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562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学案.docx

届一轮复习苏教版文言文阅读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苏教版文言文阅读学案

专题一 断句题、简答题方法掌握练

断句方法一 标名(代)词,定主宾

1.阅读材料,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

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节选自《文心雕龙·定势》,有删改)

2.(2015·山东改编)阅读材料,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武王问太公曰:

“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

“凡国有难,君避正殿。

召将而诏之曰:

‘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

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断句方法二 借动词,定句读

3.阅读材料,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

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

逮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

(节选自钟嵘《诗品序》,有删改)

4.(2015·湖北)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

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节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而动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的核心。

我们可以借助动词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断句方法三 标虚词,定位置

5.阅读材料,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6.(2016·浙江)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节选自贾谊《治安策》)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

①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

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复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

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③句尾词: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④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

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⑤对话标志的词语:

曰、云、言等。

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⑥其他虚词:

以、于、为、则、而等。

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而”表转折并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曰”“云”“言”什么情况下不可断开?

“曰”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不可断开,一是表示“叫作”的意思时。

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时。

例如《诗经·小雅·采薇》: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云”在下面两种情况下不可断开,一是表示“有”的意思时。

例如《荀子·法行》:

“其云益乎?

”二是表示“为、是”的意思时。

例如《后汉书》:

“虽云匹夫,霸王可也。

“言”在下面八种情况下不可断开,一是表示“议论、谈论”的意思时。

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

”二是表示“记载”的意思时。

例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

“雁荡山……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三是表示“问”的意思时。

例如《史记》,“臣意言王曰:

‘才人女子竖何能?

’”四是表示“告知、告诉”的意思时。

例如《礼记》: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

”五是表示“陈述、叙述”的意思时。

例如《韩非子》: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

”六是作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时。

例如《孟子》,“《诗》云: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言饱乎仁义也”。

七是表示“说明”的意思时。

例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言其利害。

”八是无实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时。

例如《左传》: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断句方法四 辨句式,定句读

7.阅读材料,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节选自《中庸》)

8.阅读材料,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限9处)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节选自《论语·尧曰》)

根据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等可进行断句。

“……者……也”,或含有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根据固定结构,如“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也可进行断句。

千万不要把固定结构拆分开。

断句方法五 明修辞,巧判断

9.阅读材料,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阅读材料,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节选自《六韬·盈虚》)

古人写文章很讲究修辞技巧,有的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有的讲究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断句时可以利用这些修辞现象。

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其次,利用语感,进行检查。

利用语感对解答文言文断句题有很大的帮助。

断句前、断句后都要反复读几遍,特别是断句后,还要看看语意是否通畅明白。

如有问题,则要思考断句是否正确以便修正。

断句题的答题要点

1.联系上下文语境。

附加题的断句文字均是一个语段中的几处句子,断句时先要联系上下文语境读懂大意。

2.先易后难,抓住关键处不放松。

先凭语感将能断开的断开,再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其实,无论断几处,最关键的仅有一两处,解决的办法还是靠“瞻前顾后”。

断句的依据不能只看语言标志,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和对文脉的把握。

这种理解和把握绝不能把断句文字与前后的文字割裂开来,要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语意(语段)中去理解,尤其是“顾后”,有时要看清画线文字最后结束时的标点符号。

如果是逗号,表明画线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

如2010年江苏卷中“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画线句子是在“之”后断,还是在“慨”后断呢?

这时如果只看画线句子,是无法确定的,而“顾后”,发现画线句子是下文表意开始的文字,且“夫不传者”与“其传者”相照应,这样就容易确定了。

3.断后检查,一查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查内容是否合理。

最好再小声读一遍,看是否有拗口之处,如有拗口之处,则可能误断了,找出来再重新理解断句。

一、文学文化常识题

文学文化常识范围相当广泛,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一个文科生所应掌握的、中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

根据近几年高考的考查情况,所考内容大致未超出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尤其是涉及古代文学文化的三本选修教材。

对此,可以一方面阅读教材中所收录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与资料,完善自己相关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不要刻意为之,只要在平时学习中做个有心人即可。

1.作家作品常识

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出现的较知名的作家作品的识记,一般要抓住四个要素:

①名(字、号,个别兼及谥号、书斋名),②时(朝代),③地(籍贯),④作(代表作品)。

回答下列问题:

①“饮冰室”是中国近代哪位作家的书斋名?

②“红杏尚书”是宋代哪一位词人的雅号?

③请写出中国古代三位女诗人的名字。

④苏轼的词集名字是什么?

⑤《嘉祐集》是宋代哪位作家的作品集?

⑥谥号“文”,后人称为“王文公”的作家是谁?

⑦“三言二拍”中的“三言”指哪三部作品?

答:

2.文体、流派常识

回答下列问题:

①骈体文在句式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②词的别称是什么?

③近体诗主要有哪两种体裁?

④“文学两司马”指的是谁?

⑤“桐城派”的代表作家有哪两位?

⑥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浪漫三李”指的是哪三位诗人?

⑦“乐府双璧”指的是哪两部作品?

⑧我国古代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的名字叫什么?

作者是谁?

⑨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它叫什么?

答:

3.文字常识

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国最早的文字叫什么?

②写出汉字造字六法的名称。

③我国第一部字典的名字叫什么?

是谁编的?

④我国第一部词典的名字叫什么?

⑤我国汉字形体的演变经过了哪几个的阶段?

答:

4.天文、地理、历法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国古代所说的“阴阳五行”指哪“五行”?

②我国古代纪年法除皇帝年号法外,另外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③古代先秦时的“山东”指什么地方?

④古人计时的方法是什么?

答:

文学文化常识题题型较丰富,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

在答主观题时,尤其注意不可写错别字。

有的选择题还须靠文中信息和自己所掌握的文史知识推断出来。

这部分内容会则会,不会则不必浪费时间。

二、文意理解概括题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

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

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

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

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

(节选自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1.短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文学观点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

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

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

有才者屈于法,而不敢自伸其才;无之者拾一二浮泛之语,帮凑成诗。

智者牵于习,而愚者乐其易,一唱亿和,优人驺子[注],共谈雅道。

吁,诗至此,抑可羞哉!

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矣。

(节选自袁宏道《〈雪涛阁集〉序》)

 驺(zōu)子:

古代给贵族掌管车马的人。

2.作者认为当时的“诗文之弊”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答:

1.精读语段,强化文意理解。

对文言语段内容的理解,大致有以下两个角度:

一是根据要求,筛选提取段中重要信息;二是概括文意。

无论哪种角度,都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抓住衔接语,弄清语段内容甚至句子内部的层次关系。

这里,特别要注意语段性质。

因为语段多为议论性语段,所以先要弄清观点是什么,怎样表述的,再弄清论述的依据(论据),是分几个层次论述的。

另外,还要注意答法。

或摘引原段词句作答,或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或摘引加用自己的话回答,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再选择答法。

2.答文意理解概括题要注意两点:

①注意选文特点。

江苏卷附加题所选文言语段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虽说是节选,但表意相对完整。

既然是议论,就得由两部分构成:

依据和结论。

有时结论在前,依据在后;有时则正好相反。

而所谓对文段的理解,就是对文段依据信息或结论信息的提取概括而已。

②答题要分清回答方式:

是直接摘引段中的关键词语作答,还是用自己的语言加段中关键词语作答。

答案精析

Ⅰ断句题方法掌握练

1.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参考译文

所以凡是模仿经书来写作的,自然具有典雅的美;而效仿《离骚》命意创作篇章的,必然有美好非凡的文采;文章浅近的,大都缺乏含蓄;用词明白简练的,大都与辞藻繁丽相违背:

这就好比急流中不会有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枯槁的树木下没有大片的树荫一样,都是自然的趋势。

2.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解析 首先,通读这句话,了解大意。

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

如文中的虚词“乃”“以”前面要断开。

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最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本句是说将领接受任命后,国君命令太史占卜,举行斋戒、颁授斧钺等活动,需要弄清楚一共是几件事,然后将不同的事之间断开即可。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

“任命将帅的方法(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

“凡是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

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

‘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

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主将已经接受命令,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占卜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

3.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

参考译文

在此之前,郭璞运用(他)杰出的才华,变革创新诗歌的体裁。

刘琨倚仗(他)清新刚健的气势,辅佐成就了诗歌的美感。

然而,他们(写玄言诗的人)人多,我们(写诗抒发情怀的人)人少,没能够改变世俗的文风。

到了义熙年间,谢混文采熠熠地继续创作。

4.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解析 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

然后再据意断句,抓住“初”“已而”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根据“王慎中”“唐顺之”等主语的改变以及“高谈”“谓”“悟”“焚”“师仿”“得力”“不服”等谓语动词的变化来断句。

参考译文

王慎中写文章,起初也高谈秦汉时期的文章,认为汉代以后的文章没有可取之处。

不久领悟欧阳修、曾巩写文章的方法,于是全部烧毁了以前的作品,一门心思地学习效仿,尤其致力于向曾巩学习。

唐顺之起初并不信服他的学说观点,时间久了就改变自己的想法而跟从他学习。

5.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

6.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解析 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意思。

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

如文中的“曰”“矣”“也”“者”“者也”等词后面要断开,发语词“夫”前面要断开。

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参考译文

进言的人都说:

天下已经安定已经治理得很好了。

唯独我认为还没有。

那些说天下安定并治理得很好了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逢迎,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乱本质的人。

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

现在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

7.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参考译文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

表现出来以后都符合节度,叫作“和”。

“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通贯天下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8.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解析 首先,通读此短文,大致了解整个语段的内容。

其次,借助“之”“乎”“又”“斯”等标志词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再次,注意文中有几个相同句式,如“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这样就可以顺利断出整个文段了。

参考译文

顺应百姓的要求让百姓去做对他们有益的事,这不就是施与百姓恩惠却又不必消耗任何费用吗?

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他们去做,又有谁会抱怨呢?

想要仁义就得到了仁义,又有什么可贪图的呢?

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这不也是庄重而不傲慢吗?

9.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

参考译文

礼仪,在于分辨贵贱,排列亲疏顺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仪的根本所在。

10.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善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

解析 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

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

如文中的两个“其”前面要断开,虚词“故”前面要断开,“甚薄”“甚寡”后面要断开。

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Ⅱ文学文化常识题和文意理解概括题方法掌握练

一、

1.①梁启超 ②宋祁 ③李清照、朱淑真、薛涛(写其他的如“蔡文姬”等也可) ④《东坡乐府》 ⑤苏洵 ⑥王安石 ⑦《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2.①骈偶化,四六句 ②长短句/诗余 ③律诗、绝句 ④司马相如、司马迁 ⑤方苞、姚鼐(答“刘大櫆”亦可) ⑥李白、李贺、李商隐 ⑦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 ⑧《文心雕龙》 刘勰 ⑨《昭明文选》

3.①甲骨文 ②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③《说文解字》 许慎 ④《尔雅》 ⑤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4.①金、木、水、火、土 ②干支纪年法 ③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 ④用十二地支计时,即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为两小时,每个时辰分别用十二地支之一表示

二、

1.反对齐梁等朝绮靡文风,提倡纯正朴实的古文传统。

参考译文

我曾经研究前代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夏、商、周)三代圣王的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不能革除齐梁等朝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

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唐代文学家,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一辈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

唐朝衰亡,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安定,安然无事。

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当今兴盛。

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

幸而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朴实,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

2.抄袭复古,摹字拟句,无个性创新。

(意思对即可,不可照抄原文)

参考译文

文章不能不发生由古代到当代的变化,是时代发展使它这样的。

它的美好或丑恶的品质的形成,不是由于追随少数人的眼光,而是由于追随时势的变化。

近代的文人,开始提倡用复古的理论来超过前人。

复古是对的,但是他们已经到了把抄袭当作复古的地步,模拟前人字句,追求与古人勉强相合,放弃眼前景物不写,而去拾取前人陈腐失真的文辞。

有才能的人被旧的体式束缚,不敢施展自己的才能;没有才能的人也可以拾取一二句不切实际的话语,拼凑成诗。

聪明人受这种习气的牵制,愚笨的人喜欢这种容易的做法。

一人提倡亿万人响应,连优伶和侍从这样的俗人,也一起谈论风雅的志趣。

唉,诗歌创作到了这种地步,就使人感到羞耻啊!

那么从诗歌创作到散文创作所产生的弊病,大概可以看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