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如何理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1850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如何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如何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如何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如何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如何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如何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如何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如何理解.docx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如何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如何理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如何理解.docx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如何理解

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摘要:

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

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结合自然辩证法,积极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去,以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来进一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

关键词:

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

马克思指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

“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统一的。

《庄子•齐物论》中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与我为一”。

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存在,天地万物与人,同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感应的关系。

人与天地万物感应,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制约;就自然整体而言,天、地、物、人,都遵循着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节律而在变化着,对这个整体统一的节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总体上呈现为差异一体的状态。

这就是说,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是统一体内的差异关系,不是主奴关系,不是对立的两极存在,人不是主宰自然的主体,也并不具有征服与支配自然的权力。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的世界”是“人在物质环境中的存在”的概念,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而不是脱离人的、被人作为观察对象的概念。

那种被人作为观察对象所涉及的东西,不仅是物理学中的“宇宙”,而且是哲学中的“人也在其中的自然世界”。

一、辩证的自然观的内容

(一)自然界的统一性

所谓自然界,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宇宙,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是千姿百态、无限多样的。

根据能否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特征,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划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两大类。

自然界的物质虽然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各种物质形态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

根据人对自然物的参与程度分析,自然界中的系统区可分为天然系统、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天然系统。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

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的物质要素构成的结构和性能相统一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

物质系统的整体性,首先反映了物质系统的整体和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一方面,整体由部分组成,因此,整体中部分的性质和行为必然影响整体的性质和行为;另一方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的性质和行为不同于孤立状态下部分的性质和行为,必然受到整体的支配和制约。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

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

人对自然界具有先天的、本原的依赖性。

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

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

人类的出现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

但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并不处于特别优越的地位,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永恒的物质前提。

(一)自然世界必须人化,具有人的属性。

因为,哲学是人对自然世界的探求,,人只对其生活的自然世界有发言权。

所以,真实的自然世界是人的世界,真实的自然世界是与人息息相关的、人化了的自然世界。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这一思想表述为:

“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所谓人化,就是现实化,就是形成真真切切的现实的自然世界,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

“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二)自然世界的人化具有人的本质,是由自然界和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当人面对天地万物或“面对自我”,形成经验和认知之时,形式上是人在,但因为认识者和被认识者都在自然之中,所以实质上就是自然的自我认识;由于人对自身的超越,人将自身从自然分化出来,并通过人的能动的感性实践活动,将自然摆置到自己的面前,构成了对象化活动;人的对象化活动肩负着一种使命,即按照人自身的性质和需要改变对象本身。

这个过程就是自然界的人化,而人化过程的结果,就是使“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为他自身”。

这样,人的对象化活动就架起了一座从主体到客体的桥梁,使客体主体化,自然界人化,世界最终归结为人。

(三)人的对象化活动的最终归结是“天人合一”。

自然界里,生命在进化和发展中,人利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创造了“超越生命的生命”,把生命引向更广大的无生命世界,使无生命界潜在的能量得以活化,从而发挥出天地万物自身难以实现的价值性。

如:

两千多年前的《礼记•礼运》中就提出“人为天地之心”的观念: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又如朱熹所说:

“天能生物,而耕种必用人;水能润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熯物,而薪爨必用人。

”这表明,人的出现,意味着宇宙中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和进化模式的形成。

而且,人生为人的活动,既是从自然分化、与天地万物剥离的过程,同时又是更加深入自然、与天地万物相互同化为一体的过程。

人对自身的超越,对自身也是既属肯定而又否定的两重关系,在人否定自然肯定自我的同时,人就把自我肯定于自身的否定形式即对象之中。

从这一意义来说,人对自然的否定,就变成不过是走向更高统一形式的一个步骤。

那种把人看作与天地万物不同、仅仅强调人与物相区别的意识,并不表明人的成熟,表现的恰恰是人的发展尚不成熟。

人的本性必然会引导人走向这样的结局:

人属于自然、自然也属于人,人即是世界、世界也即是人,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人与自然达到本质合一。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

三、人与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切短视行为,把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求今天的发展能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不仅不能耗尽或毁掉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且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创造和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可能性。

从这个意义上,有的论者把可持续发展观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伦理战略,是相当有见地的。

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人口、环境与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如中国继续走传统工业文明之路,就没有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经出现瓶颈,持续发展理念与新能源的利用已经提到中国政府的日程上来。

中国政府所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是,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协调好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的科学发展观。

中国经济的改革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而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体系的建立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是三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如何使三者协调发展是当代人们迫切关心和解决我国乃至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

(一)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通过人和自然的活动来实现的。

历史上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往往都是观念上的失误造成的,树立人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观念是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前提。

要增强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认识。

当代科技发展与人类实践表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人类在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时必须从人与自然的整体出发,以依存互利、协调发展的整体效果最佳为最高准则。

不能再走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的老路。

(二)要发展科学技术的调控作用。

科学技术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人与自然动态平衡的内在机制与规律,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只要人们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出发,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调节作用,是可以消除恶性循环,保持、建立良性循环,使社会与自然协调一致向前发展的。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要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促进人类之间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由此,要求遵循以下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要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和体现公平要求,既要体现代际公平,保证不同代人之间在资源和收入上的公平分配;还要体现代内公平,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2、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得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应该在达成全球共识类家园即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的前提下,采取全球的联合行动才能成功。

总体来说,这种发展观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损害长期发展的基础,而是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时。

可持续发展观在中国也被逐渐的接受和重视,把可持续发展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下大决心、大力气,以改变当前中国尖锐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改变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依靠科学与技术为主导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努力实现经济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新的发展之路。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阶段、新历史时期制定的宏伟政策,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它是可持续发展观在中国的具体体现,要求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发展,协调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来进行市场经济建设。

是我国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永恒稳定的基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包括光能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最终来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的活动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否则,就会在实践中遭受失败。

人是自然界中相对独立的部分。

人类社会有着不同于自然界的特殊的本质,特殊的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界为人类的利益服务。

人类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

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影响和制约着自然界的发展过程。

人的实践活动虽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但却能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然规律。

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还有近几年来自然灾害不断,都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表现,我们不能肆意的蹂躏自然,只有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人类才能更好更持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坚.《人口、环境、资源约束-决定现代中国社会演进的四个因素》.光明网-光明观察-学术观点,2005-3-24.

[2]当代中国环境问题,http:

//news.163.com.2005.03.03.

[3]李林,薛景华,阎广强.《自然辩证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

[4] 于 新.我国可持续发展资源战略的哲学分析[J].吉林地质,1998,17

(1):

67.

[5]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 黄顺基,吕永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M].北京:

改革出版社,1999.

[7] 王宏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8] 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北京[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9]郑易生等:

《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今日中国出版1998年版,第22页.

[10]黄选平.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J].甘肃环境与监测,2000,13

(1):

52-54.

[11]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2] 吴郁文.人文地理学[M].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

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课程:

自然辩证法

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姓名:

孙琳

学号:

120121304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