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6030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docx

《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大雨和小雨

学科

音乐

学段:

低年级

年级

一年级

相关

内容

核心内容:

歌曲《大雨和小雨》的演唱

相关内容:

歌曲《大雨和小雨》的识读乐谱、综合性艺术表演、感受与欣赏

教材

书名: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音乐第1册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XX年7月

是否已实施

已实施

大雨和小雨

——小学一年级唱歌课(解决时间矛盾)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北京市小学音乐唱歌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思路,即“有效解决教学内容与唱歌教学时间矛盾的观点”为指导思想,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紧密围绕聆听、模仿、对比等音乐活动感受节奏、节拍、和音乐中的强弱变化,由浅入深地学会歌曲,进而唱好歌曲,最终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二)理论依据

本课依据“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的理论设计教学。

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的音乐并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因此,要通过聆听、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作品分析: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五声宫调式,2/4拍的歌曲。

旋律流畅、节奏简单,富有儿童特点。

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并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草笑嘻嘻隐喻了雨水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歌曲音乐形象鲜明,富有童趣。

歌曲节奏以四分、八分音符为主,简单、易学,适合一年级开展节奏与节拍的训练。

歌曲有两个乐句,第一乐句中采用了模进的方式,旋律下行,进行大雨与小雨的对比。

第二个乐句延续了第一乐句的音乐素材,其中的“哗啦啦”和“淅沥沥”在演唱中要通过有弹性的演唱表现雨滴的特点。

整首歌曲以三度、二度为主,只有在第一、二小节中间出现了四度音程,在两个乐句间出现了五度大跳音程。

歌曲通过力度的变化表现自然界中的大雨和小雨。

在本册教材第三单元中认识声音的强弱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2.音响分析:

本课的配套音响中,范唱中力度的对比不够明显,为了教学需要,重新录制范唱,并转成D调。

在歌谱中仍然采用C调记谱,便于学唱。

3.时间矛盾分析:

歌曲《大雨和小雨》共有2个乐句、8小节。

歌词只有一段,均为一字一音,学唱容易,因此学会此歌曲所需时间较短,课时时间为40分钟,这样学会歌曲所需时间与课时时间存在矛盾。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资源:

本课教学对象为刚刚入学不到一个学期的一年级学生,本校一年级共有四个教学班,本班是一(3)班,该班有26个学生,男、女生比例比较均衡。

通过调查了解到,本班有6人学习声乐,12人学习各种乐器,3人学习舞蹈。

通过前一阶段的音乐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能力。

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知识储备:

1.在本课前,部分学生对五线谱有一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了3、5、6三

个音,能够基本唱准其中的二度、三度音程。

四度音程在演唱中还有一些困难。

2.学习了包含四分、八分音符的简单节奏,通过歌曲《粉刷匠》、《其多列》的学

习,简单了解2/4拍。

进行过节奏与节拍结合的音乐技能训练。

学生优势:

1.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掌握较好。

能够对照谱例,准确识读由上述音符组成的简单节奏。

2.通过调查,本校学生有较强的识谱视唱能力,能够自主视唱结构短小、节奏简单的乐谱。

所以在本节课中,老师的一些要求不存在学习上的障碍。

存在问题:

1.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完全是感性的认知,容易对生动的音乐形象所吸引。

在演唱时缺乏对声音的控制,容易喊唱。

本课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为出发点。

2.通过以往的教学活动,学生了解了节拍与简单节奏之间的关系,能够用走步的方式表现节拍,能够边拍击节奏边走节拍,但是在拍、走结合的过程中还不够准确、协调。

3.在演唱中,知道用自然的声音演唱,但还不能及时的控制自己的声音,调整发音的状态,仍需要在老师细致的指导下准确歌唱。

本课中的强弱对比,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教学方式:

1.歌曲的节奏教学以学生模仿为主,旋律通过模唱和视唱相结合的方式。

2.歌曲力度的变化通过对比、模仿开展教学活动。

3.表现音乐通过律动及音乐游戏的方式加强学生实践体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比聆听感受力度的不同,结合律动和演唱活动,能够表现出力度的变化。

通过音乐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力度变化的印象。

(四)技术准备

录制D调的歌曲范唱,制作结合歌词内容的图片,板书歌曲的旋律,通过音乐软件为歌曲伴奏降速。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前期教学状况:

本年级的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能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

在演唱时,能控制自己的声音演唱,基本没有喊唱现象。

问题:

1.一年级学生的音准能力还不是很强,容易出现跑调的现象。

2.节奏、与节拍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怎样开展有效、生动的节奏与节拍的训练。

如何开展有效的音乐要素“强”、“弱”的教学。

对策:

1.结合歌曲教学开展读谱的训练,结合柯尔文手势和和声的感受,建立音高概念。

2.在教学中通过节奏与节拍的对比练习,利用身体的多种感知活动建立节拍感和节奏感。

在演唱歌曲时能够在感受的基础上,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表现“雨”的形象。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喜欢歌曲《大雨和小雨》,乐于感受、体验、表现歌曲,乐于参与教学中的各种学习活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拍击节奏→对比大雨和小雨的强弱变化→演唱歌曲→表演音乐短剧等形式感受歌曲,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表现。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

感受歌曲中的强弱变化。

技能目标:

能够在教师指导下控制演唱的力度进而生动的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有弹性的声音表现歌曲;感受并表现歌曲中的强弱对比。

(二)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二声部和声效果,能够踏着节拍,拍击歌曲的节奏。

五、教学过程

(一)节奏模仿,探究声音力度变化

阶段目标:

通过节奏模仿活动,感受歌曲力度的变化以及节奏素材的重复,并归纳生活中声音的强弱。

设计说明:

在聆听模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善于聆听,善于观察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力度的变化,为后面歌曲学习做下铺垫。

活动1.1——教师拍击节奏,学生模仿

1.教师拍击节奏,同时引导学生说出“老师拍击的节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师活动:

前两个小节击掌,力度强;后两个小节拍腿,力度弱。

学生活动:

模仿教师拍击节奏

2.师生总结归纳出:

节奏的重复,以及拍击方法和强弱的不同。

可能发生的教学过程:

学生不能说出强弱的不同,而是用生活中的语言大、小来表述,教师引导学生用音乐的语言“强”、“弱”来描述声音的性质。

3.学生拍击节奏。

在准确拍击节奏的同时,准确表现声音的强弱对比。

活动1.2----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教师活动: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声音是强的,哪些是弱的。

可能发生的教学过程:

1.学生更多举出“强”的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哪些声音是弱的。

2.在学生的举例中,学生还是用“大”、“小”来描述声音,要帮助学生用音乐的语言

描述声音的性质。

(二)聆听歌曲,感知歌曲力度和节奏

阶段目标:

学会听辨歌曲中的强弱变化,感受节拍与节奏间的关系,并拍击歌曲的节奏。

设计说明:

聆听歌曲,重点感受歌曲力度的变化及节奏特点,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表现。

活动2.1——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中强弱的变化。

1.聆听歌曲范唱。

(播放《大雨和小雨》)

教师活动:

说一说歌曲中什么声音是强的,什么是弱的。

学生活动:

大雨的声音“哗啦啦”是强的,小雨的声音“淅沥沥”是弱的。

2.教师揭示课题——《大雨和小雨》。

活动2.2——复听歌曲,拍出歌曲的节奏。

1.教师分句范唱歌曲,学生在聆听后分句拍击出歌曲的节奏。

可能发生的教学过程:

在歌曲结尾的二分音符,学生容易拍击成一拍,重点强调二分音符的拍击方法。

2.复听歌曲范唱,在强的地方拍手,弱的地方拍腿,完整拍击出歌曲的节奏。

3.老师带领学生脚走节拍,手拍节奏,口读歌词。

可能发生的教学过程:

歌曲结尾的二分音符是两拍,要走两步,学生的手、脚配合有困难,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4.学生脚走节拍,手拍节奏。

(默读歌词)

(三)歌曲学唱,体验歌曲情境

阶段目标:

简单学唱歌曲旋律,培养读谱能力从而喜欢这首歌曲。

能够在演唱的同时拍击节奏,感受节拍进而唱会歌曲。

设计说明:

采用听唱法及先谱后词的学唱顺序,指导学生力求用最短的时间唱会歌曲。

活动3.1——视唱大雨和小雨的旋律,体会音高的变化

1.大雨是怎么唱的?

小雨是怎么唱的?

听一听,除了强弱不同,还有什么不同?

教师活动:

出示歌谱,结合柯尔文手势范唱歌谱。

学生活动:

感受音高的不同,边做柯尔文手势,边视唱歌谱。

2.跟琴唱词,模仿雨点的音响,注意声音的弹性。

3.师生接龙唱。

(唱词)

教师活动:

带唱“大雨”、“小雨”、“大雨、小雨”。

学生活动:

分成“大雨”、“小雨”两组,分别演唱“哗啦啦”、“淅沥沥”。

4.“大雨”、“小雨”一起唱,初步感受和声的效果。

教师活动:

教师带唱“大雨小雨”。

学生活动:

两个声部同时演唱“哗啦啦”、“淅沥沥”,初步感受和声的效果。

活动3.2---学唱第二乐句,完整演唱歌曲。

1.视唱旋律,结合不同颜色的谱例感受旋律要素的重复。

2.用声音和表情表现小草雨后的喜悦。

3.跟着钢琴伴奏,演唱歌曲。

教师活动:

钢琴伴奏。

学生活动:

集体齐唱歌曲,请同学从节奏、音准等方面评价刚才的演唱。

可能发生的教学过程:

在前奏结束后,学生不能及时接唱;在演唱时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力度,没有准确表现歌曲中力度的变化;歌曲中演唱的声音缺少弹性。

5.加入击拍动作,演唱。

(跟伴奏)

6.脚走节拍,手拍节奏演唱歌曲。

(跟伴奏)

(四)表现歌曲,音乐游戏《下雨了》

阶段目标:

结合音乐情景的创设,让学生进一步表现下雨时声音的变化,加深对力度的印象,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设计说明:

通过音乐情景的创设,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到力度的变化。

在低年级识谱教学中,适当的加入和声的效果,有助于学生音准的提高。

活动4.1---创设情景,用声音表现下雨的场景。

1.小雨由小变大,我们怎样表现?

演唱旋律:

“淅沥沥”。

人数由少到多,声音由弱到强。

2.大雨由大到小,我们怎样表现?

演唱旋律:

“哗啦啦”。

人数由多到少,声音由强到弱。

3.在雨中的风声和雷声,找同学来辅助表演。

风声:

呼呼雷声:

轰隆隆

活动4.2---在背景音乐中,表演音乐短剧《下雨了》。

教师活动:

使用双响筒击打节拍。

学生活动:

分别演唱“淅沥沥”、“哗啦啦”表现雨由小变大。

(加入风声和雷声)

集体演唱歌曲。

用声音表现由大变小。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知道,声音由弱慢慢变强,叫做渐强,由强慢慢变弱,叫做渐弱。

活动4.3---演唱歌曲,走出教室。

1.小雨给小草带来了欢乐,同学们快乐的歌声也能够传递这些快乐,让我们唱着这首歌曲,把欢乐带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吧。

2.跟伴奏演唱歌曲,走出教室。

六、学习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评价方式主要采用教师即时评价的方式,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在学唱及演唱歌曲过程中,及时评价学生的演唱,并通过学生自评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歌曲表现的认识和理解,以达到较理想的演唱效果,注重表现环节中的评价,通过学生单独的表演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从而促进各环节预设目标的达成。

评价量规:

评价层面

目标评定

等级

感知层面

感受歌曲力度的变化,及音高的变化。

很好

理解层面

能准确拍击歌曲节奏,唱出歌曲旋律。

很好

表现层面

通过声音表现音乐情境,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优秀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一、从“听”入手,开展生动地节奏训练

培养“听”的节奏感不单单指靠一个一个教学活动的积累,也可以通过平时的日常环节中来有意培养。

在教学中,与歌曲教学相结合,在拍击节奏的同时注重学生感受节拍与节奏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节拍稳定感。

通过拍、走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二、避免枯燥的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

音乐知识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避免枯燥的知识传授。

本课中强弱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音乐感知入手,通过拍击、演唱、音乐游戏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感受,加深了对力度对比的印象。

三、适当的开展有效的识谱教学和合唱训练

一年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音乐作品开展适合学生能力的识谱教学,在培养音准的练习中,不仅只注重旋律的横向联系,同时要帮助学生建立旋律中音程的概念,即纵向的联系。

本课教学中,巧妙的运用了大雨和小雨的旋律进行二声部的合唱训练,这种练习的难度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仅加强了学生的音准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和声的效果,培养了初步的合唱意识。

四、在有效的时间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关注时效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非常简单的一段体歌曲,只有两个乐句,简单、易学。

通过这首音乐作品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训练呢?

在课堂教学中,在学会歌曲的同时,设计了节奏与节拍的训练,视唱能力的训练,力度对比的训练,而这些训练与音乐作品有机结合,从音乐教学出发,有效的进行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注重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感性入手,层层深入,巧妙的结合歌曲进行了音乐要素力度的感知与表现,通过律动,进行了有效的节奏与节拍的技能训练。

同时在最后的音乐情景剧中,进行了渐强、减弱知识的有效拓展。

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音乐能力的培养进行设计,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的时间,突出了音乐学科特色,教学环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八、教学反思

一、以审美为核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我注重以审美为核心,给学生营造听觉的美,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音乐。

其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以节奏模仿导入本课学习,结合“寻找生活中的声音”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地合作、创造性的去发挥想象力,在互动中、情感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这种轻松有趣的氛围中顺利的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我觉得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更多巧妙的环节让学生去实践,去创造,这一环节的设计在课堂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音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中音乐要素---力度的教学从学生生活中的声音入手,从感性认识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知道强弱的概念,从生活中的语言“大”、“小”,过渡到音乐语言“强”、“弱”。

在视唱大雨和小雨的旋律过程中引出大雨和小雨,揭示课题,学生感受到了大雨和小雨声音力度的不同,同时,解决了本课中的一个难点----最后一小节的简易合唱,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合唱这部分内容。

在聆听歌曲范唱时,我带领学生做不同的动作,让学生再次体验歌曲中强弱两种不同的力度。

歌唱时我及时的指出唱强时不喊叫,弱时音不虚,学生也表现的较好。

当学生掌握了能控制自己的声音正确的表现力度的强弱方法后,我又加大了难度,激发学生思考怎样与别人合作用声音表现大雨和小雨的强弱不同。

在拓展部分我又提出更深一步的要求,尝试用“音乐剧”的形式表现歌曲,整个教学中,每个环节我都紧扣感受和表现大雨和小雨的力度不同设计各种音乐活动,从聆听感受到歌唱表现,从肢体表现到自主创造,层层深入,逐步提高要求,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解决了教学难点。

并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浓厚,学习积极性高。

不足之处: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本课教学中的节奏训练通过律动的方式,结合歌曲节奏,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多种身体器官的感知,加深了学生对节奏、节拍、强弱的感性认识。

对于本课中的教学重点,通过音乐情景剧,鼓励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表现,强调了音乐教学中的艺术实践。

最后因为时间关系,“音乐剧”环节,学生表现不太熟练,对最后的整体表演有所影响,这是本节课中最大的不足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改进,尽量做到让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再完美些,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喜悦,更能体会音乐中的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