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9476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docx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部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可以分为两方面任务:

学与教

关于学方面的研究:

第一,提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第二,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

第三,阐明学习的过程。

第四,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

关于教方面的研究:

就是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大致可分为三大块。

第一大块是学习者的心理,其中包括发展心理和差异心理;第二大块是学习心理及其应用;第三大块是教学与课堂管理心理。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1、新教师的特点

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

2)主修某一学科就能提供这么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

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

2、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

1)新手水平2)高级新手水平3)胜任水平4)熟练水平5)专家水平

3、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

一是关于专业知识,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二是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专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三是关于洞察力,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4、教学专长:

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只是和能力

5、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

6、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

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有下面几种形式:

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反思训练5)开展行动研究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7岁)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d.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3)影响发展的因素a.成熟――机体的成长b.练习和经验――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c.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d.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①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或成功的基本前提,其是具有同成人有质的差别的独特心理结构的个体。

②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基本观点:

1)发生认识论2)构建主义的发展观3)认知发展

·发展阶段的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性4)交叉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第一,将通话与顺应结合达到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创立新的图式。

第二,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老师识别出学生是否达到某项学习内容所必须具备的认知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目标。

第三,皮亚杰的理论强调认知发展的累积性,这就要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学生才能讲新知识与旧知识整合起来。

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①文化历史发展观②心理发展观③内化学说④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第一,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

第二,维果斯基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

第三,维果斯基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

·基本观点:

1)内化2)“最近发展区”理论3)支架式教学

·在教育上的意义:

1)儿童通过将外部的对话加以内化来学习。

儿童通过观察周围的人如何进行批判性的、严谨的思维而雪会这一能力。

2)提出的最近发展去概念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3)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地联系在一起。

(二)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含义:

埃里克森提出的个体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是解答“人的个性是如何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问题的最经典的个性发展理论。

在教育上的意义:

1)帮助学生渡过勤奋和自卑危机。

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以及课堂组织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概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青少年期是一个暴风骤雨的时期,在各方面都除以剧变的阶段,需要有人扮演劝告的角色。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含义:

认为应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道德观念发展阶段,强调道德发展与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之间的关联。

教育意义:

1)首先要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2)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的水平加以比较,引起冲突。

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认识到采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更为合理。

4)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标。

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

1)权威型教养方式:

接受+控制2)专断型教养方式:

拒绝+控制3)放纵型教养方式:

接受+容许4)忽视型教养方式:

拒绝+容许

同伴关系在个体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1)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

2)为社会能力发展提高背景。

3)促进自我一时的发展。

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教育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

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或认知类型,是指学生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所采用的习惯性方式。

Ø认知方式的种类

①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

③聚合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

④整体型与系列型英国心理学家戈登帕斯克

⑤具体型与抽象型

2、认知能力的差异

✧智力的概念

世界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S—B)

比纳和西蒙1905年编制,推孟修订

智商"IQ"

智力的个体差异:

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类型的差异、发展范围的差异

群体差异:

1男女智力差异不大男性分布的离散性大于女性2男女智力结构差异各有优势

3、认知结构的差异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已知的内容或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他将认知结构成为“认知结构变量”即个体认知结构中的概念或观念及其组织方面的特征。

认知结构变量包括:

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

4、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①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③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

2、性格的个别差异

①按心理机能分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②按倾向性分外倾型、内倾型

③按独立与顺序程度分独立型、顺从型

④两维分内倾—外倾、稳定—不稳定(艾森克)

3、性格差异的签定

1)自陈量表式测验:

①明尼苏达多人格测验(MMPI)【出智商测试以外应用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问卷调差表】②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PF16)③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2)投射测验:

通过提供被试者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或者图片来激发他们的想象,使其压抑的动机、情感、欲望反映出来

3)情景测验:

指主试者在特定的情境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

情境压力测验式使被试者在一种特别设计的情境当中面临情绪上的压力,此时主试者通过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了解其人格特质。

4)自我概念测验:

1形容词列表法:

被试者从主讲者准备的一份描述人格特质的形容词列表中选择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词语。

再由主试者分析并判别被试者对自己的评价情况

2Q分类法:

美心理学家——斯蒂芬逊创立要求被试者根据主试者提供的卡片上描述的人格特征与自己进行对照,并分成1~9个等级

4、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不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速度和质量。

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第一,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性格。

第二,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

第三,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发挥教育机制。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1、特殊儿童的概念

特殊儿童是指由于生理、智力、感觉、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无法在正常教育条件下获得学习效果而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务来发展其潜能的儿童。

2、特殊儿童类型

①智力超常儿童②智力落后儿童③特定认知或学习障碍④社交和行为问题⑤生理和感觉缺陷

3、特殊儿童的教育

特殊教育是是用一般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脚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

相对普通教育而言,特殊教育更加注重儿童个别差异的存在。

第四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1、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又有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本能行为是先天决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改变需要千万年的演进;而学习的行为是后天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无限的,改变可能只需要几分钟。

从人的发展来看,学习可以塑造和改变人性,社会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3、学习的分类

我国流星的学习分类:

1)知识学习2)技能学习3)社会规范的学习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

根据是否理解学习的材料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有意义学习的简繁程度分为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与创造五类。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

刺激泛化、刺激分化、消退、恢复。

主要规律:

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恐惧性条件作用;高级条件作用

2、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

强化(正/负)、消退、惩罚

有机体的行为分为:

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促进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学应用——程序教学(原则:

小步子、要学生作出积极反应、及时反馈、学生自定步调、低的错误率)

3、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特殊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受到奖惩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

因此观察学习是人类的重要学习方式

观察学习的方式:

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的观察学习、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反馈和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

2)班杜拉——自律学习(三个阶段历程:

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强化)

(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1、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完型—顿悟说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

2)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说

①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②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

2、现代认知学习观

1)布鲁纳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

①认知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②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③重视学习过程④强调形成学习结构⑤倡导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

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步骤进行的学习

2)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①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联系②先行组织者

有意义学习的由简到繁的分类(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概念和命题的同化模式(下位学习(派生类属相关类属)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四)构建主义的学习观

1、构建主义的不同倾向

①激进构建主义②社会构建主义③社会文化取向④信息加工构建主义

2、不同倾向的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①知识是怎样构建的(外部指引观——信息加工论、内部指引观——皮亚杰、内外指引观——维果斯基班杜拉)②世界时可知的③知识是情境性还是普遍性

3、构建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第一,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第二,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第三,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第四,强调学生理解知识构建过程;第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4、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意义

(一)教学设计上:

1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应该是协商而不是强加的

2任务和内容分析不应过多集中于预先规定单一的最好的学习路线

3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更少关心预设的教学策略

4教学的评估应该更少标准参照

(二)教学模式上:

1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

1教师介绍学校目的,呈现学习内容

2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

3教师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并制定问题解决计划

4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合作学习是必要的

5教师进行整体评价

2认知式教学模式四个步骤:

师范指导消退练习

3随机进行教学:

1呈现情境2随机进行学习3思维发散训练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

4支架式教学:

三个基本环节1进入情境2搭建支架3独立探索

5自上而下的教学:

教学工作要适当强化以控制相应学习过程,获得希望的学习结果

(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康布斯

人本心理学的主张:

1)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的心理为主要对象,着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心理。

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且具有无限潜能。

3)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

4)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连续的。

5)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2、马斯洛和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认为学生本身就有学习的潜在能力。

学习不能靠外在的强制,只能靠内发。

学习的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并给学生提供辅导。

·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要了解人,必须先了解人如何从他的观点去感知他所处的世界。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信念,该事物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要改变一个人,不能仅从行为表现上加以纠正,而必须从改变他的知觉或信念着手。

3、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一、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凡是可以传授的知识,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二、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

1)人性本善,且人人皆有学习潜力。

2)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的目的才会产生学习。

3)在较少压力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学习。

4)主动自发全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

5)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

6)知识外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变动的社会。

7)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

8)涉及到改变对自己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的,并往往受到限制。

9)强调要从做中学习。

4、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1)教育理念:

①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②推行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③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④推崇人性中心课程5提倡情感型师生关系

2)构建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①以题目为中心的课题讨论模式②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③开发课题教学模式

第五章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

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和保持的策略:

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概括、解释、自问自答)组织策略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

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表征方式。

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方式表征;而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3、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

智慧技能的层次:

1)辨别—区分事物间差异的能力2)具体概念---识别具有共同特征的同类物体3)定义性概念-----运用概念的定义特征对事物分类的能力4)规则---运用原理或规则办事的能力5)高级规则-----将若干简单规则组合而成新规则的能力

促进辨别学习的下列条件:

1)刺激与反应接近2)反馈3)重复

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是能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

规则学习:

规则是由概念组成的,它反应了概念之间的关系,规则学习是以掌握相应的概念为基础的。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

1、认知策略的性质

认知策略是指对人的心理加工过程起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执行控制过程。

2、认知策略的分类

认知策略可分为专门领域和一般的。

3、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和特点

一般过程:

认知策略学习要经过命题表征阶段,然后经过在相同情境和不同情境中的应用,转化为产生表征阶段,最后认识到一套操作步骤运用的条件,则达到反省认知阶段。

特点:

第一,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第二,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第三,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式的。

4、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1)内部条件:

①原有的知识背景,②反省认知发展水平,③学生的动机水平

2)外部条件:

①训练方法,②变式与练习,③有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第六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1、动作技能的含义

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为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活动方式,而不是眨眼之类的不随意动作。

2、动作技能分类

根据是否连贯,可把动作技能分为连续性的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的动作技能。

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所参与的肌肉群的性质不同,可把动作技能分为精细的动作技能和粗大的动作技能。

根据完成动作技能对环境条件的依赖程度,可把动作技能分为开放性动作技能和闭锁性动作技能。

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是否使用一定的工具,可把动作技能分为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3、熟练操作的特征

第一,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第二,利用微弱的线索;第三,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第四,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第五,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三种不同的观点:

1)习惯论2)认知观3)生态观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

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

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为什么动作技能不易遗忘呢?

一般来说,经过大量学习的任务是不易遗忘的。

以连续任务的形式出现的动作技能不同于言语知识,它的保持高度依赖小脑和脑的低级中枢,这些中枢可能比脑的其他部位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的指导与示范2、练习3、反馈

第七章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的对象所持有的具有内在结构的较为稳定的评价性心理反应倾向。

2、态度的学习过程与理论

1961年凯尔曼提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遵从、认同、内化。

(一)态度学习的联结理论

(二)态度学习的认知理论

1、认知平衡理论(海德)

2、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

3、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通常可用的方法有:

条件反应法,提供榜样法,说服性沟通法

4、巩固态度的方法

从内部来看,首先,不断加强对于新获得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以使个体在认知结构中清晰地具有新态度指向的事物、事件或人的观念。

其次,减少或消除促使态度认知失调的因素。

从外部来看,要对新获得的态度不断地进行强化,以增强主体对于客体趋向的内部准备倾向。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价值观的概述

价值观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全部生活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周围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和意义及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价值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一个价值观与另一个价值观之所以有区别就在于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价值观的特征:

1)主观性2)选择性3)稳定性4)社会历史性

2、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首先,家庭环境;其次,学校环境;第三,社会环境;最后,艺术作品、人物传记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形成和发展个体的价值观也有着重要作用。

第八章问题解决与迁移

(一)问题解决

1、问题及问题解决

问题是一种不明确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途径来达成既定目标的情境。

一般包含四种成分:

一是目标,二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三是障碍,四是,方式。

问题解决是指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中,以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高级认知加工过程。

问题解决的四个特征:

1)目的指向性2)认知操作性3)情境性4)经验性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1)明确问题2)形成问题表征3)选择并运用正确的策略4)评价反思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主观因素有:

1)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2)认知结构3)动机强度4)智力水平5)定势6)功能固着

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是问题本身特点与外界环境。

4、问题解决的策略

(1)手段—目标分析法

(2)顺向推理(3)反向推理(4)爬山法

5、问题解决与创造

问题解决与创造的关系

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且相互制约的。

二者联系:

(1)创造力的发展要以问题解决为前提。

(2)问题解决过程中蕴含有创造力。

二者区别:

①定义不同。

问题解决是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而创造力是产生某种新的能力。

②特征不同。

问题解决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分段性,而创造性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性、流畅性和灵活性。

(3)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造力的参与。

(二)为迁移而教

1、学习迁移的概述

将学习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4)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

2、传统学习迁移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

②相同要素说

③概括化理论

④关系转换说(顿悟)

3、当代迁移理论及教学含义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由奥苏泊尔提出来的。

产生式迁移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来的。

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1)改革和精选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

(2)合理呈现教材内容,教材的呈现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安排内容的呈现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来实现的。

(4)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即基本的概念、原理的教学。

(5)教授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的迁移能力与学生所运用的学习方式有很大关系。

第九章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一定目标发展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达到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内部动力。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