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783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docx

学位论文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

湖南省永州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

目录

摘要1

1绪言2

1.3文献综述2

1.3.1国外研究成果3

1.3.2国内研究成果4

1.4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5

1.4.1研究内容6

1.4.2研究方法6

1.4.3本文的研究思路6

2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内涵及相关理论7

2.1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相关概念及必要性7

2.1.1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相关概念7

2.1.2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7

2.2外部性理论7

2.2.1原理解释

2.3公共财政理论

2.3.1内涵阐述

2.3.2与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系

2.4农业弱质性理论

2.4.1理论说明

3扶持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政策现状阐析15

3.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15

3.2财税扶持农业政策现状分析16

3.2.1财政扶持农业政策的演变16

3.2.2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17

3.2.3财政扶持产业化企业的管理机制20

4.1永州市冷水滩区农业财政表分析22

4.1.1永州市冷水滩区农业指标22

4.1.2永州市冷水滩区农业财政对企业及合作社扶持数据分析22

4.1.3永州市冷水滩区农业财政扶持产业化的效应及存在问题32

5.1.1完善扶持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政策建议33

5.1.2完善扶持农业产业化对龙头企业制度化和农产业法制化34

6.1研究总结及局限性35

摘要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是国家用以安身立命的基石。

我国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下发关于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要求。

但是,我国的自然环境条件差异较大,科技水平还不够高,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收入仍然不高,农村发展依然比较落后。

而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讲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及借鉴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结合具体的财政政策分析目前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扶持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利用对比分析法对永州市冷水滩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出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效果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完善扶持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政策的对策。

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健全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制度,继续加强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管理力度,完善政府在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中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机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绪言

1.1选题背景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做法,更是带动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扶持,农业综合开发是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形式,主要以财政贴息、投资参股经营和财政补贴等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已经逐渐成为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资金渠道。

从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前,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发展趋势总体缓慢,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品只能够勉强维持较低水平的自给自足,基本满足人口增长的温饱需求。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三农”改革不断深入,逐步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为基础的经营体制,明确在不改变目前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将土地使用权和剩余索取权还给农户,使农户获得了独立成为经营主体的条件,打破了农村经济组织的旧有基础,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我国农业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制度基础。

随着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外市场对于我国的冲击,农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1994年,中央政府对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定,拉开了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序幕,关于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和规定也相继出台。

有关的资金的管理办法和规定也相继出台,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改进,财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效果也日益得到彰显。

2014年下达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政策,经营项目包括一般产业化项目、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试点项目。

政府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扶持,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扶持龙头企业的财税优惠补贴政策,包括所得税减免、增值税减免、价格补贴、公益性补贴、财政补助等已经成为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资金渠道之一。

1.2研究意义

近年来财政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精神,多渠道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照顾力度。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下降不少,但中央仍明确农业农村的投入处于优先保障的地位。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是立足于湖南是个农业大省的基本情况,贯彻落实“四化两型”战略,实现富民强省。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可以能让地方农业得到有效推进,是发展其他经济的增长基础点。

在现有文献中,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对财政支农的扶持方式、资金大小、政策完善等方面。

研究扶持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政策问题,有助于探索适应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措施,为政府政策制定和公共资金优化配置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同时,财政扶持对切实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夯实农业现代化建设基石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方面,对财政支农产业化经营的宏观分析和相关绩效分析和总结,对关于财政支农的政策设计有更加完善和优化的空间。

通过对相关农业数据的整理分析,让财政支农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能在不同地域上有效的区别使用效率而采用不同的资金投资政策。

另一方面,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生产效率相关联的分析模式能为政府则政的决策过程提供更多的参考思路。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财政支农产业化的投入效益提供一个与农业生产效率相关的视角。

实践经验表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有效途径。

效益性是农业产业化项目实施的重要原则。

财政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点,更需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这类项目的管理也更为复杂。

1.3文献综述

1.3.1国外研究成果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在美国一般将农业产业化称作“农业一体化”,1957年戴维斯和戈德伯格首次提到了“农业综合企业”概念,这是农业产业化概念的起源。

1983年美国学者罗纳德·纽特逊将农业一体化概念的内涵和组织形式进行了完整的论述,并将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分为工商企业通过直接经营农场而形成的农工综合企业、工商企业通过与农场签订合同的方式建立的一体化经营组织和农业合作组织与农场建立的一体化合作经营组织三类。

Reardon和Barrett(2000)对农业产业化的定义,主要包括农业加工、流通和农业投入的非农供给的增长,农业食品企业和农业之间组织制度的变化。

农业产业化财政资金投入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都对农业的重要性有很深的认识,而对其投入的项目资金绩效也一直有较多的研究。

Matsuyama和Kiminori(1992)则通过财政支出在不同领域内的比较优势,给出了农业领域内的最优投入规模实证分析结果,并分析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领域同其他领域相比的竞争优势;VinayaSwaroop(1996)采用43个发展中国家近20年的数据研究了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份额内,财政支出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超过一定量后就会产生负面影响;AndrewP.Barnes(2001)批判了传统的公众支持农业发展的观点,揭示了理论与政策之间的分歧;西奥多·舒尔茨在认同对农业投入资金的理念上,提出传统农业必须改造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并指出投入新的生产素的必要性,并建议将人力资本理论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作为产业化经营等相关新要素加入的雏形;戴维·德尔在《800年以前的绩效审计》中提出西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起源于1180年以前;普雷姆詹德在论述构建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时,提出公共支出管理改革的方向是力求稳定、节约、效率和效果。

财政扶农政策。

美国是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财政支农政策主要是通过其农业支持体系来实现的,从《农业调整法》到《1996年联邦农业发展与改革法》再到2002年新颁布的《农业法》,美国在农业法律体系构筑上可谓是先驱。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每隔5年就必须重新评估并提交国会重新审定,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对财政支农的重视程度。

欧盟主要是采用价格支持的手段来作为支农政策工具以保障农民的收入。

日本财政支农主要分两个阶段:

1999年前主要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缩小工农收入差距为目标,通过价格支持、生产补贴和收入补贴来实现。

1999年新《基本法》颁布后,财政支农政策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等公共产品方面倾斜。

外国的财政政策注重使用农业财政补贴政策,而各国农业财政补贴通常采取农产品价格补贴和对农民收入直接补偿两种形式。

1.3.2国内研究成果

农业产业化概念及内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专家学者们就在实践中提出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策略。

1987年,总结出了“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经验。

刘峰蚰(1993)最早提出“农业产业化”一词,最先起源于山东省潍坊市,1994年8月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财政部门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要求全国各级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张慎(1996)将之归结为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收为目的,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王朝才、傅志伟(2004)提出农业产业化是按照产业发展规模,在同其他产业具有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梁译丹(2011)认为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政府支持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所在;黄思樱(2014)探讨新时期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统筹城乡,而且可以通过推动龙头企业集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打造先进物流体系和强化人才培养等措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分析。

1993年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第四十二条规定:

“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

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

2013年中央财政下拔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货款贴息项目资金25.79亿元,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单位发生的银行货款利息予以补贴,均体现出国家财政对农业产业的重视。

丁国光(2001)提出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产业一体化和增加农民就业的需要,也是是解决农业中利益分配不合理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同时是开发农村财源、振兴国家财政的需要;杜艳君(2006)站在新农村建设的角度,通过研究过去财政支农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问题,提出了要以加大国家投入为主导,推动其他组织参与配套的方式增加支农投入;吴佩(2009)对比研究欧盟及其成员国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农业财政政策的内容和成效,重点论述欧盟农业财政政策对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农业财政政策的启示和借鉴;戴旭宏(2010)提出要通过制定刚性的财政支农制度,扩大财政支农的范围,保证财政支农稳定投入;肖云龙(2011)通过比较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财政支农经验的基础上,说明我国应从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调整财政支农结构,提高财政支农效率,健全财政支农监管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支农的对策;赵庭楷(2012)在对比发达国家的财政农业政策和对我国财政农业政策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取向;马永谈、燕星池和李伟(2012)在对现代农业财政支持政策体系简单梳理的基础上,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农业科技和社会化服务四个方面分别考察了现代农业财政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来探讨现代农业财政支持政策;秦建军,刘华周(2013)表明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年锁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特别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加强调协调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进程,通过城乡统筹、政策扶持和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房燕青(2014)建立农业产业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分析结果明确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和方向,创新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式,加强财政扶持政策效果的评价与监督;余建刚(2015)提出农业产业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破解城乡二元差距的有效途径。

在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效率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果。

基于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支农效率分析。

章荣兴、徐九生(2010)分析当前财政支农工作绩效,提出建立动态补贴机制,加大对农民直接补贴力度,同时建立扶持专项资金,解决农民创业初期资金困难;张鎣(2011)全面分析财政支农政策效应问题,提出要从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调整财政支农结构、适当下放资金分配权限、健全支农资金管理监督机制、加强财政支农基础工作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财政支农政策的效应;孙婕(2012)以“构建绩效评价体系”为研究目的,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探索一套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韦宁卫(2014)调研了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提出产业化本身和财政支农都存在不尽人意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俞小飞(2011)以2003-2009年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指出我国支农资金在投入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支农资金绩效的发挥;林森,张亚斌(2011)运用面板数据和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省际财政支农支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农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科技支农效果不显著,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以及省际间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孙露卉(2013)实证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的效率,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总支出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正向关系,需要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1.3.3相关研究评述

国外学者很早就有对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财政对其支持理论的研究,基本上都早于我国。

可以说,国外对于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手段之新都是我国值得借鉴的。

在其他各国的财政支出中,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各国都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而对其投入的项目资金绩效也一直有较多的研究。

其次国外在研究财政补贴效率时,在样本的选择上,多以国家或所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几乎没有单独针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文献。

从我国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主要围绕财政投入、结构和效益展开,研究方法也主要以定性的为主。

政府为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出台了大量的财政支持政策。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产业化发展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和税费政策。

财政支出政策主要以政府购买支出、补贴支出及财政投融资等形式出现;税费政策主要指对农业生产者或农产品的税费优惠和税收减免。

因此,对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十分必要,国内文献中对财政支农、政府补贴的相关问题都有许多涉及。

1.4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4.1研究内容

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财税优惠补贴政策,包括所得税减免、增值税减免、价格补贴、公益性补贴、财政补助等。

因此本文的核心就是验证政府采取的财税优惠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当前的财税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是绪言。

简要概括财政扶持农业的研究目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描述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说明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部分是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内涵及相关理论。

一方面,对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另一方面,从外部性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农业弱质理论分析农业产业化依据和财政政策。

第三部分是扶持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政策现状阐析。

结合具体的财政政策分析目前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介绍财政扶持产业化企业的管理机制。

第四部分是利用对比分析法和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效应及存在问题。

第五部分是完善扶持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政策的对策。

提出继续加大农业产业化支持力度、完善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健全财政扶持龙头企业的制度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法制化进程,规范管理和监督机制等一系列建议

第六部分是主要结论,对前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作以总结,健全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1.4.2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

由理论与实际结合出发,在收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分析,根据论文的写作目的、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通过网络、书籍、报刊、会议材料、图书馆数据库大量查阅有关国内外学者对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模式和成果的文献,并对所査阅的文献进行相应的梳理和系统分析。

第二,实地调查法。

通过到农业局、林业局和财政局等政府部门及农村走访查找资料的方式,以期对具体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系统地调查,搜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其运作程序及主要做法并对其进行评价。

第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在分析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依据和现状时,对现行制度安排及其理论基础等进行定性描述;在实证方面,通过对数据详尽地分析,研究财政扶持农业农业产业化的成绩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1.4.3本文的研究思路

确定研究课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理论依据

农业弱质性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

外部性理论

实证分析

数据整合,分析评价扶农效果

收集政府各项扶持数据

制定财政政策评价指标

分析存在的问题

 

完善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研究结论与启示

 

2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内涵及相关理论

2.1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相关概念及必要性

2.1.1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相关概念

农业产业化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它的实质是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调节工具,其基本职能就是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的发展,要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收人的增加。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农业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

农业产业化项目则是是政府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具体表现,是政府农业政策的体现。

农业产业化项目实施的效果决定了政府农业政策落实的有效性。

中央和地方农业综合资金作为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主要资金渠道,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现实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

2.1.2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财政作为政府重要的综合部门,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调节工具,其基本职能就是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的发展,要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第一,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的需要。

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低,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以致经常出现工业发展过快,农业跟不上的情况。

因此,加快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对工业化、城市化的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都会起到基础、关键的作用。

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给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给财政支农找到了新的支点。

国家财政就能因势利导、从各个相关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和帮助,推动农业生产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第二,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产业一体化和增加农民就业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前,农村产业是单一的农业,是单一的粮食生产。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二、三产业成长起来了,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又要使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形成有机的联系,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提高,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农业产业化为此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另一方面,农业通过产业化向二、三产业延伸,也使农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生存的空间。

农业产业化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人,国家财政应当提供尽可能的支持和帮助。

第三,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业中利益分配不合理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发展农产品贸工农一体化,能根本改变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人为割裂状态,恢复其固有的有机联系,使农民分享各环节的利润。

这样有利于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财政部门作为国民收人分配的重要职能部门,应当自觉地调整财政支农政策,大力支持农业贸工农一体化发展,这不仅符合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壮大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需要。

2.2外部性理论

2.2.1原理解释

外部性又可以称为溢出效应或外部影响,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导致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之分。

正外部性是指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外部性的概念是在20世纪初由马歇尔和庇古提出的,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2.2.2对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是让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

农业产业化具有正的外部性,

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

另外,农业产业化也是农业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可以形成外部经济。

2.3公共财政理论

2.3.1内涵阐述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财政,其经济实质就是市场经济财政。

公共财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由于存在市场失灵的状态,必须靠市场以外的力量来弥补由于市场失灵所带来的无人提供满足公共需求的公共产品的空白,这个市场以外的力量就是政府的力量。

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只限于公共服务领域,为保证政府不超越这一领域提供公共产品,必须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划一明确的界限。

而这一界限的划定显然不能由政府自己来划。

由立法部门进行立法规范便成为必然的选择。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机制和体制下的国家财政,公共财政经济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

公共财政的要义在于其预算法治和民主财政的政治实质内涵。

从经济改革实践看“法治性”和“民主性”在我国公共财政理论中也已得到重视,但在对公共财政和公共利益的“公共性”理解上存在不足。

其实,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所谓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函数。

再民主的预算和再有效率的投票制度在具体决策过程中也只能是按多数票规则来进行,由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