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各大会议主要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7483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共产党各大会议主要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共产党各大会议主要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共产党各大会议主要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共产党各大会议主要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共产党各大会议主要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共产党各大会议主要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共产党各大会议主要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共产党各大会议主要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共产党各大会议主要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共产党各大会议主要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共产党各大会议主要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共产党各大会议主要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共产党各大会议主要内容Word文档格式.docx

2、 五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

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

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六大

1928年

莫斯科

1、 大会肯定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定:

⑴革命的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⑵革命的中心任务:

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

⑶革命的力量:

工农阶级;

⑷革命的前途:

社会主义;

⑸革命的形势:

两个高潮之间,新的高潮即将到来。

【革命路线】

2、 批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的左倾盲动主义,提出加强党的无产阶级基础。

【继续批评左右倾错误】

3、 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七大

1945年

延安

1、 大会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概括和阐述,从而使其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被正式确定下来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2、 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

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八大

1956年

北京

1、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建议》。

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

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确立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

任务:

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的需要。

3、 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会议主要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⑴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⑵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⑶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⑷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

4、 陈云提出改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方法:

以国家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人经营为补充;

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三个主体,三个补充”)o

九大

1969年

1、 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林彪代表党中央作的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

其中党章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

2、 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十大

1973年

十大的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十一

1977年8月12日至18北京

1、 大会总结了同“四人帮”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

2、 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

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十二

1982年

1、 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2、 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做了重要补充: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再次肯定毛泽东思想】

3、 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

明确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十三

1987年

1、 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2、 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巍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烬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十四

1992年

1、 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

2、 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4、大会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三项决策:

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十五大

1997年

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1、 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 大会指出:

⑴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⑵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⑶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

⑷确立跨世纪发展宏图;

⑸明确回答了邓小平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十六大

2002年

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1、 大会的主题是: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

3、 十六大报告一个鲜明的亮点和特色,就是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系统地深刻地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5、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这个重要论断,体现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揭示了发展与执政、兴国与执政的内在关系,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己任,以兴国为目标,以富民为取向。

同时也表明,在党面临的一系列任务中,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任务、中心任务。

党和国家其他任务都要围绕这个“第一要务”来进行。

6、 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

十七

2007年

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 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大会报告中,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4、 大会要求: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

1)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②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③保护民族工商业;

(两个没收一个保护);

2) 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①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②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 提出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核心:

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2、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

1) 完整表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 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

3) 提出土改的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一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1) 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2) 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相应的基本政策;

3)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4、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

1)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进一步完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3) 分析了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4) 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和职能;

5) 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6) 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提出新中国在政治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7)

1、《论十大关系》(1956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的总结

第一,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

(1) 经济方面:

①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以农业、重工业、轻工业为序;

②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国防建设;

③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沿海支援内地;

④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⑤集体、国家、个人的关系:

三者兼顾;

(2) 政治方面:

①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

②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③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④是和非的关系;

⑤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反对一概排外,反对全盘西化。

第三,阐述了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矛盾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处理好这些矛盾的各个方面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展了唯物史观。

第四,辩证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别国长处。

第五,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道路,标志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第六,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第七,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作为一个大问题提出。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典范

1)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

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2) 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 论及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阐明了政治生活主题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①敌我矛盾,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解决;

②人民内部矛盾,用说服教育的方式解决

4) 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

5)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不是首次提出);

6) 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

论证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7) 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阐述了知识分子问题

大革命时期(1921—1927)

1、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1)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3) 资产阶级分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

4) 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5) 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2、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3、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

1) 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2) 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3) 分析了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4) 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1、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

成为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的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的条件:

1)有很好的群众;

2)有很好的党;

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

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

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3、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标志着毛泽东关于“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理论的基本形成

1) 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 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3) 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 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4、 《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1) 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 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 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 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提出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5) 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5、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分析了九一八事变以来国内政治形势的特点以及当时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6、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1)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而且经历了1924-1927年的革命;

2) 敌人强大;

3) 人民军队弱小;

4) 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其中,第一、第四特点决定了人民军队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

第二、第三特点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 《实践论》(1937年)--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

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 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2) 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3) 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2、 《矛盾论》(1937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1) 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 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3) 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3、 《论持久战》(1938年)--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主要是“速胜论”和“亡国论”),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1) 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

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

2) 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

防御、相持、反攻;

3) 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4) 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5) 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6) 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4、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回答和解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要不要坚持和怎样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问题

5、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强调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必须保持党的独立性

6、 《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

1) 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2) 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3) 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4)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7、 《〈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

1) 提出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 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 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

4) 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

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的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5) 分析了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象(帝、封)、革命动力(无、农、城、民)、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8、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历史文献

1) 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2) 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3) 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

4) 进一步揭示了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9、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

1) 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客观依据;

2) 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

3)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4)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观点;

5) 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6) 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辩证统一的观点。

10、 《论政策》(1940年)——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1、 《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一

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

12、 《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二

1) 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2) 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各种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