,然后在高尔基体中进行分类包装。

(2)舌头接触脂肪,结果在小肠中出现脂肪消化液,说明通过反射弧作用于效应器分泌脂肪消化液,所以脂肪通过与味觉细胞表面的蛋白C结合,刺激了脂肪味觉感受器,传到相关的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

(3)单独培养正常小鼠细胞和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发现进入去除蛋白C基因的小鼠细胞的脂肪分解物减少,说明蛋白C具有促进脂肪分解物吸收的作用。

(4)获取蛋白C基因的方法是从基因文库中获得并进行扩增。

动物细胞的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是受精卵细胞。

答案:

(1)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2)感受器 传出神经

(3)促进脂肪分解物的吸收(4)获取/获得 去除蛋白C基因

8.(8分)(2013·江苏高考·T29)下图为某细胞的部分结构及蛋白质转运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穿过   进入细胞核,表明这种转运具有

      性。

(2)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分子基础是  具有疏水性和   具有专一性。

(3)若该细胞是最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则图中未绘制的细胞器有      。

(4)若该细胞为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则图示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  ,此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明显可见细胞核中有      存在。

(5)研究表明硒对线粒体膜有稳定作用,可以推测人体缺硒时下列细胞中最易受损的是      (填序号)

①脂肪细胞  ②淋巴细胞③心肌细胞④口腔上皮细胞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细胞核上核孔是大分子运输的通道,核膜是小分子运输的媒介。

(2)明确细胞有丝分裂间期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核孔的功能、有丝分裂、细胞的结构。

(1)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的通道是核孔,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不能穿过核孔进入细胞核,表明这种转运具有选择性。

(2)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的头部是亲水的磷酸基团,尾部是疏水的不饱和脂肪酸链,因此磷脂双分子层具有疏水性;膜转运蛋白具有专一性,一种转运蛋白只与特定的被转运物质结合。

(3)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还应该具备叶绿体和液泡。

(4)图中具有完整的核膜,应该处于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该时期细胞核中核仁明显。

(5)心肌细胞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消耗较多的能量,需要较多的线粒体,硒对线粒体膜有稳定作用,缺硒时对心肌细胞危害较大。

答案:

(1)核孔 选择

(2)磷脂双分子层 膜转运蛋白

(3)叶绿体和液泡 (4)分裂间期 核仁(5)③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6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T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关注以下三点:

(1)免疫细胞的种类。

(2)免疫细胞的分布。

(3)抗体的分泌原理。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细胞的种类、分布等。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等,吞噬细胞为免疫细胞,A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C正确;抗体为蛋白质,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D正确。

2.(2013•四川高考•T2)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1)病毒是一种病原体,进入机体时需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

(2)病毒感染人体过程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起作用。

【解析】选C。

本题以H7N9热点为命题背景,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易混易错知识的辨析。

A、B、D项,病毒侵入人体后,先经过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并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部分抗原刺激B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并由浆细胞分泌抗体,故均正确;C项,浆细胞高度分化不能分裂,故错误。

3.(2013•大纲版•T3)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HIV在活细胞外能大量增殖

B.HIV仅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

C.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HIV属于RNA病毒,其主要攻击人体T细胞。

(2)病毒是无细胞结构的寄生生物,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其增殖和代谢。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病毒的结构、组成和人体免疫等知识。

HIV是病毒,必须严格寄生在活细胞内,A错误;病毒无任何细胞器,B错误;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使人体免疫力大大降低,C错误;HIV通过人体的血液可运送到人体各处,D正确。

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逆转录的概念:

以RNA为模板,合成的产物是DNA。

(2)应正确理解HIV对实验药物“敏感”的含义:

如果敏感,则药物可大量杀灭病毒,HIV数量急剧减少。

【解析】选D。

本题以实验动物感染HIV为命题线索,综合考查生物的特异性免疫知识。

由图甲可知,HIV的遗传物质为RNA,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经逆转录形成DNA,最后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上,故A正确;图乙横坐标为感染时间,纵坐标为抗HIV抗体水平,说明在HIV感染宿主的过程中,有抗体的生成,而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机体进行体液免疫,故B正确;图丙中,T细胞数量受HIV影响而减少,当加入实验药物a后,T细胞数量增加,说明实验药物a对HIV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保护T细胞不被HIV破坏,即HIV对实验药物a敏感,故C正确;图丁中,加入实验药物b后,HIV的数量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说明实验药物b不能抑制HIV的繁殖,即HIV对实验药物b不敏感,故D错误。

5.(2013•重庆高考•T4)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

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解题指南】本题应注意区分“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

前者是外界抗原二次入侵时机体表现的强烈反应,而后者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而使“敌我不分”。

二者都属于免疫过度,但本质不同。

【解析】选B。

本题以常见的青霉素过敏为背景,综合考查人体免疫相关知识。

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项错误;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会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项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C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项错误。

6.(2013·海南高考·T11)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

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

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自身免疫病特点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于强大。

(2)艾滋病是由于免疫功能缺失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解析】选D。

本题考查自身免疫病。

A项,器官移植时,异体器官被患者的效应T细胞识别并攻击,故错误。

B项,属于过敏反应,故错误。

C项,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HIV破坏T淋巴细胞,故错误。

D项,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故正确。

7.(2013·海南高考·T21)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人体有三道防线,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人体的免疫。

A项,非特异性免疫包括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等)和第二道防线(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这种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故正确。

B项,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属体液免疫,故错误。

C项,记忆细胞由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产生,都属于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故错误。

D项,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故错误。

8.(2013·山东高考·T3)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图中细胞内水解酶的来源是溶酶体。

(2)明确吞噬细胞有识别作用,但是没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

A项中,吞噬细胞具有吞噬抗原的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故A错误。

B项中,图中内吞形成的小泡和水解酶结合,水解酶来自于溶酶体,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故B正确。

C项中,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故C错误。

D项中,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识别、处理和呈递,不仅存在于体液免疫,还存在于细胞免疫,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9.(2013•重庆高考•T9)(14分)研究发现豚鼠血清对人淋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

进一步研究发现,发挥作用的物质是L-天冬酰胺酶,它能将L-天冬酰胺分解,而淋巴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该氨基酸,增殖被抑制。

(1)为验证该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

正常细胞、淋巴瘤细胞、培养基(含细胞生长所需的物质)、L-天冬酰胺酶。

实验步骤:

a.分组

实验组:

培养基+L-天冬酰胺酶+淋巴瘤细胞

对照组:

培养基+            

b.适宜条件下培养后,观察细胞生长状态、检测L-天冬酰胺含量。

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分组

生长状态

L-天冬酰胺含量

培养液

细胞内

实验组

缺乏

缺乏

对照组

正常

缺乏

正常

结果分析:

该实验利用了酶的    特性;表中①应为    ;对照组细胞内L-天冬酰胺含量正常的原因是               。

(2)患者多次静脉注射该外源性酶后疗效降低,是因为发生了     反应;该酶口服无效,原因是           。

(3)根据实验结果,你认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应该具有的特性是     。

【解题指南】第

(1)问是本题的难点,解答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实验目的是验证L-天冬酰胺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因此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实验变量应为淋巴细胞的有无。

(2)提取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L-天冬酰胺酶对淋巴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影响,结合此信息进一步分析实验结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实验设计原则的应用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1)实验的目的是验证L-天冬酰胺酶对两种细胞的影响,实验组加入了淋巴瘤细胞,对照组应在相同条件下加入正常细胞,即:

培养基+L-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

该实验利用了酶的专一性;肿瘤细胞自身不能合成L-天冬酰胺,体内已有的L-天冬酰胺会被L-天冬酰胺酶分解,而正常细胞中的L-天冬酰胺尽管会被酶分解,但自身能够继续产生L-天冬酰胺,故含量正常。

(2)外源性L-天冬酰胺酶会被免疫系统当作抗原进行处理,多次注射后发生免疫反应,L-天冬酰胺酶被免疫系统处理失活,疗效降低;L-天冬酰胺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若口服,会被消化系统消化分解成氨基酸,从而丧失其功能。

(3)作为人体肿瘤康复治疗的药物应是既不损伤机体,又能达到治疗效果,就是只专一性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负面影响。

答案:

(1)L-天冬酰胺酶+正常细胞 专一性 抑制 能合成L-天冬酰胺(有合成L-天冬酰胺的酶)

(2)免疫(拮抗) 酶被分解失活

(3)对肿瘤细胞有专一性杀伤作用,对正常细胞无影响

10.(2013·广东高考·T27)(16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冷敏神经元和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因体温变化而相应改变如图,正常情况下C、W曲线交于点S,此点对应的温度为正常体温。

(1)由图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    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此时人体感觉到冷,随即通过      调节,增加     、减少     ,使体温回升至正常。

(2)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S右移,出现发热,若体温持续偏高会导致内环境稳态      ,需要采取降温措施。

(3)人体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统随即启动,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和清除血液中的病毒。

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此免疫过程。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时需关注以下两点:

(1)体温调节的方式:

神经与体液调节。

寒冷条件下机体通过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来维持体温。

(2)病毒感染机体后,一般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的扩散,病毒进入细胞后靠细胞免疫将病毒释放,再借助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将其消灭。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由图可知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即点S的左侧,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高于热敏神经元。

一方面通过神经调节,增加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减少冷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使体温恢复正常;另一方面通过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也增加,加快细胞代谢,使产热量增加。

(2)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点S右移,出现发热、体温升高的现象,体温的升高势必使人体内酶活性降低,进而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3)当流感病毒(抗原)突破第一、二道防线后,吞噬细胞将摄取处理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与少量相应的流感病毒共同作用于B细胞,此时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与相应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抗体和相应的流感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

同时,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并将处理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在接受病毒的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接触相应的流感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后使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裂解,释放出入侵的流感病毒,流感病毒与抗体进一步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并被清除。

答案:

(1)高于 神经与体液 产热量 散热量

(2)失调

(3)

11.(2013·天津高考·T7)(13分)肠道病毒EV71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下面为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M的合成场所是    。

催化①、②过程的物质N是         。

(2)假定病毒基因组+RNA含有7500个碱基,其中A和U占碱基总数的40%。

以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合成一条子代+RNA的过程共需要碱基G和C

   个。

(3)图中+RNA有三方面的功能,分别是 。

(4)EV71病毒感染机体后,引发的特异性免疫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