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279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教材解析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教材解析:

必修3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学法指导

1.古代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同时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结合教材只是等内容,应该认识到: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去的高度成就的主要原因。

复习的时候一是注意对具体科技成就的记忆,一是要注意分析这些科技成就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另外,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合作是当今的主题,所以中西方的科技对比和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反思将会成为一个难点和重点。

2.古代文学艺术:

(1)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受到时代发展的不同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

近几年的高考,考查文学著作和文化名人比较多,所以要关注文学与政治经济的综合性问题。

(2)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与绘画的发展相辅相成,又都受到时代的影响,由注重法度和章法发展到个人心境和意蕴的追求,反映出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并发展成近代科学的原因

(1)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极大的限制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本抑末、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尽管明朝中后期中国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其发展障碍重重,更谈不上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3)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禁锢了思想,窒息学术空气,是知识分子噤若寒蝉,不务实际,这都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

(4)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经济技术的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良机。

总之,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没落是导致16-18世纪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

2.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对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

而西方近代科技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

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3.古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成就、特征及认识

门类

成就

特征

认识

科技

(1)四大发明:

推动世界巨大进步

(2)数学:

以计算为中心,形成完整体系,并采用先进计算工具。

(3)天文历法:

创制星表、天文观测仪器和编订历法

(4)农学:

编订四大农书,强调精耕细作

(5)医学:

形成完整独立而博大精神的中医学体系

(1)成就全面、突出、长期领先世界。

(2)重视人文问题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忽视理论概括。

(3)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领域。

(1)文化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因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造就了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成就。

(2)文学艺术作品是特定时代的特色产物,不同的文艺作品往往反映出不同的时代文化特征。

文学

(1)先秦:

《诗经》和楚辞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手法的源头。

(2)汉代:

汉赋半诗半文,内容丰富。

(3)唐代:

诗歌高度繁荣

(4)宋元明清:

词、曲、小说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1)辉煌灿烂,成就突出。

(2)文以载道,重视教化。

(3)关注现实,以现实为主要创作对象。

(4)后期发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1)汉字在商代形成,并经历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

(2)书法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地演变阶段

(1)独树一帜,魅力四射。

(2)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

包括人物画、山水画、风俗画和文人画等

(1)成就非凡,充满魅力

(2)自身发展有其内在的继承性和规律性。

(3)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元代杂剧,明代昆曲和清代京剧。

(1)成就突出,繁花似锦。

(2)剧种繁多。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例一:

明清时期阻碍近代科学在中国产生根源是()

A.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文化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和思想的自由发展

C.闭关锁国阻碍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

D.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和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存在

答案:

D

辨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本原因一般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方面。

A、B、C三项只是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根源还在于自然经济。

故答案为D。

例二:

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个屈原的书房场景,其中有可能的是()

A.书桌上摆放着一本《儒林外史》  

B.墙角放有司南 

C.书柜中有印制的书籍  

D.墙上挂着《洛神赋图》

答案:

B

辨析: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司南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印刷的书籍最早在唐代,而《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不可能使用。

故答案为B。

例三:

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翻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

“中国雪”是指()

A.造纸术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答案:

C

辨析:

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等有效信息,可以判断出“中国雪”指的是火药。

故答案为C

例四:

中国古代的一位书法大家曾经对一种书法形式作出如下的描述“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

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

一点二笔巨石悬。

长画万岁枯松倒。

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不殊。

”与这位书法家的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A.小篆B.隶书C.楷书D.草书

答案:

D

辨析:

材料体现了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的特点。

故答案为D。

五、演练广场

一、选择题

1.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革命。

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与当时的中国()

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受到西方殖民者侵扰

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经济停滞倒退

2.鲁迅说: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C.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社会环境决定科技作用的发挥

3.关于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描述,正确的是()

A.《九章算术》大约成书于西汉

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制计数法的国家

C.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最早使用的是算盘

D.唐朝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4.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祖先可以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A.利用简仪观测天象B.利用司南辨别方向

C.阅读纸质印刷品D.借助《伤寒杂病论》医治病人

5.毛泽东终生喜爱屈原的《离骚》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

B.楚辞是当时流行于南方的新诗歌体裁

C.《离骚》风格浪漫,充满奇特幻想

D.楚辞创作才用质朴的现实主义手法

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文治武功。

周围的文人为其歌功颂德,最有可能采用的文体是()

A.赋B.诗C.词D.散曲

7.清朝赵翼说: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中国古代在“李杜”之后各领风骚的文学形式有()

A.楚辞、元曲、明清小说B.南戏、元杂剧、京剧

C.宋词、元曲、明清小说D.宋词、明清小说、京剧

8.《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这种创作风格反映了该作品属于()

A.爱国主义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9.“四川、江东、桃园、草木皆兵、36”,从这几个词语取得有效信息,它应该是指著作()

A.《三国演义》B.《水浒传》

C.《西游记》D.《封神榜》

10.小说逐渐成为明清文学的主流,下列各项与之无关的是()

A.新兴工商业城镇兴起

B.小农经济解体

C.市民阶层崛起

D.商品经济发达

11.右图杂剧俑所示艺术盛行的朝代是()

A.秦B.隋C.唐D.元

12.梅兰芳是江苏近代文化名人(下图),著名的戏曲艺术表演大师,他所代表的剧种()

 

A.由元代散曲演变而来

B.由杂剧和汉剧融合而来

C.兴盛于康乾时期

D.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国粹

13.有人将明清时期的中西方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和传统科技的晚霞”。

这里的“晚霞”是指()

A.集大成的古典科技巨著相继问世

B.官方编撰的大型图书成就突出

C.早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

D.中国古典小说蓬勃发展

14.古代中华儿女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名谚:

“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

”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的作用

C.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新技术

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6-17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

姓名

生卒年

著作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63

《农政全书》

徐霞客

1586-1641

《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

1587-1666

《天工开物》

材料2:

16-17世纪欧洲著名科学及及其成就

姓名

生卒年

成就

哥白尼

1473-1543

提出“太阳中心说”

布鲁诺

1548-1600

提出“宇宙无限论”

培根

1561-1626

初创近代实验科学

伽利略

1564-1642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太阳中心说”,奠定近代动力学基础

开普勒

1571-1630

发现行星绕太阳运行轨道

请回答:

据材料从内容、特点、作用方面概括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特点。

参考答案:

1.A.科技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古代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对科技的要求很低,这是制约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2.D.中国的四大发明没有在中国生根开花,却在外国发挥重大作用,主要是中国农耕的,专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3.B.《九章算术》大约成书于东汉;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最早使用的是算筹;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4.B.简仪和《伤寒杂病论》分别属于元朝和东汉时期的成果;西汉时期,中国才有纸出现。

5.D.《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长诗,风格浪漫,充满奇特幻想。

A、C两项说法正确。

楚辞是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情感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B项说法正确。

D项说法错误。

6.A.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汉赋,汉赋具有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极富大一统时代恢宏文化气度的特点。

7.C.唐代以后主要的文学形式为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8.C.“原应叹息”是对四位小姐悲惨命运的写照;“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都是对现实的反映。

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为现实主义代表作。

9.A.“四川、江东、桃园、草木皆兵、36”这些信息符合《三国演义》的内容和特点。

10.B.小农经济的逐步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11.D.杂剧盛行于元朝。

12.D.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国粹,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是“四大名旦”之首。

13.A.明清时期中国科技的特点是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性阶段,并没有转化成近代科技,B、C、D三项均未从科技的角度来阐述。

14.C.本题以一句谚语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中国人的头”指的是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世界领先的科技,其中典型代表是四大发明;“阿拉伯人的口”是指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重启了桥梁的作用;“法兰西人的手”是指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其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

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为本题答案。

15.解析:

根据中国明清时期的著作内容可以分析出其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而西方注重对自然和星体的研究;并概括出中国总结性的特点,而西方延续性等特点;同时格局内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归纳出其作用。

答案:

(1)内容:

中国是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欧洲是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宇宙空间的探索。

(2)特点:

中国具有总结性和实用性,古典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欧洲具有开创性和延续性,科技研究着重于对人类未知领域的探索,在成果上是相互推动、不断发展的。

(3)作用:

中国科技成果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欧洲科技成果为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神学挑战的有力武器。

作者简介:

刘秀珍,199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

山东省茌平县实验高中历史教师,是历史学科组长、聊城市历史学科骨干教师。

多年连续担任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近几年主要任教实验班,担负学校教学改革尝试的任务。

2005年参加高一、高二新教材培训,并获得省级培训证书;2008年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远程教育培训,作业得到省级和国家级专家的认可和推荐,获省级优秀学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