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2824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docx

二数下册第一单元备课唐风金

二下册数学备课

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

长度单位

单元组成

1、统一长度单位。

(例1)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例2-例3)

3、认识米,用米量。

(例4-例6)

4、线段的认识及画法

5、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6、整理与复习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一年级“比长短”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本单元在一年级“比长短”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教学时间:

4课时。

单元教学重点

1、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一周星期日

备课人

唐风金

课题

统一长度单位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米和厘米的长度关系。

4、通过看图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画线段。

5、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6、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7、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学画线段

教学难点

会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学画线段

教学准备

尺子、硬币、刀子、正方体、三角形、纸

 

 

 

 

 

1、老师拿起数学书。

知道数学书的这条边有多长吗?

拿出铅笔:

知道这支铅笔有多长吗?

美术书又有多长呢?

2、请大家拿出我们准备的学具:

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等,

选取你喜欢的工具量量有几个硬币长或刀子长……

3、分组量物体:

1组量数学书,2组量铅笔,三组量尺子,四足量橡皮。

4、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5、为什么我们测量的同一种东西,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

6、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

二、完成做一做。

(一)完成第1题。

1、豆角大约有几个正方形长?

胡萝卜呢?

2、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量一量,填写在书上。

4、我们量这些粮食就是用的统一的单位。

(二)第2题。

1、用铅笔量桌椅的长度。

2、分小组活动。

3、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三)第3题。

1、估一估这些文具有几个正方体长。

2、填写在书上。

3、集体订正。

三、例1。

1、你知道一个正方体的一条边有多长吗?

2、请你拿尺子量一量。

3、你是怎么量出有1厘米的?

4、老师示范量的方法。

一边量一边叙述。

5、对,正方体的边有1厘米长。

1厘米就是这么长。

6、那一个图钉有多长呢?

请你也来量一量。

7、看看你的哪个手指大约是1厘米?

8、你还知道有哪些物品大约有1厘米长?

四、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估一估,再用曲别针量一量。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次备课

(方法和手段、改进意见)

教学

反思

备注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二周星期二

备课人

唐风金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

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

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

(提示:

左、右小组分开测量。

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

(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

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

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

(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

(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

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

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

(取整数)

一拃:

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

(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1.练习一的2题,每次量好后和同桌比一比。

2.练习一的3题,独立完成。

3.练习一的8题。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

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

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二次备课

(方法和手段、改进意见)

教学

反思

备注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第二周星期二

备课人

唐风金

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5、例6。

教学目标

1、认识米和米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实际操作的方法。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准备

5厘米长的纸条、米尺、1米长的绳子、卷尺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这节

课我们继续学习测量物体。

二、教学例2。

1、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

(纸条)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厘米就是这么长:

老师给学生看尺子。

3、请你估一估这个纸条大约有几厘米长。

4、用尺子量一量。

5、你是怎么测量出有5厘米长的?

学生叙述不同的测量方法。

6、你喜欢哪种测量方法?

哪种方法方便?

7、师总结:

把尺子的“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5就是5厘米。

8、看练习一第1~3题,请你按这种方法量一量,然后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9、请同学到黑板前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用小尺子量,你会发现什么?

(尺子不够长,量起来很麻烦。

10、那我们就用长尺子来量。

师出示米尺。

11、看,这就是1米,1米就是这么长。

生汇报测量结果。

三、教学例3。

1、请大家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绳子。

2、这条绳子有1米长,想知道它有多少厘米吗?

3、请你用尺子量一量。

(100厘米)

4、你是怎样量出有100厘米的?

(用20厘米的尺子量了5次就是100厘米。

5、所以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四、练习。

1、出示卷尺。

这叫卷尺,因为它比较长,有时量长的物体我们为了测量方便,就用卷尺测量。

2、请你用卷尺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

可以发现比用小尺子量的快,而且更精确。

3、你还可以用卷尺测量什么?

(量量我们能跳多远)

4、生跳远,师演示测量方法。

5、请学生上来量。

6、完成练习一第4题。

量身高用什么?

量床呢?

量桌子有多宽?

7、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

五、小节: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次备课

(方法和手段、改进意见)

教学

反思

备注

第四课时

授课时间

第二周星期三

备课人

唐风金

课题

线段的认识及画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

3.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4.培养动手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培养动手和判断能力。

2、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一根长线,直尺或三角板,白纸。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段。

一.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1)出示:

瞧,这些都是线段。

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2)那么你能找到它们都有那些相同的地方吗?

(学生充分发言)

(3)小结:

大家说得不错!

象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4)在我们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请观察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

2.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那些是线段,不是线段的说明理由。

  见小黑板

(1)        

(2)         (3)  

(2)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见小黑板

3.度量线段长度

(1)那么线段有长度吗?

(2)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可以量出来。

(3)你认为量线段的方法是什么?

请你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的线段的长度。

(4)订正答案。

二.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

试一试。

(书上有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

(2)展示,订正画的结果。

(怎样判断画的对吗?

○1是不是线段?

○2线段是不是3厘米长)

2.示范讲解:

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再次画线段:

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吗?

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

(1)练习一的7题(说明理由)

(2)练习一的8题

(3)练习一的10题: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认识,怎样得到正确的答案。

2.全班在作业本上画:

(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5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出比5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扩展练习:

在每两个点间画线段。

(试一试)

思考:

3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4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5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

线段。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它有两个端点,能量出它的长度。

直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二次备课

(方法和手段、改进意见)

教学

反思

备注

 

第五课时

授课时间

第二周星期四

备课人

唐风金

课题

线段的认识及画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强化的厘米、米的长度观念,对不同物体的长度能正确选择长度单位。

2、通过动手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明确如何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估测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物体长度的不同,会正确地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根据物体长度的不同,会正确地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纸质信封、米尺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段。

一.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1)出示:

瞧,这些都是线段。

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2)那么你能找到它们都有那些相同的地方吗?

(学生充分发言)

(3)小结:

大家说得不错!

象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4)在我们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请观察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

2.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那些是线段,不是线段的说明理由。

  见小黑板

(1)        

(2)         (3)  

(2)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见小黑板

3.度量线段长度

(1)那么线段有长度吗?

(2)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可以量出来。

(3)你认为量线段的方法是什么?

请你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的线段的长度。

(4)订正答案。

二.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

试一试。

(书上有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

(2)展示,订正画的结果。

(怎样判断画的对吗?

○1是不是线段?

○2线段是不是3厘米长)

2.示范讲解:

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再次画线段:

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吗?

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

(1)练习一的7题(说明理由)

(2)练习一的8题

(3)练习一的10题: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认识,怎样得到正确的答案。

2.全班在作业本上画:

(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5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出比5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扩展练习:

在每两个点间画线段。

(试一试)

思考:

3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4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5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

线段。

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它有两个端点,能量出它的长度。

直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二次备课

(方法和手段、改进意见)

教学

反思

备注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主题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组成

1、不进位加

2、进位加

3、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4、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5、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6、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练习课)

7、解决问题

8、连加、连减

9、加减混合

10、解决问题

11、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一年级“比长短”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本单元在一年级“比长短”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2、通过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估算方法的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使学生会运用100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

1、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2、使学生会运用100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会运用100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9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三周星期一

备课人

唐风金

课题

不进位加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P11--13主题图、例一、例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竖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情境引入: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学生看教材11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

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

(1)班有35人,二

(2)班有32人,

(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探究新知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师:

求“二

(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35+2﹦

师:

下面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算一算。

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

(我是口算的:

35如果摆小棒是3捆和5根,加2根就是37根,所以35+2﹦37。

还可以想数的组成:

35是由30和5组成的,5和2组成7,30和7合起来就是37,所以35+2﹦37。

教师:

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计算的,用笔算。

(教师指导学生列竖式计算的写法。

强调:

个位与个位对齐。

做一做:

1.32+6﹦24+3﹦5+43﹦

做一做的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教学例2:

(1)班和二

(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教师:

求“二

(1)班和二

(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算法。

35+32﹦

教师强调:

相同数位要对齐。

巩固练习

做一做:

1.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困生进行指导。

2.24+61﹦53+22﹦37+40﹦

教材15页1—3题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写竖式是,首先要将两个加数的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算起,个位算完再算十位。

布置作业

二次备课

(方法和手段、改进意见)

教学

反思

备注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三周星期二

备课人

唐风金

课题

进位加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P14例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摆小棒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教学准备

小棒

问题情境

师: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参观博物馆好吗?

教材第14页情境图。

师:

求“二

(1)班和二(3)班一共多少名学生?

”,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5+37=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怎样计算35+37=

师:

同学们能自己尝试计算吗?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学生:

(1)口算:

35+30=6565+7=72

(2)用小棒摆一摆。

(3)用竖式计算。

3.教师重点指导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师说明:

个位上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

强调:

竖式书写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十位上的数字相加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上来的1。

做一做:

56+37=46+24=29+5=

巩固练习:

教材15页4、5、6题。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知道了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布置作业:

数学同步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二次备课

(方法和手段、改进意见)

教学

反思

备注

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第三周星期三

备课人

唐风金

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

练习二7—11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的笔算方法,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的笔算方法,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小棒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行练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教材第16页7题计算。

45+47=25+63=32+18=76+5=9+56=37+38=

教师: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第16页8题。

在○里填上“﹥”“﹤”或“﹦”。

4+38○40+3876+21○99-567+9○69+7

83-3○83-857-5○38+1725+47○35+35

3.完成教材第16页9题。

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之间进行检查。

4.完成教材第16页10题。

算出每张卡片上两个数的和。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计算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