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0810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75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6页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6页
亲,该文档总共8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任楼矿矿井地质.docx

任楼矿矿井地质

第三章矿井地质

第一节地层

一、区域地层概况

任楼井田位于淮北煤田南部的临涣矿区。

淮北煤田地层出露甚少,多为第四系冲、洪积平原覆盖。

区内所发育地层由老到新层序为青白口系(Zq)、震旦系(Zz)、寒武系(∈)、奥陶系(O1+2)、石炭系(C2+3)、二叠系(P)、侏罗系(J)、白垩系(K)、上第三系(N)和第四系(Q)(详见表3-1)。

二矿井地层

任楼煤矿揭露地层有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老第三系、新第三系和第四系,自下而上叙述如下:

(一)奥陶系

本井田揭露奥陶系的钻孔较少且都未完全揭露奥灰,揭露的奥陶系中下统阁庄—马家沟组灰岩,为浅灰色、灰棕色、深灰色厚层状灰岩,致密、性脆、质纯、坚硬、隐晶,具有浅红色斑块,呈虎皮状构造,揭露厚度3.60~16.93m。

在浅部露头附近溶洞发育,部分钻孔有漏水现象。

据水文长观孔水6孔资料301.40~324.80m处岩溶较强烈,溶洞发育,324.80m处见到高2.7m的溶洞,小溶洞内常具方解石晶簇,大溶洞内则是棕黄色钙质胶结的后期沉淀物。

(二)石炭系

1中统本溪组(C2b)

浅灰色夹紫色花斑鲕状铝质泥岩。

质细,性脆,富含铝土质和菱铁质鲕粒,菱铁矿结核,间夹0.10m浅灰白色隐晶质石灰岩。

区内揭露厚度1.10~2.94m。

与奥陶系为假整合接触。

2上统太原组(C3t)

整合于本溪组之上,揭露厚度128.87~130.46m。

岩性为石灰岩夹薄层碎屑岩,泥岩和薄煤层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物。

石灰岩有9~15层。

编号自上而下为一灰~十二灰。

石灰岩总厚度48~71m。

占全组岩层厚度48~60%。

各层石灰岩中富含蜓蝌、珊瑚、海百合茎、腕足类等动物化石,本组砂岩较簿(1~3m)。

灰~浅灰色,中粒至细粒:

钙泥质胶结,性较疏松。

分选均一,具泥质线理显示的水平或水平波状层理,含薄煤6~9层,编号自上而下为12煤~18煤、总厚2.22~4.04m,平均总厚3.36m。

局部可采者1~4层,薄而不稳定,未予勘查,按岩性可分上、中、下三段。

表3-1区域地层表

组(群)

厚度(m)

主要岩性描述

主要出露地区

第四系Q

200~600

粘土、亚粘土、砾石、亚砂土

大片平原地区

第三系R

>300

细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

宿县任井孜、蒿沟镇、邢庄

白垩系

上统

下统

王氏组K2W

青山组K1q

>611

>1100

砂砾岩、泥岩

安山质泥岩、安山岩、凝灰质粉砂岩

泗县大庄、长直沟、灵壁县韦集、固镇新马桥

上统

中下统

泗县组J3s

义井组J2y

309~1100

>460

碎屑岩系夹透镜状灰岩

砂岩、泥岩互层

上统

石千峰组P2sh

上石盒子组P2s

110~700

380~700

灰紫色、棕红色泥质砂岩,中、粗粒长石砂岩、砂岩、砂质页岩,含薄煤4~10层。

主要隐伏于闸河、百善一带,仅在肖县五里庙、孟庄及濉溪县王庄零星出现。

下统

下石盒子组P1x

山西组P1s

180~240

100~130

粉砂岩、细砂岩与泥岩互层,含煤3~4层

砂岩、砂质页岩、泥岩、页岩,含煤2~4层。

上统

中统

太原组C3t

本溪组C3b

120~190

13~40

灰岩、砂质页岩、泥岩,夹薄层煤层

铝质粘土岩、泥岩、灰岩、杂色砂岩

中统

老虎山组O2l

42

中厚层灰质白云岩夹薄层灰岩

淮北市相山、夹沟、永崮、老虎山、十里长山、芒砀山等地

下统

马家沟组O1m

肖县组O1x

贾汪组O1j

150~200

157~250

4~19

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燧石条带状灰岩

灰岩、白云质灰岩、豹皮状灰岩

白云岩、页岩、含泥质白云质灰岩

本组常见动物化石有:

Plicatiferasp.(具褶贝)

Schuagerinasp.(希氏蜓)

Lophophyllum?

sp.(“朗福”珊瑚)

(三)二迭系

二迭系在本区揭露完全。

从上石炭系太原组第一层石灰岩顶面至上石盒子组顶部平顶山砂岩,地层总厚度882~1170m。

一般1000m左右。

为一套连续的浅海相、过渡相逐渐过渡为陆相的碎屑岩和可燃有机岩沉积物组成。

整合于上石炭系太原组之上。

含10个煤层(组)。

1山西组(P1s)

一灰至分界砂岩。

厚度110~150m,平均130m。

由浅海相,过渡相和陆相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煤层组成。

含煤两组(11煤层和10煤层),局部可采。

以10煤层为界分上下二段。

本组常见植物化石:

Lepjdodendronoculus-felis(猫眼鳞木)

CallipteridiumKoraiense(朝鲜准美羊齿)

PecopterisarcuataHalla(弯脉栉羊齿)

Alethopterisascendens(上升真羊齿)

在本组底部海相泥岩中,发现有动物化石:

Lingulasp.

Pseudomonotissp.(假髻蛤?

2下石盒子组(P1xs)

分界砂岩至K3砂岩,本井田主要含煤段,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

厚度为215~280m,平均236m。

由过渡相,陆相的粉砂岩、砂岩、泥岩、煤层组成。

主要标志层有底部分界砂岩—“骆驼钵子砂岩”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分界;其上铝质泥岩是本区的重要标志层之一;72煤层顶板砂岩:

浅灰白色,以具黑褐色密集的菱铁假鲕粒而显示楔形交错层理为其特征,该层可作7煤标志层;常见者在K3砂岩~4煤层之间,4煤组下30~40m,51煤层上10~23m,72煤层上12.03~36m,以及82煤层下10~15m的铝质泥岩中的紫色岩层,可作为对比煤组的辅助标志。

本组含煤8、7、6、5、4五个煤层(组),其中82、72、51为主可采煤层,73、52为可采煤层。

本组富含植物化石,常见者有:

Lobatannulariasinensis(中国瓣轮叶)

Lobatannulariaensifolia(剑形瓣轮叶)

Gigantopterisnicotianaefoliashenk(烟叶大羽羊齿)

Pecopterisarcuata(弯脉栉羊齿)

Plagiozamatesoblongifolius(长椭圆扭羽叶)

Sphenophyllumsp.(楔叶属)

Neuropteridiumpolymorphum(多形似脉羊齿)

TaeniopterisdinsisesmaHalle(密脉带羊齿)

Lepidodendronoculus-felles(猫眼鳞木)

在4煤层附近,偶见动物化石:

Lingulasp.(舌形贝)

3上石盒子组(P2ss)

K3砂岩至顶部平顶山砂岩,厚度大于670m。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由一套厚层的陆相杂色粉砂岩,泥岩和砂岩,煤层组成。

砂岩较少。

泥岩粉砂岩为厚层状,杂色~灰~灰绿色,杂紫色、黄色花斑,质不均。

主要标志层为位于3煤层~4煤层间的K3砂岩,上细下粗,中粒为主,底部含有砾石层。

成份以石英为主,含较多乳白色斜长石,少量暗色矿物。

硅质胶结,致密坚硬。

表面具蜂窝状构造。

有的可有小溶洞。

是本区常用标志层之一。

含三个煤层(组),其中31煤层为本区主可采煤层。

2煤层(组),分层多而薄,不可采,1煤层(组),厚度虽局部达可采,但结构复杂,灰分高,煤质差,未作勘探对象。

本组含植物化石有:

Lobatannulariaensiforia(剑形瓣轮叶)

Gigantopterisnicotianaefolia(烟叶大羽羊齿)

Pecopterishemitioides(羽状栉羊齿)

Taeniopteristaiyuanensis(太原带羊齿)

Calamitescf.schutzeiformis

Kisdtonetjongmans(似许芝式芦木)

Lepidodendronoculus-felis

(Abb)Zeiller(猫眼鳞木)

(四)第三系(?

1老第三系(Ε)

分布于井田东南外围,钻孔揭露厚度最大为459.20m。

岩性为陆相的紫红色砂砾岩和粉砂岩,半胶结不致密。

大致可分三段。

下段:

厚约30m。

砂砾岩。

砾石成份有石英岩、石灰岩、鲕状石灰岩等。

分选不均,大者10cm,小者0.2~0.5cm。

一般3~5cm。

圆度为次圆~浑圆状。

被紫红色砖红色砂泥质所半胶结、松散。

与二迭系为不整合接触。

中段:

厚约277m。

粉砂岩为主。

砖红色、紫红色、夹浅灰色斑块。

分选不匀,粗细不均,含砂和砂砾。

有的具水平层理。

半胶结松散。

上段:

厚约152m。

粉砂质砂砾岩。

砾石成份有石英岩、石灰岩、石英砂岩等。

圆度次圆~浑圆状。

分选不匀,砾石大者8cm,小者为砂砾。

胶结物为砖红色,紫红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半胶结,性松散。

2新第三系(N)

厚约134~282m,始新统没有沉积,只发育中新统和上新统:

(1)中新统:

不整合于上述老地层之上,厚约95~215m,岩性多为湖泊相的粘土、钙质粘土、泥灰岩、砂质粘土等,大致可以分成两段:

下段:

厚5~70m,厚度变化较大,下部为含砾粘土、含砾粘土及细砂,可见多为洪积相的沉积,中、上部多为棕黄色、棕红色或桔黄色的砂质粘土或砂土,顶部含钙质结核及铁锰结核。

上段:

厚90~145m。

以湖相沉积为主,多为灰绿色粘土、砂质粘土、钙质粘土、泥灰岩等,上部有时有少量薄层砂。

(2)上新统:

厚39~67m,假整合于中新统之一。

下部多为灰白色、棕红色中细砂,中部为砂绿色及棕红色的砂质粘土及粘土,少含钙质结核。

上部为灰黄色细砂、顶部常有含钙质结核和铁锰质结核的砂质粘土或粘土。

(五)第四系(Q)

假整合于新第三系之上,厚约88~104m,上部多为浅黄色、褐黄色粉砂和砂土,含砂姜块,在垂深20m上下夹有黑色腐植质砂质粘土,中部多暗黄色粘土、砂土、富含砂姜块少含铁锰结核。

下部多灰黄色细砂,粉砂与粘土及砂质粘土互层。

图3-1任楼井田地层综合柱状图

第二节含煤地层

本矿井含煤地层主要有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的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含煤地层厚1166m,现分述如下:

一、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整合于本溪组之上,揭露厚度128.87~130.46m。

岩性为石灰岩夹薄层碎屑岩,泥岩和薄煤层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物。

石灰岩有9~15层。

编号自上而下为一灰~十二灰。

石灰岩总厚度48~71m。

占全组岩层厚度48~60%。

各层石灰岩中富含蜓蝌、珊瑚、海百合茎、腕足类等动物化石,本组砂岩较簿(1~3m),灰~浅灰色,中粒至细粒:

钙泥质胶结,性较疏松。

分选均一,具泥质线理显示的水平或水平波状层理,含薄煤6~9层,编号自上而下为12煤~18煤、总厚2.22~4.04m,平均总厚3.36m。

局部可采者1~4层,薄而不稳定,未予勘查,按岩性可分上、中、下三段。

下段:

十一灰以下岩层。

厚度21~42m,由灰~深灰色石灰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

十二灰厚度7.20~15.55m。

其上部普遍含燧石层或燧石结核。

含煤二层,灰岩为其顶板,其中以十二灰下的18煤层层位稳定,局部可采、煤质不好。

中段:

十一灰以上至四灰。

厚40~48m。

由薄层石灰岩和碎屑岩、泥岩、煤组成,其中六灰、七灰、八灰有时合并或尖灭,五灰、六灰、十灰下泥岩中常含有铝土质和灰色鲕粒,含薄煤4~7层,不可采。

上段:

四灰至一灰,厚44~55m,石灰岩颜色较浅,灰~浅灰色,富含动物化石,为碎一灰、二灰、三灰之下常有薄层砂岩。

三灰最厚12.16m,四灰最厚21.89m,尤其四灰是本组最厚的石灰岩。

四灰上部含燧石层。

本段不含煤或偶有薄煤。

顶部一灰厚1.40~3.54m,平均2.68m,浅灰色微带棕色,质不纯,顶部含泥质,性脆,方解石结晶一般比较粗大。

富含动物化石,为碎屑灰岩,厚度稳定,特征明显,易于辨认。

是本区良好的标志层之一。

以其顶板作为石炭系和二迭系的分界。

本组常见动物化石有:

Plicatiferasp.(具褶贝)

Schuagerinasp.(希氏蜓)

Lophophyllum?

sp.(“朗福”珊瑚)

从以上岩性及古生物分析,石灰纪晚期本井田所在区域处于滨海平原环境,在这一时期,发生多次海进海退现象,形成了多个沉积旋回,当海退时,本区处于滨海潮滩和泄湖环境,沉积了中细砂岩等碎屑岩,并且发育了多层煤线。

而当海进时,本区处于浅海环境,沉积了碳酸盐岩,太原组总计沉积了12层灰岩。

二、二迭系山西组(P1s)

一灰至分界砂岩。

厚度110~150m,平均130m。

由浅海相,过渡相和陆相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煤层组成。

含煤两组(11煤层和10煤层),局部可采。

以10煤层为界分上下二段。

下段:

厚度45~66m,平均57m。

11煤层下为浅海相和过渡相的深灰~灰黑色细粉砂岩,质细、均一、性脆,薄层状。

具细砂岩线理显示的细水平层理,层面平坦,层面上具丝炭化植物化石碎片:

常含褐色菱铁质结核。

底部近石灰岩处,以泥岩为主,富含钙质和海相动物化石碎片。

11煤层和10煤层之间以中细砂岩为主,间夹深灰色粉砂岩与灰白色细砂岩条带而显示互层状俗称“叶片状砂岩”,“叶片状砂岩”以黑白分明,具底栖动物通道,含炭质和白云母片,具波状~不规则层理,层面上凹凸不平为其特征,是本区下部良好的标志层之一。

含煤二层(组),仅在F3断层在西,构成局部可采。

F3断层以北,无煤或有煤也多不可采。

上段:

厚60~90m,平均73m。

由陆相的砂岩、泥岩、粉砂岩组成。

砂岩为浅灰白~浅灰色,上部微带绿色。

中粒为主,含粗粒和小砾石。

成分较杂。

除石英长石外,有黑云母,暗色矿物,铝泥质岩屑等,近10煤层附近有时具灰色泥质包裹体。

以钙质胶结为主,次为钙硅质或钙泥质胶结。

致密程度不大。

F3断层以西,局部夹3~4层含铝泥岩。

一般不含煤,仅在F2断层以北个别孔10煤层上20~25m可见到薄煤层。

本组常见植物化石:

Lepjdodendronoculus-felis(猫眼鳞木)

CallipteridiumKoraiense(朝鲜准美羊齿)

PecopterisarcuataHalla(弯脉栉羊齿)

Alethopterisascendens(上升真羊齿)

在本组底部海相泥岩中,发现有动物化石:

Lingulasp.

Pseudomonotissp.(假髻蛤?

从以上岩性及古生物分析,二叠纪早期本井田应为滨海三角洲环境,本期海水进退频繁,旋回结构比较清楚。

在煤层的顶底板,一般为泥岩或粉砂岩,远离煤煤层逐渐过渡为细砂岩,直至中砂岩,反映了一个海水进退的过程。

山西组下部沉积特征表明属前三角洲泥质沉积,向上过渡为泥岩、粉砂岩及细砂岩互层的三角洲前缘远砂坝沉积,上部地层属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平原沉积物。

三、下石盒子组(P1xs)

分界砂岩至K3砂岩,本井田为主要含煤段,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

厚度为215~280m,平均236m。

由过渡相,陆相的粉砂岩、砂岩、泥岩、煤层组成。

具下述岩性特征。

1、底部分界砂岩—“骆驼钵子砂岩”。

浅灰~灰绿色,上细下粗,含砾石。

成分杂,有石英、长石、黑白云母,绿色黑色矿物,菱铁假鲕粒,铝泥质岩屑等。

钙泥质胶结,厚度变化较大,最厚者可达15.44m(15孔),以其底板作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分界。

2、铝质泥岩:

乳灰白色夹紫色黄绿色花斑,富含铝土及较粗大菱铁鲕状、豆状结核,在82煤下10~15m,分布稳定、岩性特殊,是本区的重要标志层之一。

3、7~8煤层间砂岩:

浅灰白色、中细粒。

成分有石英、长石、暗色矿物,少量绿色矿物,菱铁假鲕粒。

钙质或钙泥质胶结,少硅质胶结,质不均,具菱铁假鲕粒和泥质线理,显示水平波状层理,具少量直线型微斜层理。

在砂岩中常夹由粉砂岩—泥岩浅理~条带而显示砂岩—粉砂岩或砂泥岩互层,层理平直,层面平坦,层面上含炭质。

39线以北,厚度增大。

37线以北,其间可夹薄层泥岩。

40线以南砂岩变薄,0~10m。

可由粗粉砂岩或砂~粉砂岩互层代替。

4、72煤层顶板砂岩:

浅灰白色,以具黑褐色密集的菱铁假鲕粒而显示楔形交错层理为其特征。

该层可作7煤标志层。

5、51煤层上砂岩:

白色、中粒。

石英为主,含风化长石较多,硅质胶结,坚硬,最厚可23.44m。

(487孔)

6、粉砂岩、泥岩:

灰色,深灰色,上部局部带浅绿色。

岩性均一,性脆,富含保存完整的植物叶部化石。

在4煤层(组)和5煤层(组)常含瘤状、姜状、鲕状菱铁质结核,或鲕粒集合体的团块。

尤以4煤层(组)居多。

7、紫色岩层:

零星出现。

常见者在K3砂岩~4煤层之间,4煤组下30~40m,51煤层上10~23m,72煤层上12.03~36m,以及82煤层下10~15m的铝质泥岩中。

紫色岩层出现时,常为浅灰~灰色泥岩夹紫斑,黄斑、绿斑、富含铝土质和粗大的菱铁质—铁白云石质鲕状和豆状结核及其团块。

尤其在51上,72上、82下最常见。

可作为对比煤组的辅助标志。

8、本组含煤8、7、6、5、4五个煤层(组),其中82、72、51为主可采煤层,73、52为可采煤层。

本组富含植物化石,常见者有:

Lobatannulariasinensis(中国瓣轮叶)

Lobatannulariaensifolia(剑形瓣轮叶)

Gigantopterisnicotianaefoliashenk(烟叶大羽羊齿)

Pecopterisarcuata(弯脉栉羊齿)

Plagiozamatesoblongifolius(长椭圆扭羽叶)

Sphenophyllumsp.(楔叶属)

Neuropteridiumpolymorphum(多形似脉羊齿)

TaeniopterisdinsisesmaHalle(密脉带羊齿)

Lepidodendronoculus-felles(猫眼鳞木)

在4煤层附近,偶见动物化石:

Lingulasp.(舌形贝)

从以上岩性及古生物分析,下石盒子组下部地层由灰色泥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煤层构成,夹1~2层细砂岩。

岩性岩相特征由下向上变细层序组成。

层序底部多为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具大、中型交错层理,为分流河道、决口扇和间湾充填沉积物,砂岩之上为粉砂岩、泥岩及煤层,代表了三角洲平原上分流间湾、泛滥盆地、泥炭沼泽等沉积,下石盒子组上部由泥岩、粉砂岩夹灰白色中、细砂岩组成,含数层炭质页岩和煤线,沉积特征表明为三角洲建设阶段形成的三角洲平原沉积,地层由3~4个旋回构成。

四、上石盒子组(P2ss)

K3砂岩至顶部平顶山砂岩,厚度大于670m。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整合接触,由一套厚层的陆相杂色粉砂岩,泥岩和砂岩,煤层组成。

砂岩较少。

泥岩粉砂岩为厚层状,杂色~灰~灰绿色,杂紫色、黄色花斑,质不均,含煤层3层(组)。

岩性特征为:

1、K3砂岩

位于3煤层~4煤层间。

岩性为白色~浅灰白色,局部具浅绿色。

上细下粗,中粒为主,底部含有砾石层。

成份以石英为主,含较多乳白色斜长石,少量暗色矿物。

硅质胶结,致密坚硬。

表面具蜂窝状构造。

有的可有小溶洞。

局部具大型直线形斜层理,多由粒度韵律显示。

滚园度较差,次棱角~次圆状。

厚度变化大致以44线为界,南北略有不同。

北部为5~45m。

平均20m,南部下段加厚,可延续到4煤层之顶,厚度6~64m,平均24m,本层砂岩发育普遍,特征明显,易于辩认,是本区常用标志层之一,以其底为上、下石盒子组分界。

2、顶界(平顶山)砂岩:

区内仅个别孔见到。

岩性为灰白色、浅粉红色、粗粒,含小砾石。

成份有石英、肉红色正长石,乳白色斜长石、海绿石等。

硅质胶结,性坚硬。

3、杂色岩层:

灰~灰绿色,间夹紫色花斑。

厚层状。

质不均,粉砂岩,泥岩或粉砂岩、细砂岩、过渡相混,不易分层。

紫色岩层自下而上逐渐减少,绿色增多。

鲕状结构多在3煤组下,向上渐少。

4、含三个煤层(组)。

其中31煤层为本区主可采煤层。

2煤层(组),分层多而薄,不可采,1煤层(组),厚度虽局部达可采,但结构复杂,灰分高,煤质差,未作勘探对象。

本组含植物化石有:

Lobatannulariaensiforia(剑形瓣轮叶)

Gigantopterisnicotianaefolia(烟叶大羽羊齿)

Pecopterishemitioides(羽状栉羊齿)

Taeniopteristaiyuanensis(太原带羊齿)

Calamitescf.schutzeiformis

Kisdtonetjongmans(似许芝式芦木)

Lepidodendronoculus-felis

(Abb)Zeiller(猫眼鳞木)

从以上岩性及古生物分析,上石盒子组地层由4~5个向上变细层序组成,底部为中、粗粒石英砂岩,其底部含有砾石,并具冲刷充填构造。

砂岩中发育有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三角洲平原上分流河道沉积物。

自早二叠世晚期开始,海水已基本退出本地区,古气候也逐渐转变为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代之而为石千峰组的杂色碎屑岩沉积。

沉积环境由河控三角洲转变为滨海冲积平原环境。

第三节地质构造

一、区域构造

本区处于淮北煤田内,位于中朝地台鲁西隆起的南端-徐蚌隆起,东起于郯庐断裂,西抵丰涡断层与河南永城煤田相邻,北接丰沛隆起,南止板桥-固镇断层与蚌埠隆起相接。

煤田内北西西或近东西向的断裂对矿区划分起了重要的作用,由北而南有宿北断裂和板桥断裂,以此为界把区内划分出两个构造区,由北而南为宿北褶隆区和宿南褶断区。

宿北褶隆区主要由一系列紧密褶皱组成。

1淮北煤田褶皱构造

淮北煤田褶皱构造轴向总体上呈北北东~南北向(见图3-2),局部呈北西向甚至北西西向。

这种褶皱轴向上的规律性表明了印支~燕山造山期几个阶段不同应力场引起的结果。

图3-2淮北地区地质构造图

淮北煤田的褶皱构造,自西向东有观堂一花沟背斜,夏邑一涡阳向斜,永城~龙山复背斜,岳集~百善~五沟向斜,萧县~童亭背斜,闸河~南坪复向斜,蛮顶山~双堆复背斜,支河~芦岭~西寺坡向斜等。

这些北北东~近南北排列的向背斜构造中,背斜核部一般是寒武、奥陶系地层,两翼为石炭二叠系地层;向斜轴部和翼部的地层与背斜正好相反。

背斜两翼地层的产状往往受北北东一近南北向大断裂的影响而变陡。

就向斜而言,一般东翼倾角大西翼相对比较平缓。

2淮北煤田断裂构造

从区域性看淮北煤田的断裂构造可分为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及北北东~近南北向四个展布方向。

东西向断裂有宿北断裂、孟集断裂和板桥断裂。

在观堂~共沟背斜,闸河向斜,宿南向斜上也有发育。

这些断裂属于基底断裂的后期活化,一般延伸长度大,断层落差亦大。

北东向断裂中的北东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中的北西西向断裂,生成时间相对较早,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似乎是褶皱同期产物,只是随着当时造山运动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由北东东向(北西西向)断裂,逐渐演变为北东向(北西向)及北北东(北北西)向断裂。

后期生成的断裂的发育程度常沿袭前期构造线的方向。

在区域范围内,北东向断裂的发育程度远远超过北西向断裂,且前者走向延伸较长,落差也较大。

在淮北煤田的童亭背斜及其西侧袁店、青町一带,这种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的发育情况几乎到了密集的程度。

就不同构造部位来说,往往背斜上的这两组断裂要较向斜更为发育。

北北东~近南北向断裂,生成时间较上述为晚。

此种断裂在永城背斜、萧县~童亭背

斜两侧及津浦路与闸河向斜之间的复式背斜地段十分发育,走向长、落差大。

在煤田西部掩盖区多表现为大的正断层,在煤田东北部的下古生代露头区多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