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0306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docx

古诗四首教师版有用

古诗四首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朗诵,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背诵四首古诗。

2、深入理解诗歌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深入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知诗意、欣赏意境、理解情境。

2、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思。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人的身世、创作背景等,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情感。

2、在把握四首古诗爱国情感的基础上,学习鉴赏其艺术特色。

学习过程

 

《古诗四首》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一、自读四首古诗,完成下列任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花溅泪()抵万金()泊秦淮()

搔更短()不胜簪()惶恐()

夜阑()戌轮台()寥落()

不自哀()

2、区分下列形似字:

戌搔寥哀

戎骚廖衷

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家书:

(2)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戌:

(3)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

(4)干戈寥落四周景(干戈:

寥落:

(5)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

汗青:

二、查资料,搜集与写下你收集到的爱国名句(至少三句,不包括本篇四首)

1、

2、

3、

4、

三、推荐资料,共享资源。

1、关于诗体——古体诗与近体诗。

我们今天所说的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学者一般称汉魏六朝诗为古诗,唐代以后讲究平仄和对仗的诗为近体诗或格律诗,不讲究平仄和对仗的诗为古体诗或古风。

律诗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有人说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五言的称五绝,七言的称七绝。

本课四首诗都属近体诗。

律诗的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一联中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2、关于诗人杜甫和杜牧。

杜甫,字子美。

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衰微的历史过程,而被称为“诗史”。

他本人被称为“诗圣”。

其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杜牧,字牧之。

杜牧的诗在晚唐极负盛名。

其诗或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或斥责官僚、边将的昏庸苟安,或抨击藩镇的分裂豁据,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他的诗作中,绝句最妙,一向为读者所喜爱。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

有《樊川文集》。

3、关于诗歌的写作背景。

《春望》:

安史之乱时,作者把妻儿送回老家,然后独自投奔皇帝,不幸中途被叛军捉住,送往长安。

杜甫在这里过了八个月痛苦的俘虏生活,亲眼见到长安陷落后的种种惨状,昔日繁华的景象已被一片残破所代替。

他感时忧国,写下了五言律诗《春望》,表达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情怀。

《泊秦淮》:

本诗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

流经城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的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首七绝。

四、自由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等,能流利的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准备课堂展示。

展示交流:

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成果。

合作探究:

赏析《春望》

抓住形象感悟意境

1、诗哥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写了哪几个形象?

各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创造性再现画面。

明确:

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

国都沦陷,城池破败,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对颔联的理解可能有两种:

一种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

一种是诗人因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是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颈联写了烽火、家书。

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断垣残壁随处可见,惶惶奔走的流民随时可遇。

满目疮痍,满耳凄哭。

和家人分隔两地,思念之情无可排遣。

写封家书,纸短情浓,也难以传达内心的牵挂与眷念。

更何况兵荒马乱,人命难保,书信又怎能送达?

一封家书都抵得上万金了。

尾联刻画了诗人自我形象。

四十多岁的“我”,早已满头白发。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儿老小,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遣,只好以手搔头。

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而心中的焦虑却与日俱增。

把握意境,体验情感,感受诗人形象: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这种情感通过何种表现手法来抒发的?

前四句借景抒情,抒发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颈联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杜甫虽然也悲伤于自己的身世际遇,但他更心忧天下,情系苍生,以一已之心灵担荷天下的苦难。

这是何等崇高而伟大的心灵啊!

析表现技巧,品味语言精粹:

3、杜甫诗歌的艺术技巧一直被时人和后世称赞,请你谈谈对这首诗歌艺术技巧的鉴赏体会。

以乐景衬哀情。

对比抒悲情。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城春”当欣欣向荣,“草木深”却悲凉残败。

两句兼用对比,分外鲜明夺人。

花鸟本是怡人之物,是春季最美的事物,但诗人却借以表达满腹忧伤之情。

细节描写。

举手搔头,意欲解愁,这悲哀的动作十分传神,使我们仿佛又一次亲眼目睹了中年杜甫憔悴的情状。

记叙中显悲情。

三月烽火,疮痍满目;寄情的家书,昂贵无比。

客观的叙述中表达的是亲人难聚的悲痛和远离故土思乡之情。

4、名句赏析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见前分析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三月”言战事之长、战祸之重。

“万金”比喻家书难得。

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乱中人们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课堂总结

 

拓展反馈

(一)按要求默写。

《春望》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二)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

2.“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句意为:

故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句意为: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就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就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句意为:

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句意为: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古诗四首》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流利地朗读《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诗人夜泊秦淮,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可借助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来理解?

 

4、如何理解诗句中的“风”与“雨”?

 

5、资料共享: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中年曾在川陕一带参加军旅生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罢官家乡时所写。

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

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抗敌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

于是,在风雨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

展示交流

全班展示预习成果。

合作探究

A、赏析《泊秦淮》

一、诵读,把握七绝的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初步感知诗意,感受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探究

(1)诗人不是按常理,先写“夜泊秦淮近酒家”,而是先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2)借助想象,描述一下“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境。

提示:

要点明画面的特色:

迷蒙、冷寂。

想象、描述:

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或:

深秋的秦淮河上秋水荡漾,暮霭像轻纱般的舒卷飞翔,秋水披一身迷蒙的烟雾,两岸金(沙)滩随秋(夜)色深入溶溶的月光。

(3)最后两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

为什么?

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因为有人听,商女唱什么歌曲,主要取决于座中点歌、听歌的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这帮有权势的人。

他们不以国事为怀,每天聚集在酒楼中欣赏靡靡之音,寻欢作乐。

所以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唱的达官贵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金陵曾是六朝古都,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泊秦淮》抒发取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

(5)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有什么独到之处?

构思细密而精巧。

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之中透出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后两句以形象而婉曲的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

曲笔抒写忧患情怀,艺术表现委婉含蓄,借景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

(6)比较:

《春望》和《泊秦淮》主题的共同点是爱国主义,但又有细微差异,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春望》表现了忧国思家的情绪;《泊秦淮》针砭时弊,表达对时政的不满情绪。

B、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诵读,把握七绝的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初步感知诗意,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探究

1、诗歌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前两句写自己虽年老体衰,闲居偏僻的山村,但不自悲自伤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防。

“卧”而“僵”,形体可谓衰惫;“村”而“孤”,处境也属艰难。

但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已之荣辱,念念不忘的还是“戍轮台”。

后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

二者本来并无必然联系,但因为实现祖国统一是陆游梦寐以求的愿望,所以一场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那窗外呼啸的风声,劈啪的雨声,在他听来就好象当年战声上铁骑奔突之声。

2、如何理解诗中的“风雨”?

诗人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在诗中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风雨含义有三。

一是自然界的风雨,二是指时代的风雨,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其三是诗人内心的风雨。

诗人矢志为国,但壮志难酬。

不自哀而伤国,但又于国无补,只觉心痛悲怆。

就是这无所不在的风雨声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课堂总结

课堂反馈: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烽火(fèng)     簪(zāo)      夜泊(pō)

B、阑(lán)        戍轮台(shù)  僵卧(jiāng)

C、溅(jiàn)       搔(sāo)      抵(dǐ)

(2)为下列加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不胜簪 A.胜利 B.能承受 C.不能承受(   )

2、家书A.家里的藏书 B.家里的书籍 C.家信(   )

3、隔江 A.长江 B.大江 C.秦淮河(   )

4、尚思 A.还 B.高尚 C.尚且(   )

5、一经 A.经过 B.《诗经》 C.一部儒家经典(   )

(3)加点词语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国家)  浑欲不胜簪(简直)

B、尚思为国戍轮台(守卫) 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

C、干戈寥落四周星(泛指兵器)烽火连三月(战乱)

D、感时花溅泪(看见花开就落泪)夜阑卧听风吹雨(夜深)

(4)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望》  杜牧 唐 五言律诗

  B、《泊秦淮》杜甫 唐 七言绝句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北宋 七言绝句

  D、《过零丁洋》文天祥 南宋七言律诗

(5)《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          ,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             。

(6)“风吹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暗示                 。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感情?

 

(8)《过零丁洋》中诗人是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时自己的沉痛心情的?

又是怎样把个人的遭遇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9)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作业:

《古诗四首》第三课时

课前预习

1、自由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节奏、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过零丁洋》。

2、查找资料,了解文天祥其人以及《过零丁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文天祥

南宋大臣、文学家。

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1276年,元军迫近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他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群众的救援,由海路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击元军。

曾一度收复了一些失地,后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转战海丰、潮阳一带。

宋末帝元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

后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受尽百般折磨,始终不屈。

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的后期作品密切反映现实,艺术地反映了作者的斗争生活和爱国思想,展现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情景,写得沉郁悲壮,感人至深。

今存《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名篇为世人所传颂。

(2)关于写作背景

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京最后据点涯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

船过零丁洋(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外,靠海有个零丁山,山下海面叫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涯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以死言志,严正拒绝。

《指南录》记录的文天祥自注云:

“上巳日,张元帅令李元帅过船,请作书招谕张少保投拜。

遂与之言:

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

”书此诗遗之,李不得强,持诗以达张,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联系文天祥所处的历史朝代,南宋已不复存在了,文天祥还有什么可忠的呢?

北宋、南宋的末代君王都先后投降了,文天祥的忠心一片是什么呢?

如何理解这句话。

展示交流

合作探究

1、《过零丁洋》中诗人是怎样表达国家危亡时自己沉痛的心情的?

又是怎样把个人遭遇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诗意: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象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浮时沉,如同水中两打的浮萍。

这一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当时大宋江山已基本被元军攻占,坚持抗击元的宋军已退至广东沿海,用“风飘絮”来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是再恰当不过了。

“雨打萍”则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

中状元后,文天祥历任刑部郎官及湖南、江西等地方官职。

元军南侵后,朝廷任文天祥为右丞相,赴敌营谈判,被扣留。

后从镇江逃脱,逃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海南归。

1287年在五坡岭战败被俘,其一生浮沉,其实比“雨打萍”还要惨。

“惶恐汉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诗意:

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

这两句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

惶恐滩是赣江中的一个险滩,1277年文天祥的军队在空坑(今江西吉水境内)被元军击败后,曾从此处退往福建汀州。

当时的惶恐心情正与地名暗合。

零丁洋又写成伶仃洋,在今广东珠江口外。

当文天祥被俘后押经零丁洋时,孤苦伶仃的感觉正与地名暗合。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句彪炳青史,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两句议论表现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这两句已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保持高尚民族气节、为正义而献身的警句名言。

课堂总结

这四首诗歌共同的主题是爱国,共同的情感是忧国。

《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课堂反馈: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补全诗句。

(5)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

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

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和。

(6)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这首诗是一首            诗。

(8)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                        。

(9)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0)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

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作业布置

A、抄、默、背这四首诗。

B、《配套练习册》同步课堂练习。

C、《配套练习册》同步“巩固拓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