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1126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6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docx

初三语文古文整理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

(困难)(容易)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做)(那么)(也)

做了,那么困难的事也容易了,不做,那么容易的事也困难了。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学问)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学了,那么困难的事也容易了,不学,那么容易的事也困难了。

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其一富。

(的)(边境,边远的地方)(和尚)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

(告诉)(想要)(到,到…去)(怎样)

贫穷的和尚告诉富有的和尚说:

“我想到南海去,怎样?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

(什么)(凭借,倚仗)(到…去)

富有的和尚问:

“你凭借什么到南海去?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

(足够)

贫穷的和尚说:

“我拿一个瓶子一个饭钵足够了.”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

(雇)(还)

富有的和尚说:

“我几年来想雇一条船顺流而下,还没能实现,你凭借什么去南海!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到了)(从)(把,拿,将)(惭愧)

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这件事告诉了富有的和尚。

富有的和尚有惭愧的神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距离)(到达)(但是)

四川的西面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

富有的和尚不能到达但是贫穷的和尚到达了。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立下志向)(还)(比不上)

人们立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的和尚吗?

 

内容理解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关键要自己努力实践。

2.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恒心,决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本文作者为清朝的彭端淑。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奇:

奇特以:

用径:

直径为:

做,这指雕刻罔不:

无不,都不

用直径为一寸的木头雕刻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尝:

曾经贻:

赠余:

第一人称“我”泛:

乘船游览

曾经送我一只用核桃做的小船,刻得是苏轼游赤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约:

大约奇:

零数可:

大约

从船头到船尾大约八分多,高度大约有两粒黄米上下。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轩:

高起敞:

敞开为:

是覆之:

覆盖在船舱上

中间高起敞开的是船舱,用篛竹叶做的篷覆盖在船舱上。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启:

开观:

打开窗户观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徐:

慢慢地兴:

起糁之:

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峨冠:

高高的帽子居: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两腮的胡须多的人是苏轼,佛印在右边,黄鲁直在左边。

苏、黄共阅一手卷。

阅:

阅读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执: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如:

好像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现:

露出比:

靠近隐:

隐藏卷底:

手卷下面

他们互相靠近的膝盖都隐藏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绝类:

极像矫:

抬属:

类似

佛印的神色和表情和苏轼、黄鲁直不相类似。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诎:

同曲,弯曲倚:

靠历历:

清清楚楚

珠子能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

船尾横放一只船桨。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撑船的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攀:

通“扳”扳着若:

好像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眼睛平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声音。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夷:

平了了:

清清楚楚

字的笔画像蚊子脚那样细,一笔一画清清楚楚。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通计:

总计为:

刻有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还盈: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同拣,挑选

挑选长而窄的核桃来雕刻。

嘻,技亦灵怪矣哉!

雕刻的技艺也真奇妙啊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1)"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两句意在说明核舟体积小,表现了王叔远的技术高超.

(2)"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两句突出了王叔远雕刻技术高,字刻的细.

(3)王叔远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类的内容?

答:

文中核舟刻的主题为大苏泛赤壁云,这十六个字正好证明这点,突出那人构思巧妙.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这些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作比较,突出了核舟奇巧的特点,表现了雕刻者技艺高超.

(5)<<核舟记>>选自清朝涨潮所编辑的<<虞初新志>>一书.

(6)文中提到的"大苏"即宋朝的文学家苏轼;"鲁直"即他的好友,诗人黄庭坚.

 

口技

清·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

善于

京中有一个善于口技表演的人。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会:

适逢,正赶上于:

在厅事:

大厅,客厅

施:

置放,安放而已:

罢了

众宾团坐。

团:

聚集,集合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少顷:

一会儿但:

只闻:

听到坐:

通“座”座位

全场所有的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父呓语。

惊觉:

从睡梦中惊醒呓语:

说梦话

远远地听到小巷的深处有狗在叫,又有一个妇人从睡梦中惊醒,她的丈夫在说梦话。

既而儿醒,大啼。

而:

不久

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

抚:

拍乳:

喂奶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絮絮:

连续不断地说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是时:

这个时候初:

刚刚叱:

骂一时:

同一时候

众妙毕备:

各种美妙的声音都具备呜:

呜咽

同一时候一起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都具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侧目:

偏着头看默叹:

默默地赞叹以为:

认为妙:

奇妙

绝:

极点

所有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默默地赞叹,认为奇妙到极点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未几:

不久齁:

打鼾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倾侧:

倾斜翻倒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少舒:

心情稍微放松些稍稍:

渐渐地

客人的心情稍微放松些渐渐地坐直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俄而:

一会儿

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声呼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大声哭,成百上千只狗在叫。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间:

夹杂力拉:

噼里啪啦,拟声词崩倒:

房屋倒塌曳:

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爆裂声,呼呼地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发出。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凡:

凡是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声音没有发出。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又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虽:

即使指:

手指指:

指出名:

说出处:

声音

即使人又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只手指,不能够指出其中的一种声音。

即使人又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出一种声音。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于是:

在这个时候色:

脸色奋:

张开股:

大腿几:

几乎欲:

想要走:

逃跑

在这个时候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的样子,几乎想要先行逃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群响:

所有的声音毕绝:

都停止

忽然抚尺响了一下,所有的声音都停止了。

撤屏视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撤开屏障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抚尺罢了。

内容理解

1.文中总写失火声音逼真的句子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文中多次描写宾客的反应,其作用是什么?

用侧面描写烘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读者身临其境。

3.文章的开头结尾,以相同的句子“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道具的简单,为什么要这么写?

是为了突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借此说明表演时用嘴表演的。

4.《口技》选自清朝张潮所编的小说<<虞初新志>>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擅长射箭),当世(在当时)无双,公亦以(凭借)此自矜(自夸)。

尝(曾经)射于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有卖油翁释(放下)担而立,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之(代词,代陈康肃射箭),久而(地)不去(离开)。

见其(他)发矢(箭)十中八九,但(只是)微颔之(点头)。

康肃问曰:

“汝亦知(懂得)射乎?

吾射不亦精(精妙)乎?

”翁曰: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但手熟(熟练)尔。

”康肃忿然(愤怒的神态)曰:

“尔安(怎么)敢轻(看轻)吾射!

”翁曰:

“以(用)我酌(倒)油知之。

”乃取(于是拿出)一葫芦置(放)于地,以(用)钱覆(盖住)其口,徐(慢慢地)以杓酌油沥(灌)之,自钱孔入,而(但是)钱不湿。

因(所以)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让他走)。

翻译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看见陈康肃射箭十支中中了八九支,只是微微的点头

2.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射箭的本领不高超吗?

3.无他,但手熟尔

没有别的,只不过手熟练罢了。

4.尔安敢轻吾射!

你怎么能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

5.以我酌油知之。

用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6.康肃笑而遣之。

陈康肃只好笑着让他走。

简答题。

1.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__睨之_______________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理?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和“尔安敢轻吾射!

3.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久而不去”是不是有意要教育陈尧咨克服骄傲自满的心理?

4.你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

5、本文作者是宋朝的文学家欧阳修,他和韩愈柳宗元还有其他五位文学家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伤仲永

宋朝王安石

一、加点字解释

金溪民(平民,老百姓)方仲永,世隶(属于)耕。

仲永生(出生,生下来)五年,未尝(曾经)识书具(写字的工具)忽啼求(乞求得到)之(代词,代书具)。

父异(感到惊讶)焉(代词,代对方仲永要书具),借旁近与(给)之(代词,代方仲永)。

即(立即)书(写)诗四句,并自为(写)其名。

其诗以养(赡养)父母,收族为意。

传一(整个)乡秀才观(欣赏)。

自(从)是(代词,这、此)指物作(写)诗,立就(完成),其文(文采)理(道理)皆(都)有可(值得)观(欣赏)者。

邑人(同乡人)奇(感到惊讶)之(代词,代方仲永)。

稍稍(渐渐的)宾客(用宾客的礼节对待)其父,或(有的人)以(用)钱币乞(求,讨)之(讨取方仲永的诗)。

父利(以……为利,认为有利可图)其然(这样)也,日(每天)扳(拉,扯,这里有强要的意思)仲永环谒(拜访)于邑人(同乡人),不使(让)学。

余闻(听说)之也久。

明道中,从(跟从)先人(死去的父亲)还(回)家,于(在)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让)作(写)诗,不能称(符合,相当)前时之闻(传闻)。

又七年,还(从)自杨州,复(再)到舅家,问焉(代词代对方仲永),曰“泯然(消失的样子)众人矣。

二、句子解释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方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的工具。

忽然哭着乞求得到书具,

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惊讶,从邻居那儿借来给他。

3.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他立既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写上了名字。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这首诗是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

5.传一乡秀才观之。

传给整个乡的秀才观赏。

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这以后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他就立刻完成文采道理都有可以观赏的地方。

7.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渐渐的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金钱去讨取方仲永的诗。

8.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强拉着方仲永四处拜访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9.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写诗,已经不能符合从前的传闻了。

10.泯然众人矣。

方仲永的才华消失净尽,已经成为普通的人。

二、内容理解

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3、道理、启示:

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更重要。

4、“伤仲永”的意思是对方仲永感到哀伤

5、作者为何要伤仲永?

仲永的天赋被他父亲埋没了。

6、“父利其然”中的“然”代指的是①他的父亲认为每天拉着方仲永去写诗有利可图。

②同乡人用钱讨要方仲永的诗作。

7、引起“邑人奇之”的事是什么?

答: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仲永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

答:

①“父利其然也”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不使学”

9.仲永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答:

再聪明的人如果后天不努力,他的天赋也会消失。

10.题目中的“伤”有哀伤、b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惋惜、无奈之情。

11.仲永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矣”,在你来看是那几方面造成的?

①同乡人用钱财讨要方仲永的诗作②他的父亲认为每天让方仲永写诗有利可图③他自己不主动学习

12.方仲永天资聪颖表现在那里?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周处

南北朝刘义庆

一、加点字解释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被)患。

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一起)皆暴犯(侵害)百姓。

义兴人谓为(是)三横(三害),而(但是)处尤(更)剧(厉害)。

或(有的人)说(劝说)处杀虎斩蛟,实冀(希望)三横唯(只)余其一。

处即(立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蛟或(有时)浮或没,行数十里(几时里),处与之(代词,代蛟龙)俱(一起)。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互相)。

竟(终于)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才)知(知道)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详细)以情告。

并云(说)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清河曰:

“古人贵(以……为贵,宝贵)朝闻夕死(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况(何况)君前途尚可。

且(而且)人患(担心)志之不立,何忧令名(好名声)不彰(显露)邪?

”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二、句子解释

1.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周处年轻的时候,凶暴强悍,任性使气,好争斗,被乡亲们认为是个祸害。

2.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再加上义兴的河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都一起侵害百姓。

3.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但是周处更厉害。

4.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有的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其实是希望三害之中只剩下一个。

5.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蛟龙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周处一直与蛟龙在一起。

6.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经过了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祝。

7.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当时陆机不在,正巧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详细的告诉了陆云

8.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自己年龄已经太大了,怕最终没有什么成就。

9.清河曰:

“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陆云说:

“古人看重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

10.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况且一个人就怕不立下志向,有了志向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显露呢?

三、内容理解

1.《世说新语》为刘义庆编撰。

刘义庆,南北朝人,文学家。

2.周处“为乡里所患”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答:

“凶强侠气”。

3.清河的一段话为什么能对周处有这么大的说服力?

答:

他本身就有改过自新之意,加上陆云的话,给了他自信、鼓励,让她有了悔改的动力。

4.周处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只要立下志向,浪子也能回头。

5.周处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知错就改、勇敢、豪爽的人。

6.文中最能表现老百姓痛恨周处的句子是那些?

答: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助词,的很,十分,非常多

水中和陆地上花草树木的花,值得喜爱的花有很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非常喜欢牡丹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沾染洗涤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美丽而不庄重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但不被淤泥沾染,在清水里洗涤但不妖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牵牵连连枝枝节节更加树立

它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远播的越远香气越加清香,笔直地树立在那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观赏玩弄(亵:

亲近而不庄重)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不能玩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认为隐士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花,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少听到

唉!

对于菊花的钟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人听到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当然(宜:

应当,应该)人多

对于莲花的钟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对于牡丹的钟爱,应该有很多人了。

2、内容理解

7.周敦颐宋朝,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2.本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借莲花来赞美像他一样的人。

表达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作者用“莲,花之君子者也。

”这句话来赞美莲花。

4.“世人甚爱牡丹”一句有的版本为“世人盛爱牡丹”,你认为哪一句好?

我认为“世人盛爱牡丹”比较好。

因为“甚”是十分的意思,强调了爱的深而强烈,而“盛”是盛行的意思,强调了爱的范围广,而中文的结尾表明喜爱牡丹的人很多,所以我认为最后一句好。

5.本文最能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本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8.“淤泥”和“清涟”是写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外形;“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静植”指莲花的整个形状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志洁行廉,圣神庄重而又令人敬佩。

正因为莲花具有不然、不妖、不蔓不枝等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

9.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

答:

莲与君子一样都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为人正直,圣神庄重。

9、本为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答:

作者通过把莲、菊花和牡丹作比较,衬托出自己和莲花一样高洁的品质。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攻打)我,公将战。

曹刿请(请求)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谋划,商量)之,又何间(参与)焉”?

刿曰:

“肉食者鄙(浅陋、无知),未能远谋(深谋远虑)。

”乃入见(朝见,拜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养),弗敢专(独自享有)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末徧(遍及),民弗从(听从)也”。

公曰: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弗敢加(虚报夸大)也,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

”对曰:

“小信(信用)未孚(信任),神弗福(保佑)也。

”公曰:

“小大之狱(诉讼案件),虽不能察(明察),必以情(实情)。

”对曰:

“忠之属(类)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跟从)。

公与之乘[乘坐(战车)],战于长勺。

公将鼓(击鼓进军)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大败)绩,公将驰(追逐)之,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车轮碾过地面的痕迹),登轼(扶住车前的横木)而望之,刿曰:

“可矣。

”遂(于是,就)逐(追击)齐师。

既(已经)克,公问其故(原因),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衰弱),三而竭(尽)。

彼竭我盈(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战胜)之。

夫大国,难测(预测)也,惧(害怕,恐怕)有伏(埋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倒下),故(所以)逐之。

一、解释红色斜体字字词

二、解释划线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解:

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解:

小小的恩惠,还没有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你)的。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猪、牛、羊,玉帛等祭祀用的祭品,我虽然不敢以少报多,但一定根据事情对神讲真话。

4.忠之属也。

 

解: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

5.夫战,勇气也。

解:

作战是需要勇气的。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

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进军士兵的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进军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

7.彼竭我盈,故克之。

解:

他们的士气耗尽了,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8.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解:

那些像齐国一样的大国,是很难预测的,我担心他们有埋伏。

9.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

我看见齐国战车碾过地面的痕迹很乱,远望他们的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