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5898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x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

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

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5、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二、新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

第一,负担过重,过分疲劳。

教师的工作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教师除了上课,还要批改作业,出各种练习题或考试题,如果是班主任就还得处理班务,进行个别教育,组织各种活动以及家访等。

有一部分新教师一工作就当班主任,由于年轻加上经验不足,工作中往往疲于奔命,这样会导致心理冲突。

第二,现实与理想之间反差巨大。

新教师刚刚走出大学校园,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但客观现实往往让他们感到迷茫,社会现实和社会理想之间存在明显的反差,"应该"与"是"之间存在冲突:

应该做的做不到;不应该做的有时还必须去做。

也就是说,新教师普遍感到,应该坚持社会理想,用理想模式来塑造自己,但难免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力求避免与现实中的不良因素同流合污,但有时又难免随波逐流;主观上想驾驭现实,但实际上又力不从心。

如学校本来不应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又不得不为之。

领导的要求,家长的愿望,社会的议论等压得许多教师喘不过气来。

老教师如此,新教师可想而知。

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存在某种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两面性。

一定程度的不一致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但如果对理想自我要求太高,反而容易使个体丧失信心,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过分失调往往是产生神经症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新教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使他们感到困惑、紧张、焦虑、抑郁、孤独。

第三,个人的需要、理想等主观需求与这些需求难以实现之间存在矛盾。

新教师刚踏入社会,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特别强,面对个人主观需要与客观上难以满足个人主观需要的矛盾,往往无所适从。

比如,想有所成就,但又不知从何下手;"天之骄子"回归平凡,但又不甘于平庸;想崭露头角,但又事与愿违;还有不知如何处理好继续学习与工作、个人与领导、个人与同事、个人与学生、个人同家长等多方面的关系。

这些矛盾和困惑长期压抑在新教师的心中,使其难以主宰自我。

在心理冲突困扰下,一些新教师从心里感到烦恼、紧张、不安、焦虑、压抑、痛苦……发展为各种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心理障碍。

一些人当无力解决心理冲突时,很容易消沉下去,感到什么都无所谓,情绪低落、抑郁,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四,自我认知出现偏差。

新教师的自我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是自我扩张型,其特点是过于悦纳自己,自我评价偏高,形成虚假的理想自我,常表现为过于看高自己而导致自负,自吹自擂,盲目自尊;二是自我否定型,其特点是对自我认识和评价过低,常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由自卑导致自轻自贱,最终走向自我否定。

三、教师心理压力的自我缓解

1、调整认知,找准压力源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源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职业特点:

教师的工作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与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知识突增、信息爆炸、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在很多知识上不再比学生“闻道在先”,威信受到了一定的动摇和影响,由此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个性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如自私、任性、依赖、孤僻、缺乏集体意识和劳动观念、意志薄弱等。

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早,又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思想困惑多,心理冲突多,教师工作中的难题增多了,已有的方法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新的理论和方法又没有系统全面地掌握,因此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教师本人:

教师本人作为心理压力源有三层含义。

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压力。

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心理压力。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压力源,包括了一系列的因素。

首先,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这种要求和期望最主要地体现在对教师培养人才的质量上。

学生、家长、学校及各级领导、社会上的其他人都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

他们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求奉献,不讲享受,认为教师就应该安贫乐道,任何事情都比一般人做得好。

社会成员对教师在培养学生及遵守行为规范方面的高要求和高期望,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其次,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脑体倒挂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心理压力。

越来越富的大款与教师长期的贫困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超负荷的劳动负出、劳动创造出来的巨大的潜在价值、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再次,社会发展过程中许多不正之风的蔓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成就动机难以实现,因而造成教师一定的心理压力。

明确了心理压力源,教师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面对心理压力,教师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

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加强对职业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

要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设置合适的目标,淡泊名利思想,完善人格。

要不失时机地向社会宣传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观及教师劳动的特点等,争取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2、放松情绪,减轻压力感

  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必然伴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紧张,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剌激反馈到人的身上,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就是这样相互影响,逐步升级、逐步增强的。

因此,放松情绪对于缓解压力非常有用。

情绪的放松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放松训练

  这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控制紧张情绪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肌肉、骨骼关节和呼吸的放松以及神经放松等基本动作来降低机体能量的消耗,从而达到控制情绪强度的目的。

  

转移注意

  转移注意的具体方法很多。

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适当从事家务劳动、丰富业余生活等。

肌肉放松可以调节情绪紧张度,减轻压力感;肌肉紧张(运动)也能减轻情绪紧张,缓解心理压力。

肌肉运动不仅可以转移注意,而且可以使体内的紧张情绪得到渲泄和释放,降低情绪紧张度。

另外,肌肉运动还能够有效地增强人的信念,发现自身的潜能,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从而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因此,教师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利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便利条件,经常进行体育运动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可以调节教师紧张的生活节奏,使情绪得到松驰,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感。

同时,又能陶冶性情,使人心胸开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与人交谈

  教师因为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性,容易造成人际交往范围狭小、人际协作有限和自我封闭。

因此,当教师出现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时,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援、痛苦。

与人交谈不仅可以使教师内心的消极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渲泄,把积郁在心里的能量及时释放出来,也可以使教师获得朋友、亲属及社会上其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帮助教师抵御沉重的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

情绪对比。

情绪对比就是使两种对立的情绪发生冲突,使正面的积极情绪战胜消极的反面情绪。

具体做法就是当教师感到紧张、压力大时,找来一些极幽默的笑话、相声、漫画、书籍等来听或看,并从内心发出开怀大笑。

人在笑时,体内心、肺等内脏器官得到了短暂的运动锻炼,一方面增强了有机体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剌激大脑产生出一种叫做儿茶酚胺的激素,这种激素是人体内的一种天然麻醉剂,它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减轻疼痛和不舒服感,消除厌烦、忧郁和紧张的心理状态。

3、磨炼意志,增强抗压性

  心理压力是人们对外界剌激进行反映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它的大小因人而异。

同样的事件或剌激情境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心理压力的大小是不同的。

同样的外界刺激到底会给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或称抗压能力)所决定的。

抗压性较强的人,对于相同的刺激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较小,抗压性较弱的人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较大。

人的抗压性不是天生的,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磨炼人的意志力是增强抗压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心理基础。

  首先,教师要加强意志独立性的培养。

为此,教师要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在行动上克服受暗示性,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

  其次,教师要加强意志果断性的锻炼。

为此教师必须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方法,懂得所作决定的重要性,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克服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人们在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时,一直处于动机斗争过程中,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大)。

在行动中,敢于承担责任,敢作敢为。

当然,也要克服轻举妄动和草率行动。

轻举妄动和草率行动由于不考虑主客观条件,不考虑计划实施的可能性和行动后果,常常带来行

动的失败,从而造成心理压力。

  再次,要加强意志坚定性的培养。

教师要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保持充沛精力,克服各种不符合目的的内外部困难和干扰,不屈不挠地为实现目的而奋斗,做到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引诱面前不动摇。

  最后,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性,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懒惰、恐惧、紧张、愤怒和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干扰。

当前,中小学新教师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专业成长。

最近,笔者对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新教师作了大量的访谈,试探当代新教师工作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并找出其对策。

在访谈中发现:

五年前,曾在云南支教的一位新教师返沪后,由于在上海与教师同伴、学校领导缺少沟通,自己感到前途无望,已“下海”经商。

从教学实践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中学教了一、二年书就改行了,当询问其原因时,他们普遍感到学校已不再“净土”,美丽的校园变成了“竞争的小社会”,在“升学率”和“学生为本”两种很难统一的矛盾压力下,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同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都变得紧张,校园人文氛围不佳,教师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了。

种种现象表明,新教师面临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当代新教师专业成长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新教师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

    1.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带来的心理痛苦。

一个带着理想的新教师在进人中小学工作半年后,多数教师必然感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与原有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从而产生失望的心理痛苦。

主要表现在个人的努力和相应的成绩还得不到学生、同伴和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

    

(1)对学生的“失望”而带来的心理痛苦。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他们对新教师也充满着期待。

新教师由于刚从学生的角色转换成教师,缺少实践经验,教师自己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时往往存在“单相思”的现象,与学生实际相脱离,教学目标显得太高;在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上由于缺少经验显得也较单一,课堂教学乏味单调,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在与学生相处上缺少沟通交流,往往得不到同学的尊重……与预期的效果来看,新教师失去了成就感,新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权威”和良好形象无法得到体现。

    

(2)对教师同伴的、“失望”带来的心理楚痛。

新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能和睦、快乐地相处。

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同伴成了自己工作业绩的竞争对象。

这些现象都是与大学的理论教育截然相反的,也是自己意料之外的,这就自然引起教师的心灵伤痛。

    (3)对领导的“失望”带来的心理困惑。

在新教师心目中,学校领导是慈爱的、宽容的,爱新教师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只关注自己学校的业绩,对新教师的工作业绩要求过高,对新教师的情感和心理感受关心较为欠缺。

     2.从个人主义到他人主义角色转换带来的心理困惑。

当代新教师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从事教师职业之前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家和大学,他人意识欠缺,缺少换位思考的能力。

有相当一部分新教师在刚踏上教师工作岗位时,由于长时间养成的习惯,在与学生、教师同事、学校领导交往时,往往表现出对自己的利益考虑得多,他人利益考虑得少,缺少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不愿被他人分享。

上海某中学就有这样一位女教师,研究生毕业从事初一英语教学工作二年后,积累了较好的教学经验,并自制一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具。

但遗憾的是,别人向她借教具或请教教学经验时,都遭到她的拒绝,原因是怕自己的教学“秘诀”被他人“偷窃”,从而失去竞争力。

在与学生相处时,总希望学生能绝对服从她,否则就认为“不是好学生”。

正是这种个人主义的行为,在情感上得不到同事、领导、学生的尊重,感觉孤独,为此而苦闷。

     3.实践性学科知识缺乏带来的心理压力。

对刚从事教师职业的新教师而言,面临最大的心理压力就是对实践性知识的缺乏。

由于教学经历短的原因,驾驭课堂能力不足,课堂应变能力差,课后反思能力弱。

在和一部分新教师访谈中发现,他们想把课上好,有美好的教学期望,但教育教学结果就是不尽人意。

经过调查才发现,他们在制订教学目标上比较死板,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在知识的传授上,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处理教材,而是机械地执教教材;在教学方式上过分强调学科知识,忽视了学科教学的情感和兴趣等因素。

     4.育人技能的欠缺带来的认知障碍,对新教师来说,他们最怕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不尊重教师,不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有时,还担心个别调皮学生带头破坏课堂纪律。

怎样在学生面前树立教师的威望确实是困扰新教师的一大心病。

例如上海某小学一位教五年级的语文新教师,她身材矮小,又很柔弱。

刚开始执教时,一个发育早熟的大男孩学生经常在上语文课时捣蛋做小动作,有时还带头闹事,破坏课堂纪律,影响语文教学质量。

尽管采取了各种方法;但收效甚微。

这种由育人技能差造成的问题困扰着新教师。

    

    5.高付出与低收入导致的心理失衡。

对于一些志向远大,有才气、有能力的新教师而言,他们在工作上都有自己美好的目标,而且对教育工作非常投入,有些新教师在工作上还有引人瞩目的成绩。

他们觉得,投入与产出应该成正比。

但遗憾的是,与校外的有些高收入行业像政府机构、银行、外资企业比较,他们感到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社会的公平待遇;与校内的有些老教师比较,他们又发现老教师能力再差,奖金和各种待遇还是比他们高。

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心理平衡。

     6.高要求职业压力引起的心理障碍,有些工作能力一般但热爱教师岗位的新教师,在面对高质量的教育要求时会显得紧张与不安。

特别在当前学校进行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用工制度改革时,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心理恐慌。

有一位教高一数学的新老师,家里穷,但自己能力又一般,他非常害怕被末位淘汰。

每次到期中和期末考试时,常显得特别的焦虑,虽然工作成绩不是最差,但却变得沉默寡言。

     7.教师自身心理素质问题导致的心理障碍。

作为从事教育教学的新教师而言,他们都或多或少学过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

但问题是新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缺乏对心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对于先天心理素质差的新教师在面对各种来自学校的教育竞争压力时,往往表现出自信不足和恐惧感。

一些不能进行有效自我调节的新教师,在遇到身边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就显得愁眉苦脸。

心理病理学研究显示,应激源的产生存在个体差异。

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应激源都来自个体不可控制的外部事件,许多应激源是由个体本身“引起”的。

  二、新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

     1.给新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职初适应期,以减轻他们成长中面临的各种心理压力。

学校领导对待新教师,就应该像幼苗一样地加以呵护,给予养料,并要耐心地等待它的成长,以避免欲速而不达的不良后果。

新教师作为学校的一个新的团队,他们之间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爱好、遗传素质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很大个体差异。

他们之间的成长也是有快慢的区别。

因此,学校领导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他们,要给他们一个宽松的职初适应期,以低准来考核他们。

为了减轻新教师的外在心理压力,学校不能给新教师提出过高的要求。

 在第一、二年考核中允许新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失败”的经历,不能因为一二次失败或学生问题的处理不当而将之终止合同或解聘。

    

    2.以奖代罚,取消末尾淘汰制,给新教师以安全感。

就学校的制度而言,应该奖惩并重。

但对于新教师,应以奖励为主,给他们一个一到二年的适应期,使他们快乐地度过这个关键期。

    在安全期内,新教师应有制度上保障,不进入学校末尾淘汰制的行列。

如果学校在人事考核上,新教师与老教师一样对待,用同一个标准来考核高级教师和职初教师,显然这种标准是不公正的。

因此,新教师不宜直接进入学校教师考核排名的行列。

 3.组建一支保障新教师成长的专家队伍,提升新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和工作自信心。

      

(1)成立由专家组成的带教新教师的专业队伍,以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消除新教师对业务上的困惑。

有了经验丰富的带教导师,就等于给新教师吃了定心丸,提高了他们工作自信心。

    

(2)成立由领导专家组成的新教师思想工作小组,以及时解决新教师面临的各种思想、生活和工作问题。

该小组成员要有效实行承包制,每个成员负责几个新教师,定期与新教师交流,沟通思想,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上的各种困难,使他们静下心来工作。

     (3)成立新教师心理指导小组,使他们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对新教师而言,他们的心灵是相对纯洁的,但如果有心理问题不及时解决的话,不但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如果心理问题长期累积的话,将会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质量。

目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根据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调查发现: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高达51.23%。

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新教师心理问题的干预和治疗。

 4.从新教师自身入手,增强心理免疫力。

    

(1)新教师要正确对自我进行定位,提高自己的精神满足感。

新教师面临的一个最大心理问题就是对自我人生奋斗目标定得太高,远离自我的实际能力,以致经过自己的最大努力还无法实现自我的夙愿,从而产生失落感。

因此,从自我实际出发,正确定位,制定合适的工作和生活目标,从而能提高自信,增强满足感和成功感,学会悦纳自己。

     

(2)新教师要更新健康观念,加强对心理知识的学习。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健身,却忽视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就是有了心理疾病,也耻于去看心理医生。

这也自然影响着新教师的心灵。

对此,新教师要清晰地意识到物质富裕的时代,心理的问题比物质贫乏的时代更为突出。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心理问题将更加复杂化。

心理问题是一个关系生命质量的科学问题,应该光明磊落地去面对。

因此,新教师要与时俱进,从最新的有关心理学杂志和生活中了解到处理心理问题的相关知识。

     (3)新教师要学会心理保健,掌握基本的心理应用技巧,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在新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对于经验不足的新教师遇到各种不开心的事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面对和处理。

当新教师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时,仅凭学到的有关心理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如何去应对和处理。

可见,处理各类心理问题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需要我们的新教师要掌握在不同类型、不同背景下产生心理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以便于自己遇到心理障碍时能学习和借鉴。

     (4)新教师要每天进行自我心理保健活动。

一般来说,每到夜深人静睡觉前最好进行心理保健活动,总结自我的一天活动,要充分肯定自己一天所作的成绩,以提高自信心;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自我安慰;遇到意外的收获时,要学会“降温”,保持心灵的相对稳定性,以避免心灵出现大喜大悲的波动现象。

教师职业倦怠知多少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长期工作在高度压力下的教师,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的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长期的压力和倦怠不仅造成教师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同时也影响着教学水平。

为此,我们对辽宁省的650名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结构、发展特点、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学背景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81份。

 调查显示,从总体上来说,高倦怠水平的教师比例最小,而低倦怠水平的教师比例较大,说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还不十分严重。

同时,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使教师具有高度的个人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积极情绪,有助于教师不断地完善自己,减少了教师去人性化问题的发生(见表)。

 中倦怠水平的教师在全体教师中比例最大,中、高倦怠水平的教师比例加起来超过了低倦怠水平的教师比例。

这说明已经有相当比例的小学教师具有职业倦怠的倾向,如不加以有效的调节和干预,很可能就会导致情绪的低落,个人成就感的降低,因此,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

  成熟教师倦怠最强

  研究结果表明,16年-20年教龄的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总分及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知识枯竭维度都达到最高峰。

 这类教师已经进入事业的成熟阶段,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已经非常丰富,能够较好地胜任教学工作,并且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也使他们更懂得如何去有效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懂得及时调整和充实自己,因此也就不容易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而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在去人性化维度得分最高。

教龄较短的教师可能是因为参加工作时间不长,还不知道怎样爱学生。

并且工资也不太高,容易产生去人性化的现象。

  介于这两个时期之间的中间段教师,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他们的期望高,但是这种高期望常常和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种差距会导致他们产生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感觉,工作满意度低,进而失去对工作的热情,职业倦怠感也油然而生。

  所教年级也影响倦感

  在知识枯竭维度,小学一年级和四年级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教师。

一年级教师大多数是年龄较大的教师,而这些教师由于年龄的关系,对社会上出现的新生事物缺乏敏锐的感知和迅速接受的能力,因此容易表现出知识枯竭。

而小学四年级教师知识枯竭得分高于其他年级教师可能是因为小学四年级是小学生发展的一个转折,这个时期的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无条件地信任教师、崇拜教师,而是带有选择性地评价教师,甚至有时候对教师产生怀疑,使教师产生知识枯竭感。

 倦感城市普遍高于乡村

全体被试中,城市教师307名,乡镇教师274名。

结果表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城乡差异。

   在职业倦怠总分以及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和知识枯竭的三个维度上,城市教师得分均显著高于乡镇教师。

  乡镇的生活水平比城市低,小学教师的收入在乡镇而言已经属于高水平,因此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比较高。

城市是一个大的文化中心,要求教师具备非常丰富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对教师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