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1515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5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十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专题二十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二十四.docx

《专题二十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十四.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二十四.docx

专题二十四

专题二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非选择题:

1、(2008江苏南通)19世纪是人类社会迅速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埃及、日本、中国为了追赶现代化浪潮都先后进行过改革。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①19世纪的埃及、日本和19世纪末期的中国分别进行了哪些追赶现代化浪潮的改革?

(3分)

②上述三国改革的最终结果有何差异?

(3分)

③我国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东方许多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多数情况下,现代化都是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的。

试结合19世纪埃及和日本改革的相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4分)

答案:

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3分)

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埃及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亚洲强国;中国戊戌变法失败,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分)

③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从西欧国家引进工业生产的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2分)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政府从西方国家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加紧建设近代企业。

(2分)

2、(2008江苏靖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

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

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

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材料二(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一一《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每日每署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

——《戊戌变法记》

请回答:

(共12分)

(1)概括材料一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

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

其理由是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3分)

(3)对材料三所示的现象你如何看待?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2分)

答案:

(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拔掉田间竖立的记债碑。

(2分)奴隶主贵族(1分)。

理由:

许多借债购地的人因政府废除所欠的公私债务发展成为富翁(1分)。

(2)旧贵族的反扑、与秦惠文王的矛盾、以及因秦孝公死而失去了政治支柱。

(3分)

(3)变法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提供了参政的可能性,反映了维新派和开明地主参政议政的愿望。

但是,材料中的反映的举国鼓舞欢蹈是夸张的说法。

(3分)

(4)改革会导致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遭遇阻力,呈现曲折性。

(2分)

3、(2008江苏百所高中)(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1898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注:

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

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一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拿过去若干个五十年和这个五十年来比,这五十年诚然是进化了;拿我们这五十年和别人家的五十年来比,我们可是惭愧无比,试看这五十年的日本如何?

这五十年的德国如何?

俄国如何?

美国如何?

他们政治上虽然成败不同……真都算得上一日千里!

就是英法等老国,又哪一个不是往前飞跑?

一一1923年梁启超: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

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并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4分)

(3)材料三中梁启超发出“惭愧无比”的感叹,与同一时期的日本相比较,请分析造成中日差距的主要原因。

(4分)

(4)针对上述改革的成败,你认为改革的成功需要哪些因素?

(2分)

答案:

(1)特点:

有选择的向西方各国学习。

(2分)

(2)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建立新军队,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

(2分,任答两点给2分)(2分)局限性:

保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1分)举例:

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或20世纪30年代发动侵华战争)。

(1分)

(3)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同时,对外侵略扩张,增强了实力。

(2分)中国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同时,不断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2分)。

(4)因素:

顺应时代潮流,改革需有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者的远见卓识;先进的思想指导。

(任答两点,给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2008江苏淮阴区4月)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东京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16页(人教版)

请同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重要信息?

(4分)日本近代化的特点有哪些?

(2分)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6分)

答案:

(1)信息:

日本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的建设人才;政府投资兴办近代工业。

(4分)(答出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可酌情加1分,但不能超过满分4分)

特点:

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2分)

(2)废除落后的封建制度;天皇掌握较大实力,励精图治;顺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

6分)

5、(2008江苏淮安5月)改革意味着打破束缚社会发展的陈规旧习。

解放思想则是改革的动力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时期。

各国变法对社会发展与转型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指导思想的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回答:

(1)商鞅“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方面主要内容是什么?

(5分)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道:

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孔子改制考》“其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

康有为的认识是对“所谓‘别黑白定一尊’之观念全然解放”。

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上述著作为什么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

(2分)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思想解放方面还开展了哪些活动?

(2分)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个讨论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三中全会的提法,叫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摘自《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

回答: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是什么?

(1分)这场讨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

(2分)

答案:

(1)政治:

奖励军功;明法令;行县制。

(3分)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分)

(2)原因:

康有为树立孔子改革形象,否定了封建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理论依据。

(2分)活动:

创办报馆、学会、学堂宣传变法思想;展开论战,驳斥封建顽固势力的主张。

(2分)

(3)实质:

打破“两个凡是”的束缚,解放思想。

(1分)重要性: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分)

6、(2008江苏苏北四市)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材料一】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

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

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

……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

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材料二】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遍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

……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所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持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

……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大国崛起》解说词

回答:

(1)说明材料一中柏利访日不受欢迎的政策原因。

“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

(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提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6分)

(3)据材料四,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

(2分)

(4)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分)

答案:

(1)锁国政策。

(1分)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

(1分)

(2)政府派团赴西方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人才;发展民族工商业;有选择的、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发展模式;政府扶植。

(6分,任答三点即给6分)

(3)抛弃民族传统,盲目西化。

(2分)

(4)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分)

7、(2008江苏通州)(11分)转折点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代名词。

(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被称为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2)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3)梁启超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请在下表中有关空白处填空。

改革人物

改革任务

历史地位

证据理由

亚历山大二世

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明治天皇

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光绪帝

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答案:

改革人物

改革任务

历史地位

证据理由

亚历山大二世

废除农奴制度,改变落后现状(2分)

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改革后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分)

明治天皇

摆脱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2分)

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改革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2分)

光绪帝

摆脱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2分)

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推动了思想解放,激发了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和思想观念等(2分)

8、(2008江苏盐城5月)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图一北魏服饰变化图二北魏孝文帝出行图

材料二

日本岩仓使节团出访欧洲日本早期火车站

图一图二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两幅图片表明鲜卑族的服饰和礼仪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变化对北方社会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3分)

(2)材料二中,日本岩仓使节团出访欧渊的背景是什么?

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何内在联系?

(3分)

(3)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6分)

答案:

(1)变化:

鲜卑族颖问服带头大哥逐渐汉化。

(1分)

意义: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分)

(2)背景: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

(2分)

内在联系:

图二是图一的产物。

日本明治维新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因而日本出现了早期的火车站。

(或答日本早期火车站的出现是日本明治维新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产物)(1分)

(3)同:

都学习先进文化;都促进社会锚度的变革。

(2分)

异:

前者是学习国内先进文化,后者是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前者促进了北魏封建化进程,后者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4分)

9、(2008江苏盐城)贵族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因权力、财产高于其他阶级而形成的上层阶级,经过演变,贵族制度在一些国家延续下来,形成了稳定的贵族阶级。

与平民阶级相比,贵族阶级享有更多的特权,拥有更大的政治权利。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结合史实说明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奴隶主贵族的不同态度。

扼要分析其成因。

(10分)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使贵族阶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试指出变化的相似之处。

(2分)

答案:

(1)梭伦:

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2分)。

措施: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地位;组建民众法庭。

(1分,任一点1分)

商鞅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严厉打击奴隶主贵族。

(2分)措施: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井田制和分封制。

(1分,任一点1分)

成因: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梭伦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2分)

所处时代不同:

梭伦处于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商鞅处于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

(2分)

(2)封建贵族阶层逐渐形成和发展。

(2分)

10、(2008江苏苏、锡、常、镇5月)(12分)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

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

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

财产越多,等级越高。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1)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2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内容上的主要不同点。

(4分)并分别指

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

(4分)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据,说明理由?

(2分)

答案:

(1)奖励军功。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

(2分)

(2)不同点:

政治上:

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分)

经济上: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2分)不同影响:

梭伦改革:

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2分)商鞅变法: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分)

(3)能。

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

(2分)

11、(2008江苏苏、锡、常、镇)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

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

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

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

的举措还有哪些?

(5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

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7分)

答案:

(1)赞成派:

材料一、三;反对派:

材料二、四(2分)。

举措:

颁行均田制、班禄制、革除旧俗等(3分,若答相应的具体内容亦可)。

(2)观点:

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

评价:

(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

该观点正确(1分)。

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4分)。

观点二:

该观点错误(1分)。

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

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4分)。

(若能够将以上两种观点折中回答亦可。

 

12、(2008江苏南通)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俄国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某一场景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堵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请回答:

①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形是否真实?

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②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2分)

③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的主要观点(3分),其真实意图是什么?

(1分)

④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

(3分)

答案:

①第一种看法:

不真实;这是作者美化统治者,因为改革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

(3分。

如答出具体内容也给分。

第二种看法:

真实。

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认为是沙皇赐予的,感激统治者;与此同时农民还可以赎买份地。

(3分。

如答出具体内容也给分。

②生活习俗西化,引进西方文明。

(1分。

如答倡导“文明开化”也给分)让更多的日本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文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

(1分。

答出其中一点即给分)

③主张:

变法是人们的共识;变法遇到一定的阻力;主张向学习西方。

(3分)意图:

通过变法实现自强,巩固封建统治。

(1分)

④依靠原有的统治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3分)

 

13、(2008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三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

孝文帝表示:

“今日之行。

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拓跋澄的回答是:

“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四下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

(3分)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②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2分)指出这一措施在政治、思想上所起的作用。

(2分)

③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改革的重点、难点和推进改革举措方面给后人哪些共同的启示?

(3分)

答案:

①理由:

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柔然经常南下进犯;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政治统治。

(3分,每点1分)目的:

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维护统治(2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或毁灭儒家书籍)(1分)加强思想统一;(1分)“移风易俗”(或穿汉服,行汉礼等),(1分)加快封建化进程(或促进民族大融合)。

(1分)

③以推进土地制度(或生产资料)改革为重点;难点是与旧势力的斗争;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改革。

(3分,每点1分)

 

14、(2008江苏泰州2月)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

材料一

材料二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

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

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材料四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

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

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

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

……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

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

嗟夫!

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分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