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8720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8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docx

浙江一轮教师手册论语选读及自由选考内容

第四部分

                                                     《论语》选读和自选模块

专题十五 《论语》选读

[考纲在线]

浙江省自从进入新课标高考开始,就把《〈论语〉选读》列为高考语文卷的必考点。

在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古诗文阅读考查的总体要求和考查目标是:

“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比原来增加了“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条目。

《〈论语〉选读》的考查正是这一条目的体现。

对《〈论语〉选读》的考查目标具体规定为“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

对《〈论语〉选读》的考查,旨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品德修养,树立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和正确的道德观。

《论语》是古老文化根植于现代社会土壤中的一朵奇葩,因此,该课程的开设和高考试卷的考点定位,具有深远的意义。

[考情透析]

浙江省进入新课标高考以来,对该考点的考查从未间断,并形成了自己的命题特色。

从选材来看,考查的热点一般是那些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理据充分的片段,命题者更青睐于那些和现代社会生活关系紧密、对当代人们安身立命仍有指导意义的章节。

从命题形式来看,涉及填空题和简答题两种,填空题比较少,只有2011年和2013年各出现了一次。

除2010年是1道题之外,其他年份都是2道题。

从设题的权重来看,2009年和2010年的分值是4分,2011年—2013年都是5分,总体而言比较稳定。

从考查的目标来看,涉及识记、理解、概括分析、赏析、评价等几个方面。

其中概括和评价是考查的主流。

从命题特点来看,浙江《〈论语〉选读》的考查特别重视联系其他古代典籍或现实生活。

只有2009年单独取材于《论语》,后来四年,每一年除从《论语》中选一小段材料之外,还从中国古代其他典籍中选取一段材料,起到内引外联、旁征博引的作用,旨在扩大《论语》的内涵,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比较、迁移和拓展,分析或归纳出材料中隐含的观点,或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价,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答题时不能照本宣科。

体现了对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的追求。

真题指导

1.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2)题。

(5分)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分)

□□  □□□□

[答案]颜子 恶衣恶食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语〉选读》的熟悉情况,包含了对人物精神的把握和课文文句的记诵。

解答此题时,应回想《君子之风》选段中提到的并且要求背诵的有关孔子歌颂弟子颜回的文句。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3分)

[答案]答案及解析见本专题“现场指导”。

2.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题。

(5分)

《论语·乡党》: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

[答案]

(1)①贵人贱马 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片段的理解,它融合了理解、评析等多种能力,做题时既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又要结合孔子的思想,同时,还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3.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5分)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

自我完善。

②用:

使。

③不什数:

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

[答案]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以法治国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能力。

从《论语》选文中,学生很容易判断出孔子的为政观,即“为政以德”;而从《韩非子》选文中,学生可以筛选出“不务德而务法”的信息,可概括为“以法治国”。

另外,学生也大多知道韩非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

[答案]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解析]本题考查对主旨的评析能力。

本题并未要求结合具体生活,所以只需要对两种观点进行简要评析即可。

孔子认为用“政”“刑”来治国,百姓会缺乏羞耻感;所以应该用德治与礼法来感化他们。

韩非子认为教人自我完善只能针对少数人,而大多数人是无法自律的,应该用法治。

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也各有不足,若是能将两者结合,德治与法治并举,就更为全面了。

当然,此题为开放题型,只需言之有理即可。

4.2010·浙江卷《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

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解析]第一问要求理解题干语段内容,明确这句话阐述的是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调动平日的背诵积累,便可写出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二问要求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也是考查内容理解。

首先明确这里的“它们”应该指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材料中欧阳修的话;然后分别阐述这两句话的内涵,即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要点出君子与小人的不同,明确他们的区别在哪里;还要揭示出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即欧阳修在这句话中阐述的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交友价值观正是《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思想的一种体现。

这个题目的第二问,相对于2009年的《论语》探究题,有更大的限制性,第一问其实也是概括成语的变相问法,所以掌握好教学指导意见上规定的10篇必读课的内容是答好这类题的关键。

[2013·浙江卷]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3分)(原文见本专题“真题体验”)

教你

审题

审题要点

 ①要求在理解选文语段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对孔子的思想和观点有较深刻的领悟和准确的把握。

②把握核心主旨:

孔子的贫富观和礼义观。

③题干要求“简析孔子的观点”,即把这种贫富观和礼义观具体化,当然必须“根据上面的材料”,即建立在对上述材料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思路

 对《〈论语〉选读》的考查,通常是把两则或几则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几则材料要么内涵截然相反,要么主旨基本相同,当然更多的是有同有异。

几则材料往往互相参照,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

这样的命题形式,往往要综合所给的几则材料,求同存异,或取差分异。

解答时更多的是找出其共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孔子某个方面的观点进行深入挖掘

教你

答题

答题有据

 “贫”“富”两个字在材料中反复出现。

但综观材料来看,并非谈“贫”与“富”的关系,而是要分析孔子对待“贫”“富”与“谄”“骄”关系的不同看法,对处理“贫”“富”与“谄”“骄”,“贫”“富”与“礼”“乐”的关系的正确态度,并渗透了礼与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富有思辨色彩

参考答案

 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不要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考点技法

在《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

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

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

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论语》选读”本来是新课程标准诞生之后应运而生的一门选修课,以语文出版社编写的教材《〈论语〉选读》为课程依托。

浙江省开设了这门选修课。

为提升这门课程的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在进入新课标高考之后,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把这门课规定为“必考科目”。

所谓“必考科目”,其地位介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低于必修课而又高于选修课。

但从高考卷中必考这一点来说,它和必修课的地位同等重要。

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文件,使“《论语》选读”这门课在学习和考试中,形成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由粗到精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论语〉选读》教材内全部的15篇课文,是这门选修课的基本内容,这是最外、最浅、最粗的一层,也是最宽泛的一层;第二层,在这15篇课文当中,又选取了10篇课文作为教读课文(其余5篇为自读课文)。

这10篇教读课文是: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这是三个层次中的中间一层。

第三层,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高考必考的背诵篇章,是从10篇教读课文遴选出来的精华篇章,也是《论语》中的亮点篇章,是最核心、最深入、最精华的一层。

浙江高考语文卷中的《〈论语〉选读》题,其选材范围虽然不一定局限于第二个层次,但至少会由第二个层次的材料引申、迁移和生发出来,但所考查的儒家(孔子)的核心思想一般都在第二个层次之内;而名句默写题(规定可以有一句出自《〈论语〉选读》)则必定出自第三个层次——即核心层次。

《〈论语〉选读》在浙江高考卷中,有两个题考到它,一是默写题,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默写题当中,可以有一句出自《〈论语〉选读》,但必然在其规定的背诵篇目范围内;二是简答题,一般要求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和评价。

《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中对《〈论语〉选读》提出的建议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

主要评价学生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

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内容:

文字、文章和文化。

如下表:

层次

教学内容

价值目标

文字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文章

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文化

文化传统的评析和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论语》选读的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

第一,《论语》选读的复习应从语言文字入手,破解语言障碍。

做文言文阅读题,读懂文句是前提,理解文意是关键。

《论语》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因而在理解文意这个问题上显得更加突出。

由于语言的发展,先秦时期的文言,特别是《论语》中的文言,已经与两汉以后的文言语言有了较大的差别。

有人说,《论语》的语言是一种“超文言”,即许多词汇语句按两汉以后的文言语词来翻译是行不通的,必须做出超常规的解释,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比如:

在“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一句中,“谅”是信用的意思,这个意思在一般文言文中是没有的。

又如:

在“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一句中,“摄”作兼职解,这是在一般文言文中找不到的解释。

“归”的含义尚存争议,至少有三种解释:

一则因古时“归”有嫁娶的意思,有人据此释“归”为“妻妾”,此句译为“管仲娶了三个老婆”;二则用作名词,释为“三归之台”,此句译为“管仲有三归之台,作为游览观光的处所”;三则用作动词,释为“收租”,此句译为“管仲家收取老百姓大量的市租”。

而教材中取第一种解释。

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超常规的,按一般文言文义项解释是行不通的。

像这种存在争议的地方,我们要以教材为准。

再者,《论语》中有许多高度省略的语句,有时需要补充好几个词语甚至半个句子,才能使整个句子意思表达完整。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和备考《论语》的过程中,一则要注意超常规解释的文言语词,将它牢记于心;二则要注意省略句,尽可能将句子意思补充完整,全面理解。

否则,读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将成为你解题答问的拦路虎。

高考命题虽不故意在语言上设障碍,但其中关键的词语一定会是间接考查的对象。

第二,无论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还是在考试中,都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即所谓“思维建模”。

《论语》选读的答题应遵循以下步骤:

1.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这是解答题目的第一步,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全段选文的意思。

注意难点字词,特别是“超常规解释”的词语。

当然,如果上课时对文意的理解已经做到了烂熟于心,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2.提炼观点,总结道理。

在全面准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需要,提炼出孔子或其他人物的观点。

准确提炼观点的一个有效办法是,对“仁、孝、信、义、友爱、德政、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3.分析道理,进行评价。

在提炼观点的基础上,考生要对选文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或处世立命的道理进行正确的评价。

评价要客观、准确,符合时代的主流意识。

注意,有些观点可以进行两面性评价,即你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但必须能站得住脚,能自圆其说。

但有些观点的评价是唯一的,只能赞成或只能反对,不能进行两面评价。

同学们一定要谨慎下笔。

4.联系生活,沟通古今。

在分析评价完选文所包含的道理之后,要把这个道理或哲学思想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运用这个道理去分析和评价社会问题,或将其用于弘扬正气,或将其用于针砭时弊。

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这样答题才能深入到一定的程度,答题才算完整深刻,才可能得高分。

第三,在《〈论语〉选读》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孔子的主要思想精华。

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是讲做人的道理。

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

①“仁”的思想;②“孝”的思想;③“礼”的思想;④中庸思想;⑤天命思想;⑥教育思想。

在复习备考时,要把孔子和儒家的这些思想牢牢掌握,做到滚瓜烂熟,了然于心,应考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复习时我们要紧紧把握好这10篇课文的孔子思想的精髓。

下面将10篇考查的教读课文中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整理如下:

《为政以德》:

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

《克己复礼》:

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

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了解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知其不可而为之》:

理解并默写相关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仁者爱人》:

明确“忠恕”的内涵。

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君子之风》:

理解孔子的义利观。

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

探究“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

结合实际,说出“周而不比”的主要表现。

理解孔子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等方面的主要观点。

《诲人不倦》:

简要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领会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高山仰止》:

探究《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

感受孔子渊博的学问、美丽的人格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关系。

《沂水春风》:

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中庸之道》:

理解孔子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深智慧。

训练·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你们听见有话说: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

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要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圣经·马太福音》)

(1)根据以上文字,分别概括《论语》和《圣经》在为人处世上的观点。

(2分)

(2)你赞同哪种观点?

请简述理由。

(3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定公问: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心止于一忠者,谓之忠;持二忠者,谓之患。

”(董仲舒)

(1)孔子的“忠”的含义是什么?

(1分)

(2)简要评价孔子和董仲舒的“忠君观”。

(4分)

3.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鞅曰:

“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征也;慈仁,过之母也……罚重,爵尊;赏轻,刑威。

爵尊,上爱民;刑威,民死上。

故兴国行罚则民利,用赏则上重。

”(《商子·说民》)

(1)在为政问题上,孔子与商鞅的主张是不同的。

请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的主张。

(2分)

孔子:

__________ 商鞅:

__________

(2)请对孔子和商鞅的主张进行简要评述。

(3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

吾与[注]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注]与:

一般解释为“赞同”,而清人刘逢禄的《论语述何》则将其解释为“和,同”。

(1)根据“与”字的两种解释,分别说出画线句的意思。

(2分)

(2)联系孔子善于施教的特点,谈谈你对这两种解释的看法。

(3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①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②“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史记·魏公子列传》)

③如果一个死刑执行者请求受害者宽恕,在我看来,这种事总是缺乏人性的,是对正义的嘲弄。

一个人不能,也不该到处快乐地杀人,折磨人。

然后,时限一到,就简单地请求别人的宽恕,接受别人的宽恕。

在我看来,这样做还是在犯罪。

(赫伯特·马尔库塞)

④我理解,它不是说用正直之直报答怨,而是说以对等的东西报答怨。

这里的“直”,其实应该为“值”,是以怨报怨。

(李零)

(1)②段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____思想,③④段体现孔子的____________思想。

(2分)

(2)你认同李零的观点吗?

请结合孔子的有关思想加以分析说明。

(3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

(1)甲文中,子路所说的“长幼之节”和“君臣之义”分别指什么?

(2分)

(2)同样身处乱世,子路认为“不仕无义”,陶渊明却将出仕视为“误落尘网中”。

你如何理解并评价这两种人生观?

(3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

孟子曰:

“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瞭②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③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离娄上》)

[注]①存:

观察。

②瞭:

明亮。

③眊:

昏暗。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察人观”。

(2分)

(2)对这两种“察人观”进行简要评析。

(3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何晏《论语集解》)

和者,无乖戾之心。

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

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杨伯峻《论语译注》)

(1)以上三段话均是对《论语》中某一段话的译注,请写出这一段话。

(1分)

(2)结合上面材料,简述你对“和”与“同”的理解。

(4分)

9.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礼记·学记》)

(1)简要概括孔子和《礼记》中的“教学观”的共同点。

(1分)

(2)孔子与《礼记》中表述的“教学观”有所不同,请进行简要评析。

(4分)

10.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

“惜乎!

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论语·颜渊》)

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

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

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

何以论之?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

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韩非子·解老》)

(1)子贡在反驳棘子成时说“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意在强调________的重要性。

(1分)

(2)根据这两段文字,请你对棘子成、韩非子的“文质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

课时作业(二十二) [《论语》选读]

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

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记·曲礼上》)

(1)孔子提倡“正名”的目的是什么?

(2分)

(2)结合上述《论语》和《礼记》的选文,你认为“礼”的作用是什么?

(3分)

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德经》)

(1)这两个材料的基本观点是否一致?

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