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5373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1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出混合算式的过程,理解混合运算(两步计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初步学会借助直观图等方式,分析、表示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列式或者综合列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能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提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3.体会“先乘除后加减”的合理性以及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进行简单的整数混合运算(两步),激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第1课时小熊购物

(一)(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

2.会运用“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计算。

3.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混合运算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

食物面包、饼干、饮料的图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5分)

出示“小熊购物”情景图。

谈话引入:

今天,小熊胖胖和乐乐听说下午要开联欢会,就来到商店买些东西。

你们看商店里有什么?

关注学生对于问题的表述能力。

关注学生读图的有序性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根据问题,独立读图,找到图中的数学信息。

说出商店里有面包每个3元,饼干每包4元,饮料每瓶6元,花生每包7元,糖果每袋5

元。

二、探究新知(25分)

1.建立模型

提出问题:

小熊胖胖要买什么呢?

买这些东西需要多少钱呢?

快帮算算吧!

(小组同学交流)

(1)怎样列算式?

(2)每个算式分别求的什么问题?

(3)如果把这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就可以列一个综合算式3×4+6或6+3×4

2.小组讨论:

这两个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先算什么?

为什么?

(1)选择算式试算。

(2)探究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引导学生讲一讲思考过程,为什么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结合情境说清楚。

(3)再次体验运算的顺序

在会书写一个算式的基础上,选择另一个算式算一算。

提问:

6+3在情境图中表示什么意思?

通过与情境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比较,发现运算顺序的道理。

(4)交流书写体会

(5)离开具体情境,掌握混合运算的一般方法。

(6)总结计算方法。

3.介绍脱式写法

看胖胖,读出胖胖的问题:

我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

3×4=12(元)

12+6=18(元)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先算乘法,得出4个面包多少钱。

再算出和饮料一共多少钱。

如果先算4+6就是把4个加上6元,没有道理;同理如果先算6+3得出1个面包和1瓶饮料的价钱,再乘以4就求出共买4个的价钱。

在计算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题时,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脱式计算时等号要对齐,不计算的部分要照着写下来。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对于画图策略的应用。

关注交流讨论的实效性。

再次体验先算乘法后算加法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10分)

课后练习1、2题

1.引导学生先读懂题意,再列式计算,可以画图帮助理解。

根据运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

2.根据自己画图找到题目中的数据,再根据理解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根据理解进行脱式计算。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

分步:

3×4=12(元)综合:

3×4+6

12+6=18(元)=12+6

=18(元)

教学反思

 

第2课时小熊购物

(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

2.会运用“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正确的进行计算。

3.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乘加、乘减等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混合运算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

食物面包、饼干、饮料的图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5分)

出示“小熊购物”课件情境。

谈话引入:

小熊壮壮有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学生根据问题,独立读图,找到图中的数学信息。

说出商店饼干每包4元。

关注学生对于问题的表述能力。

关注学生读图的有序性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探究新知(25分)

1.小熊壮壮拿20元钱,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钱?

怎样列算式?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展示。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理解应用。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作为答辩人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接受其他同学提问。

(1)每一个算式分别解决什么问题?

(2)混合运算的算式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为什么?

观察黑板上的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

3.

(1)你知道这个算式解决什么问题吗?

7×3+5

30-4×5

7+6×2

(2)讨论:

在算式中既有减法又有乘法,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如果给你20元钱,你准备买什么?

你还能提出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家解决。

你有什么收获?

独立思考,要解决壮壮购物找钱的问题,必须收集那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尝试画图表示数量关系,借助直观图解决问题。

在一个算式中,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思考我们是如何学习和理解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的?

结合实例说一说为什么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对于画图策略的应用。

关注学生对于算式意义的理解,不要形成固定思维。

关注学生对于乘加、乘减运算算理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结合小熊购物图,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再算一算。

20-2×7

5×3+4

4×6-20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

看图找到题目中的数据,再根据理解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根据理解进行脱式计算。

沟通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小熊购物

(二)

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第3课时买文具

(一)(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买文具”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解决两步运算问题的合理性。

2.理解并掌握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进一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除加、除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掌握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图片。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一、情境引入

观察情境图。

1.提问:

“原价每本3元”、“现价每本5元”和“现价5本10元”表示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从图中读懂数学信息。

理解原价和现价的含义,从复杂句子中分析数学信息。

学生提出问题:

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二、探究新知

解决问题一:

1.提出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后,要求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怎样列算式?

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一:

在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表示的意思,再引导他们说一说怎样用算式表示;

还可以怎样列式?

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二:

让学生对应图示,说说每部分表示的实际含义。

方法三:

结合情境说说思考的过程,以及每部分的实际含义。

怎样书写呢?

有除法又有减法,先算什么?

为什么?

解决问题二:

1.出示:

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知道哪些信息,需要先求什么

3.独立解决

4.集体交流

重点讨论:

为什么先算10÷5,为什么3-要写在10÷5前面?

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什么?

5.集体计算3-10÷5。

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三种方法:

1.直接画图解决问题

2.画图并分布列式解决问题

3.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再次体验运算顺序,根据算式说说每部分的实际意义,并算一算。

读题明确题意。

分析题中要求。

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对于画图策略的应用。

关注交流讨论的实效性。

关注学生对于算式意义的理解。

关注算理的理解。

渗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6.通过计算全班体验先除后减的运算顺序

三、讨论总结

哪种做法对?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合适的方法判断算式的正误。

适时追问:

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

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

你有没有好办法介绍给大家。

总结除加、除减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不参加运算的部分照抄,保证等号两边相等。

强化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分步:

10÷5=2(元)综合:

3-10÷5

3-2=1(元)=3-2

=1(元)

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教学反思:

 

第4课时过河

(一)(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准备:

小括号纸板、小黑板。

教学环节

一、情境引入

1.二年三班的小朋友到公园游玩,他们要租船到河的对岸去,他们遇到了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呢?

2.出示主题图,请同学提出问题。

3.仔细看图,找到图中有用的数学信息。

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只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只船?

4.关注学生能否准确找到图中有用的数学信息。

并能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一、探究新知

1.问题:

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

2.解决问题:

独立列算式。

想要先求出男女生总人数是多少,再计算需要几只船。

3.全班汇报。

4.这样列算式你是怎么想的?

5.要想先算加法,就需要请小括号来帮忙:

(29+25)÷9才能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加法。

6.在混合运算的算式中,一般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小括号的话,就先算括号里的。

7.提出问题:

如果54人都坐小船,需要多少条船?

你会做吗?

引导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思考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实际含义。

小组讨论:

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29+25=54(人)54÷9=5(只)

2.(29+25)÷9

学生有可能出现:

29+25÷9

结合情境思考应该先算哪个,再算哪个。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当需要改变算式原来的运算顺序时,需要用到小括号。

明确带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

二、巩固练习

1.有25个苹果,吃了4个后,剩下的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平均每盘放几个?

2.超市的苹果和橘子都卖2元钱1斤,妈妈买了3斤苹果,4斤桔子,共花了多少元?

3.算一算(小组比赛)

(24+25)÷7

(30-16)÷2

(100-75)÷5

(90-87)×9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这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25-4)÷3

=21÷3

=7(个)

3×2+4×2

=6+8

=14(元)

或2×(3+4)

=2×7

=14(元)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理解题意、列式并准确计算。

板书设计

过河

分步:

29+25=54(元)综合:

(29+25)÷9

54÷9=5(元)=54÷9

=6(元)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教学反思:

 

第5课时过河

(二)(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过河”情境,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小括号纸片

教学环节

一、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限乘”是什么意思?

“限乘”即大客车最多能坐46位乘客,面包车最多能坐8位乘客。

重点关注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

二、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

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全班交流:

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结合情境讨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所表达的含义及其运算顺序。

看一看,说一说,用(70-46)÷8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画图列式解决问题。

结合情境解释自己的算法,总结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学生先观察情境图。

结合实例说说算式的意思。

注意算式与实际情景相结合。

重点理解70-46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书后练习

练习时引导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先理解题意,交流思考,独立计算,交流检验,

巩固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步混合运算。

板书设计

过河

(二)

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加与减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连加和连减法的意义,感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借助简单的直观图等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勇于表达、反思质疑、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捐书活动

(三位数连加)

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的情境,经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连加法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加法。

2.能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发展估算意识,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集体指导

1.创设“捐书活动”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以图表形式呈现两所小学捐书的情况:

 

三年级捐书情况

班级数量/本

一年级

(1)103

二年级

(2)109

三年级(3)98

四年级捐书情况

班级数量/本

一年级

(1)118

二年级

(2)104

三年级(3)95

•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请大家试着估一估,哪个年级捐的多?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哪个学校捐的书多一些?

•三年级:

120+100+100=320(本)

四年级:

100+110+100=310(本)

二、小组和个别学习

1.独立完成学习。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连加法该如何计算?

2.小组交流并汇报

1.学生认真阅读学习指南后独立完成检测卡,有困难的同学向老师询问。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学生汇报:

•118+104+95=317(本)

104

+222

+95

317

•118+104+95

=222+95

=317(本)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注意: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符号要写准确;

(3)标好进位,在计算时一定要加进去。

2.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独立完成。

3.小结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附小一共捐书多少本?

2.引导检测卡有错误的同学改错,全部正确及改完错误的同学继续做发展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必做题

一、列竖式计算。

727+112+38=397+307+120=558+250+174=

 

475+260+149=760+95+170=380+98+75=

 

选做题

1.小明、小军、小丽一共投中多少个?

 

运白菜

(三位数连减)

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两步)及其验算。

2.进一步结合加减混合运算的现实背景,积累从多角度分析数量关系的活动经验,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交流不同算法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计算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精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集体指导

出示书中“运白菜”的情境图。

二、小组和个别学习

1.估算

2.学生独立计算

3.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结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5.算一算、再进行验算。

三、个别学习

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提问: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解决问题:

还剩多少棵白菜?

2.出示学习指南: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3.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1000-372-210

4.集体交流。

共有白菜1000棵,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进行汇报交流。

•把256和280都看成30,850-300-300=250;也可以把256看成250,把280看成300,850-250-300=300。

•850-256-280=314(棵)

850594

-256-280

594314

•850-256-280

=594-280

=314(棵)

850594

-256-280

594314

850-(256+280)

=850-536

=314(棵)

256850

+280-536

536314

•相同数位要对齐;

•符号要写准确;

•标好进位和退位点,在计算时一定要算进去。

在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必做题

列竖式计算

1000-207-168436-179-36

 

456-278-132930-(80+480)

 

368-(168+127)1000-185-145

 

必做题

1、淘气和笑笑在菜地里学到了新知识,高高兴兴地往前走,他们来到池塘边,饲养员告诉他们,这里养了800只鸭子,白鸭子有250只,花鸭子有350只,黑鸭子有多少只?

 

2、离开了池塘,来到植物园,花农伯伯告诉他们这里种了1000枝玫瑰花,红玫瑰和黄玫瑰的枝数都是320枝,剩下的是白玫瑰,白玫瑰有多少枝?

(两种方法计算)

 

节余多少钱

(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的直观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流程】

一、小组和个别学习

1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问题1“亮亮和奶奶8月份花了745元,8月份节余了多少元?

•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算式中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还有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说一说。

3•出示问题2“九月份节余260元,十月份节余的钱比九月份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提问:

求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

哪个信息已经知道?

不知道的信息是什么?

通过哪两个信息能求出来?

•独立解决,可以画一画,做一做。

•集体交流,全班汇报。

•260为什么用了两次?

4•试一试:

平均每个月节余225元,估一估几个月节约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

•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意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讨论

•800+185-745

=985-745

=240(元)

•800-745+185

=55+185

=240(元)

•独立思考

•独立尝试列算式计算

•260-30=230(元)

260+230=490(元)

•260+(260-30)

=260+30

=290(元)

•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要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必做题

列竖式计算。

278-199+680=800-289+484=500-294-106=

 

318+254-190=653+97+135=427+273-165=

 

选做题

第三单元加与减

里程表

(一)

(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课件、投影,学习卡片和答案。

一、集体指导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里程\千米

北京——保定

146

北京——石家庄

277

北京——郑州

689

北京——洛阳

813

北京——西安

1200

(1)找出表格中的每个数据在路线图上分别是哪一段?

并指一指。

(2)出示问题:

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

说一说,画一画。

(3)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

在图中画一画算一算。

(4)请你再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集体交流汇报

3•解决:

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

•结合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在图上找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