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98456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30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1页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水域风光类报告.docx

第一章水域风光类资源的形成与演化背景第一节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和面积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在东经1180012300、北纬27123131之间,东濒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

浙江东西与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

全省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1.06%,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

二、地势条件浙江省地势有以下三个特点:

1.西南高、东北低浙江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西南山地高峻,谷地幽深,主要山峰海拔均在1500米上,龙泉县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是浙江省第一高峰;庆元县的百山祖,海拔1856米,为浙江第二高峰。

中部多为海拔100500米的丘陵盆地,错落于低山之间,地势显得低矮而破碎。

东北部为堆积平原,海拔都在10米以下,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山地多、平原少浙江省地势以山地为主,平原次之。

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十分之七强,而平原连同水面(不包括海域)的面积约为十分之三弱。

山地地势复杂多变,小气候条件十分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丰富。

3.海岸曲折、岛屿众多浙江省海域广阔,海岸曲折,海岸线长约2200多公里。

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2100多个,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份,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岛屿达3061个。

岛屿岸线长约4000多公里。

浙江省陆域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2.4%,河流和湖泊占5.2%,海涂占2%,土地类型多样。

三、水文条件浙江省境内主要有钱塘江、瓯江、甬江、灵江、飞云江、鳌江、苕溪,以及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等八大水系,其中苕溪流入太湖。

钱塘江全长605公里,其中在省境内长360.68公里。

流域面积4.88万平方公里(其中在省境内的流域面积4.2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2%,是本省第一大江。

浙江省江河众多,多年平均年径流量937.67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38条。

浙江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和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以京杭运河和杭甬运河为主干,天然湖泊星罗棋布,河湖相连,水网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其中,杭州西湖、绍兴鉴湖、嘉兴南湖、鄞州东钱湖、湖州太湖为浙江名湖,而千岛湖为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一个庞大人工湖,水域面积达573.00平方公里,已经成为山水适宜的风景湖泊。

四、气候条件浙江地处东南季风剧烈活动的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总特点是:

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空气潮湿。

同时,因濒临海洋,受明显的海洋气候影响,温、湿条件比同纬度的内陆季风区优越,是我国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之一。

全省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以晴冷天气为主,是低温少雨季节;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东南风为主,从海洋带来充沛的水汽,空气潮湿,是高温强光照季节;春秋两季为过度时期,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丰富,冷暖变化较大。

冬夏时间长,春秋时间短,各季之间天气差异明显,全年四季分明。

全省年均气温自北向南在15.318.3C之间,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最热月份为7月(海岛为8月),最冷月份为1月(海岛为2月),年极端最高气温各地在3343C之间,地区差异较大,总体分布内陆高于沿海、浙西高于浙东。

年极端最低气温在一2.2一17.4C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各地的年降水量在9802000毫米之间,分布特点是海岛、平原少,丘陵、山地多。

79月沿海热带风暴活动频繁。

各地无霜期230270天,普遍浙南多于浙北,平原多于山区,其中东南沿海最长,杭嘉湖平原最短;10C积温47005600C,从南向北逐步递减。

年均蒸发量600900毫米。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夏秋的热带气旋、梅季暴雨、伏秋洪涝和冰雹、大风等。

五、土壤条件浙江土壤种类繁多,据全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可分为10个土类,21个亚类。

浙江省土壤在中国土壤地理分区上属“江南红壤黄壤水稻土大区”。

地带性土壤为红壤、黄壤、棕黄壤。

低山丘陵还零星分布着一些岩性土,如石灰土、紫色土、铁(镁)粘土(基岩性土)等。

滨海平原盐渍地区、河谷平原冲击地区、水网平原河湖相沉积地区多为盐土、潮土、水稻土等平原土壤(见表11)。

表1.1浙江省土壤分类面积比例表土壤类型红壤黄壤紫色土石灰土粗骨土基性岩土和潮土滨海盐土水稻土所占比例40.06%10.62%3.54%1.64%14.09%0.04%3.80%4.10%21.95%六、植被条件根据中国植被区划的划分,浙江全省范畴均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一一东部(潮湿)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一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但由于浙江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频繁,目前除少数地方外绝大多数原生植被已被人为影响下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所代替。

浙江的主要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针阔叶树混交林、阔叶林、灌丛和灌草丛、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水生植被、人工植被等。

其中针叶林则是浙江森林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并且多为层次单一的常绿针叶林。

七、地质灾害浙江地理位置优越,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频繁。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也越来越大,导致了沿海平原地面沉降、山区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岩溶地面塌陷、景观破坏、水土污染等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使原本比较脆弱的地质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我省社会经济可连续发展。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暖和潮湿、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4月9月的春雨、梅雨和台风雨季节,常形成暴雨、旱涝等气象灾害。

在山区,暴雨常诱发倒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

河流多沿构造线发育,主要有钱塘江等七大自然水系,皆属“雨源型”河流。

第二节水域风光类旅行资源形成的背景条件一、水文地理分区水文现象千变万化,都是在极其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因此,任何地区,任何水体的水文现象,都不能脱离该地区、该水体的自然地理条件。

水文是自然地理诸要素之一,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即区域性。

水文地理区是按水文现象在区内的相似性和区际的差异性来分区划片,进而阐明区内水体的分布及共水文现象的分布变化规律,并指出存在问题和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多年平均年径流深,最能反映水文要素的地区性规律,因而作为划分水文地理区的主要依据。

同时考虑地貌特点、径流的季节变化、悬移质假定蚀模数、潮汐影响等,把浙江省划分为以下四个水文地理区:

浙北平原区、浙西南山区、浙中丘陵盆地区、浙东滨海岛屿区。

(一一)浙北平原区浙北平原区本区包括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南部基本上以多年平均年径流深600毫米为界,大致从西苕溪的范家村,经德清、瓶窑,然后跨过富春江,经临浦、绍兴、余姚、宁波到镇海;北部、东北部与江苏、上海为界。

区内地势平整,属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海拔在20米以下,河湖交错密布,年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下,年径流深小于600毫米,陆面蒸发量约800毫米,水面蒸发量在9001000毫米之间,为浙江省降水量和径流量最小而蒸发量最大的水文地理区。

径流主要集中在5、6月和8、9月,河水流速缓慢,水位变幅小,河口受潮汐影响,悬移质腐蚀模数小于150吨/平方公里。

为浙江省河流含沙量最小的地区之一。

杭嘉湖平原由于地势低洼,原有的排水河道不断堵塞,太湖等湖淀水面积日益缩小,常年水位逐年增高,每逢梅雨、台风雨季节,排水不畅易形成内涝,且时间较长。

宁绍平原主要河流均发源于会稽山和四明山,每当上游发生洪水,下游亦易成灾,但为期较短。

当夏秋连日无雨,温度高,蒸发强,往往显现旱象。

因而,解决杭嘉湖的排水出路和宁绍平原的水源不足,则成为本区水文和水利工作和重要任务。

(二二)浙西南山区浙西南山区本区位于浙江西部和南部山区,大致从瓶窑、经临安、分水、新安江水库至江山,再折向东经遂昌、丽水直至临海,大致以1000毫米的年径流深等值线为界;东部与滨海岛屿区为界,大致从临海往南经梅岙、永和至水头。

区内全为山区,一样海拔在1000米以上,多“V”型河谷,峡谷浅滩断续分布,水流湍急,洪水暴涨暴落,为山溪性河流。

本区地势高,且多数处在迎风面上,年平均降水量大于1600毫米,年径流深在1000毫米以上,为浙江省降水与径流最丰富的水文地理区。

陆面蒸发量小于700毫米,有些地区只有500毫米,为本省最小的地区。

水面蒸发量8001000毫米。

悬移质腐蚀模数除少数地区较高外,皆在250吨/平方公里以下。

径流年内分配多集中在5、6月和8、9月,但各地差异明显。

西部的常山港、江山港、乌溪江、龙泉溪等河流,5、6两月径流量可占年径流总量的4046%;8、9两月仅占611%。

南部的飞云江、鳌江等水系,5、6月占2531%;而8、9两月高于5、6月,可占年径流总量的2936%。

西北部的苕溪、分水江等河流,5、6两月的比重图高于8、9两月,前者约占2532%;后者在1722%之间。

由于本省西部和西北部受梅雨控制,台风影响小,夏秋洪涝严重。

梅雨期间虽有洪水发生,但河谷两岸没有大片农田,灾害并不严重。

区内水力资源极为丰富,有待今后重点开发。

(三)浙中丘陵盆地区(三)浙中丘陵盆地区本区位于浙江省中部,北界与浙北平原区相连,西部和南部与浙西南山区相接,东部大致从勤县、奉化至临海一线,与浙东滨海岛屿区为界。

区内为丘陵盆地,降水少,蒸发强,故地表径流较少。

年降水量一样在14001600毫米之间,年径流深多数地区在1000毫米以下,盆地中心只有600毫米。

陆面蒸发量为700800毫米,水面蒸发量大致为9001000毫米。

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位于本区西部的浦阳江、东阳江、衢江等河流,5、6两月的径流量可占年径流总理的3540%;8、9两月仅占814%。

位于本区东部的曹娥江、永安肖、剡江等河流,5、6两月占2734%;8、9两月由于台风影响比西部强,则所占比重较大,为2528%。

本区洪、枯水比值很大,流量变率大于其他水文地理区。

本区盆地多为第三纪红砂岩,植被少,悬移质腐蚀模数在200500吨/平方公里之间,为浙江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水文地理区。

盆地内分布大片农田,7至8月雨量稀少,气温高,蒸发强,农田需水量大,常显现严重洪涝,沿江两岸亦易发生洪灾。

因而,必须连续搞好各种蓄水、引水等水利工程,提高防备水旱灾害的能力,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建立良好的生态平稳。

(四)浙东滨海岛屿区(四)浙东滨海岛屿区本区包括浙江省东部滨海平原和沿海岛屿,滨海平原,地势平整,海拔较低,多港湾,河口深受潮汐影响。

沿海岛屿河流短小。

流量不大。

区内降水和径流等值线,大致与海岸平行,年降水深大致自西1600毫米向东递减为1400毫米,年径流深从1000毫米下降为600毫米,水面蒸发9001000毫米,悬移质腐蚀模数小于150吨/平方公里。

二、水系

(一)水系

(一)水系浙江省江河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公里的河流有两条,300010000平方公里的有四条。

独流入海有的钱塘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鳌江;流入太湖的有苕溪。

北部的杭嘉湖平原和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以京杭运河和杭甬运河为主干,河湖相连,水网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浙江北部,天然湖泊星罗棋布,其中以杭州西湖、嘉兴南湖、绍兴东湖最为著名。

人工湖泊一一水库遍布全省,大型的新安江水库(千岛湖),座落在省境西部。

浙江省江、河、湖、海水体俱全。

从河长、流域面积以及年径流量来看,以钱塘江水系为最大,其次是瓯江水系。

(二)分水界

(二)分水界浙江省河流除钱塘江水系外,均发源于省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

位于省境西北部的天目山,是长江水系一一苕溪和钱塘江水系一一分水江的分水界;西南部的仙霞岭,是钱塘江水系和瓯江水系的分水界;仙霞岭向东北延伸的大盘山、天台山为曹娥江水系、甬江水系和灵江水系的分水界;天台山以北的四明山,为甬江水系和曹娥江水系的分水界,东南部的洞宫山,向东北延展的括苍山,为灵江水系和瓯江水系的分水界;洞宫山以北的南雁山,为瓯江水系和飞云江水系的分水界。

(三)水系形状(三)水系形状水系形状,对河流的水文特点有重要影响。

本省河流发育与华夏式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由于本省在第三纪末到第四纪的地壳不等量上升,西南部上升量大,东北部小,从而形成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

钱塘江水系沿华夏系断裂线发育,在纵横断裂影响下,形成了典型的羽状水系。

瓯江水系也具有同样的排列形状,沿途接纳支流,这对洪水涨落起了调剂作用。

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河渠纵横、河流密布,属格子状水系。

流域的对称程度,直接影响着洪水的发生及其径流的水文特点。

本省河流,具有左右岸流域面积不对称的特点。

如瓯江水系,大部分支流发育在左岸,右岸流域面积与左岸流域面积的比值约为1:

1.4,钱塘江水系左岸与右岸的比值约为1:

1.5;甬江水系更不对称,右岸与左岸的比值达1:

1.8。

(四)河流纵横断面(四)河流纵横断面浙江省河流的源头和上游河段大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而下游河口则为滨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

钱塘江最大的支流兰江上源龙溪,谷坡陡峭,床身狭窄,河床比降在2%以上,河宽4070米。

马金溪比降约1%。

,河宽在60120米。

中游衢江段,河床平均比降下降为0.5%。

,河床展开达300米左右,自西而东横贯金衢盆地。

七里泷河谷,河床比降约0.15%。

,河宽在250米左右。

到下游富春江,河床比降为0.02%。

,河宽达400800米,多沙洲,水流分汉。

瓯江发源于黄茅尖,源头海拔1900多米,进入海边平原仅6米,河床比降大,具有山溪性河谷的特点。

干流上游龙泉溪,河床比降为1.2%。

,河宽100200米。

中游大溪,在碧湖一一丽水段,水流缓慢,河谷开阔,河宽400800米。

丽水至青田圩仁段,水流进入峡谷区,河床比降为0.55%。

,河宽250400米。

坪仁以下的下游段,河床比降为0.27%,河宽在500800米之间,边滩、沙洲发育,水流显现分汉。

浙江省河流断面,具有谷深坡陡,水流湍急,多瀑布急滩,多“V”型峡谷的特点。

瓯江、新安江、飞云江、灵江等河流,与南西一一北东的华夏式山脉成直交,河流雪断构造线,形成峡谷。

如龙泉溪,从龙泉至丽水大港头的100多公里长的河段中,有险滩80余处;丽水县虎头山至青田圩仁段的100多公里长的河段中,也有滩险30余处。

新安江,在未建水库前,滩多流急。

虽然险滩瀑布对航运不利,但却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建立水电站提供了优越的坝址。

三、河流水文

(一)径流

(一)径流径流是指大气降水到达地面,除一小部分蒸发外,其余均通过地面或地下,从高处向低处流动的水。

1.径流总量是径流的重要特点值之一。

指一定时段(时、日、月、年)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总水量。

降水是河川径流的源泉,降水丰沛,径流总量就较大。

据浙江省水文总站近30年的测验资料统计,我省多年平均年降水深为1623毫米,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1652亿立方米。

河川径流采用年径流深等值线图量算法运算,全省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937.67亿立方米,其中山区地下径流量为63.2亿立方米。

大部分地区年径流深,在7001500毫米之间,大体与降水分布一致。

具有山区大于丘陵、丘陵大于平原,迎风坡大于背风坡的特点。

东部、南部和西部山区,年径流深大于1000毫米,中部丘陵盆地,在6001000毫米之间,沿海及北部平原在600毫米以下。

据估算,丘陵山区的水量约占全省总水量90%,平原地区约占10%。

浙江省耕地的地区分布与水量分布很不一致。

丘陵山区,水量多,耕地少,水量占全省总水量的90%,而耕地占全省总耕地的58%;平原地区,耕地多,水量少,耕地占全省总耕地的42%,而水量仅占全省总水量的10%。

2.径流模数是指单位流域面积上所产生的水量。

单位以立方分米/秒平方公里计。

根据本省主要河流代表站的实测流量资料运算,年径流模数在2050立方分米/秒平方公里之间,与全国河流相比,单位面积产水量较高。

年径流模数地区分布不均,其变化与年径流深一致。

东南部和西部山区较高,鳌江流域高达50立方分米/秒平方公里;中部丘陵盆地较低,浦阳江、东阳江流域在2025立方分米/秒平方公里;最低是北部平原。

3.径流系数是指任意时段内的径流深(或径流总量)与同时段内的降水深(或降水总量)的比值。

径流系数,说明在降水量中有多少变成径流,它综合反映了流域内降水、径流和蒸发三个水量平稳要素的相互关系。

从年径流系数统计值来看,区别较大,变化范畴在0.350.75之间。

最大值在浙江东南部山区和西部山区,瓯江、飞云江、鳌江中上游地区,年径流系数高达0.75,成为本省的最高中心。

金衢、东阳、义乌、浦江等盆地,径流系数在0.55以下,特别是东阳至金华的东阳江流域,其值为0.45,成为本省的低中心之一。

宁绍平原北部、东西苕溪下游、杭嘉湖平原,为本省最低地区,径流系数在0.45以下。

浙江省径流系数分布的特点是:

高山大于丘陵、丘陵大于平原;台风雨主控区大于梅雨主控区。

其趋势与降水深、径流深相一致。

径流系数山地大于丘陵、平原的原因是:

山区降水比丘陵、平原多;山区坡度大,有利于径流聚集;山区气温低、蒸发少,径流缺失也小。

这也说明了地貌对降水与径流的作用。

4.径流的年际变化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是不重复性,任何一条河流的年径流量大小,并不是固定不变重复显现,而是历年变化、各具差异,多水年的年径流量可能很大,少水年则可能很小。

表明年径流量的变化程度,常采用变差系数Cv来衡量。

Cv值大,说明该地区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对径流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利;反之,Cv值小,年际变化小,则有助于径流资源的开发。

我省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根据主要河流代表站实测资料运算,一样在0.200.40之间,比年雨量变差系数要大。

最高值显现在马金溪、新安江中上游、分水江上游、东西苕溪中上游、瓯江支流楠溪和飞云江、鳌江的中上游等地,Cv值大于0.35o最低值显现在浙江北部平原、金衢盆地及其以南地区,如金华江、衢江,Cv值在0.30以下。

年际极值比,也是反映年径流的年际变化程度。

按照本省主要河流代表站的实测资料运算,年际极值比一样在2.54.6之间。

西北部及西部地区的东西苕溪可达4.6;鳌江、剡江在3.5左右;永安溪、曹娥江较低,在2.8上下;最低显现在金华江和瓯江的中下游,其年际极值比在2.5左右。

其变化和分布与Cv值基本一致。

5.径流的年内变化任何一条天然河流,不仅年与年之间其径流量不相同,而且在一年内的各个时段,如日、旬、月、季的径流量也不会完全一样。

径流的年内分配,直接关系到水旱灾害的发生,工农业的供水情形以及通航时间的长短等,与国民经济关系甚大。

径流的年内分配,主要取决于补给来源及其变化。

本省河流都以雨水补给为主,因此,径流的年内分配也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

止匕外,与流域其他自然地理因素也有较密切的关系。

本省降水以5、6月的梅雨和8、9月的台风雨居多,径流也大多集中在这两个时期,造成年内分配不均。

从4月到9月是汛期,其径流量可占年径流总是的6580%,连续最大四个月的径流量,可占年径流总量的4570%,但各地显现时间不一。

曹娥江显现在3月至6月,常山港显现在4月至7月,而鳌江显现在6月至9月。

最大月径流量多数显现在5月或6月,也有显现在9月的。

东西苕溪、常山港、分水江等河流显现在5月,其径流量可占年径流总量的14一21%;衢江、金华江、浦阳江、曹娥江、瓯江等河流显现在6月,月径流量可占年径流总量的1625%;飞云江、鳌江等浙南水系,由于受台风影响较强,最大月径流量显现在9月,其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的1518%。

最小月径流量多数显现在12月,省数显现在1月,其径流量约占年径流总量的2一3%,以上均说明径流年内分配不平均性。

6.径流的年内变化类型本省河流按径流的年内分配,大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1)梅雨为主控的单峰型包括瓯江水系的龙泉溪、大溪,钱塘江水系的常山港、江山港、衢江、新安江等河流,年内只有一个高峰,发生在5月或6月。

(2)台风雨为主控的双峰型包括鳌江、飞云江、瓯江下游及其支流楠溪、灵江、甬江等。

年径流的年内变化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发生在6月,第二个高峰发生在9月,且前峰往往小于后峰,特别是台风频繁的年份尤为显著。

(3)梅雨和台风雨兼有的双峰型包括瓯江水系的小溪、钱塘江水系的金华江、浦阳江、东西苕溪等。

一年中也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发生在5月或6月,另一个高峰发生在8月或9月,线程前峰高于后峰。

(二二)水位水位水位是指河流某处的水面高程,是河流水情要素之一。

水位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量的增减,而水量的增减又与河流补给情形有密切的关系。

止匕外,潮汐、风、干支流汇合以及人类活动等都能影响水位的涨落。

水位与流量一样,亦具有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以降水为补给水源的河流,水位变化取决于降水。

山区河流,每遇暴雨,水位变化非常剧烈,而平原地区变化和缓。

河口受潮汐影响的河流,其潮水位呈周期性变化。

河流水位的年内变化和降水、流量变化相一致,一年中最高水位大多显现在5至6月,一样有如下三种类型:

一是5月最高,6月次之,多发生在梅雨为主控地区的河流;二是6月最高,9月次之,多发生在台风雨为主控地区的河流;三是6月最高,5月次之,一样发生在梅雨与台风雨兼有的地区。

一年中,最低水位多数显现在12月,也有少数河流显现在1月。

浙江省在7月至8月处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高温少雨,蒸发强,农田耗水多,河川径流很小,水位低,有些小河往往断流。

由于本省降水,在一年中一样具有两个相对雨季和两个相对干季,反映在水位上,也出现两高两低的双峰型,但两峰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

在梅雨主控区,第二个水位峰就不很明显。

从历年的年最高水位和年最低水位变幅来看,水位年际变幅极值很可观。

平原河流一样在23米,山区河流各河差别悬殊,从56米直到1617米。

芦茨埠站1956年8月2日,曾显现22.58米(吴淞)的历年最高水位,而1947年8月21日仅6.54米,水位差达16.04米。

飞云江站,1973年10月H日年最高水位为35.1米,1956年8月17日为20.54米,水位差也达14.56米。

从历史洪水调查所得水位变幅极值,在七里泷严东关曾达21.11米,为全省统计中的最大值。

浙江省河流水位年际变幅极值,一样是自上游至下游从小到大。

钱塘江最大支流兰江的上游密赛站,年最高水位与年最低水位差为6.27米;衢江衢州站为10.89米;富春江七里浅芦茨埠达16.04米。

瓯江上游均溪站为8.51米;中游圩仁站为11.34米。

浙江省独流入海的河流,河口均受潮汐影响,反映潮水位特点的是潮位差、潮差和涨落潮历时。

从钱塘江、鳌江、瓯江等河口历年潮水位资料分析,各河口潮位差与潮差均较大,潮位差在5.09.5米左右,潮差在3.58.0米之间,两者均以钱塘江最大,鳌江次之,甬江和曹娥江最小。

(三)泥沙(三)泥沙河流泥沙是河流水文特点的重要标志之一。

表示河流泥沙多寡,或流域内地表泥沙冲刷程度,采用含沙量、输沙量和腐蚀模数等特点值。

省内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一样在0.10.3公斤/立方米,与全国河流相比,其值极低,除了洪水时水较混浊,含沙量较高外,平时江水清亮。

由于各河流所流经地区的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程度的不同,其含沙量也有明显的差异。

曹娥江上游澄潭江,多年平均含沙量大于0.5公斤/立方米;东阳江、江山港、灵江上游永安溪、浦阳江、衢江等河流,一样在0.2公斤/立方米以上;东苕溪、西苕溪、常山港、龙泉溪、剡江等河流较低,约在0.2公斤/立方米以下。

河流泥沙的年内变化与流量变化相适应,最高含沙量显现在汛期4至9月,其中多数河流以6月最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