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8050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份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份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份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份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份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份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份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份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份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份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份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份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份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份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份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份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份月考试题.docx

《份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份月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份月考试题.docx

份月考试题

文苑中学九年级语文模拟试题

(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2012/3/29

请同学们将答案写在相应的答题纸上。

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捕获(bǔ)亢奋(kàng)情不自禁(jìn)B.翘首(qiáo)脂肪(zhī)追本溯源(shù)

C.诘责(jié)鸟瞰(kàn)谆谆教诲(zhūn)D.机械(xiè)惬意(qiè) 惩恶扬善(chěng)

2.(3分)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矜持畸形直截了当B.瞻养恣情坚如磐石

C.狼藉荐赏再接再厉D.安详喧嚣混然一体

3.(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A.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上,两名学生代表首当其冲进行发言,尤其领读宣誓的内容的时候,情景更令人振奋。

B.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的冰雪大世界,冰雕、雪雕细腻传神,造型优美,构思精巧,再加上灯光的映衬,看后真让人流连忘返。

C.初中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面临分别,恋恋不舍,大家期望能萍水相逢在新的校园里。

D.看了意甲俱乐部AC米兰和尤文图斯队精彩的足球比赛,班级中的几个球迷正在津津乐道地谈论着球员们的突出表现。

4.(3分)对病句提出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

修改意见:

把“一定”改为“可能”。

B.经过阿富汗和伊拉克两次战争,美国得出无须依靠大型军事基地也可以打赢一场战争。

修改意见:

在句末加“的结论”。

C.震后,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在废墟上重建社会主义美好家园。

修改意见:

把“用”移至“我们”后。

D.父亲从头到脚凝视着面前的儿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修改意见:

把“凝视”改为“注视”。

5.(3分)选出情节与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名著中,典型的人物和情节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①“在孩提时代被迫退学后,到餐馆当童工,经常被厨子头毒打,从此历经了生活的种种磨难。

”②“千里走单骑”③“误入白虎堂,遭尽诬陷”④“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等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①、②、③、④

A.①阿廖沙②关羽③林冲④骆驼祥子B.①保尔②赵云③吴用④骆驼祥子

C.①阿廖沙②张飞③武松④骆驼祥子D.①保尔②关羽③林冲④骆驼祥子

6.(3分)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1)强调以史为鉴,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历史教训,更好地开辟未来。

(2)中国政府和人民历来坚持向前看,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4)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积极评价。

(5)实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完全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国人民愿望,也是亚洲和国际社会的殷切期盼。

(6)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

并对受害国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

(7)我们衷心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

A.(3)(6)(4)

(1)

(2)(5)(7)   B.(6)(4)(3)(7)

(2)

(1)(5)    

C.(5)(3)

(2)

(1)(6)(4)(7) D.

(2)

(1)(6)(4)(7)(3)(5)

7.(7分)古诗文填空。

(1),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2)已是黄昏独自愁,。

(陆游《卜算子·咏梅》)

(3)纷纷暮雪下辕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5)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

二.阅读。

(45分)

(一)阅读古文《公输》,回答8---11题。

(10分)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

“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8.(2分)解释加点词语。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9.(4分)句子翻译。

(1)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2)虽杀臣,不能绝也。

10.(2分)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于是见公输盘;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②楚王问其故;故不错意也;

③以牒为械;或异二者之为④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略无慕艳意

11.(2分)选段文字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的激烈,用“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激战的结果。

(二)阅读说明文《博客》,完成12—15题。

(10分)

①博客,即“网络日志”,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它让任何人都能够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

②2004年,博客已经演变为一种全球性的大众表达方式,但中国博客还悄无声息。

在接下来的十几个月中,博客在中国疯狂发展。

有数据表明,目前全球中文博客站点数量超过5000万。

同时,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博客在勤奋地敲打着一个新的互联网传奇。

《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1.23亿网民中,2800万人经常写博,这个数字是上一年的两倍。

③人人可以博客,人人可以创造内容,人人可以展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正是因为加入博客的“零门槛”,它在人们的心中更具诱惑力。

不过,博客的意义仍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④首先,博客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人们可以及时记录和发布自己的生活故事、思想历程,发挥个人无限的创造和表达能力,还能以文会友,同别人进行深度的沟通。

⑤其次,自由发表和个性化书写的传播,使博客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博客将成为公众的武器,人们用它来表达政治见解,对国家的政策走向发出自己的声音,对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⑥再次,博客的即时出版,还改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冲击。

它造成人们对传统出版业的怀疑和审视,从而影响到整个出版行业作出新的选择和调整。

⑦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质疑博客浪潮会使网络变成新的信息垃圾场,如揭露他人隐私,恶意攻击他人等。

博客的随意性与开放性导致内容泥沙俱下,缺乏公信力。

但这些都不妨碍博客的发展,一边探索一边建设,一边表达一边吸收,“人人皆博”的浪潮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

12.(2分)选文第二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3.(2分)第③段中加点的“零门槛”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14.(3分)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质疑博客浪潮会使网络变成新的信息垃圾场,如揭露他人隐私,恶意攻击他人等。

()()

(2)有数据表明,目前全球中文博客站点数量超过5000万。

()

15.(3分)从本文看,博客的意义有哪些?

(三)阅读《雪中的感谢》,回答16---20题。

(15分)

①玉树大地震之后的第七个早晨,我从震中的结古镇,驱车赶往西宁。

忽然发现前面路边悄然站立着一个藏族小姑娘,双手捧着一个奖状大小的纸板,上面歪歪扭扭却又清清楚楚地写着两个殷红似火的大字:

“谢谢!

②四周是茫茫的雪山,根本看不到村庄的影子,她是从哪里来的呢?

③停下车,我走过去,拉住她的手,轻轻掸去她头上的一层雪花。

这个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小姑娘,约有五六岁的样子,蓬乱的头发,瘦瘦的小脸上是典型的高原红,额头上还凸起一道长长的已经结痂的伤痕。

“你是哪个村庄的?

”“谢谢!

”“上学了没有?

”“谢谢!

”“你叫什么名字?

”“谢谢!

④我有些纳闷了,又问她这次地震中家里的情况。

她似乎没有听懂,圆睁着大大的眼睛,迷惑地看着我,嘴里仍只是在重复着那两个字。

我猛然明白,这里是纯粹的藏族牧区,她还没有上学,自然听不懂汉语。

⑤这么冷的天,是谁让她来的呢?

震中心周围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了,伤亡惨重。

她的家中,她的小村灾情如何呢。

这个小姑娘,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希求援助呢?

⑥但我马上否定了自己。

地震之后,难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得到了政府救济,逝者安葬,伤者就医,失居者也都有了帐篷,有了粮食,有了饮水。

正是因为这些,灾区才安定下来。

⑦况且她额头上的伤口,早已经过医生处理,且已经结痂了。

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也算干净整齐。

再看她的神情,更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⑧我决定把车上的食品,送给她一些,还有她的家人。

那是从城市里买来的一些奶制品和肉制品,花花绿绿,包装精致。

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

不仅摇头,红红的小手也在摇动着,像风中的枫叶。

⑨我坚持着,有些强行地塞给她。

她迟疑了一下,只得从其中拿了一块造型别致的巧克力,揣在怀里。

接着,恭恭敬敬地冲着我,鞠了一个躬,再次清晰地说出了那两个字:

“谢谢!

”之后,她细心地把巧克力塞进贴身的兜兜里。

⑩做完这一切,她又用双手托起了那个宝贝纸板,高高地抱在胸前,遮住了自己的半张脸,只露出两只大大的眼睛,像青海湖一般澄澈和镇静。

虽然我不知道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灾难已经过去,作为一个小小的亲历者,她只是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种心底里难以言说的感激。

⑾从她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与年龄并不相符的镇静和成熟!

我们城市里的五六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冰雪天气里,会干什么呢?

或许正依偎在妈妈怀里睡觉呢?

或许正在暖意盈盈地房间里玩游戏吧?

哦,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理解人生的艰难吗?

你们品尝过感恩的味道吗?

你们明白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吗?

⑿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地感觉到了这一切。

⒀孩子,我不知道你的名字,权且按藏族人通常的习俗,称呼你小卓玛吧。

我也不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但我理解和明白你的心事。

不过,今天太冷了,雪太大了,你还是回家去吧,哪怕只是一顶简陋的帐篷。

⒁我再三地劝她。

这个小姑娘,这个小卓玛,却像巴颜喀拉山一样坚定和倔犟,她虽然明白了我的好意,但再一次摇了摇头,用手指了指纸板上的那两个字,指了指远方,又指了指自己的心窝。

⒂哦,可爱的孩子,可爱的小卓玛,我的眼中酸热热的,情不自禁地双手抱拳,面对她的痴情,面对她的坚定,深鞠一躬,并模仿着她的语气,说了一声:

“谢谢!

⒃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

16.(3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7.(3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位藏族小姑娘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18.(3分)文中⑿段画横线的句子“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的感觉到了这一切”中的“这一切”指什么?

 

19.(3分)下面是文中⑻段画横线的句子,请根据这句话的具体语境,揣摩此时小卓玛的心理活动。

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

 

20.(3分)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理解文章⒃段“车走远了,雪中小卓玛的身影,像一簇猩红的篝火,在我的心底燃烧着”的含义。

(四)阅读《读书的三重境界》,回答21---24题。

(10分)

  董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界》一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故事:

孔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他在读大学一年级时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

“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我们应该摒弃‘古之学者’的个人主义,像‘今之学者’那样,端正学习的目的。

”后来经过洪诚先生的指点及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译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全“拧”了。

本意应该是,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今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使我想了很多:

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要多读多思,力求把握古书的真义;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努力追求古人的那种读书境界,莫学“今之学者”的炫才耀己;为人、为学都应坦诚,要勇于自我批评,做到有错必纠……但是我想得最多的还是有关学习的目的——“自以为是”的读书的三重境界。

  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

曰:

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

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宋太宗说:

“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皇帝如此,作为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

在一定情况下,“书淫”“书痴”“书呆子”,作为一个读书过程,作为一种学习的精神与状态,是不应当受到嘲笑的。

只要是有利于知识积累,有利于开慧益智的书,都不妨翻一翻,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

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

这是读书的第二重境界。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

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

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

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

这是非常宝贵的,应该大力提倡,并且大加发扬。

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人”,而是董健先生所私心向往的“为了别人”,即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读书有三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是一个新的逻辑起点,而第三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目标。

21.(2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文中语句回答)

22.(3分)本文作者提出的读书的“三重境界”具体指怎样的境界?

23.(2分)文章引用董健先生对读书境界认识的事例和宋太祖读书的事例,作用是否相同?

为什么?

24.(3分)作者认为“为人”是读书人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对此你有何体会?

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与感受简要谈谈。

 

三.作文(50分)

25.从以下两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

(一)命题作文。

初中四年,知心朋友让你的青少年时代如此美好。

课余时,你们一起分享着才艺与情趣;迷惘时,你们一起仰望过星空与明月;失意时,你们一起走出了阴霾与落寞;拼搏时,你们一起去迎接风雨与雷电;快乐时,你们一起品味过芬芳与甜蜜……朋友,他(她)是你通向春天的一扇窗口。

四个365天,1460个日子里,友情使春风化雨,让温馨酿成少年的激情与生命的底蕴。

说起朋友,你一定想诉说属于你的故事,抒发源自你内心的声音,发表你独特的真知灼见。

请以“有朋友,真的不一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也可以发表你独特的见解。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同时注意你的书写要工整、规范,切莫写乱,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5)文章要写的有真情实感,对问题要有深刻的认识。

(二)材料作文。

古代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一次,他率军对敌,但双方兵力悬殊,他的全部人马只及对方十分之一,因此众将士有点信心不足。

这位将军就到一座庙里求神问卜,然后,他取出一枚铜钱,当着众将士说:

"胜负在天,就让神灵决定我们的命运吧!

如果铜钱落地后正面朝上,神将保佑我们战无不胜;如果正面朝下,是神让我们失败,我们只有听天由命。

"说着,将军轻轻向上一抛,铜钱落地,正面朝上,顿时全军欣然。

接着将军又抛了一次,还是正面向上。

这样,将士们欢腾雀跃,士气大振,终于获得全胜。

凯旋归来后,将士们纷纷提出要感谢神灵的保佑。

这时,将军才拿出铜钱让大家看,原来,这枚铜钱的两面都是正面。

众位将士这才恍然大悟,保佑他们获胜的不是神灵,而是自己。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至少明白以下一些道理:

(1)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气可鼓,不可泄。

(2)关键时刻巧妙机智地进行鼓舞激励的重要作用。

(3)充满信心,振奋精神,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是否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

是否得到某种感悟或启迪?

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语文3月份月考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请同学们参考此评分标准进行分数评估:

一、1、(C)2、(A)3.(B)4、(D)“凝视”不对,它的意思是只看一样东西,而这里是“从头到脚”。

“注视”也是一样,所以改的不对。

5.(D)6、(D)7.

(1)清荣峻茂;

(2)更著风和雨;(3)风掣红旗冻不翻;(4)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写错一个字,则该空不得分)

二.

(一)8.圉:

通“御”,抵挡;寇:

入侵者9.

(1)公输盘多次设下攻城的巧妙方式,墨子多次抵挡了他的进攻。

(2)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10.④11.攻械尽、守圉有余

(二)12.近年来,博客在中国疯狂(快速、迅速)发展。

(评分标准:

2分。

如只写出“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可得1分。

13.加入博客没有条件限制。

(评分标准:

2分。

如用文中原句“人人可以博客,人人可以创造内容,人人可以展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回答也可。

14.

(1)打比方,举例子;

(2)列数字(评分标准:

每点1分,共3分。

15.⑴博客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⑵自由发表和个性化书写的传播,使博客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⑶博客的即时出版,还改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冲击。

(评分标准:

3分。

如用自己的话概括,意对即可。

(三)16、一个藏族小姑娘,风雪中站在路边,捧着写有“谢谢”两个大字的纸板,表达心底的感激。

或:

在早晨的风雪中,一个藏族小姑娘站在路边,捧着写有“谢谢”两个大字的纸板,表达心底的感激。

(小卓玛决定地立在风雪中向救援的人们表达感激之情。

)(答案必须写出什么人干什么事。

如果答案为:

我遇到藏族小姑娘,劝说她,并被她的行为所感动,给1分)

17.①有感恩之心,②坚定和倔强,③懂事,④镇静和成熟(只要结合文章内容,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分)或(小卓玛是一个纯真、镇静、成熟、决定、顽强、知恩图报的懂事的小姑娘。

18.(理解)人生的艰难,(品尝过)感恩的味道,(明白)国家和民族的概念。

(每个要点1分)

19.示例:

花花绿绿,包装精致的食品让小卓玛心生惊喜,一瞬间,她想接受“我”的馈送,但转念之间想到还有人比她更需要这些食品,马上就拒绝了。

(3分,意思正确即可)

20.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雪中的“小卓玛”比喻为熊熊燃烧的“篝火”,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卓玛高大的形象对我的感染,使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同时也看到玉树灾后重建的信心)。

(3分,答出修辞手法1分,答出含义2分,若答不出括号中内容不扣分)

(四)21.读书有三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是一个新的逻辑起点,而第三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目标。

(不答原句不得分)

22.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己,即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为人,即为黎民百姓而读书。

(每点1分,共三分。

如果只答“为知、为己、为人”则不得分)

23.引用董健先生对读书境界认识的事例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文章的论题;宋太宗读书的事例为了证明读书“为知”的重要性,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每个作用1分,共2分,只表明态度,没写出作用则不得分)

24.略。

联系自己对读书目标的认识;还可谈自己读书后境界的提高和转变。

(观点1分,联系2分。

 

三.作文。

评价等级及赋分标准:

等级

内容

语言

结构

一等

(46-50分)

题意切合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

用词准确

表达生动

结构严谨

层次清晰

二等

(40-45分)

题意符合

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

用词准确

表达明白

结构完整

层次分明

三等

(33-39分)

题意基本符合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比较具体

感情比较真实

 

语言较通顺

语病常产生

表达较清楚

结构较完整

层次稍清楚

四等

(26-32分)

主题不太合适

中心不太明确

内容不够具体

感情不够真实

 

语言大体通顺

语病产生较多

表达比较含糊

段落可以划分

条理不够清楚

五等

(25分以下)

文不对题

辞不达意

内容空洞

感情匮乏

语句不通

用词不当

表达不清

结构混乱

层次不清

 

 

文苑中学九年级3月份语文月考试卷答题纸2012-3-29

(请同学们仔细审题,认真书写,给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积累与运用。

(25分)

题号

1

2

3

4

5

6

选项

7.

(1),良多趣味。

(2)已是黄昏独自愁,。

(3)纷纷暮雪下辕门,。

(4),。

(5),。

二.阅读。

(一)8.圉:

寇:

9.①

10.

11.;。

(二)12.

13.

14.

(1)()()

(2)()

15.

(三)16.

17.

18.

19.

20.

(四)21.

22.

23.

24.

三.作文。

(请同学们精心选材,巧妙构思,仔细审题,认真书写。

届时会给本次考试呈献出一篇精彩的美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