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400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docx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教材分析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从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和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都是不平等性质的条约,是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华民族身上的沉重枷锁,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过鸦片战争,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人民革命的任务也开始发生变化。

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香港岛被割占所带来的民族耻辱的讲解,教师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1997年我国收回香港主权的重大意义。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与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对中国危害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存在和意识的辩论关系原理应用。

通过对鸦片战争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对鸦片战争带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的探讨,正确认识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一切剧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要领的能力,并注重多角度、深层次分析历史问题方法的渗透和训练。

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经过鸦片战争后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行为的憎恨之情,进而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通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说明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进而得出深刻的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思变”、“落后就必须奋起”。

教学要点

一、中英《南京条约》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

2.《南京条约》的附件——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3.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二、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本节课的重点:

中英《南京条约》和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重点分析:

(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是重点。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害同西方侵略者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其中《南京条约》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它开创了侵略者在中国获得割地、赔款、开口通商的恶例,使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到破坏。

通过对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危害进行逐项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2)鸦片战争的影响是重点。

这是整节教材的关键内容,而且还是本章和近代史教学的重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而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推理的方法紧紧抓住“变化”二字,从不同领域探究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剧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得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论断。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更利于把握时代特征和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节课的难点:

正确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难点分析:

(1)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和把握是难点。

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对此要讲清概念内涵,以有助于学生对一些条约内容和侵略特殊性权有准确的认识。

(2)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即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是难点。

尽管学生在初中接触过这个概念,但仍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

在这里应首先讲清“半殖民地”、“半封建”两上概念: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总后勤部独立自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发展。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而后,帮助学生对比鸦片战争前后社会性质(政治上、经济上)的明显变化,从而使学生从认识到:

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突破这一难点,对认识由此社会性质变化而引起的其它变化就迎刃而解了。

学法指导方面:

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批不平等要约的内容及危害,在比较中把握各自的特点和内容。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鸦片战争前后社会的变化,使学生学会对比联想的思维方法,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时代特征。

引导学生对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理解,使学生学会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辩析历史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重申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战争不是目的,条约实惠才是真正的目的!

本节我们来看看"殖民地与市场"是如何地在条约中具现的?

引导:

那么战争后果及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三、结果:

签定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及其附件(1842)

(1)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香港成为英国侵略的基地

关于英国强占香港岛问题,早在乾隆末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时即提过此类要求,经过此次战争,达到了侵略目的,可见是蓄谋已久的。

香港岛控制广州的出海口,商业上,占领香港岛就能打击广州贸易;军事上,可以控制广州和中国东南沿海,自此香港岛成为英国侵华的据点。

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曾大言不惭地说:

“香港是插入中国领土的一个楔子。

·赔款2100万银圆—恶化了清政府财政,加重人民负担

一个银元约合中国银子7钱2分。

这些款项相当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清政府为此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各族人民的负担空前沉重。

赔款开创了侵略者地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放宁上广厦福—便利列强对中国输出商品掠夺原料

五口通商的规定,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货物,包括鸦片,大量涌入中国,使中国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化。

《虎门条约》里规定,英国人可以在这些租地建屋,长久居住。

五个口岸又成了英国的侵略据点。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协定关税的规定,使中国的进口税成为世界上最低的。

自此中国自己不能调整税率,海关不能起保护本国工商业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侵略者用之以倾销洋货和掠夺中国原料出口的工具。

(2)附件: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领事裁判权的规定,是说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

自此一些外国烟犯、不法分子可以在中国为所欲为,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破坏。

·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国际交往,最惠国待遇是可以有的,但必须是双方对等的。

但从这一批不平等条约开始,规定了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是它们并不以最惠国待遇来对待中国。

另外,它们还提出了利益均沾问题。

片面最惠国待遇"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自此以后,只要任何国家在中国取得新的侵略特权,英国都可以享受。

自此,中国和任何一个侵略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就不仅是对一个国家丧失主权问题,而是对所有与我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资本主义国家丧失了权利。

·租赁居住权—后来发展为租界

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和永久居住权。

为以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

(1844年英法租上海,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租界)

思考:

鸦片战争破坏了中国哪些主权:

哪一条规定对中国危害最大:

《南京条约》的有关历史材料

材料1:

“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

……准将香港一岛给予。

材料2:

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材料1:

《五口通商章程》规定:

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2:

《虎门条约》规定:

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3:

“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任……”

2、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1)《望厦条约》

·规定:

“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这比《南京条约》中的“关税协议”,又进了一层。

·规定,美国人在中国与中国人或其他各国人之间发生诉讼,都由美国领事审理,这就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这就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领海权。

(2)《黄埔条约》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政府要负责保护。

自此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就利用传教士中的不法分子以宗教作为侵略中国的武器之一。

二、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政治上-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1、社会性质变化:

(1)政治上:

中国丧失了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

战前清朝封建统治虽已衰落,但中国仍然是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着全部主权。

经过鸦片战争,清政府虽然照旧进行统治,但已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干涉和控制,主权已不完整。

正如有的著作所说: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册)

(2)经济上:

中国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日益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推销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总之,经过鸦片战争,中国原来社会内部固有的旧的矛盾并未消失,新的矛盾又加上来,因而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变化:

中国主要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务变化: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所以,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只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二)、经济上: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封建经济逐渐解体。

(标志:

①家庭棉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②农产品商品化。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标志有两个:

其一,在外国大量倾销商品的过程中,家庭手工业破产,造成耕与织的分离;其二,使中国的生产、贸易服从于世界市场的需要,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材料

  材料1:

1846年,包世臣致《政前大司马许太常书》中说:

“木棉梭布,东南杼轴之利甲天下,松太钱漕不误,全仗棉布。

今则洋布盛行,价当梭布而宽则三倍,是以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

商贾不行,生计路绌。

推原其由,皆由银贵,银贵由于银少,不二三年,恐当由少入无,则钱漕两奏,势必贻误。

  材料2: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

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三)、思想上:

由"闭关锁国"到"开眼看世界"。

新思潮的萌发

补充理论: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人们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它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对社会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让学生思考:

关于"新思潮的萌发"社会存在是什么?

新思潮是怎样萌发的?

(领会理论)

思考

什么是半殖民地:

什么是半封建:

什么是民主革命:

全课小结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引起了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思想观念的转化。

我们的共识是:

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我们共同学习了本课内容,在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这一问题时,我又想到了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发展历史,有些思考想与同学们交流:

历史曾无数次地证明,文明衰败的根源,一般说来,主要不在于外部力量的打击,而在于内部机制的退化。

几千年来,黄河文明受到多少次伴随征服的外来冲击,但它始终没有陨落。

我们曾经很欣赏这种强大的文明同化力量。

但19世纪上半期,一种新的文明,乘着西方军舰,带着廉价商品和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呼啸而来的时候,古老的华夏文明再也不可能同化它了。

中国近代历史就成为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

我们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于国门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须打开国门迎接科学民主之曙光。

教材史料应用

阅读下列材料

顾盛向美国政府报告:

“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

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回答:

结合具体史实说明为什么英国和其他国家要感谢美国?

[参考答案]因为中美《望厦条约》增加了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特权,其他国家根据最惠国待遇可一体均沾。

尤其是该条约对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问题的规定比英国的条约更具体。

该条约成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资料和注释

耆英

  耆英(1790—1858),满族,爱新觉罗氏,字介春,满洲正蓝旗人,以荫生授宗人府主事。

1838年,他任盛京将军。

1842年3月奕经在浙江战败,清政府命耆英署理杭州将军。

4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同伊里布一起赴浙江向英军求和。

8月,英军闯入南京下关长江江面,耆英同伊里布赶奔南京,跟英国代表璞鼎查谈判,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不久,耆英又在璞鼎查要挟下,诬陷在台湾抗英的台湾道姚莹、总兵达洪阿“冒功欺罔”,致使姚、达二人被革职逮问。

1843年,耆英再任钦差大臣,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1844年,他任两广总督兼办通商事务,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被派赴天津与英法联军交涉,因擅自回京,咸丰帝令其自尽。

  

伊里布

  伊里布(1772—1843),满族,爱新觉罗氏,字莘农,满洲镶黄旗人。

1801年他考中进士,1821年参加镇压云南永北人民起义,1833年任云贵总督。

1840年1月,他调任两江总督,8月授钦差大臣,赴浙江办理抗英军务。

他惧怕敌人的“船坚炮利”,主张妥协,攻击林则徐“断绝贸易,烧烟起衅”,于11月擅自与英军达成停战协定,承认英军继续占领舟山及附近小岛。

1841年,裕谦揭发此事,清政府将伊里布革职逮问。

1842年4月,受英军压力,清政府又起用伊里布,让他随耆英向英国侵略者求和。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任命伊里布为广州将军、钦差大臣,办理善后事宜。

1843年3月,伊里布病死于广州。

  

牛鉴

  牛鉴(?

—1858)甘肃武威人。

字镜堂,号雪樵。

他是嘉庆年间的进士,历任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

1841年5月,英军进攻吴淞口。

他领兵增援,途中遭到英舰炮击,仓皇逃命,致使吴淞口孤军无援,最后失陷。

此后,牛鉴参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不久,他被革职拿问,到1844年获释。

1854年,他参与镇压捻军起义。

  

璞鼎查

  璞鼎查(1789—1856),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军全权代表。

他从1803年起,在印度从事殖民侵略近四十年。

他在侵略阿富汗战争中,被封为男爵。

1841年4月,英国政府任命他为侵华全权代表,代替查理·义律,来华扩大侵略战争。

他按照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规定的侵略步骤、勒索条件以及扩大鸦片贸易的训令,一面抛出“议和纲要”,胁迫清政府无条件接受;一面指挥英军从香港北犯,相继攻占厦门、定海、镇海和宁波,扬言要把中国沿海省分“并入(英国)女王陛下的版图之内”。

1842年8月,英国军舰到达南京城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1841年至1844年,璞鼎查为首任英国驻华公使兼香港总督。

1843年,他被授予爵士衔,次年回国。

后来,璞鼎查先后担任好望角总督、印度马德拉斯总督。

1856年,他死于马耳他。

  

《南京条约》附件

  《南京条约》附件即指《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

1843年10月8日,英国强迫清政府在虎门订立了《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又称《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通常称为《虎门条约》或《虎门附约》。

共16款,附有《小船定例》3款。

主要内容为:

1.“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这就是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2.英国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

这项规定成为日后“租界”制度的开始。

同一天,英国又强迫清政府在虎门订立了《议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通商章程》,又称为《五口通商章程》,作为《虎门条约》的一部分。

共15款,还附有一个《海关税则》。

主要内容为:

1.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人(即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馆)照办”,即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2.规定绝大部分货物的税率为值百抽五,遂开中国和外国协定关税的恶例。

  

顾盛

  顾盛(1800—1879),美国外交官,律师出身,众议院议员。

1843年,他受美国总统泰禄委派,以专使身份来华。

次年2月,他到达澳门后,立即同两广总督程采交涉,要求到北京向皇帝呈递国书,跟中国订立“永远和好条约”。

他的要求被拒绝,就用炮舰相威胁。

7月3日,他同清朝钦差大臣耆英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

此约成了中国和法国以及其他国家订立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中美《望厦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贸易章程》。

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以战争相威胁,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

共34款。

附有《海关税则》。

条约规定美国享受英国在《南京条约》和附件中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并规定,美国人有权在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楼、开设医院和教堂;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对在华的美国人,清政府必须“时加保护,令其身家安全”。

12年后对五口贸易等条款可以“稍为变通”,为以后借口“修约”以索取更多侵略特权埋下伏笔。

  

剌萼尼

  剌萼尼(1800—1862),法国外交官。

他曾任法国驻希腊公使。

1843年,法国政府任命他为特使来中国。

第二年,他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为外国传教士谋得在通商口岸传教的特权。

1846年,他又强迫清政府废除1733年颁布的查禁天主教法令。

  

中法《黄埔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又称《中法五口贸易章程》。

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专使剌萼尼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停泊于广州黄埔的法舰阿吉默特号上签订。

共36款,附有《海关税则》。

条约规定除取得英美两国在条约中规定的侵略权益外,还规定法国人得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不能“触犯毁坏”。

不久,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长达一百多年的对天主教的禁令。

  

旧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南京条约》的赔款

《南京条约》第四至第七条规定,中国赔偿英国2100万元,自1842年至1845年分四年还清。

其中包括鸦片烟价600万元,商欠300万元,水陆军费1200万元。

而1841年5月间美国侵略者在广州城下勒索的600万元赎城费还不在内。

因此英国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向中国勒索的赔款总额,实际上多达2700万元。

所有这些赔款都由清政府以白银支付,装运到伦敦或加尔各答重新铸造成英国货币。

按照当时的折合率,这笔巨款相当于同时期的607万英镑左右。

占当时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3还多。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2100万元,其货币单位“元”是指西班牙银元,重量每枚约当7钱2分至3分之间。

这里的“约当”实指白银和银元的比价,即一般是白银7钱2分至3分为银元一元。

白银是银的通称,银两是秤量白银的货币单位。

银元俗称“洋钱”、“花边钱”、“大洋”,它是近代中国流通的大型银币。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外国银元开始流入中国,最早为西班牙的“本洋”,主要铸于墨西哥,每枚重约库平7钱2分,19世纪中叶以前盛行。

所以《南京条约》中的银元是指西班牙银元。

1821年墨西哥独立,以后停铸本洋,改铸“鹰洋”。

鸦片战争后鹰洋大量流入,逐渐取代本洋。

五口通商口岸

通商口岸,又称“条约口岸”,主要指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的通商港口。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按照条约规定,广州于1843年7月27日开放;厦门于11月2日开放;上海于11月17日开放;宁波于1844年1月1日开放;福州于6月开放。

当时列强为什么首先要中国开放这五处为通商口岸呢?

因为广州是当时的鸦片走私中心,厦门是亚洲最大的人贩中心,上海是外贸中心和远东巨埠,宁波是举世闻名的走私猖獗和海盗群集的据点。

而福州之所以被选作条约口岸则是一个饶有意思的个案,福州主要是作为列强的原料榨取地而开港的,福州邻近中国优质红茶的主要产区武夷山,列强对福州的兴趣,主要是对武夷山红茶的兴趣。

协定关税

又称协定税率,是关税税则制度的一种。

它是一国根据与他国缔结的条约成贸易协定,对进出口商品所规定的税率。

有双边、多边和片面协定关税数种。

前两种一般是平等互利的,是为了相互发展经济。

片面协定关税,则是帝国主义强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在这种税则制度下,强国依靠强权或武力,强迫弱国或落后国家在条约和关税税则中订立适合强国要求的片面的低税率,以便达到他们侵略的目的。

缔约国双方权利是不平等的:

一方有权利而无义务,另一方却有义务而无权利。

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被迫与列强订立了片面的协定关税。

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夫,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是中国被迫接受协定税则的开始。

此后,在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中又规定,一般货物应纳税额,皆按值百抽五核计,如欲变更,则须与英人共同协议订定。

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规定:

“倘中国日后欲将税则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

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领事裁判权

领事裁判权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属于国际法领域的一种变态行为。

因为承受领事裁判权的国家,不仅主权受到破坏,司法权受到限制,而且在本国人民与外国人发生争端中处于受侮辱和歧视的地位,从而影响各国人民间的正常交往。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第13款,规定了英人与华民交涉诉讼的处理办法,开了侵略者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恶例。

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关于领事裁判权有了更明确的规定。

后来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也订有与中美《望厦条约》类似的领事裁判权。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