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63628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5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docx

小学四年上学期语文全册导学案设计

小学四年上册语文学科导学案设计

课题

观潮

课型

讲读课文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学

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重点

难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学生

情况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

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

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教学

流程

学案(预习、自学与研讨提示)

导案(点拨与指导)

预习尝试

温故知新

默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

说预习所得和预习中不懂得地方,质疑。

把问题归纳到黑板上。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什么了解?

自学与

研讨

独立自学、找出相应的段落和语句

小组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

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

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

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

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

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练习与

检测

听写生字词

朗读课文

组内交流完成情况,集体订正,教师适时引导。

作业设计

积累好词佳句

小练笔

提出作业要求及完成时间

自我

反思

板书设计: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课题

雅鲁藏布大峡谷

课型

讲读课文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第二课

教学

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边读边想象,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学生

情况

读罢此文,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壮丽景观;二是要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

流程

学案(预习、自学与研讨提示)

导案(点拨与指导)

预习尝试

温故知新

默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

说预习所得和预习中不懂得地方,质疑。

把问题归纳到黑板上。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什么了解?

自学与

研讨

独立自学、找出相应的段落和语句

小组讨论

思考:

    

(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

   思考:

    

(2)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神奇?

为什么?

  2.学习词语、句子,感受文章写作特点

1.边读边思考,理解文章大意

     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

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练习与

检测

听写生字词

朗读课文

组内交流完成情况,集体订正,教师适时引导。

作业设计

积累好词佳句

小练笔

提出作业要求及完成时间

自我

反思

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奇:

1、大拐弯的神奇(传说)

      2、长、深、窄(世界之最)

      3、自然博物馆

      4、最后一块秘境

 

课题

鸟的天堂

课型

讲读课文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第三课

教学

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做巢、树梢、应接不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学生

情况

由于学生没有亲临过鸟的天堂,对大榕树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认识,了解不多,所以很难想象作者所描绘的鸟的天堂的美丽与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其次,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榕树,对于榕树枝上又生根的特点非常好奇,因此体会榕树的特点有一定的难度。

正因为学生对鸟的天堂不了解,所以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烈。

鉴于以上两点,我利用多媒体能够通过声,光,色,形,把远的事物拉近,把抽象的事物变实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超文本的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实景,从而拉近学生与鸟的天堂的空间距离。

课前为了上好本节课学生也作了充分的准备,如熟读课文,搜集查找资料等。

教学

流程

学案(预习、自学与研讨提示)

导案(点拨与指导)

预习尝试

温故知新

默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

说预习所得和预习中不懂得地方,质疑。

把问题归纳到黑板上。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什么了解?

自学与

研讨

2、自读课文,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标出自然段序号。

    ③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什么景象?

独立自学、找出相应的段落和语句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找出作者描写榕树的句子勾画体会,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自学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

    ①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简笔画板书让学生了解“绿叶的多”、“枝上生根”等特点。

    ②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重点体会:

“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对学生各自的见解均给予肯定。

远看大榕树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

(大、茂盛)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再读课文,细细体会,把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1、“榕树”、“鸟”这两部分,喜欢哪部分就认真读读直接描写它的段落。

   2、你特别喜欢的语句用“——”画出,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3、自读相关段落、语句,圈圈画画。

通过教师参与的反复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感受。

练习与

检测

听写生字词

朗读课文

组内交流完成情况,集体订正,教师适时引导。

作业设计

积累好词佳句

小练笔

提出作业要求及完成时间

自我

反思

板书设计:

榕树大茂盛

鸟的天堂和谐

鸟多欢乐

课题

火烧云

课型

讲读课文

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第四课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

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

学生

情况

 《火烧云》一课在描绘火烧云变化的情景时,形象生动,语言优美。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加强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并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

教学

流程

学案(预习、自学与研讨提示)

导案(点拨与指导)

预习尝试

温故知新

默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

说预习所得和预习中不懂得地方,质疑。

把问题归纳到黑板上。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什么了解?

自学与

研讨

独立自学、找出相应的段落和语句

小组讨论

(一)学习课文第3小节

  1、我们先来看第三小节美在什么地方?

  2、读第3小节,圈出表示颜色的词。

  3、你们想看这么多的颜色吗?

师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看像哪种颜色。

  看了这么多,这么美的颜色,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呢?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烂多彩、色彩镔纷……)

 既然颜色这么美,我们能把它读得美吗?

(小组内读,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谁已经把它记住了吗?

师出示幻灯片,课文填空。

练习与

检测

听写生字词

朗读课文

组内交流完成情况,集体订正,教师适时引导。

作业设计

积累好词佳句

小练笔

提出作业要求及完成时间

自我

反思

板书设计:

  4火烧云

         上来了:

霞光

     颜色:

         变化着:

快大自然的壮美

         形状:

        下去了:

恍恍惚惚

课题

古诗两首

课型

讲读课文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第一课

教学

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

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人,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学生

情况

两首古诗学生在三年级时曾经积累过,学习起来不会很困难。

但诗句的后两句有着一定的哲理性,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教学

流程

学案(预习、自学与研讨提示)

导案(点拨与指导)

预习尝试

温故知新

默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

说预习所得和预习中不懂得地方,质疑。

把问题归纳到黑板上。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什么了解?

自学与

研讨

独立自学、找出相应的段落和语句

小组讨论

1、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句的意思。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

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

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

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2、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生汇报。

 师: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

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练习与

检测

听写生字词

朗读课文

组内交流完成情况,集体订正,教师适时引导。

作业设计

积累好词佳句

小练笔

提出作业要求及完成时间

自我

反思

板书设计:

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察效果

课题

爬山虎的脚

课型

讲读课文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第二课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重点

难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学生

情况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

流程

学案(预习、自学与研讨提示)

导案(点拨与指导)

预习尝试

温故知新

默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

说预习所得和预习中不懂得地方,质疑。

把问题归纳到黑板上。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什么了解?

自学与

研讨

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

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

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

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观察细致。

(2)要抓住特点观察。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练习与

检测

听写生字词

朗读课文

组内交流完成情况,集体订正,教师适时引导。

作业设计

积累好词佳句

小练笔

提出作业要求及完成时间

自我

反思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

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

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

牢固 萎了

课题

蟋蟀的住宅

课型

讲读课文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第三课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重点

难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过程:

学生

情况

学生不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本课有趣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

流程

学案(预习、自学与研讨提示)

导案(点拨与指导)

预习尝试

温故知新

默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

说预习所得和预习中不懂得地方,质疑。

把问题归纳到黑板上。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什么了解?

自学与

研讨

独立自学、找出相应的段落和语句

小组讨论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1、师: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练习与

检测

听写生字词

朗读课文

组内交流完成情况,集体订正,教师适时引导。

作业设计

积累好词佳句

小练笔

提出作业要求及完成时间

自我

反思

板书设计:

外部:

朝阳倾斜工具:

简陋

草丛平台工期:

内部:

简单卫生精神:

勤奋耐心

伟大的工程

课题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课型

讲读课文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第一课

教学

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重点

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学生

情况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

流程

学案(预习、自学与研讨提示)

导案(点拨与指导)

预习尝试

温故知新

默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

说预习所得和预习中不懂得地方,质疑。

把问题归纳到黑板上。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什么了解?

自学与

研讨

独立自学、找出相应的段落和语句

小组讨论

1)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练习与

检测

听写生字词

朗读课文

组内交流完成情况,集体订正,教师适时引导。

作业设计

积累好词佳句

小练笔

提出作业要求及完成时间

自我

反思

板书设计: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 寻找证据

课题

巨人的花园

课型

讲读课文

学习内容

第三单元第一课

教学

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快乐要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4.能在读的过程中,想象出文章的画面,并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写出来。

重点

难点

1.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

情况

在层层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中,理解语言运用的巧妙,人文内涵的深邃。

让学生在生生、师生、生本的对话中,在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框架中自由言说,得到语言理解的训练、口语表达的训练、思维想象的训练、情理思想的熏陶。

教学

流程

学案(预习、自学与研讨提示)

导案(点拨与指导)

预习尝试

温故知新

默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

说预习所得和预习中不懂得地方,质疑。

把问题归纳到黑板上。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什么了解?

自学与

研讨

独立自学、找出相应的段落和语句

小组讨论

 1.自读课文

  要求:

提出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

  需要指导的有:

  

(1)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方法:

洋溢是什么意思?

可以换成哪个词语?

(荡漾)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方法:

巨人为什么感到火辣辣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必要时要引导。

  (3)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写

  1.读课文,要求:

看在读什么地方时脑袋里会出现相应的画面。

  读写结合的点:

(1)巨人推倒围墙前后的情景。

  

(2)巨人生活在隆冬中的情景。

  (3)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的情景。

  (4)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玩耍的情景。

练习与

检测

听写生字词

朗读课文

组内交流完成情况,集体订正,教师适时引导。

作业设计

积累好词佳句

小练笔

提出作业要求及完成时间

自我

反思

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分享

冬────────────春

(孩子)

 

课题

幸福是什么

课型

讲读课文

学习内容

第三单元第二课

教学

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

 3.能把课文演一演。

 

重点

难点

1.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2.演课本剧。

学生

情况

故事情节奇异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

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在他们有了体会之后,揭示幸福的含义。

她就像有着无穷智慧的导师,指引三个牧童去实践,去发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

智慧的女儿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了“魂”的作用,正是这一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变得神秘而有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教学

流程

学案(预习、自学与研讨提示)

导案(点拨与指导)

预习尝试

温故知新

默读课文

检查生字词

说预习所得和预习中不懂得地方,质疑。

把问题归纳到黑板上。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题。

3.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什么了解?

自学与

研讨

独立自学、找出相应的段落和语句

小组讨论

智慧的女儿的话: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6.谈谈你的幸福观,并以名言的方式概括成一句话。

演课本剧

1.分角色朗读。

  2.学生排练,教师巡视。

  3.汇报演出。

1.牧童们开始时,认为幸福是什么?

(不知道)

  2.牧童们后来认为幸福是什么?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发言。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

  注:

引导学生读13到22自然段。

  3.小结:

正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了帮助人的快乐……

  4.智慧的女儿是怎样回答三个牧童的?

练习与

检测

听写生字词

朗读课文

组内交流完成情况,集体订正,教师适时引导。

作业设计

积累好词佳句

小练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