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公岩论脉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5704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许公岩论脉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许公岩论脉诊.docx

《许公岩论脉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许公岩论脉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许公岩论脉诊.docx

许公岩论脉诊

【】许公岩论脉诊

许公岩论脉

一、论脉诊

  脉诊是中医诊察疾病内在病理变化的方法之一。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而任何事物的现象,又必定是它的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脉诊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在人身体的动脉能够诊察出搏动的地方进行接触的。

  

(一)脉象的生理

脉象就是脉搏跳动的形象,是每一心动周期血流从心脏进入动脉造成的压力波,使动脉扩张和回复而产生的搏动。

脉象则又是脉搏速度造成的速率,跳动规律的节律应指感应力量的强度,显示深浅的位置和大小粗细的形态等组成,与心排血量,心瓣膜功能,血压高低,血管内的血液充盈度,以及末梢血管壁的紧张度等有关。

这些虽只是由心与血管方面的变化所支配,实际则受脏腑功能病理改变的影响。

通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显示出脉搏形象的变化,从而把疾病的变化和脉搏的变化有机地联系起来,也才能从中找出辨认病理的迹象,找到论治疾病的理法方药依据。

中医脉诊也就是在逐步探索,逐步实践,逐步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二)脉象的种类

脉搏搏动的多种形象,既是心与血管受机体病理影响所形成的变异,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表现,由于疾病的种类繁多,故临床所见的脉象亦表现多端。

前人有24脉、27脉、28脉及危绝脉共40余种之多。

尽管如此,仍未能将临床脉象种类纪录完全。

这是前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生活条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在不同疾病上所反映的认识差异。

因此,我们必须从发展中看问题,认识其复杂多样是其客观具体条件所规定的。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化,新的事物对人体的刺激和机体的反应也有一定的更易,因此,脉象的显示更是不能仍囿于旧的范围。

所以说脉象的种类也就越来越多,将来或可能更多,以至于不可胜数。

那末我们将如何去掌握呢?

这就需要给它以由博返约的认识了。

既知脉象之成仅属于心与血管的运血动作所搏动出来的形象,依脉诊病也仅是四诊的一种方法,只要弄清它是机体病变影响心脏与血管方面的异常,根据变异进而内测病理脉诊的意图即属达到目的。

但是有些人认为脉象的种类过于繁多,实际应用不过浮、沉、迟、数的变化,无疑地就承认疾病上限于表里寒热四种了。

这显然又过于简单。

还有人又加上滑涩两象,共成六种,实际诊病亦难付应用,所以他们不得不将这六种亦繁化起来。

在浮脉中以浮而极有力之革脉,浮而柔细之濡脉,浮沉均有力之实脉,浮而中空之芤脉皆为浮脉;沉而着骨之伏脉,沉而有力之牢脉,沉而无力之弱脉,皆为沉脉;怠缓不前之缓脉,缓而时止之结脉,动而中止,因而变动之代脉,皆为迟脉;数而不齐之散脉,厥厥动摇之动脉,数时一止之促脉,数而无伦之疾脉,皆为数脉;按如琴弦之弦脉,弦如转索之紧脉,皆为弦脉;如循长串之长脉,来盛去衰之洪脉,皆为滑脉;如是之形,应指而回之短脉,细软欲绝之微脉,如微有力之细脉,皆为涩脉。

姑勿论其这样分法已有不少错误,只就其意欲简化,仍是将28种强置于六纲之中,即知其牵强附会,悬想臆断,并非真知。

应该明确,今天我们看待脉诊,不但要发扬它的用途,而且要掌握它的科学性,因此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它的形象上,认识它在心与血管受机体病理变化而异常的原理,是特别重要的环节。

所以脉搏变化后的异常形象,脉象实际是心与血管的功能和器质性变异的结果,而器质性则又以心脏本身为明显。

当然这是由于心脏对血液运行所担负的责任较多,就要有复杂构造的设施(心房、心室、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如果受内外病理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这些设施某一处或多处的改变。

加上心脏本身的肥大或心肌内膜的变化,对脉象的呈现就形成了变异,而血管的责任则只是帮助血液运行,所以构造简单。

但是硬化和栓塞也是有的。

明乎此,在讨论脉象种类时候,就必须以这种思想做主导,才是正确的。

其次是寸关尺三部的配属问题,由于它是中医诊断技术方面的独特成就,是从实践中长期体验总结出来的方法,不但能准确地说明疾病对内在脏腑生理改变的情况,而且还可以揭示出来,形成病理改变的程度。

应该知道疾病的机体在脏腑由于一时性病理情况的反应,而脉象则是心与血管受脏腑病理影响显示出来的变化。

当然仅以直接的脉象和脏腑关系方面作说明,在目前我们的知识范围尚难达到,可以完全相信,这样复杂的现象是通过一定的病理途径显示出来的。

例如:

心悸患者,左寸动数明显;久嗽则右寸细数;肝气不舒,左关沉滞;食欲欠佳,右关缓怠;腰腿疼痛,尺部见弦。

事实证明,寸口脉象呈现六部单一时极少,这就说明在病理影响下应该是矛盾重重的现象。

依脉诊病,也正是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做好辨证论治的过程。

应知依脉诊病,乃四诊中的重要环节,证实望、闻、问三诊之是否,就必须验证于脉诊,而且寸关尺分主人体上中下三部的病苦,也有一定的核实价值,如何探测它的机理,这又是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急需解决的课题。

以下拟先将常见的几种脉象和临床实践中新观察到的脉象分析如下:

1.浮脉:

浮脉就是切脉时用指轻按即明显地感觉脉搏的跳动,不需用力重按,仿佛脉搏就象浮在上面一样。

因此,前人就名之曰浮脉。

乃血管扩张,其弹性阻力反而降低,但心脏之排血量增加。

每见于外感风寒束表时,机体加力拒邪,使浅层动脉充血的抵御,故血管比平时之弹性阻力降低,正说明风寒束表形势。

这是浮脉的原理,也是风寒束表的一般作用于人体的规律。

如寒的性质较强,束表的力量则大,而心脏排血力量亦必相应再加,血液充盈度即增,由于血管的弹性阻力为邪所抑制,不能适应来自心脏之过盛冲力,脉象即呈浮紧状态;若脉见浮滑则属于心脏排血量较小,血管之弹性阻力如常,乃风寒之邪轻微,或仅为风邪;如脉呈浮数则为风与热合,在风寒束表之后机体聚力加热以抵邪,虽血管扩张,只以内有潜伏之势,两热相加,非惟浅层动脉之血液充盈,而且心脏受此过热之刺激,搏动加快,其排血量也大大增加,因此血管弹性阻力相应就有所升高;另有浮迟之脉,前人认为表热里寒,实际则是心气衰微动力不足,脉管松软,已失其弹性之阻力,心脏就努力兴奋之象,此时之表热乃虚性兴奋,里寒则非实有之寒邪,为体温之不足,生理之动力低减之故。

所以此时脉浮不能与真正的表实脉象同论。

应该知道,脉象呈浮,其一般原理在机体有力驱邪之情况下,它是心与血管配合抗邪的表现,如若正气已衰,脉浮即属心脏虚性兴奋之暂象,这样虚实判然。

盖依脉辨证,必须紧紧与望闻问三诊相结合。

虽脉呈浮象,也仅是心与血管受内在病理之影响,至于所能引起变化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的,从复杂的病理中,用四诊参合才是合理的运用脉诊的方法,这一点是应该强调的。

  2.沉脉:

沉脉就是切脉时,重按沉取方有,乃周围血管收缩、心脏排血量减少、血压降低。

一般脉象见沉,多属病邪在里,亦机体心脏力弱,不足以驱邪,致使病邪得以蛰存于内,或暴邪中人、乘虚入里,机体努力斗争的情势。

若心力之衰系一时由于误治之伤,因而脉象见沉,不久心力渐苏,排血量立即充实,则脉呈沉而兼滑脉即渐起;有时因内蓄痰饮有形之湿邪,由于积湿病理而影响到血行欠利,日久致血管壁之神经纤维拘急使其弹性阻力增加,此等久病情势心脏之排血量自难充足,但是机体欲改善局面,相应则血压增高,脉即见沉弦。

总之,脉象见沉,无论属虚属实,悉为心力不足,前人谓沉为病位在里,实是经验之说。

3.迟脉:

迟脉是脉搏跳动迟慢;每分钟不足60次。

即一息少于四至者。

乃心与血管之运血动作迟缓之故。

在有些病理影响下,脑和脊髓之神经失常,迷走神经受刺激而兴奋,致神经中枢受病,血行失于正常调节,脉即见迟。

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认为,迟脉乃寒邪为病,或衰败虚亏之证,属机体之动力不足,不但气血运行缓慢,而且精神体力以及脏腑活动俱皆明显失常。

究竟何以引起脉象迟缓的原因,实为心脏神经传导系统失常之故。

但其根本原因还是机体之热能衰弱,难以应付抗争局面。

具体到每一疾病,则又有邪正虚实轻重的差异,例如迟而兼滑是心动迟缓,血管之张缩动作如故,为一时或局部受寒邪阻及血运,因而影响脑脊髓神经反应欠灵,邪去血运自复;迟而兼缓则又属邪势轻微,正未大伤,故此等脉象实际就是怠惰之象,病后乍复之际多见之,不能视为病脉;迟兼浮弱,心力既衰,气血又复双竭,心动弛缓,血管松软,弹性阻力低,心脏排血量减少,一派动能低降情况,乃机体无能为力之势,属于久病衰败,又非寒邪为病者。

总之,脉迟虽属心动弛缓,又惟病之新久寒邪盛衰易见矣!

心力强弱之标尺,强者迟中兼紧兼滑,结合望闻问三诊,予以祛邪之治,心力自复;弱者迟兼浮兼弱,乃气血频于竭绝,必争予大力强心,虽亦有邪亦应扶正以敌之。

所以依脉辨证实为首要。

4.数脉:

数脉亦以至数言,与迟脉相反,一息六至,每分钟在90次以上,乃心跳过速,脉搏之加快。

为心肌与交感神经受热毒之病邪刺激而异常兴奋,相反使迷走神经麻痹,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但有时由于心肌力量减弱,心搏代偿性增加,以维持血液输出量,所以就不能一律以数为热看待。

那末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它呢?

应知无论是迷走神经麻痹,或是心搏代偿性增加,都是机体主动改善病理的措施。

但是前者属于热邪致病,乃机体运用聚力加热之自卫功能而心动加速,后者则为心力之不足,机体促使心搏代偿以期改善心肌之动力,病情不同,虚实有分。

如果仅以脉言脉,不结合望闻问三诊,即不得谓之全面,就不能辨认出疾病的实质。

如临床见滑数之脉,乃心动亢进,排血量充实,此时心搏与体温相应上升,为热邪与增加之热力相结合所形成之高热情势,给临床以邪实的征兆,必须据以求邪的本质。

如果执定脉数为热而予以退热,势必削弱正气,邪必益形嚣张。

若数而微弱,脉搏虽快而应指无力,乃心力不足,血流减少,为动脉神经之虚性兴奋,多属慢性久延疾患,机体气血俱虚,无能改善,犹强力挣扎以为补充,时有脱竭之危,故亦不能以数为热。

总之脉数是心动过速,动则热加,乃一般机理。

但在整个病理上,热加仅是暂时现象,依正邪斗争为论,在辨证论治时应视热之高低进退,作为施治的目标。

如系邪实为病,更须辨明邪之实质,邪除正复,所谓脉静身凉,热已自去。

5.滑脉:

滑脉即脉动滑利无阻滞或不涩,前人喻为如珠之圆,形容如珠之流动之滑利。

乃血管柔软,弹性阻力如常,心脏排血量充盈,脉波流畅。

若滑中带缓,为无病之象,如滑而有力,则属病脉。

脉管纤维厚具弹力有伸缩性,血在脉管中流动,其力必微大于脉管之容量,盖不如此则血液即不能从心脏直达于毛细血管,因此滑脉之形成无疑是心脏加强其排血之力借以驱其内在之病邪,由于血管之弹性阻力如常,故脉呈滑利。

前人有滑主湿、主饮、主痰之说,虽邪质有异,总属脉络有阻,影响血行,而机体有力能促使心脏排血量增加所作的驱邪措施。

如滑中带缓,在妇女月经初闭,不能即属病证,乃胚胎已结,心脏之负担增加,故脉亦见滑,较之邪滞有形之病理有近似之处,只不过有轻重之分。

6.弦脉:

弦脉指触强硬有力,前人喻为如按琴弦。

与滑脉之软、活、柔、滑恰反,乃心脏排血量充实、血压增高,脉管纤维神经拘急,致使其弹性阻力亦相应增强。

关键在于脉管壁之收缩神经兴奋,血流不得爽畅,机体令血压升高,心搏排血量加强,冀能冲破障碍,岂知冲力愈加,脉管神经之拘急度愈强,遂成此如按琴弦之强硬感。

病属气机不通,故有弦主痛、主饮、主痰、主寒之说,然均是不通,气机阻滞所形成。

7.涩脉:

涩脉搏动不滑利,来去艰涩,细小而短,叁伍不调,乃心脏之搏动缓慢乏力,排血量减少,脉管失养而缩细,血流艰涩,属久病气血衰少,或暴吐下利后气血无能自复所致。

但与一时之危机失畅暂见之忽快忽慢形象,寻即调畅者,有重轻之异。

为机体虚损虽欲促使心搏加快,奈气血俱已不足,遂见此涩滞形象。

8.间歇脉:

间歇脉即前人所谓之结代脉,脉搏动中时有歇止,不能依次推送血液前进,故其人必自觉心悸亢进。

实因血液衰少,难以充盈,脉管、心房虽大起大落,其代偿性心搏兴奋终难有济。

可能由于窦房结因病理关系,其自动性受神经影响而引起窦性心律过速或过缓,至于心脏之期前收缩、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律不齐等情况也就陆续呈现。

此乃心脏器质性病变,无力为动,而又拼力强动之恶性循环局面。

宜先制其躁动,而大力补益其心之气阴,使心的气阴有复,方能转危为安。

9.滞脉:

滞脉是新发现的一种脉象,也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

在触按时,轻取无所见,中取方有,似滑非滑,似弦非弦之感觉,却应指有力。

六部一致,两关显,多见于气郁患者,胸脘闷楚,心情抑郁,烦懑不饥,依形证论乃肝郁气滞所致,为郁证的典型脉象。

可是前人著录多直书弦滑,虽肝郁甚时,弦滑有时也见,而形证上必以脘胁疼痛明显。

若仅烦懑闷楚,无疑就是郁结不甚,故脉象亦只见此弦滑不甚之滞形。

本来肝气不舒,气血之运行难畅,气血不畅首先表现于心与脉管之血运动作滞结。

然阻滞久必影响神经紊乱失常,故心搏加速,脉管之纤维收缩亦均相应呈现。

今病方初起,仅先见此气血不畅迹象,若即时予以疏调,脉象立可缓和。

实践验证,肯定滞脉为肝气初郁还是符合见微知著的原则,这对于贯彻“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有重要意义。

10.模糊脉:

模糊脉是诊脉时指下初无所触、久按重取方见,似动非动之脉搏,然又模糊不清,似有若无。

其人则头晕胀昏,并有明显之心跳、气短、神情恍惚,甚或胸憋心疼,倦怠多寐。

每见于高血压患者之晚期,这是心脏功能及器质改变的反映。

此时全身动脉有明显硬化的改变,因之血管壁增厚,弹性阻力低降就十分明显,所以脉象之模糊不清就是心与血管运血无能形成的,同时也与久服降压药物过度抑制有关。

许公岩论舌诊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重要环节之一。

从舌的外在形象上作为诊病认证的依据,并能准确地指明疾病变化的程度和脏腑病理之所在。

这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地实践和验证的总结。

许氏通过继续探讨和认识对于人与自然在适应及矛盾方面表现出的生理正常形象,更重要的是人在患病之后,舌的形态,色质和舌苔一系列病理的异常与变化有了新的补充。

早就肯定舌是心脏开窍外现的地方。

《灵枢·经脉篇》说: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知五味矣。

”知五味是通过神经保护机体防止中毒和资取有益饮食营养的具体措施。

《素问·五脏生成篇》又说:

“心之合,脉也,其荣舌也。

”从心脏的血脉运行功能看待舌色与舌质方面在疾病后的变异。

唐容川总结了前人这些实践理论,就肯定出“舌为心之苗,而居口中,脏腑之气支配于口者多着于舌”的舌诊,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性,目前仍是中医诊病不可缺少的望诊技术。

即近代西方医学也认为舌体的血管神经分布极广,血液的供应尤为充足。

有人说:

“舌是反映生物体内机能是否发生故障的最好标志。

”舌诊作为反映整个身体状态的舌象变化,无论中医西医均有依赖它作为诊断内病外现的手段,不过中医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更为丰富。

  

(一)舌的形态

 

舌体是由一块肌肉所组成,肌肉乃脾之所主,望其形态,可知脾脏之情况。

中医认为舌体变化,也与全身肌肉变化是一致的。

故望舌形不但能测知肌肉方面的病理,而且据此并与临床其它见证,结合闻、问、切三诊,进行辨证,就能全面地得出精详的病机病理。

 

具体望舌的操作方法,则归纳到它的形色和舌苔几个方面。

在舌面上某些局部的病变异常,又能明确指示出属于个别脏器和气血虚实的情况。

现详细分析于下。

 

1.舌形

 

胀大:

属脾被湿困。

胀大而红,为脾积湿热;胀大色暗,为脾郁湿久;胀大而淡,为脾虚湿聚。

松皱:

为胀大不实而空松,舌面上有皱折样之直条隆起,属脾脏之气阴并亏,为久病将复之象。

如吐泄急作,则为脱水之征。

 

瘦小:

属脾脏之气阴大衰,非体质素亏,即久病缠绵;瘦小而红,为心脾津血并虚;瘦小而淡,为脾肾心三脏亏损。

 

僵硬:

乃舌体之动作失灵。

主要影响语言及咀嚼动作,属脉络瘀阻。

如患温病之高热灼津所致之神识昏迷者,则舌质绛红而僵;若属脑血管栓塞形成之中风不语,必色质如常。

 

颤动:

舌体伸缩颤动不稳,多属正气虚弱,虽有时毒热内蕴之实热证亦见此象,示为正不敌邪之势。

如舌淡而颤者属气虚;嫩红而颤者乃酒伤;鲜红而颤者,为肝风内动。

 

歪斜:

伸舌时偏斜不正,如非舌下神经受压或伤损者,多属全身病患所引起之舌肌一侧麻痹所致。

常与中风偏枯后口眼歪斜同见。

 

吐弄:

舌体频频伸缩不稳。

属心脾热盛者,舌质多为绛红或暗红;若小儿无病而吐弄者,则系大脑发育不全。

 

卷缩:

舌卷缩难伸,乃气血大损,筋脉失养所致。

多见于急证脱水之后;或久病肝肾双绝之际,乃为危候。

 

重舌:

舌下突然生出一个肿物,殷红疼痛,乃下颌下腺发炎所致,多属心脾积热,小儿尤为常见。

 

白星点:

舌面生出白点,小如米粒,状若珍珠之晶莹,与舌苔之芒刺不同。

属蕈状乳头因病理之情况而肥大,亦称水泡舌,为久病大虚之象;如散见于舌之近根部,则又为温热病之危候。

 

红星点:

乃蕈状乳头增生充血之象,密集于舌尖及前中部,同时伴随舌质绛红,属温毒极盛,津血被耗情势,亦称草莓舌。

 

紫星点:

多属血热病后,舌尖部残存之瘀血点,如不兼任何形证,日久自然消失。

 

裂纹:

分直裂与横裂两种,俱属津血亏虚,部分之粘膜萎缩所致。

如系横形散乱而浅,为脾之气阴不足;其深而直裂者,则为心阴亏损,是舌面之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融合萎缩和断裂所形成之裂。

 

剥脱:

又名地图舌,乃胃中湿热,食积久阻不去,津液难于布润,部分之舌面乳头萎缩之势。

 

脑回舌:

舌面呈红沟纹,舌体柔软增厚,多属先天形成;或为梅毒所致。

若由深裂渐成者,仍是心阴之亏。

 

镜面舌:

舌面光滑如镜,或无苔而不光,均是乳头萎缩所形成,乃津液涸竭,舌粘膜有失濡养之象,多属久病迁延。

若舌质红绛,更说明津亏火浮情况;如延久再损及气分,舌质即现淡白,尤属危候;至于部分呈光,或前或后,或尖或根,或边或中均为一脏之津偏亏,仍疾病发展过程中之暂象,不必为虑。

 

2.舌质:

它包括神(“生气”)色两方面。

 

(1)舌神:

主要分荣(神气内含,生机旺盛)、枯(枯暗乏神,精血涸竭)、润、燥四象。

 

荣:

舌是肌肉的外现,无病时必须荣活有华色,舌面鲜明清爽,神充内。

乃气血充沛,生机

旺盛之象,即病亦属轻微。

 

枯:

枯暗乏神,与荣活相反,是津血涸竭情况,肌肉失养生机见败,乃危恶之候,病虽未笃,

亦应防变。

 

润:

舌面润泽,为津血丰满内含,亦非湿润如水之外露。

久病将复则先见之。

 

燥:

舌面干燥,并非苔如芒刺,乃苍(枯之轻渐)燥乏润,是舌为津血竭,气阴久亏,流畅已

失,亦属危候。

 

(2)舌色:

它是由于舌之粘膜下层及肌层中之丰富血管,血色透过白色半透明之舌粘膜面

所呈现出来的,无病时血色正常,色为淡红润泽;如血的成分或浓度有所改变,以及舌粘膜上皮

有增生肥厚或萎缩而变薄时,舌色改变,为有病之征。

 

红舌:

色较正常之舌略红,乃粘膜上皮浅层部分有炎证,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所致;如舌

体正常为血中有热,每属实邪;若体瘦瘪,乃舌体组织中之津液伤损则粘膜萎缩,属津亏热浮。

 

绛舌:

色呈殷红,亦系红舌之机理,但病多属实邪,为温毒侵入血分之象。

多为热病之重者。

 

紫舌:

是红中带青,色深而暗,乃上腔静脉或门静脉瘀血,静脉血流凝阻,回流不畅,为缺氧之象,每导致静脉血未作氧化,又回流所致。

血色素成分增高,温热病见之则属热毒攻心之实证,如慢性病之心血管疾患,或肝病晚期,舌紫则属虚证。

但实证之紫兼红而色深;虚证之色常暗紫而不兼红。

 

蓝舌:

蓝是青之深重,亦静脉回流不畅,属久病趋败情势,或是急性食物中毒造成之心力衰竭等危候。

 

暗舌:

较正常之舌色略暗,虽不如紫蓝色之深,亦为舌上之毛细血管回流障碍之故,乃病久气伤,无力流畅血行,主内伤病延久气虚之象。

 

嫩红舌:

浅红略带紫色,乃玫瑰色之浅者,接近暗红机制,许氏通过临床大量观察,确为素嗜饮酒所致,酒能伤肝,肝伤门脉瘀阻失畅,故舌呈嫩红。

 

 淡白色:

淡白无华,为气血亏损所形成,故血难华色,但病情有轻重,气血之亏耗亦有差别,若舌体如常有舌苔者,病轻;舌瘦无苔而枯萎者则属重笃之危候。

 

瘀斑舌:

正常舌色,在舌面或两侧呈有紫斑之点或条块状者名为瘀斑。

乃部分色素沉着,为全身瘀血疾病之外现。

 

3.舌苔:

舌苔是舌面上出现的垢腻物质,犹雨后屋瓦上所生之青苔,因以得名。

实际则是舌面上之丝状乳头因病理所引起变异,造成增生或变形的结果。

舌是一个味觉器官,然又不单独负责味觉,其主要功能则在牙齿咀嚼食物时也起到搅拌和帮助咽下作用,因此它的结构就需要舌面粘膜不能光滑,而生出乳头,这样才能带动食物不停地搅拌;故此类乳头既纤小如系,且向后倾斜,以利于顺利下咽;如果乳头过粗或过大,则食物反而被其涩住,下咽就困难了;又由于丝状乳头所负的责任仅这些,不必辨别味觉,所以每个乳头中间,也就是一般的感觉神经,正是这样构造在丝状乳头上皮之不断生长,细菌及食物碎屑残渣就容易积留,虽经舌之自洁作用,包括咀嚼、谈话、唾液分泌等动作,能使其有所脱落,但是总有一部分留存于舌面,这就是正常时之极薄白苔。

人体有时以疾病关系,对舌的粘膜以不能正常营养,造成血液的充聚或缺少,津液的充斥或枯竭等等致使乳头坚竖或萎缩则苔的改变就立刻形成,虽说正常舌象是淡红湿润,罩极薄白苔,可是在细微的察视下,往往也能认识出病变的迹象,从而得出防病和认病的根据。

 

(1)白苔:

除薄白苔为无病常态外,其白厚者主要是丝状乳头的角质突起,增多致密所致。

其乳头间隙则积留较多之苔垢,故不能见到舌面,又以其病变不同,而分为白腻、积粉、腐渣三种:

 

白腻苔:

苔白湿有腻象,如浆糊状,无论厚薄,被于舌面,不易见到舌质,乃积湿之象,或属脾胃力弱,水湿不化;或为湿久成痰,蕴积不去;有时外感风寒苔亦色白,乃寒邪伤及胃阳、消化紊乱亦可见此苔。

 

积粉苔:

苔亦白厚,而有水湿之间隙,乃脾胃寒湿之极,为气不化水之象。

 

腐渣苔:

苔虽白厚,浮于舌面,似积粉,如颗粒,而无水湿,属胃中食湿积滞,为邪气所蒸腾,拭之即去。

故此种白苔,舌质多偏红,乃邪虽盛,正气亦强之势。

 

(2)黄苔:

亦与白苔之成因有相似之处,同属丝状乳头增生而致密所致,其异点则为舌面粘膜上皮表层有弥漫性过度角化,乳头上角质突起增粗肥大,在上皮角化层内,可有炎性细胞之浸润,上皮下之结缔组织内有圆形细胞浸润及血管扩张。

故苔之变黄显系有炎性病理之蒸熏所致。

况舌苔呈黄多半伴有脾胃积湿蕴热,紊乱及消化的病理,肠胃向上熏蒸,则舌上之苔变黄亦所必见。

尤以发热病和湿温病的热盛,黄苔更为易成。

因此苔之成黄为热邪所蒸无疑。

由于湿热之邪在不同疾病之中,有轻有重,则又可分为薄黄而湿,薄黄而干,黄厚而湿,黄厚而干,黄厚而腻五种:

 

薄黄而湿:

属胃湿蕴阻,积久化热之象。

一般舌质不变,乃邪轻,胃尚无伤,或为风邪入里化热,与胃湿搏结而成。

 

薄黄而干:

为热胜于湿,渐伤胃津之象。

 

黄厚而湿:

黄厚苔上罩有水渍之湿,为脾胃久蕴湿积,已形化热。

 

黄厚而干:

热盛津伤,必属病久恶化,若继续发展则乳头之角化,必越变越硬而竖起,成为芒刺。

  

 

黄厚而腻:

为积湿蕴热,湿热并盛,且久延不已之象,故厚腻埋没舌面。

乃湿痰壅阻有形,虽有化热趋势,终热不敌湿,是以热与湿同等。

总属湿热蕴聚于脾胃之象。

 

(3)褐苔:

较黄苔深而带黑,常与吸烟和食物染色相混淆,然真正褐苔多为黄苔老化而来。

黄腻厚苔继续发展,就必渐渐变为褐腻;黄厚干苔发展则变为干褐;由于厚苔,舌中心尤厚,因此褐色多先见于中心部。

 

(4)黑苔:

苔黑为肾脏受病,若高热蒸耗,热发过久,津液枯涸,非惟舌苔变黑,而且口咽干

燥,神昏谵语,焦躁甚时即如芒刺,近代称之为黑毛苔,必是久病发展,由黄变褐,变灰再变黑,

其病理同属丝状乳头增长所致。

机体因有长期高热,其炎性病理作用于舌者,亦必较黄苔或褐苔为甚,而乳头之角化程度,更必突出。

故干黑苔转成芒刺之机会多。

因此这种黑苔形成,无疑是炎性病灶所引起。

许氏从实践中认识到,高热伤津,终必涸及肾中阴津,因而有高热灼津,肾色外现的说法,其理则仍与炎性发展津液涸竭,舌粘膜失其润泽所致之增生角化是一致的。

至于病未发热,舌质如常,舌苔突然黑腻如漆,治之即去,属于寒湿困阻肾阳,与近代认为是霉菌所形成者相吻合,尚有薄黑薄灰的病理亦相同,应知灰为黑之渐,此种苔多不与重证并见,有时竟无症状,这一点是许氏临床经验之谈。

  

(二)舌的分部

 

根据以上许氏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