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1314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docx

旅游资源评价4篇范文全面版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

(一):

  xx旅游资源评价

  一).旅游资源丰富,种类众多,品位上乘

  拥有一个国家5A景区,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4A景区、夫子庙、总统府、雨花台、阅江楼、朝天宫、玄武湖等

  二)、旅接游资源区位良好,交通便捷

  南京位于长三角地带,水路,陆路,航空等交通方式便捷,市内公交地铁乘坐方便,各旅游景点均能快速到达;在对外及市内旅游交通方面,新开通了几条国际航线及旅游包机专线,宁扬、宁通铁路也建成通车,新建了宁杭、宁通、宁宿徐等高速公路,市内玄武湖隧道、号地铁线、南京火车站、等交通设施。

  三)市场潜力巨大

  南京所在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除此之外,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超多国际游客将涌入我国,作为重要的区域旅游城市,南京也将能吸引到一部分国际旅游者前来,南京的国际旅游收入届时也将会有大幅增加。

  (四)发展基础雄厚

  南京作为老牌的旅游城市,其旅游产业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发展的基础已经比较雄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渐趋优化,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已经比较完备,相关的旅游业从业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业务素质上在必须程度上已经能够应对将来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挑战,旅游业在第三产业内的支柱地位基本确立,这些都为南京将来进一步发展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缺点、

  1、文化资源减少,商业化气息浓厚。

比如夫子庙,丧失发展底蕴

  2、旅游竞争力有待提高

  与长三角和国内重点旅游城市相比,南京的旅游竞争力不足,,境外旅游者人数和外汇收入有明显不足,国际旅游市场所占份额偏少,

  3、旅游产品欠缺深度,新兴旅游产品发展不足

  南京市的旅游产品仍旧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对优质的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不够,造成一部分旅游资源的闲置,未能充分挖掘其中的潜力,同时,如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商务节庆等新兴旅游产品虽有发展,但仍显不足,参与型产品稀缺,特色专项型产品种类不多,旅游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4、旅游资源开发用地约束,资源整合缺乏力度

  受历史、现实等因素的制约,目前不少旅游景区的现有用地不能很好的满足保护、开发、利用的需求,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因此受到影响,同时,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缺乏力度,不少景区条块分割严重,管理体制不顺,各类旅游资源分属十多个部门和各个区县,这不仅仅影响了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综合利用,限制了资源整体效用的充分发挥,造成了旅游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削弱了旅游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提档升级,进而影响了全市旅游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这就要求在新的旅游规划中对旅游景区的用地做出合理安排,进行统一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5、城市旅游尚未构成品牌,郊区县旅游业相对落后

  南京市内的各旅游景区虽在国内外享有必须的知名度,但缺少一个在旅游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旅游者心目中尚未构成一个关于南京旅游的统一的、清晰的形象。

同时,郊县区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游、生态游、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尚未构成规模,旅游配套设施等也未能跟上,与郊区县旅游发展成熟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6、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发展滞后

  旅游购物、美食业和旅游娱乐业的发展成熟是旅游产品升级换代的必经途径,也是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在来宁旅游的国内游客的旅游消费中,旅游购物、美食和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所占比例普遍不高,在当前南京市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已近饱和的状态下,购物、美食、娱乐等方面消费的不足限制了国内旅游总收入的提高,削弱了对超多优质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

  旅游资源评价

(二):

  鼓山风景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

  摘要:

  鼓山是一座拥有1100年历史的文化名山,而且其自然景观也很突出,但是知名度并不是太高,只能吸引短距离的游客,本文透过对福州市着名景点鼓山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介绍,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并针对其此刻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对策。

  关键词:

  鼓山旅游资源评价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开发对策

  正文:

  

(一)鼓山旅游资源评价目的及原则

  1、评价目的

  鼓山旅游发展迅速,然而,其在国内的名气远远不如武夷山、厦门鼓浪屿大。

这个每年有着250-300多万游客的旅游地很大程度上只是福州市民的自娱自乐。

因此,对鼓山旅游资源质量现状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优化旅游环境质量乃当务之急。

透过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的评价,提出开发推荐,为鼓山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带给资料基础,为确定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发展规模及方向带给依据。

  2、评价原则

  鼓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评主要要遵循余下原则:

围绕旅游开发利用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分层次综合评价原则;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综合思考区域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动态原则。

由于旅游活动的主体是人,旅游环境质量的好坏实际上是透过旅游者的感知体现出来的,因此评价的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统一的原则。

评价选取的因子要具有针对性,不同范围、不同地域的评价因子选取要具代表性,评价要全面,从各个角度综合分析得出整体评价。

  

(二)鼓山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依据在当地的考察,并咨询了景区的管理人员,收集了景区的相关资料,以及有关书目的参考,我从以下几个方应对鼓山旅游资源做定性评价:

  1、自然旅游资源

  鼓山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其间的峰、峡、岩、洞260余处,溪涧瀑布山泉50余处,动植物物种繁多,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

鼓山风景区地处亚热带,四季常青、巍峨秀丽、林壑幽深、千岩竟秀、色彩斑斓,名胜古迹遍布全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千姿百态,水乳交融。

景区内峰、峡、岩、洞260余处,有绝顶峰、白云峰、狮子峰、香炉峰、钵盂峰、石伞峰、喝水岩、蟠桃林、八仙岩、忘归石、仙迹石、白云洞、灵源洞、达摩洞等。

还有溪涧瀑布山泉50余处,着名的有鳝溪、鼓山溪、磨溪、小磨溪,其中鳝溪瀑布和东山溪瀑布最为壮观。

峡谷中最典型的有喝水岩、灵源洞,称为谷中之谷。

眺望台、玉石云梯、翠竹园、知足常乐园、平楚庵、松涛楼根艺藏珍馆等更为景区锦上添花。

  2、人文旅游资源

  鼓山是一座拥有1100年历史的文化名山,山上千年古刹涌泉寺素有闽刹之冠称誉。

寺中千年铁树、鸡丝木供桌及血写经书成为镇山三宝。

寺前千佛陶塔系宋代用陶土烧制而成,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宋代建筑和制陶工艺的实物资料。

历代名人在山中留下700多幅摩崖石刻,真、草、隶、楷、篆各种书法俱全,其中有宋代蔡襄、李纲、赵汝愚、朱熹及现代朱德、郭沫若、罗瑞卿等人的手迹,这些自然碑林琳琅满目,相映成趣,成为罕见的书法艺术长廊。

丰富多姿的古树名木,亦是鼓山风景名胜区的一大特色。

  3、旅游基础设施资源

  景区外部交通现已十分发达,市区有十几部公车的终点站设在鼓山风景区脚下,福州市其它郊区也都有经过鼓山风景区的各种班车、大巴车等,因为鼓山镇是其它地区进入城区的一个入口,外部交通十分便捷。

  再从景区的内部道路来看,此刻从山麓廨院登鼓山有三条途径:

一是从廨院东侧的一条1954年修建的盘山公路约8.5公里,直达涌泉寺前停车场;二是在廨院西侧建了一条空中索道(缆车)到达鼓山十八景区,长达1000多米;三是在公路和索道中间有一条石阶古道,道长3.5公里,有2145多级台阶,每隔500米左右就盖有一亭,供游人登山歇息时用,古道成之字形,蜿蜒而上,穿过七亭后进山门直达涌泉寺。

  索道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福州市民,我们在登山的时候能够选取买单向票或者是套票。

鼓山从山脚到山顶还是需要耗费必须的时间,游客坐缆车上山,然后在山上游玩,年轻人下山的时候还感到很吃力,索道的建设在最大程度上方便了老人和小孩。

  景区内没有正规的宾馆,如有游客想在景区内过夜,一般也只能住在当地农家,对于游客本身来说缺乏安全感及舒适感。

景区的餐饮设施主要是在山顶索道出口处,是临时搭建的,景区外部,主要在大门出口外又几家比较小的餐厅。

景区内的停车场规模较小,于上世纪70年代建造,仅停放二十来辆车就已无转还余地,根本满足不了现今车位的需求,导致许多车辆随意停靠路旁,不仅仅造成交通堵塞,还易造成交通事故。

景区内同时也缺少环保游览车辆,此刻多为私人车辆无序运营,不仅仅不利于管理,更使游客的人身安全存在重大隐患。

景区内的公话亭、公厕为数不多,卫生状况也不佳,这就给游人造成诸多不便。

同时景区内的指示路牌不够明确,地图也不够详尽,容易让人产生混乱的错觉。

今年五一我们去景区的时候,整个景区内免费景点的厕所就两个,一个是在山下的大门外,一个是在索道的终点不远处。

排队的人十分多,厕所的卫生质量也很差。

景区内的指示牌数量也十分少,对于第一次去的人只能跟着人流走,收费景区的地方,也没有解说系统,就只是一个收费点,简单的几个字,根本无法引起游客的兴趣,这样游客进入景区后感觉就是只是来爬爬山,然后看到一些刻着字的石头,当地人还有所了解,但所知也甚少,景区内没有任何关

  于这些摩崖石刻的说明,大家没有了解到历史与学到知识。

要是外地的游客根本不明白这是什么,导游的讲解也很欠缺,景区的服务战也很欠缺,除了门票点就没有其它的服务站。

  4、客源市场

  鼓山风景区客源市场主要有4部分:

本市、本省游客;长三角和珠三角游客;西南和北方中原等内陆城市游客;港澳台和国外游客。

旅游客源市场主要面临着与厦门、武夷山的竞争以及珠江三角洲有关景区和长江三角洲有关景区的激烈竞争。

目前客源市场呈现这样的格局:

(1)国内游客中省外客源和市外省内客源、市内客源各占1/3左右,成三足鼎立之势。

(2)人境客源市场以台港澳为主,外国旅游者和华人华侨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3)华人华侨在境外客源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且增长速度缓慢。

2003年,在全市人境旅游者中来闽旅游的华侨只有0.4万人次,仅占人境旅游者的3.6%,到鼓山景区的更少,这与福州市在华人、华侨市场的潜在优势不相称。

  做为国家级重点的风景名胜区,近几年游览观光的旅客却相对只集中在主景区即鼓山景区内,甚至有的旅游团只带游客到涌泉寺参观后就匆匆离去。

与全国其他各国家级重点风景区相比较,景区留不住游客,游客观光逗留的行程十分短暂。

这证明,鼓山风景区客源市场开发还处于较低水平,对旅客资源的开发力度还有待加强。

  5、旅游产品开发

  鼓山景区还是以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陈列观光型为主,仍停留于基本层面,而且,由于对资源特色与开发方向把握不够,使鼓山景区与其他景区出现了较严重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同构化现象,大多数的摊点所贩卖的都是福建省的特产,如福州牛角梳、纸伞以及一些小纪念品,由于鼓山的摊点缺少规范性,个性是在五一、十一这样的长假,鼓山是福州市民以及周边城镇居民的第一选取,景区内很多人在贩卖小商品,在游道沿路都是,这些都不利于促进游客大队旅游产品的购买和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

这一方面证明鼓山旅游资源开发和景点建设还停留在较低层次,另一方面说明鼓山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6、当地居民的支持状况

  鼓山风景区内和周边坐落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村落,有鼓岭乡、远洋村、洋里村、南洋村、魁岐村等,经过咨询当地居民以及景区管理人员,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

1鼓山风景区原属郊区,地处福州偏远地带,当地村民的先祖居于此处,先前多为土葬,因此就近安葬于山上。

可随着景区的不断发展,这些坟墓对于景区景观来说显得相当不协调。

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鼓山地区专项治理清坟指挥部,但是当地村民熟知地形,多采取你来我躲、你拆我建的策略,乱建坟墓时有增加、屡禁不止。

2由于景区的开发,在必须程度上还是促进了当地的发展,许多村民为了自己利益,私自占用国家土地,盖果园的、造商业网点的、建避暑山庄的等等,就连寺庙的僧侣和俗家弟子也不甘示弱,圈地建庙也大有人在。

私建的别墅、农庄不仅仅占用了国有土地,更多的是开山毁林,造成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3鼓山是以花岗石为主体结构的山脉,花岗岩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在山上山下就存在着众多的采石场。

经过鼓山未到铁路就能见到一个巨大的坑口,山体白岩裸露。

4原先景区内的水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许多景点因水而闻名,但近年来山上景点却少见水流。

临近的村落、村民,或群众或私人铺设众多水管引走了水源。

最密集的白云洞景区内就有多达30余条的引

  水管。

闽山天景园内也分布着大小各异的十数条引水管。

  7、政府重视程度

  政府和有关各方对于鼓山风景区的发展十分重视,今年2月25日市政府审查并原则透过了历时一年多编制的《鼓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规划》确定风景区总面积达49.7平方公里,分为6个景区,用地实施分级保护,景区性质为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规划》进一步修编后,由市政府经由省政府转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突出风景资源的保护,持续发展的持续性,解决区内外的相互关系,充实游览活动的资料,完善风景区结构与分区,弘扬悠久的历史文化,改善风景区的管理体制,使风景区健康、持续、快速、全面地发展。

根据规划,保护区分为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等四级保护。

鼓山景区喝水岩一带及柯坪水库周围,生态比较敏感,划出必须范围作为生态保护区,实行特级保护。

在这些保护区范围内,持续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森林植被的自然状态,避免人为的干扰。

禁止游人和机动车进人,不得建设任何建筑,游赏设施建设要严格控制,避免在其附近地带进行可能导致生态保护区产生负面影响的一切游憩活动[4]。

  从上述总体来看,有如生物链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各个环节的负面影响叠加就产生了恶性循环,致使景区发展滞后,不利于长远发展,我们要发挥其资源优势,改善劣势,为长足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旅游资源评价(三):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第一部分:

绪言

  调查区:

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距昆明740公里。

景区包括景洪县风景片区、勐海县风景片区、勐腊县风景片区三大块。

每一块内又有若干景区,共有19个风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13平方公里。

西双版纳作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地区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各个方面别具特色,犹如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中国的西南边疆。

  目的:

透过对西双版纳地区的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析,在其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做出客观全面的总体评价,并进行进一步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要求:

在掌握超多西双版纳地区旅游资源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法,结合全体调查人员的思路和知识,尽可能全面而客观的做出西双版纳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和规划。

  调查人员:

旅游01-3班--樊又文、高翔、高经粱、项征、刘颖霄、马晓岩、方泉、揭伟、朱莉

  工作期限:

截止到二零零四年五月十七号

  工作量:

包括西双版纳地区与旅游资源相关的资料收集(文字、图片、影音、表格等)、数据处理、分析总结、报告文本材料的制作、幻灯片的制作等。

主要资料来源:

西双版纳旅游咨询网、

  云南旅游咨询网

  《中国西部概览》民族出版社谢蕴秋主编

  《云南孔雀之旅--西双版纳》群言出版社

  《云南之旅》广东旅游出版社克勤、悦真编着

  《华夏之旅--云南》旅游教育出版社李荣强编着

  成果:

对西双版纳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并作出了综合性评价。

以及三大风景区的旅游价值、环境和开发条件的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从而了解了西双版纳三大景区的基本状况。

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带给了重要的参考数据和资料。

  第二部分: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状况

  1、基本概况

  ①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构成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在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之间,系北回归线以南,亚洲大陆向东南亚半岛过渡地带。

土地面积为1912

  4.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95%,盆地占5%。

占云南土地面积的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22%,有耕地面积155.23万亩,农业人口平均占地1.41亩。

西双版纳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种类较多的地区。

至2002年总人口数到达86.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74.86%,人口密度为37.6人/km。

  ②历史沿革

  西双版纳一词系傣语,意为十二个田赋单位。

其从远古以来,就是祖国各民族大家庭的在员,西双版纳这个名称始于明朝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但西双版纳的傣族历史,在公元前二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据《后汉书》记,公元一、二世纪,傣族首邻曾先后几次派遣使者到东汉

  首都洛阳承受汉朝皇帝的赏赐和封号。

至公元13世纪,西双版纳为受封于唐朝的南诏(大理)所管辖。

  1950年2月17日,西双版纳全境解放,普洱专员公署分别在车里、佛海、南峤、镇越四个县成立了人民政府。

1953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成立(根据宪法,1956年6月改设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区除四个县外,还将整董乡、普文、象明、整糯、勐阿、安康等五个区一个乡重新分为十二个版纳,即:

景洪、勐养、勐龙、勐旺、勐海、勐混、勐阿、勐遮、西定、勐腊、勐捧、易武等。

1959年7月30日正式改为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至今。

  2、自然环境及其要素特征

  景区内崇山峻岭连绵起伏,澜沧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

那里生活着以傣族为主,包括景颇、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瑶、汉等众多民族;栖息着孔雀、亚洲象、长臂猿等多种珍禽异兽,生长着莽莽热带雨林及各种奇花异草。

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西双版纳赢得了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孔雀之乡、大象乐园等美誉,妩媚旖旎的亚热带风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古老浓郁的民族风情相融,使西双版纳成为驰名中外的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西双版纳风景区已被国务院落列为我国旅游资源个性丰富的三个重点旅游开发区之一,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现已与老、缅、泰等国开通了边境旅游,并即将开通国际航班。

西双版纳将成为我国与东南亚旅游市场接轨的中心枢纽。

  ①季节气候

  西双版纳北倚青藏商原,位居横断山脉尾稍、南濒浩翰的太平洋与印度洋交绥地带,冬夏为不同的海陆气团控制,构成与同纬度其它地区不可比拟有优越环境。

山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河谷坝子为热带季风性气候。

具有夏无酷暑、冬无寒流、夏多雨、冬有雾,的特点。

每年4-10月为夏季,约7个时间,气温均在22摄氏度以上,11月至次年8月为春、秋季,1月最冷,2月平均气温也有16摄氏度,故西双版纳四季如春,被誉为没有冬天的乐土。

  一年分雨季和旱季,5-10月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痒东南季风影响,气流深厚而稳定,降水频繁而集中,使天气阴沉多雨,温暖湿润。

这段时间是雨季。

11月-次年4月,西风南支流把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半岛北部等沙漠或大陆地区的干暖气流引导过来,使天气晴朗省雨,温度宜人,这段时间是旱季。

  全区年平均气温为18-22度,年降雨量在1200mm以上,相对湿度为78-88%以上,年平均雾日为90-180天,最冷月均温为12-16度大部地区无霜。

个区具有热带气候的面积为3452Km(平方千米),是我国大陆上热区面积最大的地区。

由于地形的影响,州内各地垂直变化大,立体气候显着,构成丰富的小气候生境。

为热带、亚热带多种植物和作物的生长带给了良好的条件。

②风景名胜及分布

  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距昆明740公里。

景区包括景洪县风景片区、勐海县风景片区、勐腊县风景片区三大块。

每一块内又有若干景区,共有19个风景区,800多个景点,总面积1202.13平方公里。

  景洪风景区:

  景洪,也叫允景洪,是傣语的音译,意为黎明之城,曾是古景陇王国之地。

1959年6月取名为景洪县,1994年4月撤县改市。

景洪市历史上一向是西双版纳的首府。

市区总面积7000.3平方公里,全市辖五镇八乡,人口近36万。

  景区面积达49.45平方公里,是西双版纳风景体系的中心,主要景点有:

民族风情园、曼听公园、原始森林公园、热带花卉园、橄榄坝风光、野象谷、曼典瀑布、曼飞龙佛塔等。

浓郁的民族风情,古老的南传上部座佛教文化胜迹,奇特的热带风光,茫茫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使景洪成为我国不可多得的全年性的旅游城市。

  民族风情园:

位于景洪城南的流沙河畔,距西双版纳飞机场约4公里,占地面积30公顷,是景洪城区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风情园分为南园和北园,园内培植有热带果木,奇花异草,修有多条游览道,建盖有6幢小巧典雅,风格各异的干栏式竹楼,用于展示世居西双版纳的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瑶等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园内还建有高大宏伟的西双版版纳解放纪念碑和场面宽敞、资料丰富的运动场、民俗斗鸡场、民族歌舞表演场、泼水场、大象表演厅、孔雀馆、鳄鱼池、百鸟园等设施。

因而民族风情园已成为展示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民族风情和热带风光兼容的旅游、游乐的综合性公园。

  曼听公园:

又名春欢公园。

地处景洪城郊东南3公里的傣族村寨曼听村的南面,与曼听佛寺相连,占地面积400余亩,是景洪城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荟萃的公园,也是西双版纳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名园。

此刻的曼听公园是在宫庭花园的废址上修建的。

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在公园内仿建了曼飞龙笋塔和景真八角亭;重建了西双版纳历史第一个总佛寺洼坝姐佛寺;塑建了周恩来总理欢度泼水节的铜像。

将古河道改造为碧波荡漾的人工湖。

建造了跨越古河道的钢筋水泥仿木桥,建有西双版纳第一个孔雀园、大象表演场、泼水场、露天歌舞表演场等等形式多样,资料丰富多彩的公园设施。

曼听公园成为一座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园林胜地。

  橄榄坝:

是驰名中外的孔雀尾巴,意谓西双版纳最美之地,有不到橄榄坝,不算到版纳的赞语。

从景洪沿澜沧江泛舟顺流而下37公里即可到达。

橄榄坝是澜沧江构成的河谷平地,平面椭圆而林木葱茏似橄榄,面积50平方公里,海拔530米,是全州最低地。

那里江水长流,花开四季,64座傣族村寨与竹楼皆掩映在绿林丛中,人们称之为椰林下面的竹楼,既有典型的傣族特色和热带风光,充满了一种自然的、纯朴的、宁静的美。

  版纳野象谷:

位于勐养自然保护区南缘,坐落在昆洛公路684685公里路段西侧,距州府景洪35公里。

是西双版纳最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园和观赏野象活动的景区。

由于此地的河流分为三岔,故又名三岔河森林公园。

  公园规划面积369公顷(5535亩),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水面0.8万平方米。

设有动物观赏区、森林探险旅游区、蝴蝶养殖场、兰花园等参观景点。

为方便游客,还设立了接待服务中心。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森林公园的各种设施逐步建立完善。

公园内建立了中国的第一所大象训养表演学校,能够在动物观赏区内观赏训练有素的大象表演搞笑的节目。

森林探险旅游区内,有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

林间铺设有4000米步行游览道,沿途建有观象台。

道旁有乔木板根出露、古藤攀树、植物绞杀等独具特色的景观。

在公园中心区,沿蜿蜒小河建有高6米,宽1米、长200米的丁字形空中长廊。

长廊傍树之处,分别建有10余间小巧玲珑的观象旅馆。

河边的古树上设有观象独屋。

欲观野象活动的游客,可在旅馆内留宿,凭借月色和夜视镜观赏野象临泉饮水食盐等活动状况。

在空中长廊上安然无恙地拍照、录相,领略回归大自然的情趣。

  曼典瀑布:

位于景洪西北的嘎栋乡阿麻山境地,距景洪城27公里。

周围有傣族寨子和哈尼族寨子,是热带雨林较为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雨林之中,藤葛遍布,兰花满地,溪水纵横,林深景幽。

穿过森林,跨过一座溪上小桥,抬头便见悬崖绝壁上的瀑布飞泻而下。

10余级瀑布构成落差20多米、宽10多米的瀑布群,遮天盖地,水珠四溅,雨雾升腾,令人顿生凉意,不亦快哉。

  曼飞龙佛塔:

位于景洪市西南60公里的曼飞龙村北后山上,又称金刚宝座塔。

傣语为塔糯庄龙塔糯意为笋塔,是大头笋塔之意。

此塔建于傣历565(公元120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