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5637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8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docx

生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生理学

第一章

1、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功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也就结束。

2)兴奋性:

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征,称为兴奋性。

兴奋组织有神经、肌肉和腺体

阈强:

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应激性:

机体或一切活动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称为应激性。

4)适应性5)生殖

3、体液细胞内液(40%)

(60%)细胞外液(20%)组织液(15%)

血浆(5%)

4、稳态:

生理学中通常将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叫稳态。

5、人体生理功能调节方式包括: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反射

反射的基本结构基础:

反射弧

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

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特点:

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2)体液调节

特点:

缓慢、持久、弥散

3)自身调节

特点:

影响范围小、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

6、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系统包括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1)非自动控制系统

2)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

可逆。

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减弱控制部分活动。

维持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常处于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

正反馈控制系统:

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能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活动。

例如:

排尿排便反应、分娩射精过程、血液凝固

第二章

7、物质转运

小被动运输单纯扩散:

不需要介导

分(高-低不耗能)易化扩散:

需要介导

运主动运输原发性主动运输:

每分解一个ATP伴随着3Na+移到膜外同时2K+进膜内

输(低-高耗能)继发性主动运输:

不直接伴随ATP分解和其他物质消耗由原发性提供

入胞与出胞式物质转运(固体叫吞噬液体叫吞饮)

8、介导分为通道、载体、离子泵

通道:

离子选择性、门控性

载体:

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9、细胞膜上的钠泵活动的意义?

1)维持细胞内高K+浓度2)维持正常的渗透压3)能够建立起一种势能储备

10、静息电位:

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产生条件:

1)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2)安静时,只对k+有选择性透过

11、极化:

把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叫做膜的极化

超极化:

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70mv—-50mv)

去极化:

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12、动作电位:

指各种兴奋性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细胞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有扩布行的电位变化

产生条件:

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2)细胞膜受刺激时,对离子的通透性

13、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图见P51

14、阈电位:

能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临界值

15、局部兴奋及其特点:

1)不是“全”或“无”2)衰减性:

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

3)可以互相叠加

第三章

16、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

17、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

Ca+通道开放,Ca+内流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内的乙酰胆碱释放(量子释放)

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神经受体结合,受体蛋白质分子构性改变

终板膜对Na+、K+(尤其是K+)通透性增加

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膜电位(EPP)

EPP点紧张性扩至肌膜

去极化达到阈值,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18、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弹性、滞黏性

19、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20、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1、单收缩(频率低)

2、强直收缩a不完全强直收缩b完全强直收缩

3、运动时收缩形式a缩短收缩(等张收缩等动收缩)b等长收缩

c离心收缩

第五章

21、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

血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白蛋白

血液固体成分球蛋白

血浆(8%-10%)非蛋白氮、葡萄糖、脂类、激素、维生素、无机盐

水(90%—92%)

22、血浆蛋白:

1)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三类

2)用电泳法可将其分为α1、α2、β和γ球蛋白

3)主要功能:

a形成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b运输功能c缓冲功能

d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e参与凝血、抗凝和纤溶等生理过程

f作为储备蛋白为机体提供营养

23、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4、血量:

正常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

25、晶体渗透压组成:

无机盐葡萄糖等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

血浆胶体渗透压作用:

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分布和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及功能

胶体渗透压组成:

血浆蛋白等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

作用:

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正常的血浆容量

26、血浆的等渗溶液:

0.85%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1.9%尿素

血浆的等张溶液:

0.85%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27、血液的功能a运输功能b维持内环境稳定c防御和保护作用d调节体温

28、血细胞的生成部位:

早期在卵黄囊—肝、脾—骨髓

29、红细胞男性:

(4.0-5.5)*1012/L女性:

(3.5-5.0)*1012/L新生儿:

6.0*1012/L

功能:

1)运输O2、CO22)缓冲血液的酸碱度

生理特性:

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

生成基本原料:

蛋白质和铁

影响红细胞成熟因素:

叶酸和维生素B12

促进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

红细胞破坏:

红细胞在肝、脾被巨噬细胞吞噬(经消化后,铁可再利用)

当脾功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贫血

30、缺铁性贫血:

又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贫血:

原因不成熟的红细胞缺乏

促肾性贫血:

原因肾疾病或肾切除的患者EPO(糖蛋白)生成减少

31、白细胞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32、血小板正常(100-300)*109/L)

生理特性:

黏附、聚集、释放、吸附、收缩

功能:

a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b促进凝血过程c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

33、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样状态的过程

34、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钙离子(内)组织因子(外)

35、凝血过程: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2)凝血酶原激活转变为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内源性凝血途径:

XII

外源性凝血途径:

III

36、血清:

血凝块回缩时,挤压出的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血浆:

血液抗凝后,在上层的透明淡黄色液体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但又增加了少量凝血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37、血液在血管中为什么是以液体的形式存在?

1)正常血管内皮光滑,可避免凝血系统的激活和血小板的活化

2)血液中有许多抗凝物质,例抗凝血酶III、肝素等

3)血浆中存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4)血液循环不息、血流迅速,即使局部有少量凝血因子被激活也会随及被血流冲走

38、血型: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39、凝集原:

红细胞膜上一些特异糖蛋白起着抗原的作用

凝集素:

血浆中相应的抗体

40、输血原则1)同型输血2)交叉配血试验(主次都不凝,可以输血。

主凝,不可。

主不凝次凝,基本相合,缓慢少量输血、若发现溶血立即停止。

红细胞红细胞

供受

血主次血

者者

血清血清

41、

血型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A

A

抗B

B

B

抗A

AB

A和B

O

无A无B

抗A和抗B

第六章

42、心动周期: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

43、心率:

每分钟心动周期的个数

44、心脏泵血过程

时相

压力变化

房室瓣

主动脉瓣

等容收缩期

室上升最快主>室>房

快速射血期

室最高室>主>房

减慢射血期

由于惯性主>室>房

等容舒张期

室迅速下降主>室>房

快速充盈期

主>房>室

减慢充盈期

主>房>室

心房收缩期

主>房>室

心室收缩期

心室舒张期

 

45、心音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特点

音调低时间长

音调高时间短

成因

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心室壁突然紧绷和射血引起的大血管扩张及涡流产生

动脉瓣关闭、射血突然停止导致大血管和心室壁振动

标志

心室收缩

心室舒张

定义

心室收缩能力与房室瓣的功能状态

动脉瓣功能状态

46、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时摄入动脉的血量。

简称搏出量。

每分输出量:

每分钟一侧心室所射出血液的总量。

简称心输出量。

心指数:

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射血分数:

心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数

47、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1)每搏输出量a前负荷b后负荷c心肌收缩能力2)心率

48、普通(无自律性):

心室肌、心房肌

心肌细胞的分类

特殊(有自律性):

窦房结、蒲肯野纤维网

49、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图见P118)

0期(去极化过程):

Na+快速内流

1期(快速复极初期):

K+外流

2期(平台期):

Ca+的内流与K+外流同使存在,相互抵消

3期(快速复极末期):

K+继续外流

4期(静息期):

通过钠-钾泵的活动和钠-钙交换作用,降内流的Na+和Ca+排除膜外,将外流的K+转运进入膜内

(蒲肯野纤维网动作电位除4期可自动除极外,其余与心室肌相同)

自动除极是自律细胞生物电活动共同特点

50、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图见P119)(4期自动除极最快)

0期:

Ca+内流

3期:

K+外流

4期:

递减性K+外流

递增性Ca+内流

If电流

51、心肌细胞按照0期去极化速度分类

慢反应细胞:

蒲肯野细胞、心室肌细胞、心房肌细胞

快反应细胞:

窦房结细胞

52、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兴奋性

1)决定和影响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因素

a静息电位水平b阈电位水平c离子通道的性状

2)心肌细胞兴奋期的周期变化

a)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

去极化相到复极化相的-55mV的时期

局部不应期:

-55mV到复极化相的-60Mv

b)相对不应期:

-60mV继续复极化至-80mV

c)超常期:

-80mV恢复至-90mV

3)期前收缩:

心肌在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正常窦性冲动传来之前受到额外刺激时,便可

产生一次额外的收缩。

又称早搏。

4)代偿间歇:

一次期前收缩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

(但并不是都会出现)

自律性

1)窦房结是心脏正常的起搏点,其他自律性较低的心肌细胞叫做潜在起搏点。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称为窦性节律

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叫做异位节律

2)决定和影响心肌细胞自律性的因素

A最大复极电位水平b阈电位水平c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

传导性

1)房室延搁:

房室交界区兴奋传到缓慢,兴奋在这里延搁一会才向心室传播

生理意义:

保证心房收缩后,心室才能收缩,增强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和射血量

收缩性

1)“全”或“无”式收缩2)不发生完全性强直收缩3)依赖细胞外液的钙离子

53、血管分类

a弹性储器血管b分配血管c阻力血管d交换血管e容量血管f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g短路血管

54、动脉血压:

血流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动脉血压形成原因?

1)前提条件:

循环系统的平均充盈压

2)主要因素:

心室射血、外周阻力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a每搏输出量b心率c外周阻力d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e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

55、中央静脉压:

右心房与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正常值:

0.4-1.2kPa(4-12cmH2O)

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的静脉压正常值:

0.5-1.4kPa(5-14cmH2O)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a心脏泵血功能b循环系统的平均充盈压c体位d骨骼肌的挤压作用e呼吸运动

 

56、右心衰竭:

回心血量大大减少颈外静脉怒张肝充血肿大下肢水肿

左心衰竭:

左心房和肺静脉压升高端坐呼吸粉红的泡沫样痰

第六章

迂回通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营养通路)

57微循环直接通路保证静脉回心血量骨骼肌组织中较多见

动—静脉短路与散热和体温调节功能有关

58、有效过滤压:

EFP=(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促进组织液生成抑制组织液生成

EFP>0组织液生成=0相等<0回流

59、影响组织液生成因素

1)毛细血管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

3)淋巴回流4)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60、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1)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a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递质是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b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

(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心房肌心室肌收缩

2)血管的神经支配

a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节后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去甲肾上腺素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但α肾上腺素结合能力更强

b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作用于M型胆碱能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

61、人体几乎所有的血管都能感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多数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单一支配

62、不同部位的血管中缩血管神经纤维分布密度不同

皮肤血管>骨骼肌和内脏血管>冠状血管脑血管

63、一般认为延髓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最基本中枢

心脏

延髓心血管中枢的神经元是指位于延髓内心迷走神经元心交感神经元交感缩血管神经元

血管

64、心血管反射:

意义1.通过负反馈调节快速使BP保持相对稳定

2.维持心脑正常血流量

65、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临床上可作为强心药

来自肾上腺髓质分泌

2)去甲肾上腺素使动脉血压升高

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4)血管升压素(VP)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合成是已知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5)抗利尿激素(ADH)

第七章

66、呼吸:

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外呼吸

67、呼吸的3个环节血液的气体运输

内呼吸或组织呼吸

68、肺泡表面张力方向向中心倾向于使肺泡缩小形成回缩压力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II型细胞合成释放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

生理意义:

1)减小吸气阻力2)维持肺泡大小稳定3)防止肺水肿

69、肺通气直接动力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

吸气初<大气压呼气初>大气压

吸气末=大气压呼气末=大气压

70、平静时呼吸频率12~18次/分

71、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

胸膜腔内压生理意义?

1)有利于肺的扩张

2)降低心房腔静脉及胸导管内的压力使之扩张而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72、潮气量:

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呼出的气体量

肺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潮气量*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用力肺活量(时间肺活量):

一次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73、影响肺换气因素1)气体分压差2)气体扩散系数3)呼吸膜厚度4)呼吸膜面积

5)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比)

VA/Q最适宜值为0.84

74、组织换气

如果血流量不变代谢增强组织液中PO2↓PCO2↑

增大不变PO2↑PCO2↓

75、血液运输CO2、O2的形式有两种1)物理溶解(少)2)化学结合(主)

76、O2与血红蛋白结合特征1)可逆结合反应快无需酶催化2)氧合反应

3)一分子Hb可结合四分子O2

77、Hb氧容量Hb所能结合最大O2量

Hb氧含量Hb实际结合O2量

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比值

78、

上段PCO260-100mmHgPCO2不低于60mmHg血液就可携带足

够O2不至于发生低氧血症

氧解离曲线为S形中段PCO240-60mmHg保证机体安静状态下组织代谢所需氧量

下段PCO215-40mmHg血液中O2储备满足组织活动增强时所

需氧量

79、影响氧解离曲线因素1)PH和PCO2(波尔效应)2)温度

3)2,3—二磷酸甘油酸4)Hb自身性质

80、二氧化碳的运输碳酸氢盐(主)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81、延髓是最基本的生命中枢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82、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机械感受性呼吸反射

防御性反射(咳嗽喷嚏反射)

1)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动脉血液组织液脑脊液中O2CO2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a.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适宜刺激动脉血液中PO2降低PCO2H+升高

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有适应性延迟性)

适宜刺激脑脊液或局部脑组织细胞外液H+

b.CO2H+和低氧呼吸运动的调节

P(CO2)呼吸加深加快

P(H+)呼吸加深加快

P(O2)呼吸加深加快

CO2是调节呼吸运动的最重要生理化学因素

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必要但超过一定限度则有抑制和麻醉效应

低氧对呼吸运动的刺激作用是完全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低氧对呼吸中枢有直接抑制作用

2)机械感受性呼吸反射

肺牵张/黑—伯反射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可分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吸收:

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83、Q:

动物实验过程中人为增大解剖无效腔呼吸如何变化

A:

呼吸加深加快中枢抑制

呼吸加深加快

PO2兴奋>抑制

解剖无效腔↑肺泡通气量↓外周兴奋

中枢兴奋

PCO2兴奋

外周兴奋

第八章

84、消化道平滑肌一般特性1)舒缩迟缓2)紧张性3)节律性4)伸展性

5)对电刺激较不敏感对牵张温度化学刺激敏感

85、消化道平滑肌电生理特性静息膜电位

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

动作电位(Ca+内流)

内在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参与消化道运动控制)

粘膜下神经丛(调节腺细胞分泌)

86、肠胃神经支配外来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对胃肠道运动和腺体分泌通常起抑制作用)

副交感神经(引起胃肠运动加强括约肌舒张腺细胞分泌

增加)

87、胃液成分:

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碳酸氢盐、内因子

纯净的胃液是无色酸性液体

88、贲门腺分泌碱性粘液

泌酸腺壁细胞分泌HCl内因子

外分泌细胞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黏液颈细胞分泌粘液

幽门腺分泌碱性粘液

内分泌细胞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89、盐酸作用

1)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2)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环境

3)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4)盐酸所营造的酸性环境有助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90、泌酸所需的H+来自壁细胞质内的水Cl-来自血液

91、刺激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1)乙酰胆碱胆碱能M3型受体阿托品阻断

2)组胺II型受体(H2受体)甲氰咪胍阻断

3)促胃液素

92、胃排空和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盐酸十二指肠的脂肪高张溶液

93、胃的运动容受性舒张

紧张性收缩

蠕动

94、胃的排空: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直接动力:

胃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原动力:

胃的运动

95、小肠是最主要的消化吸收部位

96、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胰液中含有胰细胞胰细胞中含有各种胰酶小导管壁细胞中含有H2OHCO3-

胰液中的消化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激活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可激活糜蛋白酶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一同作用于蛋白质可消化蛋白质为小分子多肽氨基酸

97、胰液分泌的调节:

1神经)迷走神经主要作用于胰腺的腺泡细胞因此其特点为

水分和碳酸氢盐含量很少酶的含量却很丰富

2体液)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因素(由强至弱)

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

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使其分泌的大量水分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低

引起胆囊收缩素释放的因素(由强至弱)

蛋白质分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

98、胆汁呈金黄或墨绿色

成分:

胆盐、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黏蛋白、无消化酶

99、胆汁的作用

1)胆汁中胆盐胆固醇卵磷脂等都可以作为乳化剂降低脂肪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

2)胆盐与脂肪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使脂肪消化吸收

3)对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100、胰液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部分)

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

蛋白质和脂肪盐酸

的消化产物

101、神经因素迷走神经

体液因素胃泌素

胆汁的分泌排出调节促胰液素

胆囊收缩素

胆盐

102、小肠的运动形式:

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蠕动冲:

小肠的一种进行速度快传播较远的蠕动

103、Q:

为什么小肠是最重要的消化吸收部位?

A:

1)巨大的吸收面积2)停留时间长3)食物在小肠内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4)小肠周围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丰富

第九章

104、碳水化合物是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105、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清晨清醒卧床未作肌肉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