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名记者.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8994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4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名记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外国名记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名记者.docx

《外国名记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名记者.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名记者.docx

外国名记者

外国名记者

 

普利策赫斯特约翰·里德

林肯·斯蒂芬斯威廉·拉塞尔

李普曼埃德加·斯诺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史沫特莱

爱迪·亚当斯爱德华·默罗

莫利·塞弗迈克·华莱士林迈可

阿兰·魏宁顿沃尔特·克朗凯特

丹·拉瑟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威尔弗雷德·贝却敌

亨利·卡迪尔·布列松

伯夫·梅里汤姆·布罗考

爱伦堡西蒙诺夫芭芭拉·沃尔特

奥琳埃娜·法拉奇丰广秋山

本间义人凯瑟琳·格雷厄姆

罗伯特·卡帕库尔特·肖尔克

欧内斯特·海明威

外国部分

普利策(JosephPulitzer,1847~1911)[美国]

美国新闻家。

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

1847年4月10日生于匈牙利,1911年10月29日卒。

1864年到美国参加林肯骑兵部队。

退伍后,自学法律,取得律师资格。

1867年入美国籍。

1878年购得《圣路易电讯报》,1880年将它与《晚邮报》合并为《邮报-电讯报》。

1883年买下纽约《世界报》,对报道、编排和经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宣称该报是独立报纸,为市民服务,揭露贪污腐化,倡导社会改革运动。

他强调新闻的真实、准确。

文字简洁通俗,重视社论。

被认为是19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新新闻事业”的创始人。

1890年辞去《世界报》主编职务。

晚年双目失明。

遗嘱赠款设立普利策奖,并捐赠200万美元作为创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基金。

普利策两手空空来到美国,死的时候却留下大笔遗产。

他的传奇的一生,证明他不仅是一位天才的报纸工作者、新闻学奠基者,而且是一位卓越的经营管理者。

赫斯特(WilliamRandolphHearst,1863~1951)[美国]

美国报业主。

1863年4月29日生于圣弗朗西斯科,卒于1951年8月14日。

早年入哈佛大学。

1887年接办其父的《旧金山考察报》。

1895年购进《纽约日报》后,增加插图、彩色专刊和大字标题,并以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刊登犯罪、灾祸、丑闻等报道,因而被称为黄色新闻大王。

1925年建立赫斯特报团。

1927年他在17个城市拥有25家日报,总发行量520万份,17家星期日报,总发行量673.5万份,还有24家杂志。

并拥有国际新闻社,金氏特稿辛迪加、12家广播电台以及2家电影公司。

约翰·里德(JohnReed,1887-1920)[美国]

美国著名记者、诗人、政论家,美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887午10月22日里德出生在美国的波特兰城。

十月革命发生时,他正在俄国,亲眼目睹了这场伟大的革命。

随后,他写出了记实性名著《震撼世界的十天》。

1920年10月19日,里德在莫斯科病逝。

在1911-1920年的十年间,里德的报道涉及标志那个时代血腥特征的劳资冲突、墨西哥农民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社会主义政权建立,这一系列的动荡不仅敷陈了20世纪噩梦般的基调,同样也使一个从俄勒冈州来的无名小子迅速成就为“现代新闻学之父”。

1917年4月,一个盛大的和平主义者集会正在华盛顿进行。

当威尔逊总统的宣战声明掠过大厅时,约翰·里德飞身上台,“这不是我们的战争,我不支持它。

”其实早在一年半前,这位从欧洲战场返回的战地记者已经这样告戒过自己的同胞了。

他的反战姿态在随后的日子里给他带来了大麻烦。

他不仅从新闻界争相延聘的对象和稿酬最高的记者,沦为一些左派报刊甚至三流媒体的低薪撰稿人,而且被他的母亲、兄弟、朋友和同学所不理解与抨击,后者中包括著名的沃尔特·李普曼——他们同是哈佛的毕业生。

在李普曼看来,里德对政治总的看法,包括他的口号“这不是我们的战争”在内,都是过于简单与不成熟的。

有关欧战的观点分歧在琐事细节上影响到了人身评价。

在一年前还是无条件地赞扬里德,视他为“天才”,把他的墨西哥报道誉为“文献”的李普曼在1915年这样评论他的里德同学——

“他将自己的行为举止搞得像一个玩世不恭的战地记者……就气质而言,他够不上一个职业作家或者职业记者,他是一个自我陶醉的人物,革命、文学与诗歌都不过是他逢场作戏的道具,事件仅仅是他浪荡生涯中的小插曲。

他不时发现奇遇,靠的是想当然,一生中更是经常性地改弦易辙。

他就是这样一种人,把当一名普通水手、营救妇女、猎捕狮子、企图乘飞机环游世界这样一些浅薄不堪的胡思乱想,看成是一种确实可行的事情……”

 

林肯·斯蒂芬斯(LincolnSteffens,1866-1936)[美国]

新闻记者和社会改革家,是黑幕揭发运动的中坚人物。

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富裕家庭。

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去德国和法国学习心理学和艺术。

1892年进入报界,先后任《纽约晚邮报》《纽约商业告知报》记者、本市新闻主编,1901年转任《麦克卢尔杂志》编辑主任,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揭露黑幕的报道。

19世纪下半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经历近百年的积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据统计,1860年全美只有3个百万富翁。

40年后的1900年,美国已有百万富翁3800个。

十分之一的人口占有全国十分之九的财富。

运作有道的财团老板控制着经济、政治的命脉。

他们呼风唤雨,与政界老板情投意合,致使贪污腐败之风席卷各州。

1902年前后,痛感于美国社会政治道德的沦落,以作家、记者林肯·斯蒂芬斯、雷·斯坦纳德、贝克·塔贝尔等为首的一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聚集在《麦柯卢尔》《角斗士》《世界主义者》等杂志阵地上,向政界、商界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腐败弊端展开了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他们比分所及包括政府与和道德勾结、金融保险业的欺诈、街头上的卖淫、药品食物的掺假、监狱里的暴虐,甚至连交汇的黑暗也逃不过他们犀利的目光。

这场被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称之为“扒粪”(Muckraking)的黑幕揭发运动,不但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也得到了总统的赞同,获得了巨大成就。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所总结的那样:

“华尔街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欺骗公众了,保险业运行机制健全了,银行增加了新的防范措施,药品和食物掺假将冒更大风险。

运输公司开始关注公民的人身安全。

各州和城市更致力于廉政建设,人们开始提名自己的后选人。

弱势群体得到了保护,旧时政治老板的风光不再……”

 

威廉·拉塞尔(WilliamH.Russel)[英国]

第一个职业战地记者。

威廉·拉塞尔1820年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1850年赴丹麦,开始了他的战地记者生涯。

1854年2月,作为《泰晤士报》的特派记者随英国皇家近卫军远征马耳他,用现场目击式的报道真实的反映了克里米亚战争的残酷和战地救护中的严重问题。

他的报道使后来大名鼎鼎的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出面组织了一支由38名护士组成的民间战地救护队伍,在前线建立起医院管理制度,使伤病员死亡率直线下降。

报道克里米亚战争使他一举成名,此后,他还报道过18571858年的英印战争、初期美国内战、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起义等,当他于18831884年在埃及报道他的第10场战争时,他已经64岁高龄了。

不畏艰难进行报道的精神和敢于揭露事实真相的勇气,使他成为无数后来者效仿的榜样。

李普曼(WalterLippmann,1889~1974)[美国]

美国记者、专栏作家,政论家。

1889年9月23日生于纽约,1974年12月14日卒于同地。

毕业于哈佛大学。

1910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

1921~1931年任纽约《世界报》编辑、主编。

9年间撰写社论1200余篇。

1931年为《纽约先驱论坛报》撰写“今日与明日”专栏,被国内外250多家报纸转载。

1963年1月,“今日与明日”转到《新闻周刊》刊载。

1967年3月25日刊出最后一期专栏。

该专栏在美国报业史上历时最久,影响最大,深受国内外重视。

1967年退休后,继续为《新闻周刊》撰写评论。

一生著作近30种。

曾两次获普利策奖。

《李普曼传》的作者称李普曼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他满足于当一个预卜吉凶的神人,而不想当一个殉道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新闻记者的李普曼,一生为世人预卜吉凶确乎达到了人尽推崇的“神人”的程度。

李普曼可以说是兼职的政治家,新闻是他的主业。

他直接从事政治活动的经验只在一战期间有过两次,此后虽然他没有直接从政,但是,终其一生,李普曼又十分关注政治问题。

还在哈佛大学毕业之时他就参与调查政治问题的黑暗揭发运动,写了很多揭露文章。

他出版的第一本书《政治序论》就是关于政治的。

而他的有关新闻传播的理论著作《舆论学》也是从民主政治如何施行的角度对舆论问题进行探讨。

李普曼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美国吹响了文化革命和社会革命号角的风云人物中的一员。

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他的专栏文章通过报业辛迪加的转发,刊登在美国和世界各主要报纸上,拥有读者近5000万人,“整整三代人都靠沃尔特·李普曼指点政治事务的迷津”。

“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具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

早年他为纽约《世界报》写的社论使美国对墨西哥的入侵免于发生。

晚年他激情澎湃地过问越南战争,为越南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梦魇而义愤填膺。

他追求的生涯迫使他处于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不容许他退出战斗。

范·威科·布鲁克斯说李普曼的生涯是“美国献身于政治写作的人当中最最光彩夺目的”。

但同样的李普曼“更愿意对权力进行分析,而不是身体力行。

所以他选择的生涯是参与其事与超然物外两者的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统一”。

纵观李普曼的新闻生涯,既有与美国政府、总统的亲密合作,又有与其冲突、对抗的时候。

一方面他注重和各种政治势力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因为他认识到“权势人物是消息的主要来源”。

同时他又强调新闻之于政治的独立性。

在1964年的一次电视讲话中,他提到:

“对记者来说,能够确知事态的发展以免自己愚弄自己,这当然是有好处的。

但是,在高级官员和报人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距离。

我倒不是说要有一道墙壁或者一道藩篱,但是要有一个空间上的距离,这是很有必要的。

”他认为,在一个新闻记者和高层官员亦即权威人士的关系中,有着某种特定的防范规则,这种规则十分重要,每人都必须遵守。

报人不能成为大人物的密友。

之所以这种防范是必须的,是因为虽然权势人物是消息的主要来源,然而又是“各种偏爱、特权、荣誉和自重的施舍者。

现代新闻天地中各种腐败现象的最主要形式,就是在形形色色的幌子和伪装下,在社会上向权力的顶峰钻营攀升。

”面对各种权力或别的诱惑,新闻记者“只有始终不懈地对此保持清醒认识,才能得免于此。

”在他的心目中,新闻既可配合政治又并不直接隶属于政治。

新闻与政治离合有致。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李普曼欲保持新闻记者独立的地位、清醒的头脑,以便成功地扮演指点迷津、预卜吉凶的社会角色。

埃德加·斯诺(EdgarSnow)[美国]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年),美国记者。

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

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

1928年,到中国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以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特约通讯员。

后来在北平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担任新闻系教授两年,同时学习了中国语文。

1936年6月,他从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

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

他首先到了当时陕甘宁边区的临时首府保安(今志丹县),和毛泽东同志长谈,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然后长途跋涉,到边区各地采访。

最后于当年11月回到北平。

他在北平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导,然后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这是第一本由西方人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著作,该书于1937年10月首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

后来,一些留在上海租界内的抗日救亡人士,把该书翻译成中文,为了便于掩护,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的书名。

抗日战争爆发后,斯诺担任英美报纸的驻华战场记者。

1941年,他对皖南事变作了如实的报导,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被迫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三次来华访问,同毛泽东、周恩来会面。

1972年2月病逝。

后来,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LouisStrong)[美国]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LouisStrong,1885__1970),美国女记者与作家。

1885年生于内布拉斯加州弗兰德城。

190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早年致力于儿童福利事业和工人运动。

1921年被派往苏俄从事救灾工作,后任驻莫斯科记者。

1925年首次访问中国。

1928年发表《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一书,介绍中国人民的斗争,1930—1935年在《莫斯科新闻报》工作。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奔赴西班牙,写出《武装的西班牙》一书,赞扬了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二次来中国,1938年发表《人类的五分之一》,介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与抗日战争。

1946年第5次来华访问延安,毛泽东在同她谈话中提出著名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著有《中国出现黎明》、《中国人征服了中国》。

1949年在莫斯科以“美国间谍”罪名被捕入狱,1955年宣告无罪。

1956年出版了《斯大林时代》一书。

1958年第6次访华定居北京。

以后,她满怀激情地编写了《中国通讯》69篇,向世界人民报道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0年3月29日在北京逝世。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enesSmedley)[美国]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美国记者,作家。

1892年2月23日生于密苏里州奥斯古德。

曾当过侍女、烟厂工人,后到《纽约呼声报》工作,开始文学生涯。

1928年作为德国《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来中国。

与宋庆龄、鲁迅等人建立了亲密友谊和合作关系,成为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

30年代初,曾协助“左联”开展活动。

1937年到延安。

后到山西前线,对八路军和根据地作了大量报道。

1938年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人员,动员并组织了白求恩、柯棣华等来华支援中国抗战。

同时活跃在抗日战场和敌后根据地,写了不少报道。

1941年返回美国后,继续为支援中国抗战而写作、演讲、募捐。

1949年被美国当局指控为“苏联间谍”而遭受迫害。

1950年5月6日在赴中国途中病逝于英国牛津。

按照她的遗愿,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一生著述甚多。

主要有《中国红军在前进》等。

史沫特莱,中国人民的朋友,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中,她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爱迪-亚当斯(AdieThomasAdams)[美国]

越战记录者、美国著名战地记者爱迪·托马斯·亚当斯1933年6月12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新肯士顿。

还在高中的时候,他就开始给婚礼和其他仪式拍照。

  亚当斯在海军服役时就当过朝鲜战争的战地记者。

之后他回到新肯士顿,在当地的一家报纸就职,还为《费城晚报》工作过。

1962年,亚当斯开始为美联社工作,数次赴越南拍摄。

而亚当斯1968年2月拍摄《枪毙越共》的那一瞬间使他达到了职业生涯的顶峰。

  在亚当斯的摄影师生涯中,从朝鲜战争到海湾战争他一共参加过13次战争。

他在1972年到1976年间为《时代》杂志工作。

从1976年到1980年又回到美联社,成为特派记者。

  爱迪·亚当斯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的职业生涯涉及了新闻、编辑、时尚业、娱乐业和广告摄影等多个领域。

亚当斯的摄影作品通常被刊登在全球著名媒体的头版或是封面,比如《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生活》、《时尚》、《名利场》等等,他同时还是《时代》、《生活》和《波瑞》杂志的自由撰稿人。

2004年他在纽约的家中病逝,享年71岁。

亚当斯是在1969年以一张震撼世界的《枪毙越共》赢得荷赛和普利策奖。

照片记录了一名南越军官在街边枪毙越共战俘的骇人一刻。

  爱迪·亚当斯是我们这个时代作品被刊登最多的摄影师,也是获得奖项最多的摄影师。

一生获得了500多项国内和国际奖项,其中包括1969年的普利策奖。

  爱迪·亚当斯是个叙事高手,他的每张照片都在讲述一个故事。

摄影是他毕生最喜欢做的事情。

当爱迪·亚当斯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用卖报纸攒下的钱买了一架照相机和一个放映机,他每次花5美元租来一个电影的拷贝为同伴们放电影,这样每天就能挣10美元。

到了14岁,爱迪·亚当斯开始为人们拍摄婚纱照谋生,每次收5美元。

当他上高中的时候,他开始每晚为当地的一家报纸工作。

  爱迪·亚当斯的摄影作品从来不在博物馆里展出,他的作品因常常刊登在各种报纸和杂志的封面上而被全世界的读者所熟悉。

“有些照片看起来比较轻松有趣”,他说,“其他的一些是严肃的,因为他们源于心灵。

一幅摄影作品可以改变世界,正是通过摄影师的镜头,我们记住了历史上的人和事。

  爱迪·亚当斯是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并且充满着灵感和狂放的热情。

对于他那幅最有名的作品,他不愿意多谈,而是更愿意谈论那些照片带来的后果———促使卡特总统做出了最后的决定———让成千上万的越南难民前往美国。

  “这是我一生中所做的最好的事情”,亚当斯说。

“我的心被一些自己拍摄的照片撕扯着,”亚当斯平静地说,“我到处拍照,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我发现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被镜头捕捉的那个人,比如说我拍到的一些受伤的人,我发现自己成为了拍摄对象。

我真的能感觉到,我成了那个受伤的人。

我知道很多优秀的摄影师喜欢上了自己作品中的对象,真的。

但我已经厌倦了哭泣。

  厌倦了在战场上看到的一切,爱迪·亚当斯返回纽约,回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我转向拍摄名流,他们不会使我的灵魂受煎熬,给的钱又多。

”他拍摄的名人中有克林顿夫妇、罗马教皇等等。

  爱迪·亚当斯的最后野心是写一本书,“那将是一本小说,但是其实并不是虚构的,我要把它献给我并不喜欢的人们,还没取书名呢。

”亚当斯在今年5月被诊断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但是直到病故前两个月,他还坚持摄影活动。

  照片《枪毙越共》展现的不是大战前的准备或战后的创伤,而直接传达了赤裸裸的暴力,使人们亲历了战争的恐怖。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也拍到了这一幕,和亚当斯的这张照片一起,报道影响到了当年的美国大选。

它为尤金·麦卡锡的反战纲领提供了支持,而两个月过后,约翰逊总统宣布将不谋求连任。

  亚当斯当时正在给这个被捕的战俘拍照,当南越军官走近时,并没有意识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

他的相机和军官手中的枪同时举起,而就在子弹穿过战俘头颅那一刹那,而照片定格在了永恒的这一刻。

手枪在近距离对准人头,战俘的表情充满对死亡的恐惧,而致命的一枪传达出的暴力气势似乎穿透了照片的平面世界,让观者久久不能遗忘。

那个姓娄的军官开枪后说:

“他们杀了很多美国人和我们的人。

这场突然的枪决画面传达的含义远远超过事件本身。

美国军事历史专家莱斯利·库伦说:

“抛开这一枪决是否正当,照片传达给所有观者的印象是执行枪决仅仅是为了枪决本身。

人们会这样问自己:

‘难道我们要支持别人做这种事?

’”

  对于亚当斯自己,照片留下的是难以逾越的高度,为这张照片,亚当斯还在一直尽力为越战的创伤赎罪,他也受到过来自同行的责问。

在一次颁奖典礼上,一位荷兰记者曾这样问他:

“你为什么不阻止他杀死那个人?

”此后两年间,亚当斯都无法使自己直面这张照片。

在得普利策奖后不久,亚当斯说:

“我从展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杀戮中获取了利益。

有两个人因此被毁,而我却为此得奖,成为了一个英雄。

  当时,亚当斯在西贡跟随照片中的开枪者———南越警察队长娄———采访了两周。

娄后来移民美国,在东北部开了小食店。

但是,人们光顾娄的小店却仅仅是为了“盯着他”,看看这个刽子手。

每当想起这张照片改变了娄的整个生活,亚当斯就感到内疚,“我憎恨因为我的照片使被摄者受到影响”。

有一时期,亚当斯甚至想退回他所获得奖项来减轻内心的自责。

  爱迪·亚当斯拍摄的《枪毙越共》已成为当代新闻摄影史上最著名的照片,它囊括了1970年所有世界性新闻摄影比赛的大奖。

 

爱德华·默罗(EdwardMurrow)[美国]

以现场报道而闻名的爱德华·默罗,这位战地记者出身的主持人,自1935年进入CBS,一生主持三个颇具影响的节目,即《面对面》、《现在请看》、《现在请听》。

电视评论家约翰·克罗斯评论说“无论从哪种角度去衡量《现在请看》节目,都是历史上最烂灿、最精彩、最具有想象力的和最重要的节目”。

《面对面》节目创办6年多,他共采访了393位各阶层的著名人士,成为全美收视率最高的“十大”节目之一。

爱德华·默罗主持的《现在请看》是有史以来影响最大的电视时事节目。

它于1958年停播,但就在这个“现在请看”电视的10年时间里,其精神从未消失过。

每次打开电视,你都会看到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而且都是现场直播。

人们聚集在纽约市中心的大屏幕前等待《CBS新闻》,等待每一个伟大时刻的到来。

CBS曾经拥有默罗、克朗凯特、拉瑟以及塞瓦赖德。

50年代末,CBS的默罗时代结束,紧接着是《60分钟》。

爱德华·默罗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广播电视记者。

他因现场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一举成名。

他独创了战地现场广播、连续广播报道等口语广播形式。

这些形式的创新,不仅真正发挥了广播的优势,而且使广播在美国成为合法、严肃、传播面极广的新闻媒介,改变了人们过去一直把广播只看作消遣娱乐工具的看法。

在战事新闻报道中,默罗成为新媒体与新形式的最佳实践者,他创办的现场广播《这里是伦敦》与电视报道《现在请看》,被誉为美国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中两座并峙的高峰。

  1940年5月英法盟军从敦刻尔克撤退时,默罗一直在英吉利海峡地区采访。

白天,他和英国空军呆在一起,晚上开车回伦敦广播。

从这里开始,置身于战争第一现场的默罗开始筹划用一种新的报道方式来报道战争。

  1940年8月24日星期六,3000万美国家庭坐在收音机旁收听默罗的现场广播--《这里是伦敦》。

节目一开始,美国人起居室内的收音机里传出的是震耳的空袭警报与隆隆的炮声。

接着,默罗以一种慎重、准确而有节奏的声音广播道:

"你们此刻听到的噪声是空袭警报发出的声音,在不远的地方,探照灯突然亮了,一道强烈的灯光正在我的上空划过。

人们在静静地向前走。

我现在正在一个防空洞的门口,我得把电缆线挪动一点,这样可以给人们腾出进入防空洞的通道。

"在现场音响与现场情景的生动纪实中,默罗传达给那些看不见战争的人们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在欧洲大陆发生了那么多难以置信的事件后,希特勒向西线发动了"闪电战",比利时、荷兰、法国相继沦陷,此刻又轮到了英国,戈林元帅的德国空军正在英伦三岛上空肆虐,不列颠人正在孤军奋战。

  在不列颠战役中,默罗的主要广播报道是在午夜之后进行的,也就是与德国空军的空袭同步进行的。

通常情况下,他在前往演播室的路上就开始广播。

这期间,他好几次在街上被炸弹爆炸引起的冲击波击倒,有一次,一个大弹片甚至就落在他几秒钟前所呆的位置上。

默罗最不愿意的事是进防空洞,除非他是去那儿采集新闻。

他自己解释说:

"一旦进了防空洞,你就会慌张得不知所措。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冒险时,他说:

"我有一种农民的头脑,我写不出我没有看见的东西。

"他认为这样做不是逞匹夫之勇,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而是在做一个战事记者应该做的工作--尽可能地找到更多的第一手报道材料。

  空袭最猛烈的时候,默罗要求站在BBC广播大楼的楼顶上做现场报道。

由于这是德军轰炸的主要目标,英国空军拒绝了他的要求。

最后,丘吉尔首相受到这个年轻的美国记者的感染,出面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听到了默罗在最危险的地方与事件同步进行的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随着事件发生、发展边观察边叙述,将现场解说、现场效果音响融为一体。

以生命为支撑,默罗将现场播报的技巧与方法发挥到极至。

他知道这样的广播本身就是一场激烈的战斗。

就这样,默罗夜复一夜地走上BBC广播大楼的楼顶,把世界名胜圣保罗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特拉法加广场的劫后灾情报道出去。

有时,他甚至跪在下水道中,伸出话筒,让美国听众也能听到扑向那些古老街道的爆炸声。

人们从他的话筒中听到,他周围的房屋在爆炸声中纷纷倒塌。

BBC广播公司大楼被炸了3次,CBS设在伦敦的办公室也被炸了3次。

可是,他那每晚出现的权威的声音依然不断把最新的战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