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0349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1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ocx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第一中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绿藻和蓝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绿藻和蓝藻合成的蛋白质都需内质网加工

B.绿藻和蓝藻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都需中心体的参与

C.绿藻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蓝藻DNA主要分布于拟核

D.绿藻和蓝藻的光合色素都分布于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绿藻为真核生物,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二者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自身生长繁殖提供能量,但绿藻的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上,蓝藻的光合作用发生在细胞膜上。

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详解】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故其没有内质网,A选项错误;绿藻属于低等植物,有丝分裂时有中心体参与,蓝藻为原核生物,增殖方式通常为二分裂,故B选项错误;绿藻含有细胞核,是DNA主要的储存场所,蓝藻为原核细胞,DNA位于拟核中,C选项正确;蓝藻没有叶绿体,其光合色素位于细胞膜上,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区别与联系。

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常见原核生物的区分能力。

除蓝藻外,常见的原核生物还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

2.X、Y、Z是组成细胞的三种化合物,基本组成元素都有C、H、O,其中物质X还含N元素,物质Y还含N、P元素,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X可能会被双缩脲试剂染成紫色B.Z不可能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C.Y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直接供能D.Z可能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物质Z仅有C、H、O元素构成,说明物质Z为糖类或脂质;物质Y由C、H、O、N、P元素组成,说明物质Y可能为核酸、ATP或磷脂;物质X由C、H、O、N元素构成,说明物质X为蛋白质。

【详解】双缩脲试剂用于检测蛋白质,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结合呈紫色,A选项正确;苏丹Ⅳ用于检测脂质,遇脂质变红,物质Z仅有C、H、O元素构成可能是脂质,B选项错误;物质Y含C、H、O、N、P元素,可能是ATP,为细胞活动供能,C选项正确;物质Z可能是糖类或脂质,而糖类和胆固醇均作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D选择正确。

因此错误的选项选择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中常见的化合物的组成元素。

需要学生在解题时具有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仅含C、H、O元素的物质不一定只有糖类,含C、H、O、N、P元素的物质除了核酸还有可能是ATP或者磷脂。

3.下列关于生物细胞中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肝脏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是合成脂肪的场所

B.核膜与细胞膜间的相连可通过线粒体来实现

C.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主要参与多糖的合成

D.由单层膜包被的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唯一场所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器是指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器官,真核细胞中主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叶绿体、核糖体等,原核细胞中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细胞器中,除核糖体和中心体无膜、叶绿体和线粒体为双层膜,其余的细胞器均只含一层质膜。

【详解】肝脏细胞的中的光面内质网是合成脂质的场所,A选项错误;内质网膜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故核膜与细胞膜间的相连可通过内质网来实现,B选项错误;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参与细胞壁的合成,植物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故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主要参与多糖的合成,C选项正确;核糖体没有质膜包被,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真核细胞中各类细胞器的功能,考查内容较为细致,高尔基体常见的功能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但本题中需要学生联系后面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高尔基体参与细胞板的知识点,从而推测出C选项中高尔基体参与多糖的合成。

4.下图曲线表示在无催化剂和有酶催化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没有催化剂的反应曲线是②

B.AB段的含义是酶降低的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AC段的含义是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D.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点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催化剂通过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从而改变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

根据题意分析,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低于酶催化反应速率,故可判断曲线①代表酶催化反应速率,曲线②代表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有催化剂参与的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会降低,故比较曲线①②可知,曲线②表示无催化剂的反应曲线,A选项正确;根据题图可知,有催化剂时,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为AB段,无催化剂时,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为AC段,故酶降低的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应为BC段,B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无机催化剂的催化能力弱于酶的催化能力,但也会使反应速率加快,故无机催化剂降低的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会少于酶催化反应,则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点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D选项正确。

故错误的选项选择B。

5.如图是人体内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过程全部在线粒体中进行

B.B是ATP,可形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C.C是Pi,伴随体内的吸能反应而产生

D.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合成ATP,小部分转化为热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图中过程A表示有氧呼吸作用,物质B表示ATP,物质C表示Pi,即磷酸基团。

物质B与ADP之间的转化为人体内的ATP-ADP循环。

【详解】A过程表示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糖酵解发生在细胞质中,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和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均在线粒体中进行,A选项错误;物质B为ATP,线粒体中进行的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能产生ATP,叶绿体中进行的光反应也能产生ATP,但图中表示人体内能量的产生,人体细胞中不含叶绿体,故B选项错误;物质C为Pi,吸能反应是ATP分解成ADP和Pi并释放能量的过程,故Pi伴随体内吸能反应产生,C选项正确;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转化为热能,小部分用于合成ATP,D选项错误。

6.体外培养哺乳动物细胞过程中,将适量3H-GMP(3H标记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和抑制纺锤体形成的药物加入到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不可能观察和测量到

A.分裂间期有大量3H-GMP进入细胞

B.分裂前期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C.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均带有放射性

D.着丝点分裂受阻,后期染色体数目不加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纺锤体在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在有丝分裂后期牵引着丝粒断裂的染色体移到细胞两端。

若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抑制纺锤体形成的药物,会抑制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使已经进行DNA复制的细胞无法分成两个新细胞。

【详解】3H-GMP在分裂间期,作为DNA的合成原料,会大量进入细胞,A选项正确;分裂前期中心粒形成并移向细胞两极,B选项正确;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故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DNA分子链均有一条含有放射性,故每条染色体均带有放射性,C选项正确;纺锤体的形成被抑制不会影响着丝粒的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会加倍,只是不形成新的两个子细胞,D选项错误。

故错误的选择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有丝分裂后期,正常的细胞染色体行为是着丝粒断裂,再由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端。

纺锤丝的有无不会影响着丝粒的断裂。

故在细胞培养液中若加入抑制纺锤丝形成的药物,会使得细胞染色体数量翻倍,这也是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

7.下图为一只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cn与基因cl、基因v与基因w为非等位基因

B.可能会出现含4个朱红眼基因cn和4个辰砂眼基因v的细胞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基因cn,cl,v和w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

D.有丝分裂后期,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被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拉向细胞的同一极

【答案】C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的基因,由图所示,基因cn和cl是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基因v和基因w是位于同一条X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遗传时,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发生连锁现象。

【详解】A、朱红眼基因cn和暗栗色眼基因cl位于一条常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同理基因v与基因w也为非等位基因,A正确;

B、纯合体可能会出现含4个朱红眼基因cn和4个辰砂眼基因v的细胞(处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B正确;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则图中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可能移向同一级,基因cn,cl,v和w可能会出现在细胞的同一极,C错误;

D、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基因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给两个子细胞,因此在有丝分裂后期,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被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拉向细胞的同一极,D正确。

故选:

C。

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父母都患病,儿子不患病该病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B.若父母都不患病,女儿患病,则该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若母亲患病,父亲表现正常,则所生的女孩患病的概率为1/2

D.若母亲不携带致病基因,父亲表现正常,则所生子女都不患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中,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的特点有: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发病率高、多代连续患病;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发病率较低、一般是隔代遗传;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男患者少于女患者、世代相传;4.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5、伴Y染色体遗传:

传男不传女。

【详解】若父母都患病,儿子不患病,则该病可能是伴X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母亲为杂合子,或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均为杂合子,A选项正确;

若父母都不患病,女儿患病,则该病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均为患病基因的携带者,B选项正确;

若母亲患病,父亲表现正常,则①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则所生女孩患病概率为1/2;②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所生女孩患病概率为0;③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所生女孩患病的概率为1/2或1;④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所生女孩患病的概率为0或1/2,故C选项结论过于绝对,错误;

若母亲不携带致病基因,父亲表现正常,则所生子女均不患病,D选项正确。

故错误的选项选择C。

9.当某些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难与模板链分离时,会形成RNAADNA杂交体,这些非模板链和RNA—DNA杂交体共同构成R环结构。

研究表明R环结构会影响DNA复制、转录和基因的稳定性等,如图为某生物细胞中进行的相关生理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生理过程不可能发生在真核生物中

B.酶1和酶3都能催化核苷酸之间形成氢键

C.R环中含有碱基U和T的核苷酸都只有1种

D.R环的出现与否可作为DNA是否复制的依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酶1为DNA聚合酶,酶2为DNA解旋酶,图示DNA左侧正在进行DNA的复制;图3为RNA聚合酶。

【详解】A、真核基因可进行复制和转录,因此图示生理过程可能发生在真核生物中,A错误;

B、酶1为DNA聚合酶,酶3为RNA聚合酶,两者都能催化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B错误;

B、R环中含有碱基U和T的核苷酸都只有1种,依次是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正确;

D、是否出现R环可作为DNA是否正在发生转录的判断依据,但不能作为DNA是否复制的依据,D错误。

故选:

C。

10.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XY,雌株为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

以下为培育雄株的技术路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芦笋形成花粉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生交叉互换

B.幼苗乙和幼苗甲含有的性染色体分别是X、Y

C.只能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幼苗甲、乙染色体加倍

D.幼苗甲和幼苗乙直接发育成的植株称为单倍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题图所示为单倍体育种流程。

单倍体育种是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诱导单倍体产生,再使用秋水仙素等激素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从而获得纯合子的植物育种技术。

【详解】芦笋形成花粉的过程中,交叉互换为小概率事件,不一定会发生,A选项错误;幼苗乙和幼苗甲含有的性染色体应当是X或Y其中的一个,但不能确定它们拥有的性染色体具体是哪一个,B选项错误;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不一定只有秋水仙素,还可以通过低温诱导等方式使染色体数加倍,C选项错误;幼苗甲和幼苗乙均为芦笋雄株的花粉发育而来,只有正常芦笋细胞中一半的染色体,为单倍体,D选项正确。

11.在若干年期间,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已知控制植株紫花、粉红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依次为A、a+和a,且A对a+为显性,a+对a为显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的基因库由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A、a+和a基因构成

B.初次调查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60%,二次调查时为40%

C.基因突变导致三种花色的出现,为该植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调查期间,花色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Aa+、Aa,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粉红花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a+a。

【详解】A、基因库是种群中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因此全部A、a+和a基因不能构成基因库,A错误;

B、如果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初次调查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60%,二次调查时为40%,但是该种群不一定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因此无法计算a的基因频率,B错误;

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出现新性状,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花色基因频率的变化导致了基因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

故选:

C。

12.某运动员参加马拉松比赛过程中补充了一些盐水和葡萄糖溶液。

下列关于此运动员生理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补充盐水的目的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B.摄入到体内的Na+将有50%分布到细胞内液,50%分布到细胞外液

C.跑步过程中骨骼肌产生的乳酸释放进入血浆后会引起pH明显降低

D.消化道内葡萄糖吸收后运入肌肉细胞过程中需经过血浆而不经过组织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运动员在马拉松比赛过程中会大量出汗,使得盐分随汗水排出体外,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改变,补充盐水便可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A选项正确;由于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故摄入的Na+大部分留在细胞外液,少部分进入细胞内液,B选项错误;跑步过程中骨骼肌产生乳酸,但血浆中存在调节pH的缓冲物质,不会引起血液pH的明显降低,C选项错误;消化道内葡萄糖吸收后运入肌肉细胞过程中需要经过血浆也要经过组织液,D选项错误。

13.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

B.饮食过咸会促进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尿量增加

D.维持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环境中水盐平衡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动态平衡。

体内缺水/摄入盐分过高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合成抗利尿激素,然后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脏,使肾小管重对水吸收增加,减少尿量,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详解】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A选项错误;饮食过咸会促进下丘脑合成抗、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B选项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尿量减少,C选项错误;维持水盐平衡的机制是负反馈调节,D选项正确。

1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B细胞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同

C.胃黏膜及胃酸对病原菌的杀灭作用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

D.初次接种埃博拉病毒疫苗后,会刺激机体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过敏反应指已获得免疫能力

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强烈的免疫症状;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引起的疾病。

人体的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均属于特异性免疫异常的情况。

【详解】在骨髓发育成熟的B细胞可分化为效应B细胞,在胸腺发育成熟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分化为效应T细胞,A选项错误;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为过敏反应,类风湿关节炎为自身免疫病,二者机理不同,B选项错误;胃黏膜及胃酸对病原菌的杀灭作用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C选项错误;初次接种埃博拉病毒疫苗后,会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物质,D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

相关知识。

本题的易错点的C选项中,人体第一道防线与第二道防线的区别,首先要认清二者均不属于免疫,只能成为机体防线;其次,区分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则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均不具有特异性。

15.如图所示为某一神经元游离的一段轴突,在C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甲和乙的指针同时偏转,兴奋同时向左、右两侧传导

B.甲指针先偏转、乙指针后偏转,二者指针偏转的次数相同

C.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兴奋先向左侧传导再向右侧传导

D.甲指针和乙指针同时偏转,二者指针第一次偏转时的方向相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电荷分布情况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其膜电位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

【详解】在C处给予刺激,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可同时向左、右两侧传导,由于甲电流表距离C处较近,兴奋先传到电流表甲的右侧,甲指针先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导到电流表左侧电极时,甲指针又发生一次偏转;在乙电表处现象一致,只是乙电表电极离C处较远,故乙电表偏转比甲电表晚。

故符合题意的选项选择B。

16.图表示两种植物激素A、B共同作用于豌豆幼苗生长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对于激素A来说,a浓度一定大于b浓度

B.b浓度激素A和激素B的作用表现为相互拮抗

C.激素A和激素B对果实的生理活动都会产生影响

D.图中显示激素A和激素B的作用均具有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图中,激素A和激素B对植物幼苗细胞起到相反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激素之间的拮抗作用。

由图分析推断,激素A为生长素,激素B为乙烯。

【详解】据图分析,对植物细胞有促进生长作用的激素一般都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现象,故可判断b浓度小于a浓度,A选项正确;b浓度的激素A促进植物幼苗细胞生长,激素B抑制植物幼苗细胞生长,两者对同一生理现象起相反的作用,表现为相互拮抗,B选项正确;由图可知激素A为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生长,激素B为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两种激素都会对果实的生理活动产生影响,C正确;两重性指不同浓度的同一激素对植物生理作用起到相反作用,图中只显示激素A具有两重性,激素B不具有,D选项错误。

故错误的选项为D。

17.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B.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可精确地计算出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C.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般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均属于种群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同一物种的集合。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详解】常见的种群数量特征有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比率等,但没有性别或雌雄同体的种群没有性别比例的特征,A选项错误;种群的个体数量可以通过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进行大概的估算,B选项错误;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般都需要建立数学模型,C选项错误。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为种群的数量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特征,D选项正确。

1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B.建立自然风景区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最有效的保护

C.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保护措施有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②易地保护,为濒临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生存的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

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关键,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

【详解】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包括可直接获得的价值,如粮食等,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故生态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A选项正确;建立自然风景区属于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B选项正确;众多的野生生物相互关联形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故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C选项正确;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D选项错误。

故错误的选项选择D。

【点睛】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是按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

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19.家庭制作果酒时,所用的葡萄不能反复冲洗的主要原因是

A.避免营养成分的流失B.避免葡萄皮上的酵母菌被冲洗掉

C.避免葡萄皮中的色素被冲洗掉D.反复冲洗会破坏葡萄的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果酒的制作是利用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原理。

在制作果酒的过程中,需要对实验材料清洗、灭菌、榨汁再放入发酵装置中进行发酵。

【详解】制作果酒时,葡萄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