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54754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前言...1

第一章总则...2

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2

第二节规划原则...2

第三节规划范围...2

第四节规划期限...2

第二章规划背景...3

第一节区域概况...3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4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7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7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8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9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1

第一节农用地结构调整...11

第二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12

第三节未利用地结构调整...15

第五章土地利用空间布局...17

第一节农用地布局...17

第二节城乡建设用地布局...19

第三节交通水利用地布局...20

第四节其他建设用地布局...21

第五节生态用地布局...21

第六章土地利用分区及管制...23

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及管制...23

第二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26

第七章耕地保护与土地综合整治...29

第一节严格落实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29

第二节加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29

第三节土地综合整治...31

第八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33

第一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33

第二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措施...33

第九章中心城区用地规划...36

第十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影响评价...39

第一节土地生态建设...39

第二节压覆矿产资源查询和评估...40

第三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41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42

第一节基本农田建设工程...42

第二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42

第三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程...42

第四节“两型”社会滨湖示范区建设工程...42

第五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43

第六节土地生态建设工程...44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5

第一节完善民主决策和公众参与制度...45

第二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总体控制...45

第三节强化管理机制和执法监察体系...46

第四节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手段...47

第五节实施规划技术保障措施...48

第十三章附则...49

前言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引导汨罗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编制《汨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规划期内汨罗市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全市土地宏观调控、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基本手段,也是全市各类建设利用土地的重要依据。

《规划》全面分析了汨罗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阐明了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构想、总体目标和任务,制订了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方案,落实了土地用途区及其管制原则,确定了各乡镇规划的控制指标,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科学发展用地和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用地观念,创新用地模式,注重开源节流,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把土地利用推向科学合理、集约高效、和谐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节规划原则

坚持“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第三节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汨罗市行政范围内除屈原管理区以外的所有土地,面积1484.60平方公里。

第四节规划期限

本规划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2010年为规划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远期目标年。

第二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区域概况

汨罗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幕阜山与洞庭湖之间的过渡地带。

地理位置为北纬28°28′至29°27′,东经112°51′至113°27′之间。

境域北靠岳阳县,东邻平江县,南接长沙、望城两县,西连湘阴县、屈原管理区和沅江市。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水域相间分布。

气候温暖,四季分明,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

境内河流密布,水域面积较大,湘江流经西北,汨罗江从东往西注入湘江。

汨罗市物产丰饶,是湖南省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主要农副产品有粮、棉、油、猪、渔、茶、果等。

植被为亚热带阔叶林,以人工林及天然次生林为主,200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2.60%。

主要矿产资源有黄金、电气石、长石、石英、云母、高岭土、河沙、花岗石等数十种。

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既有以屈原和汨罗江为代表的“名人名江”人文旅游资源,又有以八景洞、玉池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

近年来,汨罗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经济实力已跻身全省十强县市。

2005年全市总人口63.50万人,城镇化水平35.34%,国内生产总值54.30亿元,人均GDP8551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0亿元,财政收入3.03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3元。

现已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农业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造纸、化工、家具制造、物流和商贸服务等产业格局。

汨罗市处于长沙、岳阳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已基本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陆交通大网络。

境内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武广客运专线、岳长高速公路和省道201纵贯南北,省道308、湘慧线和汨罗江横穿东西。

“中部崛起”战略、湖南省“3+5”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循环经济首批试点工业园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滨湖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给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结构

2005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48459.73公顷,其中:

⑴农用地面积118803.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02%。

其中:

耕地面积41036.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7.64%;园地面积3525.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37%;林地面积55351.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7.29%;牧草地面积714.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48%;其他农用地面积18175.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24%。

⑵建设用地面积18298.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33%。

其中: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3746.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25%;交通水利用地面积4376.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96%;其他建设用地面积175.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12%。

⑶未利用地面积11358.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65%。

其中:

水域面积6302.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4%;滩涂沼泽面积4032.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2%;自然保留地面积1024.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9%。

二、土地利用特点

(一)、土地利用率较高,利用方式以农业生产用地为主

2005年全市土地利用率较高,土地利用率为92.35%。

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生产用地为主,农用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重达80.02%。

(二)、土地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但地域差异明显。

全市西北平原区为重要的粮油、蔬菜、水产养殖基地,东北丘岗低山区为粮果林综合用地区,中部岗丘区为城镇、工矿、农业综合利用区,南部岗地低山区为综合农业用地区。

(三)、城镇总体布局松散,大部分建制镇规模偏小。

2005年汨罗市城镇用地面积1359.96公顷,人均城镇用地面积仅60.60平方米。

除中心城区和新市镇之外,其他15个建制镇平均城镇用地为26.62公顷,用地规模偏小,集聚性较差。

(四)、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人均用地面积偏大。

2005年全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279.53平方米,均高于岳阳市(211.88平方米)和湖南省(192.77平方米)的平均水平,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地矛盾日渐突出,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随着经济社会地不断发展,全市建设用地需求增长加快,各类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大幅增加,农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幅度较大。

2005年汨罗市的人均耕地仅为0.065公顷,而可供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十分有限,若不对现有耕地进行有效保护,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人地矛盾必将日渐尖锐,势必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粗放,整体效益不高

汨罗市土地利用程度较高,但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粗放。

中低产农业用地面积所占比例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不足,重用轻管,偏施化肥,少施有机肥,影响地力提高。

城镇用地规模迅速扩展,城乡结合部部分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旧城区改造任务艰巨;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零散,“空心村”较多,土地利用整体效益不高。

(三)、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近年来,全市工农业发展迅速,但土地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长期以来重用轻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上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全市水域、土地和生态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丢弃,或直接作为垃圾进行填埋或焚烧,对土壤、地下水、大气造成相当严重的污染。

部分地区耕地地力和质量有所下降,河、塘、水库等水域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加快,南部山地部分采矿区水土流失防治意识有待加强。

四、土地利用潜力

(一)、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

规划期内,全市建设用地集约用地潜力为1079.18公顷。

其中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潜力为652.93公顷,采矿用地和独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为426.25公顷。

(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

全市土地待整理复垦开发潜力面积31788.70公顷,可新增耕地面积3550.96公顷。

其中:

农用地待整理区面积25221.33公顷,可新增耕地756.64公顷;村庄待整理区面积3830.24公顷,可新增耕地720.08公顷;土地待复垦面积527.77公顷,可新增耕地306.75公顷;土地待开发面积2209.36公顷,可新增耕地1767.49公顷。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战略定位

以“中部崛起”、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滨湖示范区及“3+5”城市群建设为契机,利用汨罗市处于长沙、岳阳两城双辐射中心地带和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区位优势及良好的农业基础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努力将汨罗市建设成为岳阳市域次中心、长株潭卫星城和环洞庭湖明星城、长岳中部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基地以及湖南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

规划期间,全市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服务业为支撑,紧紧抓住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滨湖示范区建设的机遇,不断加强汨罗市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能力,大力培育再生资源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产业集群;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湘楚文化产业,加强旅游休闲基地建设,推动全市产业跨越式发展,力争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县市五强,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秀美汨罗。

二、战略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

2010年为119.05亿元,2020年为369.75亿元。

总人口:

2010年为67.69万人,2020年为77.26万人。

城镇化水平:

2010年为42%左右,2020年为54%左右。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010年为17588元,2020年为47858元。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一、战略思路

根据未来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趋势,汨罗市土地利用将采取“统筹协调,集约高效,保耕优构,生态涵养,宜居和谐,持续发展”的思路,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注重土地生态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土地科学技术力量为支撑,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手段,以法律法规建设为保障,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二、战略重点

(一)、注重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积极改造中低产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土地整理、兴修水利等措施,不断提高耕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耕地生产效益。

切实保护好规划范围内各乡镇的基本农田,严格实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追究制。

(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通过“内部挖潜、边缘控制、外部疏导”三条途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重点保障武广客运专线、岳长高速公路、省道201等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用地以及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建设用地。

新增建设用地的供给首先以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为前提,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严格控制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引导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镇集中;科学规划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用地,使工业集聚规模化、集群化;合理规划商贸用地,使商贸业向物流中心集中,提升城镇工矿用地的综合效益。

(三)、确保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利用,充分保护土地生态系统,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城镇绿化用地区、生态以及水源保护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在保护中谋发展,发展中促保护,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加强土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尤其要重视城镇和工业园区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农村农药、化肥污染的综合整治,确保土地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效应,努力构建“山青水秀的宜居新汨罗”。

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到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4026.64公顷;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4196.25公顷。

规划期内,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1000.00公顷。

二、建设用地目标

⑴建设用地总规模:

到2010年控制在18847.25公顷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9796.50公顷以内。

⑵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到2010年控制在13974.06公顷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4391.73公顷以内。

⑶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到2010年控制在2723.00公顷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3621.80公顷以内。

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到2010年控制在105.00平方米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95.00平方米以内。

⑸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到2010年控制在582.67公顷以内。

⑹农用地转用规模:

到2010年控制在533.66公顷以内。

⑺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到2010年控制在298.21公顷以内。

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目标

到201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441.96公顷。

其中耕地整理补充耕地89.19公顷,村庄整理补充耕地54.56公顷,土地复垦补充耕地58.42公顷,土地开发补充耕地239.79公顷。

四、土地利用效益目标

到2010年,全市土地利用率达到92.41%,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达到6.98万元/公顷;到2020年,全市土地利用率达到92.52%,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达到17.10万元/公顷。

五、土地生态环境改善目标

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3.80%以上,城镇建设区生态保护用地100.00公顷,各类生态保护区面积总规模为10625.90公顷,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00平方米。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60%以上,城镇建设区生态保护用地220.00公顷,各类生态保护区面积总规模为14845.97公顷,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00平方米。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第一节农用地结构调整

2005年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18803.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0.02%;201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18337.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9.71%,比2005年减少466.12公顷;202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17533.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9.19%,比2005年减少1249.63公顷。

一、耕地

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为41036.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7.64%;2010年全市耕地面积为35347.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3.81%,比2005年减少5688.96公顷;2020年全市耕地面积为34379.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3.16%,比2005年减少6657.04公顷。

二、园地

2005年全市园地面积为3525.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37%;2010年全市园地面积为4490.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02%,比2005年增加965.01公顷;2020年全市园地面积为4440.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99%,比2005年增加915.01公顷。

三、林地

2005年全市林地面积为55351.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7.29%;2010年全市林地面积为59703.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0.22%,比2005年增加4351.86公顷;2020年全市林地面积为60083.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0.47%,比2005年增加4731.68公顷。

四、牧草地

2005年全市牧草地面积为714.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48%;2010年全市牧草地面积为704.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47%,比2005年减少9.93公顷;2020年全市牧草地面积为693.4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47%,比2005年减少21.32公顷。

五、其他农用地

2005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8175.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24%;2010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8090.9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19%,比2005年减少84.10公顷;2020年全市其他农用地面积为17957.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10%,比2005年减少217.96公顷。

第二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2005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8298.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33%;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8847.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70%,比2005年增加549.05公顷;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9796.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33%,比2005年增加1498.30公顷。

一、城乡建设用地

2005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13746.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25%;201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13974.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41%,比2005年增加227.68公顷;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14391.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70%,比2005年增加645.35公顷。

(一)、城市

2005年全市城市面积为789.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53%;2010年全市城市用地面积为118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79%,比2005年增加390.98公顷;2020年全市城市用地面积为2219.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50%,比2005年增加1430.93公顷。

(二)、建制镇

2005年全市建制镇面积为570.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38%;2010年全市建制镇用地面积为679.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46%,比2005年增加108.78公顷;2020年全市建制镇用地面积为869.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59%,比2005年增加298.76公顷。

(三)、农村居民点

2005年全市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1477.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73%;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1251.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58%,比2005年减少226.58公顷;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10485.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06%,比2005年减少992.37公顷。

(四)、采矿用地

2005年全市采矿用地面积为197.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13%;2010年全市采矿用地面积为181.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12%,比2005年减少15.91公顷;2020年全市采矿用地面积为160.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11%,比2005年减少36.75公顷。

(五)、独立建设用地

2005年全市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711.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48%;2010年全市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681.7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46%,比2005年减少29.59公顷;2020年全市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656.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44%,比2005年减少55.22公顷。

二、交通水利用地

2005年全市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4376.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96%;2010年全市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4636.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13%,比2005年增加260.20公顷;2020年全市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5155.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47%,比2005年增加778.72公顷。

(一)、铁路

2005年全市铁路用地面积为364.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25%;2010年全市铁路用地面积为588.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40%,比2005年增加223.66公顷;2020年全市铁路用地面积为588.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40%,比2005年增加223.66公顷。

(二)、公路

2005年全市公路用地面积为840.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57%;2010年全市公路用地面积为865.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58%,比2005年增加24.69公顷;2020年全市公路用地面积为1327.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89%,比2005年增加487.05公顷。

(三)、港口码头

2005年全市港口码头用地面积为0.00公顷;2010年全市港口码头用地面积为0.00公顷;2020年全市港口码头用地面积为15.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01%,比2005年增加15.00公顷。

(四)、水库水面

2005年全市水库水面用地面积为2044.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8%。

规划期内,全市水库水面用地面积保持不变。

(五)、水工建筑用地

2005年全市水工建筑用地面积为1126.5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76%;2010年全市水工建筑用地面积为1138.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77%,比2005年增加11.85公顷;2020年全市水工建筑用地面积为1179.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79%,比2005年增加53.01公顷。

三、其他建设用地

2005年全市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175.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12%;2010年全市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236.3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16%,比2005年增加61.17公顷;2020年全市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249.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16%,比2005年增加74.23公顷。

(一)、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2005年全市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为10.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01%;2010年全市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为73.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05%,比2005年增加63.07公顷;2020年全市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为93.72公顷,占土地总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