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89604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docx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docx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面积部分是空间与图形这个领域中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

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以及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的。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单元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

1、 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四、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

五、本单元存在的问题及复习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难以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难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

3、难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难以建立起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的表象。

(二)复习的策略:

1、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复习。

例如关于长方形面积正方形计算的复习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熟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怎样求,还要通过复习使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知道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通过举例强化对知识形成的理解,)这样的复习把以往只重视知识成果的复习转化到更重视知识怎样形成的复习,使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的复习。

 

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这对学生巩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复习中除了让学生了解每个面积单位的意义之外,还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用纸折(折出1平方分米大小的一块)、试一试(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摆一摆(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内能摆下多少本练习本)身上找、学具中找、以及生活中找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紧接着,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来巩固表象。

 

3、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估测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因此本单元复习中我们要对估测给予较多的关注,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

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长、宽(或边长)计算出面积。

 

4、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例如在复习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再提问平方米、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进率后,可追问学生一平方米为什么等于100平方分米,一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5、努力钻研教材、落实教学目标。

例如在复习土地面积时: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说一公顷的大小,一平方千米的大小,在此感性认识为基础,说明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

 ②然后在复习1公顷、1平方千米的具体规定。

从知识的逻辑上来讲,考虑到学生尚末学习100×100、1000×1000等计算,所以平方千米、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不要求学生推算。

只要求了解知道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而且三年级的孩子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很难建立起这么大面积单位的表象,我们要提供一些中间的变量教室、校园、操场的大小等让学生建立土地面积(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

总之在本单元的复习中对面积概念的复习要重体验领悟,对面积单位的复习要重实际应用,对面积公式的复习要重探索过程。

6、深化对知识理解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复习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时,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条件,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推理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相等吗?

这里教师可让学生举例如周长为12分米的两个长方形面积:

通过实例使学生懂得周长相等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因为正方形长和宽接近到已经没有差距程度所以它的面积最大。

这样完成了有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能力。

六:

本单元易错易混题

1、选择合适单位:

例如①一根跳绳长约2()。

②一间卧室的面积约为12()。

③一根粉笔长约6()。

④课桌桌面的面积约是45()。

⑤一棵大树的高约16()。

⑥小华腰围大约为60()。

⑦1张100元人民不的面积大约是120()。

⑧课桌高约8()。

⑨实验小学占地面积约是3()。

错误原因:

(1)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分不清:

(2)各种单位头脑中没有形成表象。

2、面积单位之间的化聚1公顷=()平方米

120000平方米=()公顷

8平方千米=()公顷

300公顷=()平方千米

错误原因:

进率混淆。

3、周长与面积的综合运用。

下面的图形中,()的面积最大,()的周长最长。

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64平方厘米,它的周长是()。

A、64厘米B、32厘米C、32平方厘米

4:

在计算中面积中同一单位问题。

如:

  长4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

A、12平方米B、12平方分米C、120平方米D、120平方厘米

5、把1平方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的面积是()。

A、1平方分米B、10平方厘米C、10平方分米

5.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如:

 一块不锈钢板长25分米,宽16分米,制作一个零件需要一块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不锈钢板,这块不锈钢板能制作多少个这样的零件?

从一个长14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图形?

它的面积是多少?

6、题目中出现间接条件求面积的问题:

如:

、一个长方形的草坪,长是宽的2倍,周长是60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7、求简单的组合图形面积问题:

   

第七单元小数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这部分内容结构如下:

          常见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

               ↓

认识小数  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

          ↓

    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一位小数的加法

                 ↓

一位小数的减法

 

二、复习策略

1.联系儿童生活复习小数认识。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

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

可以说,本单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2.复习中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形成对小数的形象支撑。

复习中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含义,大小比较和加减法。

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

3.注重学生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说理训练。

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紧密,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的有利条件。

据此,复习中我们仍需为学生创设的问题情景,创设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看图提出很多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让学生先计算,并说出算理着重结合实例说出为什么小数加减法要小数点对齐。

4、结合实例注重对小数大小比较方法的复习

1.借助数轴看图比大小。

如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和以米、分米为单位的小数比大小。

2.结合生活实际比较小数大小

如根据给出的成绩分别比较得出四位学生的跳远名次和50米跑的名次,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清楚表示跳远成绩的小数越大,名次就越前,而表示跑步成绩的秒数越小,成绩就越好。

如果学生不注意审题,就很容易搞错。

5、注重动手操作强化对小数的认识

如让学生动手测量,并把测量的结果用小数表示。

种情况。

然后教师在小数竖式的上面写上“元、角”,以便学生看清相同单位的数上下对齐,便于相加减,并感悟其中的算理。

③“做一做”的后两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④“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

这里既出现了小数,又用到了上一单元刚学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6、复习中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如98页第5题有必要让学生读题后通过复述题意,搞清10千米以内1元,是指坐10站或10站以内都只要1元。

坐十几站就要1元加几个0.5元。

学生还没学小数乘法,这里可用连加计算,由于数据比较简单,也会有学生列出算式1+0.5×3,并口算出结果,应当给予表扬和鼓励。

7、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98页第6题将条形统计图与小数加减计算结合起来,让学生看图列式计算。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复习:

一知识要点:

二:

复习策略

1.拆分:

把两部计算的问题转化成一步的问题让学生切实理解掌握一步问题算理。

2.合并:

在熟练掌握一步问题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把两个或三个小问题组合成一道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解决的途径。

3.剖析:

要启发学生独立分析题型结构,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想解决最后问题先要把那个中间问题拿下,强化这方面训练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大有益处。

4.关注:

要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中情节内容,弄清题意,培养学生良好审题能力和把生活问题抽象位数学问题的能力。

5.启发:

即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6.鼓励:

鼓励学生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解法。

7.激发:

复习中同样要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练习避免单一刺激造成的大脑疲劳。

8、参与:

要努力设计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提出题,并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重复与等量代换问题: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

和前几册教材的思路相同,本册教材除了在有关单元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外,还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来介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本单元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例1)和等量代换(例2)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1.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又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本单元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在复习中关键引导学生结合集合图弄清只参加一项活动,与两种活动都参加的意义。

及结合结合图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2.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

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

如果a=b,b=c,那么a=c。

例2就是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复习等量代换关键要培养学生试图能力,和说理能力,

如例2的复习引导学生观察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同样重。

所以,从第一个图中可以看出,一个西瓜重4千克,从第二个图中可以看出,四个苹果重1千克,让学生思考一个西瓜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

在这里还不能直接运用等量代换,需要学生首先考虑:

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

引导学生想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三复习中把握好教学要求:

集合和等量代换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两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我们不要使用集合、、交集、并集、等量代换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