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9277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docx

六上语文第三单元白锦武

六年级年级语文上册电子备课表

第三单元

主备:

白锦武使用人:

苏彤2014年月日

生活处处有真情。

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

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

《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

《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

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

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

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

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

“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等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

1.学会本单元18个生字,认读课文中的二类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青年深深的感激之情;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

重点

1.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

难点

续写故事

教学

时间

13——15课时

9、穷人

主备:

白锦武使用人:

2014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4.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

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法

引导,组织学生交流,归纳总结。

学法

交流、讨论。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调整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

你是如何理解的?

(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

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

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

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师:

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

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

每段讲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

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

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自然段):

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

(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

(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吃的是_____,菜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寡妇的日子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垂下来。

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评:

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

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所以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让学生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

四、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

“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1.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

你认为他们穷吗?

2.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师:

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他们不是穷人!

3.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4.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

课件出示:

⑴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

(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⑵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

(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2.交流描写心理的句子

⑴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会想些什么?

⑵她忐忑不安地想:

……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

(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

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

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

抽生读。

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你觉得呢?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

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⑴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⑵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

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⑶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

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

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⑷课件出示: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

(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

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4.小结: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

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

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四、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

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2.学生续写。

评:

这样导入续写,能激发学生续写兴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3.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五、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板书

设计

穷人

桑娜和渔夫: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作业

设计

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

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教学

反思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主备:

白锦武使用人:

2014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是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

3.是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

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

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法

引导学生自主、独立阅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并在重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

 

学法

独立阅读、思考,与同学讨论交流,自主发现。

教具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新课|标第|一|网

教学过程

课前调整

一、导入谈话:

1.导入: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说过谎吗?

说谎有什么危害吗?

”(说谎欺骗了别人,伤害了别人)。

“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但他却没伤害到别人,为什么呢?

2.板书课题

3.自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把课文读通,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学生交流汇报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新-课-标-第-一-网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       

3.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借口欺骗了作者,他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

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过渡:

这是一个善意的、美丽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已交代了残疾青年是没有“那匹马”的,请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有哪些语句能让你看清中摊主的心思?

找找看,同时写上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读自悟。

3.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

“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

“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www.xkb1.com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

碧云!

”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

等碧云来拿!

”(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

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

那匹马呢?

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

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

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4.“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

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5.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

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

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6.现在就请大家再读以上句子,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四、探讨问题

1.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几次写到了“别饿坏了那匹马”,其用意是什么?

2.学生汇报

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他叮嘱我:

“以后,马草就卖给我。

别饿坏了那匹马,行吗?

以后,当我背着马草来到书摊时,他便冲里屋叫道:

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

“没事,别饿坏了那匹马。

”我没有听他的劝阻,提着马草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门

3.情感升华

同学们,课文里一再说到,“别饿坏了那匹马”,其实并无马。

学到这里,你对这个题目是否有了深一层次的理解呢?

他口中的这匹马其实指的是谁?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

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板书

设计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作业

设计

续写一个片段

“我”推开了木板房的门,真相终于大白。

“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也许还会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也许……“我”在这一刻都会想些什么呢?

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吧。

(选做题)

教学

反思

 

11、唯一的听众

主备:

白锦武使用人:

2014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学

目标

1.学会6个生字。

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学会关爱。

教法

以点带面,问题引导

学法

阅读、交流、讨论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调整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质疑激趣 

  (背景音乐:

小提琴曲)有这样一位音乐家,她对音乐有着执著的爱,对拉小提琴有着永远无法割舍的爱,在各种文艺晚会,总会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可是又有谁知道这样一位音乐领域的骄子,小时候曾经是一个音乐白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改变,究竟是谁在改变了她的人生,这节课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走入那清晨,走近那神秘的唯一听众 

板书:

唯一的听众(理解词语)

2.齐读课题,质疑: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不外乎这两个: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问题

1.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好好地读读课文)。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生字词预习情况 

(1)生字正音 

(2)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掌握字形 

(3)理解词义白痴、沮丧、绝妙、懊恼、神圣、蹑手蹑脚             

4.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1)“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相机板书:

老妇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

()的老妇人

(2)“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了解学情、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师:

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更多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二、深层探究、朗读感悟

1.找出课文中描写老人神态的词。

板书:

平静。

点名读三句话

2.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

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

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板书:

(沮丧──神圣──沮丧──羞愧、兴奋。

问:

是谁让我的心理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画出老人的语言。

点名读、自读,说感受。

老人真的“聋了”吗?

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联系上文谈)点名读、师生配合读。

3.出示: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⑴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读出了什么?

⑵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感谢、称赞)

⑶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

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

信心)

4.出示: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

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三、想象拓展、突破难点

师:

平静实则不平静,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

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

当我沮丧时,老人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坚持拉琴时,老人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演奏水平渐渐提高时,老人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问: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师:

正是因为老人热情、耐心的鼓励,像深深潭水一样的眼神,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的听众,才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过渡:

老人有声的语言让我信心倍增,专心练琴;老人无声的语言向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在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前演出时,总是忘不了那——唯一的观众。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喜欢这样的老人吗?

2.正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对我循循善诱。

积极鼓励,真诚无私的帮助,才使我树立信心,刻苦练习,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演绎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呢?

请完成小练笔:

(播放《感恩的心》音乐)

此时此刻,我想对老教授说:

“你真是高明的教育家。

也想对小提琴手说:

“你真幸运,遇到了伯乐。

”更想对自己说:

“我要努力,做事相信自己,努力做到最好。

师:

作为教师,我更加感到自己也要做一个这样的听众,不吝啬自己的鼓励和关爱,让你们从我这里得到自信,快乐地成长!

同学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做一个懂爱之人,有爱之人,爱人之人,让世界充满爱,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五、布置作业(请选择一至两题完成)

1.把你读完课文后所获得的感悟写成一句格言。

2.为你身边的人做一件好事,奉献你的爱心。

3.推荐阅读《我看见了大海》、《平分生命》。

板书

设计

11唯一的听众

鼓励关爱欣赏

成功

作业

设计

1.把你读完课文后所获得的感悟写成一句格言。

2.为你身边的人做一件好事,奉献你的爱心。

3.推荐阅读《我看见了大海》、《平分生命》。

(选做题)

教学

反思

 

12*用心灵去倾听

主备:

白锦武使用人:

2014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2、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

难点

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法

引导,点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学法

自主学习,充分阅读,透过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调整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用心灵去倾听

2.读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谁用心灵去倾听?

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用心灵去倾听的?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快速地读几遍。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

[评:

把握全文大意,了解“我”与苏珊是怎样进行交往的,有助于理解“我”对苏珊的依赖之情是怎样产生,有助于下文提炼苏珊有耐心有爱心地帮助孩子的品质。

]

三、精读课文,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1.课文的哪些内容让自己感动,把感动自己的语句画下来,和大家交流

2.交流最受感动的地方(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

①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非常希望得到帮助,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

听到苏珊的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终于放声大哭。

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②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苏珊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③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苏珊采用了更美好的一种说法。

是啊,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听着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

苏珊善良、乐观。

④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

苏珊不是“我”的母亲,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

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

3.品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

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

苏珊像母亲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

四、总结全文

虽然苏珊是问讯台里普通的工作人员,但是她能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希望孩子们也学会用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