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126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docx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课程设计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电力电子和拖动技术课程设计总结报告

 

题目:

单相交流调压电路

学生姓名:

徐小林

系别:

电气信息工程系

专业年级:

200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四班

指导教师:

苏晓鹰

 

2011年12月28日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加深理解单相交流调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2)掌握单相交流调压电路的调试步骤和方法。

(3)熟悉单相交流调压电路各点的电压波形。

(4)掌握直流电动机调压调速方法

电力电子技术是专业技术基础课,做课程设计是为了让我们运用学过的电路原理的知识,独立进行查找资料、选择方案、设计电路、撰写报告、制作电路等,进一步加深对变流电路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运用基本技能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1、DT01B电源控制屏2、DT09转速显示3、DT15交流电压表4、DT14直流电流表5、DT20电阻(900欧)6、DT04电阻(3000欧)7、DT02220V直流稳压电源8、DDS12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触发器9、DD202晶闸管、二极管、续流二极管、电感10、导线若干11、双踪示波器

三、实验线路及原理

1、主电路的设计

所谓交流调压就是将两个晶闸管反并联后串联在交流电路中,在每半个周波内通过控制晶闸管开通相位,可以方便的调节输出电压的有效值。

交流调压电路广泛用于灯光控制及异步电动机的软启动,也用于异步电动机调速。

此外,在高电压小电流或低电压大电流之流电源中,也常采用交流调压电路调节变压器一次电压。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是研究单相交流调压电路的设计。

由于交流调压电路的工作情况与负载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下面就反电势电阻负载予以重点讨论。

电阻负载

图1、图2分别为电阻负载单相交流调压电路图及其波形。

图中的晶闸管VT1和VT2也可以用一个双向晶闸管代替。

在交流电源U2的正半周和负半周,分别对VT1和VT2的移相控制角进行控制就可以调节输出电压

正、负半周

起始时刻(

=0),均为电压过零时刻。

时,对VT1施加触发脉冲,当VT1正向偏置而导通时,负载电压波形与电源电压波形相同;在

时,电源电压过零,因电阻性负载,电流也为零,VT1自然关断。

时,对VT2施加触发脉冲,当VT2正向偏置而导通时,负载电压波形与电源电压波形相同;在

时,电源电压过零,VT2自然关断。

当电源电压反向过零时,由于反电动势负载阻止电流变化,故电流不能立即为零,此时晶闸管导通角

的大小,不但与控制角

有关,而且与负载阻抗角

有关。

两只晶闸管门极的起始控制点分别定在电源电压每个半周的起始点。

稳态时,正负半周的相等,负载电压波形是电源电压波形的一部分,负载电流(电源电流)和负载电压的波形相似。

图1电阻负载单相

图2单相交流电压电路波形

反电势电阻负载

图3、图4分别为反电势电阻负载单相交流调压电路图及其波形。

图中的晶闸管VT1和VT2也可以用一个双向晶闸管代替。

在交流电源U2的正半周和负半周,分别对VT1和VT2的移相控制角进行控制就可以调节输出电压。

图3反电势电阻负载单相交流调压电路图图4输入输出电压及电流波形图

正、负半周

起始时刻(

=0),均为电压过零时刻。

时,对VT1施加触发脉冲,当VT1正向偏置而导通时,负载电压波形与电源电压波形相同;在

时,电源电压过零,因电阻性负载,电流也为零,VT1自然关断。

时,对VT2施加触发脉冲,当VT2正向偏置而导通时,负载电压波形与电源电压波形相同;在

时,电源电压过零,VT2自然关断。

当电源电压反向过零时,由于反电动势负载阻止电流变化,故电流不能立即为零,此时晶闸管导通角

的大小,不但与控制角

有关,而且与负载阻抗角

有关。

两只晶闸管门极的起始控制点分别定在电源电压每个半周的起始点。

稳态时,正负半周的相等,负载电压波形是电源电压波形的一部分,负载电流(电源电流)和负载电压的波形相似。

2控制电路的设计

采用KC05移相触发器进行触发电路的设计。

KC05可控硅移相触发器适用于双向可控硅或两只反向并联可控硅的交流相位控制。

KC05驱动电路如图10所示。

KC05触发芯片具有锯齿波形好,移相范围宽,控制方式简单,易于集中控制,有失交保护,输出电流大等优点,是交流调光,调压的理想电路。

KC05电路也适用于作半控或全控桥式线路的相位控制。

同步电压由KC05的15、16脚输入,在TP1点可以观测到锯齿波,RP1电位器调节锯齿波的斜率,Rp2电位器调节移相角度,触发脉冲从第9脚,经脉冲变压器输出。

调节电位器RP1,观察锯齿波斜率是否变化,调节RP2,可以观察输出脉冲的移相范围如何变化。

图10KC05引脚图

图11单相交流调压触发电路原理图图12各点波形图

图13KC05内部结构图

C、KC05工作原理:

同步检测是由KC05内部的整流桥VD1一VD4和V1、V2组成。

脚l5、脚16接交流电源同步变压器,在同步电压正负两个半周内绝大部分时间几乎都能使V1、V2处于完全导通状态.只有在电网电压过零点附近.即小于三个PN结开启电压之和时,V1、V2才截止,由此来控制锯齿波电压的形成,由于二极管的钳位作用.脚15、脚16之间的电压为正负间隔出现的近似梯形波电压。

如图所示。

锯齿波形成环节由V3、VDZ1、V5、V6和V5发射极脚4的外接电容C1构成,依靠电容C1的充放电作用在它两端产生锯齿波电压。

同步电压过零时,V1、V2截止,V3、V5导通,向电容C1充电,由于充电时间常数很小,C1两端电压迅速充至VDZ1的稳压值8伏左右,作为锯齿波电压的峰值。

同步电压过零后,V1、V2导通,V3、V5截止,电容C1的电荷经V6恒流放电,形成锯齿波电压的下降沿,调节V6外接偏置电阻R1就能调整锯齿波电压的斜率。

锯齿波电压波形如图12所示。

脉冲移向环节由V8、V9、V10、VDZ2、V11组成。

V7、V8、V9为恒流源组成的差放电路,起比较放大作用。

移向电压接至KC05的脚6,当线性下降的锯齿波电压大于移向电压时,V8导通,V9、V10、VDZ2、V11截止。

当锯齿波电压小于移向电压时,V9、V10、VDZ2、V11导通,V11的导通经过脉冲形成环节产生脉冲输出。

脉冲形成环节由VD8、V12、VI3、VI4,脚13外接电容c2、脚l0外接电阻R2组成。

VI1截止时调整偏置电阻R2使VI2导通,与此同时,C2经VD8、VI2充电,极性为左正右负。

当V11导通时,电容c2上的电荷以反压的形式加于VD8与VI2发射结两端,迫使VI2截止。

复合管VI3、VI4为输出驱动管在VI2截止期间,VI3基极为高电平,通过外接驱动电路触发双向晶闸管。

同时C2由15伏电源、R2、V11反向充电.脚l0端电压逐步上升,当该电压大于VD8和V12开启电压时,Vl2导通,VI3、VI4截止,输出脉冲终止。

调节时间常数R2、C2的大小就能获得合适的脉冲宽度。

KC05引脚相关电压波形如图12所示。

若将KC05的脚2与脚12相连,便组成了失交保护环节,所谓“失交就是指一旦移相电压大于锯齿波电压峰值时(此时两电压不存在交点).V9、V10、V11、VI2保持导通,V13V14保持截止,电路无脉冲输出,电动机在较高的速度下骤然停止.对控制不利。

若将KC05的脚2和脚12相连,在电网电压过零时.vl、v2截止,V3、V4导通,V4导通时管压降加于VDZ2和V11的发射结两端,强迫使VIl截止,当电网电压过零后,VI、V2导通,V3、V4截止,VDZ2、V11导通,电容C2上预充电电压强迫使VI2截止,VI3、VI4导通.输出触发脉冲,因此.当移相电雎大于锯齿波电压峰值时,使晶闸管工作于全导通状态.电机在满电压下运行。

四、实验内容和方法

1.电路调试

总电路图

图14

图15主电路部分放大电路图

按图14所示安装单相交流调压电路,然后从主电路的电枢回路输入端加入交流电压220V,励磁回路加220V直流电源,把交流调压电路触发电路的开关拨到“开”位置。

然后通电,调节触发电路的RP1,RP2,如果电机转动,说明交流调压电路工作正常。

2.内容

连接好电路后,首先要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检查正确无误后才能开始通电,注意把触发电路的开关拨到“开”位置,然后通上点,观察各表的变化情况,也可用示波器测量各点的波形,看是否正确,如果表指示变化,电机也转,说明电路正确,调节触发电路的RP1,RP2可以调节触发角和触发脉冲的斜率,从而改变输入的有效值,改变电机转速。

五、实验数据处理

1.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组数

转数(r/min)

交流电压(V)

直流电压(V)

1

50

121

68.5

2

125

134

82.5

3

250

155

106.5

4

380

174

131

5

560

176

162

6

780

219

198

2.整理并画出实验中记录下的各点波形。

实验波形如下图所示

1、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触发器如图11各点波形

1、2点波形1、3点波形1、4点波形1、5点波形

1、6点波形

第一组实验交流和直流电压波形第二组实验交流和直流电压波形

第三组实验交流和直流电压波形第四组实验交流和直流电压波形

5

第五组实验交流和直流电压波形第六组实验交流和直流电压波形

由此可知,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与结果是一致的,

我们从公式中也能看出波形符合要求。

六、注意事项

在电感性负载下,不能用窄脉冲触发,否则

时会发生一只SCR无法导通现象,输出电流出现很大的直流分量,会烧毁晶闸管和交流负载。

器件被触发导通的过程非常短暂,注意细心观察,详细记录

双踪示波器有两个探头,可同时观测两路信号,但这两探头的地线都与示波器的外壳相连,注意强弱电不共地,要不然容易烧毁示波器。

七、结论与心得

这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让我收获了很多东西。

从抽题到设计,从理论到实践,在整整一个星期的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这次课程设计也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指导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多动脑的同时,要善于自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

这次的课程设计,还让我知道了最重要的是心态,在你拿到题目时会觉得困难,但是只要充满信心,就肯定会完成的。

在此次的设计过程中,我更进一步地熟悉了单相交流调压电路的原理以及触发电路的设计。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困难,通过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我准确地找出错误所在并及时纠正了,这也是我最大的收获,使自己的实践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让我对以后的工作学习有了更大的信心。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设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在这此设计中开始我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对课本知识理解的还是不够透彻。

所以在初次设计出的东西都存在很大的缺陷。

通过几次修改,终于达到了要求。

然后做实验时,最开始遇到的问题就是通上电后发现电机不转,然后就找问题,检查电路,最后发现是续流二极管的极性接反了,调换接法后,再接通电源还是发现电机不转,这时我们有开始找错误,找了许久我发现励磁回路电流表读数为零,我就猜想肯定是这回路有问题。

然后我猜是电阻断了,我就把电阻的保险丝打开看,果然就是有一个的电阻丝烧了。

换了根电阻丝后我们有通电。

这时电机转了,这时说不出的多兴奋啊。

然后就是测量,我们刚开始测了几组数据,也拍了很多照片。

那些结果波形都差不错,觉得实在是不行,后来经老师帮忙,找了好久还是没找到,因为电路连接那些都是正确的,后来东了下接线柱,突然得到了很好的波形,原来有地方接触不好。

这下我们又重新测量了这些的数据。

虽然耗时很多,但是我们收获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只有这样寻找错误,改正错误,才能让我们理解更透彻,学到更多,更牢固。

八、参考文献

【1】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第五版)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2】吴晓燕,张双选.MATLAB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M]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周克宁、电力电子技术、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赵良炳、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