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8753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docx

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归纳总结

第一章导论

  学习指导:

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 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

  一、概念:

  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

  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

  答:

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

“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 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一、概念1.传播:

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答:

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

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

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

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

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

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5.群体传播:

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6.组织传播:

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7.大众传播:

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二、问答

  1.简述西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与流派:

  答: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传播学是本世纪4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传播学诞于美国,美国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传播规律,形成了多种传播模式,运用不同理论分析传播。

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学研究大体分为两大学派:

以美国为中心的传统学派,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

  2.大众传播具有什么特点:

  答:

大众传播:

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大众传播的特点和一般人际传播不同。

  ①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不相同,统称为大众传播工具。

  ②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

  ③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住处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

  ④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与广泛。

  ⑤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

 此外,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第三节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

  1.传播学和大众传播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

广义地说,这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狭义地说,传播学即是指大众传播学。

 从理论构架来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规律的学问,它可以有许多分支学科。

传播学是大概念,大众传播学是小概念。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要比大众传播学更为宽广。

传播学提供的是总体理论框架;大众传播学则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并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大众传播学在整体传播理论中至今仍然是一枝独秀,研究工作处于前沿的位置。

我们在继续研究大众传播学的同时,应当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传播学的其他领域。

  2.传播学和新闻学有何区别和联系?

  答:

从两者关系来看,尽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报刊、广播、电视、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而新闻学研究的也主要是其中的报纸、广播、电视,但传播学和新闻各自独立,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彼此取代。

 不同之处:

 ①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②研究方法上:

新闻学沿用传播人文学科的思辩型定性分析方法;传播学采用实验型的宣分析法。

 ③研究对象:

新闻学研究新闻传播的内容制作和传播者;传播学研究则遍及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的全过程。

 传播学和新闻学虽有一定的联系,但各自独立。

  第二章传播学的兴起学术源流

  学习指导:

本章是第一章的继续,主要是了解传播学的历史。

重点在五个奠基人和两大派别。

  第一节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1.传播学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

  答:

现代西方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

在传播和传播研究领域也不例外。

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

  

(1)媒介背景

  传播机构或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

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

17世纪末,美国出现报纸;20世纪后,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

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讯社。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的急近而重大的课题。

  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

一方面,传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

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

  从社会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充实了人们的余暇。

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

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

  

(2)学科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

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

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第二节多科性边缘学科的特色

  1.简述传播学的形成和学术渊源

  答:

较确切地说,传播学是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在20世纪40年代粗具规模。

这克服了其他说法的不足:

  ①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

引起人们对“传播”高度重视的契机,是新闻事业即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

  ②众多相关学科为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术渊源:

  ①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

  ②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第三节奠基人对传播学的贡献

  1.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施拉姆对传播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

哈罗德·拉斯韦尔,库尔特·卢因,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韦尔伯·施拉姆。

  施拉姆的主要贡献是:

他是集大成者——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最终使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

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人。

他建立了4个专门传播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述,其中的《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最为著名。

第四节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

但它①过分偏重微观研究;②过分依赖定量方法;③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

  2.传播学批判学派:

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二、问答

  1.试述我国开展传播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

  答:

1成绩——从四方面看:

  著译:

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译介传播学文本。

  会议:

举行多次研究会。

  教学:

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

  应用:

传播学“实地调查法”广泛运用。

  2问题——传播学是发源于美国的“舶来品”。

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借鉴。

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

“特色”要求:

①以中国的传播实际为材料;②能切实为中国的传播事业服务;③能创造出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3前景——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只要不断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大有作为。

  2.为什么60年代欧洲的批判学派会异军突起?

  答:

因为传统学派有很大的缺陷。

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它认为传统学派①过分偏重微观研究;②过分依赖定量方法;③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

这确实击中传统学派的痛处。

但批判学派也有不足:

过分轻视微观、中观研究和定、实证方法。

  3.简述传播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为何说传播学在信息社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答:

两者的互动关系,最值得注意的动向,即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的所谓“信息革命”、“信息爆炸”现象。

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于“传播”,这是传播学发展的理由和背景,是人们普遍学习、研究的最大意义所在。

  美国学者J.贝尼格尔认为,工业革命使整个经济活动成百倍地加速动转,从而引发了严惩的控制危机。

为克服这一危机,必须进行控制革命,即积极开发各种作为控制手段的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产业便获得大大扩张。

  各种社会信息事业中,大众传播事业的作用尤为突出。

而传播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探索大众媒介的动作规律。

  第三章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学习指导:

本章非常重要,需要结合后面各章加以综合理解。

要求能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模式分析实际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一、问答

  1.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第二节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一、概念

  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

理论指经过概括、系统化的一组相互关系的命题和结论。

模式指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理论”即对客观规律的表述,而“模式”则是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

  2.模式的类型:

①文字模式,②图像模式,③数学模式。

  3.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

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第三节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

  一、概念

  1.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2.申农-韦弗模式:

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3.传统线性模式:

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4.控制论模式:

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5.反馈:

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6.“传播单位”:

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7.编码:

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译码:

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8.基本群体:

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9.参照群体:

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二、问答

  1.简述传播过程线性模式的贡献及不足

  答:

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

  贡献:

一,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二,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它的不足是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

直线性即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孤立性即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2.控制论模式的主要优缺点

  答:

控制论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问题:

①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

  ②循环性的表述,也会引起误解。

钱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

  3.为何说社会控制论是传播学模式研究中的第三次飞跃?

 答:

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社会系统模式是第三次飞跃,解决传播的条件问题。

J.赖利和M.

  第五章传播的社会功能

  学习说明:

本章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理论脉络,重点在于掌握传播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社会协调与沟通、文化传承、娱乐),并能灵活运用到具体的题目中去。

此外需要补充的是对于社会信息环境对个人的作用。

  第一节传播功能研究的缘起和概况 

  了解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 主张从理论角度研究整个社会,重点研究社会的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功能上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功能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把社会看做一个具有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体系,也就是社会体系,而社会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统一体。

社会作为人类的利益、活动的有机体,必须被看做是一个体系,并以功能的观点去看待它。

  第二节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般性功能

  概念:

  1.了解皮亚杰、托尔曼、斯蒂芬森的个人功能学说 传播的个人功能:

可以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

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

  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

有很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的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传播行为既有目的性,又有认知性。

  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林认为:

传播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完成任何事情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快乐,而对某些导致行动的传播则贬低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

  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

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

他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

  2.个人的社会化:

大众传播通常能够潜移默化地使个人接受或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个人和社会取得协调一致。

  二问答:

  1麦奎尔的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内容及其不足

  答:

英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可归入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之中。

他列举了传播媒介个人功能在四方面的表现:

信息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与社会整合的功能;娱乐功能。

  麦奎尔把传播的功能和受众关注传媒的动机看做是一回事,是不妥当的,个人动机只是一种主观的愿望。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问答:

  1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本章重点)

  答:

一、环境监测功能。

对社会而言,可能发出自然灾害等警告,促成信息流通,巩固社会规范。

对个人而言,提高新闻人物的社会地位。

对统治阶层而言,可以维持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对文化而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

  二、社会协调功能。

激励和动员群众,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防止因报道某些事件和敏感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形成论文中心。

对社会和个人,都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也防止受传者因信息过多而无所适从。

有利于巩固统治阶级地位,防止外来文化“入侵”。

  三、文化传递功能。

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

对统治阶级来说,促成社会社会化是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

对文化本身来说,可以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作用。

  四、娱乐功能。

有助于把统治阶层的权力扩展到生活领域,通过各种娱乐节目使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的体现。

对文化体系来说,形成了“大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雅或精英文化。

  第四节传播的功能和功能失调

  一概念:

  1.功能:

默顿认为,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2.隐功能和负功能(功能失调):

未能达到的后果称为潜伏的功能(隐功能);负功能(功能失调)是指不利于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的结果。

  3.大众文化:

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

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

  二问答:

  1.大众传播功能的特点

  答:

大众传播功能具有暂时性、适应性和可变性的特点。

  暂时性指大众传播的某些功能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时期会等到强化或抑制。

  适应性指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是由它能否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言的,也同它能否适应广大受众的需要相关。

  多变性指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2大众文化的特点

  答:

大众文化的特点是:

①商品性:

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②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③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④娱乐性;⑤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3.联系我国当前实际分析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失调(次重点)

  答:

一、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

  当新闻等各种信息未经筛选、解释而纷至沓来时,或是某些大众传媒对个别事件予以夸大或作煽情主义报道时,就会对社会体制产生威胁,导致人们的不满。

  二、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

  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的特点,所以它的解释、评论触及现存社会和当前时局的时候,不得不受到官方或非官方的限制。

这会防碍社会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

受众的主动精神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三、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

  大众传播发挥的文化传递功能会扩大“大众”社会。

标准化教育会使社会成员失去学习的独创性和想象力。

  四、娱乐的功能失调

  会增加受众的被动性,使他们沉迷于“媒介假日”中,降低审美情趣,限制他们的社会性行动。

  4如何评价大众文化(或电视剧、娱乐节目)的作用

  答:

“大众文化”是指“大众”社会中大众传媒所传递的文化内容以及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材料等,其特点是快速、大量、通俗、浅显。

积极一面,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文化为社会上少数上层人士所独占的局面,转向了全社会的广大民众。

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走向商业化、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

  第五节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及其式微

  一概念:

  1.大众传播的授予地位功能:

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能够授予个人、团体、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运动以显赫的地位。

  2.大众传播的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

  3.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

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

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虚幻满足,反而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第六章传播的社会控制

  重点掌握“把关人”概念的发展和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关于传播社会控制的论述。

  第一节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

  问答:

媒介的双重角色及控制研究的三方面主要内容

  答:

媒介的双重角色: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①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②分析传播者的受近控情状,如批判学派的研究;③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

  第二节把关与把关人

  一概念:

  1.把关人(守门人):

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住处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2.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

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

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二 问答:

  1把关人概念及理论的演变及各个理论的不足之处?

  答:

一、把关概念 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一、怀特的把关研究 它是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公式是:

  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

  输入信息→门区→输出信息

  他将把关人当作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

人们容易产生这种错觉,那就是把关人对信息的传播可以为所欲为。

  怀特的把关研究为以后的同类研究打开了门路。

  二、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它是对怀特单一化的把关模式的修正与发展。

这一模式上的C1、C2、C3、C4、C5、C6等都是把关人。

把关人对经过他们的大量信息一层一层地加以筛选,然后分别发出S1、S2、S3、S4、S5、S6等互不相同的信息。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在理论上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的单一化缺陷,揭示了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这是它的长处所在。

但它也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它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都等同起来。

人们看不出哪道关口最关键、最重要。

于是,便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对此作出修正。

  三、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巴斯的所谓“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正如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是对怀特的发展一样。

在巴斯看来,信息流通中的把关环节固然很多,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

  他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