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1551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练习题.docx

诗歌鉴赏练习题

诗歌鉴赏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①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诗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请简要分析。

(4分)

 

②“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

(4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

蜀先主,指刘备。

五铢钱,一种钱币。

(1)纪昀说:

“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

”请予以说明。

(3分)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颈联。

(5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渡荆门送别①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②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

①此诗是李白离开蜀地到楚地游历时所作。

②大荒:

辽阔的原野。

(1)诗的第二联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象?

 

(2)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说明。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

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

请作具体说明。

(3分)

20070224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又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5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①。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②。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

①娉婷:

指美丽的弹筝女。

②湘灵,用娥皇、女皇之典故。

(1)开头三小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上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描写弹筝女,请写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

(4分)

]

 

(3)下片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2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8分)

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①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②。

[注释]①明时:

政治清明的时代。

②五弦琴:

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

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这首诗中的桐树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4分)

 

(2)本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余干①施舍

刘长卿

摇落②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

①余干:

地名,今属江西②摇落:

草木凋零。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4分)

(2)评者认为诗的尾联“言有尽而意无穷”,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早雁①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②米岸莓苔。

注:

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

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

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极为关注。

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成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

②菰,音gū,多年生草本植物。

(1)首联从哪几个方面展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分)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的抒情的手法时说,“早雁”即抒情主人公自己,早雁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刘长卿(唐)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①。

鸟向平芜②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③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

①解携:

分手。

②平芜:

草木茂盛的原野。

③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

以贾谊代指朋友梁耿。

(1)“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是诗中脍炙人口的佳句,试对这两句作简要的赏析(3分)

 

(2)结合全诗,个体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别后的“惆怅”之情的?

(5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8分)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②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①范仲淹写作此词时正在西北地区抗击西夏。

②燕然:

山名,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

勒,雕刻。

(1)《渔家傲》上阙写景,一个“异”字领起;请结合诗句谈谈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

(4分)

 

(2)这首诗(词)所表达的将士们的感情是否相同?

请简要分析。

(4分)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越调]小桃红

寄鉴湖诸友张可久

一城秋雨豆花凉。

闲倚平山①望。

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②香,采莲人语荷花荡。

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③。

注:

①平山:

即平山堂。

②锦云:

本指彩云,此处借指缤纷的荷花。

③沧浪:

本指水清色,此处暗用《楚辞·渔父》“渔父……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之意。

(1)“不似”一词在曲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2)“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展现了什么情景?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

杜甫草堂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

这姓吴的一来就在枣酰叠氮四周插上篱笆。

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计劝告吴郎。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劝告吴郎的?

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

(6分)

 

(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2分)

诗歌鉴赏练习题参考答案

(8分)①相同之处:

两首作品表面上是写渔父或渔翁,实际上都是自己咏怀之作。

两个形象都远离世间红尘,追求高洁境界。

(4分。

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大意对即可得分)②陆词该句是正面直接写渔父生活,而柳诗该句是从侧面(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来间接表现渔翁生活;陆词该句主要运用白描手法(答:

“排比手法”也可),柳诗该句则是情景交融,将渔翁的高洁情怀跟一尘不染的山水景物浑然融合在一起。

(4分。

两个角度比较,每个角度2分。

大意对即可得分。

(1)“天下”两字囊括宇宙。

“尚”字言庙堂威势逼人,言其生前叱咤风云。

首联高唱入云,境界雄阔绝伦。

概写感受,用事无迹,不实写庙而虚写庙。

(3分)

(2)全诗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衰。

在鲜明的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道理。

(2分)颈联是转折,得相开国创下基业,而得儿不肖,不能效法先人贤德而愚昧误国。

正反对比明显。

(2分)全诗借古喻今,以警后人,阐明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

(1分)

(1)诗人写离开蜀地后见到的景象:

山岭逐渐消失,原野悠然呈现,长江飞泻,径直奔人万里原野。

(4分)

(2)答案标例:

1.同意沈的说法。

诗中的“送别”不是送别朋友之意,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所以他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2.不同意沈的说。

所谓“送别”意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采用拟人的手法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送己远行,这样写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所以这两字不能删。

(4分)

(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

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

(3分。

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

如仅抄写开头两句,未加说明,得1分)

(2)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

有直接表现:

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从心还必须轻松,便觉马行轻快。

间接表现:

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5分,“心境”1分,直接写心情2分,间接以景写情2分)

(1)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

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2分)

(2)比喻或双关(1分),“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1分);衬托(1分)“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弹筝女的美丽(1分)。

(共4分,若答出“拟人”也可得分)

(3)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写人,写音乐,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1分)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

(共2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得分)

(1)诗中的桐树具有天生枝繁叶茂,孤傲却直入云霄,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的特点。

(共4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4点即可)

(2)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手法。

诗人借孤桐表达自己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强,甘愿为解除百姓疾苦而献身的思想感情。

(共4分,手法1分,学生若答“借景抒情”等不得分;思想感情3分,“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甘愿为解除百姓疾苦而献身”各1分,意思对即可)

(1)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上月等意象。

(写对6个,得2分,写对3个得1分)这些意象的作用;交代时令景象(秋景)烘托泻染诗人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乡里。

(2分)

(2)在前三联描写了凄清悲愁的情景,尾联写了直击作者心灵的谁家少妇在闺中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捣衣的砧声,又把诗情又推进一层;在乡情愁思不断侵袭着诗人的心灵的时候,作者的没有答案的询问,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由眼前之景之声,更使他念及家中亲人,凄清的乡思,缠绵的苦情,久久萦绕,挥之不去,真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每划线句为一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从情态、环境、动作到声音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2分)仲秋塞外,广漠天地,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2分)

(2)不同意,本诗采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诗中的早雁是被外虏冲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边民形象,(2分)本诗表现了诗人对边地人民的关切和同情。

(2分)(答“同意”者不得分;只答“不同意”未阐明理由不得分。

(1)鸟在原野上空远近分飞,人随着流水各奔东西(1分)。

极写分手后的漂泊无依和孤独伤感之情(1分)。

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以鸟衬人,使离别的痛苦表现得更具体深切(1分)。

(2)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2分)。

将惆怅之情寓于具体的景物描写之中,借“鸟”“流水”写分别之痛,“白云”写相隔之远,“明月”写相思之苦,“春草”写思念之深(2分)。

借助生动可感的景物,将感情表达得含蓄而浓烈(1分)。

(1)“衡阳雁去无留意”反映了此地环境十分艰苦;各种“边声”随军中号角声起,形成了深厚的悲凉气氛;层层的山峦及长烟落日下紧阔的孤城突出了时刻备战的肃杀之景。

(2)不同。

王诗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家献身的英勇精神,感情激越雄壮,风格豪迈;范词表达了因朝廷软弱无能,将士们既能建功立业,也不能回到家乡的辛酸悲凉这情,苍凉悲壮。

(每小题4分,意思对即可)

(1)“不似”二字领起下面三句,写出了往日鉴湖,荷艳花香,采莲姑娘的欢歌笑语荡漾在湖面上的美好、热闹场面。

(2分)又与首句所描写的令人感到凄清冷落的“秋雨”“豆花”的眼前清秋之景自然形成对比。

(2分)

(2)突然间清溪上传来了渔歌之声,心中的无限忧愁、怨恨全都随风散落到碧水中。

(2分)抒发了作者要驱散悲恨,摆脱尘世、归隐田园的情怀。

(2分)

(1)第一问①我的做法:

扑枣任西邻。

②妇人的处境:

无食无儿,贫到骨。

③妇人扑枣的心理:

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

④你插篱笆的影响:

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

⑤大的社会背景:

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过得都不容易。

(4分,答出四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第二问:

现身说法,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2分。

大意思对即可)

(2)系心黎民,忧时伤世。

(2分,大意对即可)

 另:

对以上作品的一点补充材料:

诗歌鉴赏

鹊桥仙·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陆游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渔父,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咏怀之作。

他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

“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

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

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

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

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

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

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

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

“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

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

”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

陆游因此觉得:

“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

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

  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

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

我们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陆游另有一首《鹊桥仙》词: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

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也是写渔父的。

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

而这首词可能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

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

读这道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篇作于永州。

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

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

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

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

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

苏东坡赞叹说:

“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

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

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

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

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

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

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

三、四句方写到“烟销日出”。

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

然而随“烟销日出”。

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

这又“合道”。

这里的造语亦甚奇:

“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

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反常”。

但“熟味”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适能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

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

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

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刘禹锡《蜀先主庙》诗歌鉴赏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

蜀先主就是刘备。

先主庙在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东),本诗当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

  首联“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劲挺。

细品诗味,其妙有三:

一、境界雄阔绝伦。

“天下”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

遣词结言,又显示出诗人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

二、使事无迹。

“天下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刘禹锡仅添一“气”字,便有庙堂气象,所以纪昀说:

“起二句确是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

”三、意在言外。

“尚凛然”三字虽然只是抒写一种感受,但诗人面对先主塑像,肃然起敬的神态隐然可见;其中“尚”字下得极妙,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自不待言了。

  颔联紧承“英雄气”三字,引出刘备的英雄业绩: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刘备起自微细,在汉末乱世之中,转战南北,几经颠扑,才形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之势,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建立蜀国以后,他又力图进取中原,统一中国,这更显示了英雄之志。

“五铢钱”是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代汉时将它罢废。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五铢钱。

此诗题下诗人自注:

“汉末童谣:

‘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这是借钱币为说,暗喻刘备振兴汉室的勃勃雄心。

这一联的对仗难度比较大。

“势分三足鼎”,化用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中语:

“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与泰山共相终始。

”“业复五铢钱”纯用民谣中语。

两句典出殊门,互不相关,可是对应自成巧思,浑成自然。

  如果说,颔联主要是颂扬刘备的功业,那么,颈联进一步指出刘备功业之不能卒成,为之叹惜。

“得相能开国”,是说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了蜀国;“生儿不象贤”,则说后主刘禅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闇弱,致使蜀国的基业被他葬送。

创业难,守成更难,刘禹锡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特意加以指出。

这一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择相,与他的短于教子、致使嗣子不肖相对比,正反相形,具有词意颉颃、声情顿挫之妙。

五律的颈联最忌与颔联措意雷同。

本诗颔联咏功业,颈联说人事,转接之间,富于变化;且颔联承上,颈联启下,脉络极为分明。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

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

一天,“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

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尾联两句当化用此意。

刘禅不惜先业、麻木不仁至此,足见他落得国灭身俘的严重后果决非偶然。

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于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悼之情。

  从全诗的构思来看,前四句写盛德,后四句写业衰,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

诗人咏史怀古,其着眼点当然还在于今。

唐王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

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象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

这怎不使人感叹万分呢!

全诗字皆如濯,句皆如拔,精警高卓,沉着超迈,并以形象的感染力,垂戒无穷。

这也许就是它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息的原因吧。

李白《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属于楚国。

 李白在蜀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二十五岁;他开始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

这首诗即是他出蜀远游时所写。

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

看来此论未免欠妥。

送别,并非写诗人送别同舟人。

从本诗最后两句可知,原来“送别”所指,是指“故乡水”送别诗人。

近人俞陛云亦说:

“末二句叙别意,言客踪所至,工水与之俱远,送行者心亦随之矣。

”(《诗境浅说》)

 这首诗是借景抒情之作。

构思巧妙。

脉络井井有条,结构波澜起伏,颇有层次。

 开头两句是总叙,陈述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

来到古代楚国属地漫游。

“渡远”,是“远渡”的倒写。

“来从”,是来作之意。

看来这两句并不是什么惊人之笔,但它与以下诗句都密切关合,丝丝相扣,具有穿针引线、贯串全诗的重要作用。

 “山随平野尽”以下四句,是倒叙。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是写诗人坐在船上,举目所见地面上的景色变化。

这两句所写,容量很大。

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

它写诗人从四川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穿过蜿蜒起伏,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三峡。

来到辽阔的湖北平原,高山峻岭逐渐消失,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而来的长江,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

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

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这两句,与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两句诗,同为佳句,却各尽其妙。

所不同的是,李白的两句诗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致,杜甫的两句诗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李诗是“行舟暂视”,杜诗是“停舟细观”(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并无优劣可分。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俩句,是描绘太空的夜景,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构成了非常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这两句都是用鲜明的形象作比,描绘太空的迷人景致,表现出诗人的丰富想象力。

对于“月下飞天镜”一句,有人解释说:

月亮映入江水,好象从空中飞下的明镜。

这种训释,似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