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8400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docx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修改版

第一篇: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摘要]ATM作为商业银行创收的手段,一直以来由所在营业网点管理维护,但随着网点业务量的增加,人员的不足,管护ATM已使得网点捉襟见肘,难以提升服务效率。

本文从战略及现实角度出发,对ATM集中管理问题进行了可性行分析,并得出正向的结果。

[关键词]商业银行ATM集中管理可性行

ATM自推广以来,分流了客户流量,增加了中间业务收入,减轻了柜面压力,为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提升服务效率提供出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在网点改革流程中,管理层忽视了ATM因素,结果随着客户群体的增加,网点人员几头奔波,疲于应付,无法高效地满足客户需求,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声誉。

因此,从战略及现实的角度出发,将ATM适时交由后台专职部门集中管理,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一、商业银行营业网点ATM管护现实状况

以某分行为例,该行现有12个网点,28台附行式ATM,5台离行式ATM,平均每个网点要管护3台ATM,但同时在人员配备上却没有安排专职的ATM管护员,而是指派大堂经理与会计主管掌握密码,综合柜员保管钥匙,且管护时营业大厅无持械保安护卫,风险极大。

一是大堂经理、会计主管、综合柜员非专职的保安员,未经过专业培训,且由于网点经年未进新员工,其年龄偏大,精力不足,遇到突发事件难以应付。

二是大堂经

理、会计主管、综合柜员都有其本职工作,如果大堂经理长时间参与管护,大厅秩序会陷入混乱;会计主管如长时期参与维护,日常事务将无法及时处理。

综合柜员既要管护ATM,又要挑拣加钞纸币和残币,还要办理相关业务,几头出击,头头不备,致使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难以全面推广开来。

二、实施ATM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一)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内外部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对此,现代商业银行也不能游离其外。

一方面,营业网点分工不确定不仅规章制度落实得不到保证,而且服务质量不易提高,风险点扩大。

另一方面,分工不确定加大了运营成本,商业银行集约化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将ATM划归后台专职部门集中管理,完全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二)商业银行安全管理的需要

ATM集中管理后,其风险控制由营业网点转移到了后台专职部门,此举不但使得ATM资金安全得到保障,而且经过24小时远程监控、远程对讲、远程报警等设施,及时制止不法行为,切实有效地控制ATM运营风险。

(三)商业银行提升服务效率的需要

如果一家商业银行网点的员工总是忙于应付,疲于奔命,那这家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率就永远不会提高。

基于此,我们就应该按照现代社会分工的需要,将ATM赋予后台集中管理,借以发挥大堂制胜的策略,减轻柜面

压力,使员工以充沛的时间规范、高效地为客户服务。

三、实施ATM集中管理的可性行

(一)进一步优化的数据集中系统为ATM集中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目前,各大银行都采用了数据集中系统,其不但具有中心控制、中心核算、中心预警、中心监控等功能,而且还能根据形势变化进一步优化版本。

ATM集中管理后,数据录入可由后台专职部门独立操作,财务部门副经理跟进复核,经理通过系统实时授权,此举不仅减少了核算层级,同时还提高了核算效率,增强了风险防范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出纳处理中心的正常运作为ATM集中管理提供了物理基础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银行卡发卡量增大后,现金流通量非但没有像欧美那样减少,反而超倍增加,为此,各大银行都成立了出纳处理中心,专门从事现金往来和挑残事务。

ATM集中管理后,由出纳处理中心负责挑拣加钞纸币,同时严禁后台专职部门介入此流程,由此可分明责任,简化程序,防范风险,保证ATM业务处理的及时、准确、合规。

(三)富余的机关工作人员为ATM集中管理提供了人力基础

出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一般呈现为机关人员多而网点人员少的局面,其中不乏许多富余人员,但因中国国情的制约,目前还不能做到向一线网点的自由流动。

基于此,我们可考虑面向机关层面招聘一些法制观念强、业务素质高、精力充沛的员工充实到ATM后台专职部门,这样

做,既可以减轻管理层的社会压力,同时又未增加网点的柜面压力,真可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四)安防系统的引入为ATM集中管理提供了安全基础

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近几年,各大银行纷纷实行了社会化守押制度,实施以来效果比较明显。

ATM集中管理后,守押人员和车辆可随叫随到,且管护时有保安人员持械护卫,风险能够主动控制。

同时,在ATM操作间安装的联网报警系统、远程监控系统、远程对讲系统等安防系统能够实时防范风险隐患,从而切实保证了ATM的运行安全。

四、结语

ATM作为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的创收工具,由网点管护,其弊端难以及时消除,但如果交由后台集中管理,可在技术、物理、人力、安全等四大基础的夯实下,风险隐患不断得到控制,运营效率不断得到提高,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科学稳健发展的进程。

第二篇:

农村商业银行ATM机管理总结

ⅩⅩ农村商业银行ATM机管理总结

“您好,雨樟信用社吗?

你行ATM23号机已快没有现金,请尽快补充”;“您好,老四联ATM18号机已快没有流水纸,读卡器出现故障,请安排人员检查一下”。

这是监控中心工作人员于2014年8月25日12点在ATM监控管理系统上巡查时发现的预警和故障通知电话。

自8月初全行ATM管理系统平台接入监控中心以来,ATM机时刻受到了“关注”,根据平台显示的预警或故障内容,中心工作人员迅速通知网点责任人及时处理,保证了各网点ATM机“全天候”正常运行,使ATM机的管理步入新轨道。

ⅩⅩ农商银行现有ATM自助机24台,其中取款机16台,存取一体机8台,过去经常出现卡纸、卡钞、无钞等情况,各分支机构每天因工作忙碌,每日巡查仅限于早晚各一次或有时间就抽空过去看看的情况,特别是离行式自助机(8台)离上班网点较远、停车不便等,给ATM机管理带来不便,加之人员调配不过来,遇到周末,出现问题难以安排2人及以上人员去处理,所以在过去经常出现“取不出钱”、“暂停服务”、“死机”等现象,许多客户进入ATM间后纷纷扫兴而出,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声誉。

针对此况,总行领导班子“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及时作出决定,为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农商银

行服务形象,决定将ATM监控管理系统接入监控中心,由监控中心全天24小时对全辖ATM机进行监控管理,除了视频监控各网点的情况外,还定时不定时的盯着ATM机监控管理系统平台,如有资源预警或设备故障(如流水纸、凭条纸不足或用完;出钞模块、存款模块、读卡器、打印机故障;钞少或无、吞卡张数等)情况及时电话告知网点,并作好相关记录,便于查询,明确责任。

各网点接到通知后,积极配合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安排人员对TAM机进行检查,按照监控中心通知的内容,逐项排除故障,如打印纸不足(不多)立即给予更换;如钞币不多,立即清点现金加入款箱,避免造成纸无钱无才补充的现象,以最快的时间让ATM机各项功能恢复正常运行。

2014年8月份以来,全行ATM机从未出现长达一天“暂停服务”或停止工作的现象,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办理“存、取、转、查”等金融业务,有效地提升ⅩⅩ农商银行的服务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老四联ATM机门前摆地摊的邓师傅说:

“以前这几台取款机,经常取不了钱,没多少人进去,现在机器正常了,随时都可以存钱取钱,到这里来办业务的人比以前多多了!

第三篇:

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作者:

骆志芳

作者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内容提要: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幅度的减少、信贷资产质量的下降、运营成本的增加和资产报酬率的降低等,通过存贷款盈利的空间十分有限,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已成为银行业务创新、适应外部金融环境变化、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利润来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迅猛发展,其业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6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80%以上,表外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管理的重心。

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虽然表外业务有所发展,但大部分仅局限于低收费或不收费的项目,发展十分缓慢。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幅度的减少、信贷资产质量的下降、运营成本的增加和资产报酬率的降低等,通过存贷款盈利的空间十分有限,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已成为银行业务创新、适应外部金融环境变化、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利润来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所谓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Activity,简称OBS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以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为社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包括无风险的结算、代理、咨询等业务和有一定风险的担保、承诺、衍生金融工具操作等业务。

表外业务具有不运用或少运用资金;无风险和低风险;委托代理;低成本和高盈利等特征。

所以发展表外业务对商业银行而言,既可以获取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银行的资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增加银行的优质客户群体。

我国商业银行大力拓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

1、适应利率下调,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

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低存贷款利率,6个月以内的短期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7.65%降低为2002年的5.04%;6个月至1年期短期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8.64%降低为2002年的5.31%;1年至3年期的中长期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9.36%降低为2002年的5.49%。

3年至5年期的中长期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9.9%降低为2002年的5.58%。

银行的低利率降低了银行资金的边际利润,使银行存贷利差不断缩小。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获利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去开拓各种非利息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2、化解不良贷款,减少金融风险的需要

从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来看,世界前20家银行的平均不良资产率仅为3.27%,其中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分别为1.4%和0.85%。

而我国银行业2001年按新的贷款分类法统计,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仍在25%左右,除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居高不下外,新兴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也在急剧攀升。

银行业显露和潜在的金融风险已十分突出,再加上缺乏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有效措施,严重阻碍了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就需要利用表外业务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3、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产报酬率的需要

随着银行成本增加,收益下降,单纯的传统业务已难以满足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和银行收益的保证。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规模过大,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过多,人均创利1.19万元,人均费用却达8.58万元。

其他商业银行由于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过少,人均创利40多万元,人均费用也高达18万元之多。

所以银行必须降低运营成本。

如果要在不增加或降低运营成本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多功能、多元化、国际化的服务,表外业务因具有低成本和提高资产报酬率之功效,不失为理想之选。

4、利用表外融资技术,增加资金来源的需要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直接以机构投资者身份与经纪商进行股票和债券交易,不再完全依赖商业银行贷款。

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的快速发展,分流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资金。

为了竞争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表外融资技术,如贷款出售、发行备用信用证等业务,增加其资金来源。

5、通过业务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业务包括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三个方面,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表内业务,而且也要重视表外业务的发展,抢占适应持续发展要求的空间。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拓展,是其银行经营国际化、资本证券化、业务表外化的三大发展趋势之一,也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商业银行大力拓展表外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1、加入WTO和金融的逐步对外开放为表外业务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金融环境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根据有关世界贸易组织会员国达成的协议,加入后两年允许外资银行为国内企业开办人民币业务;五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五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指定的地区可享有中国内地银行相同的权利;五年内取消地区限制和客户限制等规定。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并享有中国内地银行相同的权利,大部分国外银行已经实现了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具有强大的业务处理、客户服务、管理决策支持功能,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有机结合,客户服务和信息分析有机结合,建立了完备的数据仓库,具有开展表外业务的强大优势,在冲击中国银行业同时,也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可资借鉴的表外业务管理模式。

2、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和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为表外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我国经济一直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对外经济往来持续上升,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进度的加快,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人民币的逐步国际化等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为表外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尤其是人民币的汇率、利率风险毫无疑问将上升为企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重点,与汇率、利率相关的表外业务项目的需求将日益增长。

国家逐步放松对银行业的管制和行政干预,以及大力提倡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为表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较宽松的政策环境。

3、银行市场化运作机制的逐步建立和经营自主权的扩大为表外业务的拓展提供了保证

商业银行长期在计划经济和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运行,缺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发展的动力,缺乏业务创新的精神。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银行经营机制的转轨和适应市场能力的增强,不断开拓和创新业务的能力也随之增强,这为表外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4、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逐步推出为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提供了可操作的对象

1984年提出建立金融市场至今已有将近20年的历史,从原来只有少数国债和金融债券品种的市场发展为目前包括上千个品种的市场。

就股票市场而言,从90年代初的几十家发展到上千家,参与者已达6000多万人,筹资达4000多亿元,国内股票市值2.65万亿元,相当于GDP的32%左右。

商业银行除进行国债、企业债券的投资外,还允许向证券公司发放股票质押贷款。

也有许多银行开始通过银证合作形式参与金融市场。

又随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大批投资基金的设立、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进入市场,使市场主体迅速膨胀,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需求非常迫切,按照资本市场的开放和远期外汇市场发展的要求将逐步推出股票指数期货和期权、利率期货和期权、债券期货和期权、外汇期货和期权、可转换债、认股权证等产品。

金融衍生工具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兴起与发展,对表外业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客户对金融服务性需求的增加为表外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

商业银行的客户包括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两大部分,公司客户具有因行业、规模、经营状态等不同情况之分,个人客户也有因不同的收入水平、职业身份、受教育程度、地区习俗之分。

对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种类、服务形式和手段的需求是不同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客户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呈多样化趋势。

从公司客户来看,以前单纯依靠银行贷款,对银行主要是资金、结算等方面的需求,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公司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经济向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的发展,企业对银行的金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单纯的存贷款业务需求逐步向代理收付、现金管理、管理咨询、资信评估、融资担保、票据发行便利、委托理财、信息服务等综合性服务的金融需求发展。

从个人客户来看,随着个人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个人对银行的需求开始从单纯的存款业务转向代理收付、个人理财、基金投资、国债投资、证券买卖、购买保险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发展。

客户对金融服务性需求的增加为表外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

6、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为表外业务提供了技术支持

因为电子计算机、电子通讯、信息处理等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业,改变了银行传统的手工操作大大增强了银行处理业务的能力和技能。

我国从80年代起开始建设全国金融卫星通讯网,至91年正式联网成功。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建成卫星小站600多个,使全国电子联行业务覆盖了全国省、地市以上分行,已在全国25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以网络传输或磁介质交换为传输手段的同城清算系统,以及7个大城市的同城票据自动清分系统,基本实现了同城清算的半自动化。

对个人客户的服务项目中采用了自动出纳机(ATM)、销售点终端机(POS)、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

在公司客户的服务项目中推出了全国银行信息通讯系统、电脑账务处理等;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广泛应用,使金融业有条件为客户提供优质低廉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为不断开发金融产品和新的金融服务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

总之,随着我国加入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生存压力的增强和竞争的日益激烈。

通过拓展表外业务提高利润水平、吸引优质客户、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已非常迫切。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自己在发展表外业务方面的优势,如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雄厚的客户基础等,抓住机遇,积极拓展表外业务,使之逐步成为银行业务的支柱。

第四篇:

谈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谈商业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要: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幅度的减少、信贷资产质量的下降、运营成本的增加和资产报酬率的降低等通过存贷款盈利的空间十分有限,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已成为银行业务创新、适应外部金融环境变化、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利润来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必要性可行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迅猛发展,其业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6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80%以上,表外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管理的重心。

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虽然表外业务有所发展,但大部分仅局限于低收费或不收费的项目,发展十分缓慢。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幅度的减少、信贷资产质量的下降、运营成本的增加和资产报酬率的降低等,通过存贷款盈利的空间十分有限,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已成为银行业务创新、适应外部金融环境变化、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利润来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所谓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Activity,简称OBS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以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为社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包括无风险的结算、代理、咨询等业务和有一定风险的担保、承诺、衍生金融工具操作等业务。

表外业务具有不运用或少运用资金;无风险和低风险;委托代理;低成本和高盈利等特征。

所以发展表外业务对商业银行而言,既可以获取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银行的资源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增加银行的优质客户群体。

我国商业银行大力拓展表外业务的必要性

1、适应利率下调,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

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八次降低存贷款利率,6个月以内的短期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7.65%降低为2002年的5.04%;6个月至1年期短期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8.64%降低为2002年的5.31%;1年至3年期的中长期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9.36%降低为2002年的5.49%。

3年至5年期的中长期贷款利率从1997年的9.9%降低为2002年的5.58%。

银行的低利率降低了银行资金的边际利润,使银行存贷利差不断缩小。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获利的空间已十分有限,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去开拓各种非利息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2、化解不良贷款,减少金融风险的需要

从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来看,世界前20家银行的平均不良资产率仅为3.27%,其中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分别为1.4%和0.85%。

而我国银行业2001年按新的贷款分类法统计,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仍在25%左右,除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居高不下外,新兴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也在急剧攀升。

银行业显露和潜在的金融风险已十分突出,再加上缺乏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有效措施,严重阻碍了银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就需要利用表外业务来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3、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产报酬率的需要

随着银行成本增加,收益下降,单纯的传统业务已难以满足客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和银行收益的保证。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规模过大,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过多,人均创利

1.19万元,人均费用却达8.58万元。

其他商业银行由于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过少,人均创

利40多万元,人均费用也高达18万元之多。

所以银行必须降低运营成本。

如果要在不增加或降低运营成本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多功能、多元化、国际化的服务,表外业务因具有低成本和提高资产报酬率之功效,不失为理想之选。

4、利用表外融资技术,增加资金来源的需要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直接以机构投资者身份与经纪商进行股票和债券交易,不再完全依赖商业银行贷款。

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的快速发展,分流了一部分商业银行的资金。

为了竞争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表外融资技术,如贷款出售、发行备用信用证等业务,增加其资金来源。

5、通过业务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业务包括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三个方面,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表内业务,而且也要重视表外业务的发展,抢占适应持续发展要求的空间。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拓展,是其银行经营国际化、资本证券化、业务表外化的三大发展趋势之一,也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商业银行大力拓展表外业务的可行性分析

1、加入WTO和金融的逐步对外开放为表外业务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金融环境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根据有关世界贸易组织会员国达成的协议,加入后两年允许外资银行为国内企业开办人民币业务;五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五年内允许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指定的地区可享有中国内地银行相同的权利;五年内取消地区限制和客户限制等规定。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并享有中国内地银行相同的权利,大部分国外银行已经实现了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具有强大的业务处理、客户服务、管理决策支持功能,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有机结合,客户服务和信息分析有机结合,建立了完备的数据仓库,具有开展表外业务的强大优势,在冲击中国银行业同时,也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可资借鉴的表外业务管理模式。

2、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和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为表外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我国经济一直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对外经济往来持续上升,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进度的加快,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人民币的逐步国际化等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为表外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尤其是人民币的汇率、利率风险毫无疑问将上升为企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重点,与汇率、利率相关的表外业务项目的需求将日益增长。

国家逐步放松对银行业的管制和行政干预,以及大力提倡商业银行开展表外业务为表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较宽松的政策环境。

3、银行市场化运作机制的逐步建立和经营自主权的扩大为表外业务的拓展提供了保证

商业银行长期在计划经济和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运行,缺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发展的动力,缺乏业务创新的精神。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银行经营机制的转轨和适应市场能力的增强,不断开拓和创新业务的能力也随之增强,这为表外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保证。

4、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逐步推出为银行开展表外业务提供了可操作的对象

1984年提出建立金融市场至今已有将近20年的历史,从原来只有少数国债和金融债券品种的市场发展为目前包括上千个品种的市场。

就股票市场而言,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