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事业单位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6.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9073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事业单位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云南省事业单位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云南省事业单位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云南省事业单位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云南省事业单位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云南省事业单位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6.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云南省事业单位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6.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事业单位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6.doc

《云南省事业单位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事业单位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6.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事业单位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6.doc

2011年云南省事业单位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6)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答案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字母符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

  A.否定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否定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2.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 B.客观实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3.真理是()。

  A.绝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认识

  B.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

  C.客观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D.对于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认识

  4,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非连续性

  C.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D.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

  5.“变者,复之初,复之故”,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

义的观点

  C.机械论的观点D.循环论的观点

6.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人道主义

  7.邓小平关于(),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取得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最大的理论成果。

  A.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观点

  D.和平统一祖国和“一国两制”的构想

  8.为了使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趋于平衡,要通过()的办法来解决。

  A.降低货币需求量B.提高货币需求量C.调节货币供应量D.以上答案都不对

  9.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0.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这个判断()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C.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1.关于社会保障,错误的说法是()。

  A.社会主义保障以人道主义为本色

  B.社会保障立法被称为“社会保障的保障”

  C.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最终手段

  D.对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说,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不应该被排斥或遗漏在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之外

  12.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优势,主要是通过()。

  A.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量的优势体现出来

  B.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规模和实力体现出来

  C.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和其市场竞争力体现出来

  D.国家对市场活动的正确指导和有效调控体现出来

  1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

  14.有关犯罪预备,错误的说法是()。

  A.犯罪预备包含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刑法规定定对犯罪预备予以必要的处罚

  C.犯罪预备已经造成犯罪客体的实际损害

  D.刑法规定对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者免除处罚

  15.我国现行的民族自治地方有()。

  A.自治区、自治州、民族乡

  B.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

  C.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D.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

16.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

  A.国家行政机关的裁决

  B.立法机关的法律

  C.审判机关的判决

  D.公安机关的逮捕证

  17.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下列哪一机构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

  A.该行政机关

  B.该派出机构和该行政机关

  C.该派出机构

  D.该行政机关的上级主管机关

  18.对所有相对方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给相关利害关系人以同等的辩论机会,这体现了行政程序的()原则。

  A.程序法定原则

  B.相对方参与原则

  C.程序公正原则

  D.效率原则

  19.公务员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有()。

  A.不玩忽职守、贻误工作

  B.不贪污、行贿

  C.不违反社会公德

  D.不得参加非法组织

  20.受理国家公务员申诉的机关是()

  A.原处理机关

  B.检察机关

  C.审判机关

  D.党委组织部

21.依据同一系统内部的业务领导或指导关系而实施的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是()

  A.上级对下级的监督

  B.下级对上级的监督

  C.职能监督

  D.主管业务监督

  22.按协调对象不同,行政协调可分为行政组织与环境的协调、行政组织结构协调和()。

  A.行政组织人员协调

  B.行政部门协调

  C.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协调

  D.机构与人员的协

  23.公文的语言应当是()

  A.庄重严谨B.华丽流畅

  C.威严有力 D.古朴典雅

  24.公文的结尾通常采用下述形式()

  A.交代制发公文的根据与目的

  B.直接点明结论,以阐明制发此文的原因

  C.发出号召,提出希望与要求

  D.表示敬意、谢意

  25.(D)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标志和特征。

  A.考核培训  B.公务回避

  C.职位分类 D.考试录用

26.会议纪要是会议文件的一种,以下关于会议纪要的标题说法正确的是()

  A.标题需写明会议名称与文种

  B.标题需写明发文机关名称、事由与文种

  C.标题需写明会议名称、事由、文种

  D.可以利用一般文章标题的形式,在标题中简要明确地揭示中心思想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符合题意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

  B.意识活动的计划性

  C.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D.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符合()。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B.矛盾及其发展不平衡性的原理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3.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堕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4.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在于()。

  A.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务于国体

  B.国体必须采取相应的政体

  C.国体可以采取任何政体

  D.政体不具有阶级性,并直接体现国体

  5.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方向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C.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D.生产关系任何时候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依据是()原理。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7.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

  A.时代主题由战争和革命转变为和平和发展

  B.新技术革命引起当代世界的深刻变化

  C.我国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挫折

  D.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

  8.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多种经济成分的长期共同发展

  9.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

  A.爱祖国  B.爱人民 C.爱劳动  D.爱科学

  10.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

  C.引进和发展社会主义

  D.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生产力

11.在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政策的总目标是()。

  A.保障充分就业B.公平分配

  C.资源最优配置 D.国际收支平衡

  12.社会保险调节社会经济的功能主要是()。

  A.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B.调节社会资源的流向

  C.为经济增长筹集资金

  D.实行劳动的充分就业

  13.法律实施中,社会的监督主体包括()。

  A.政府权力机关B.政党

  C.人民团体 D.司法机关

  14.下列行为是犯罪预备行为的是()。

  A.某人为盗窃财物进行实地考察

  B.某人为杀害仇人而磨制匕首

  C.某人正欲举枪射击仇人,被人发现便逃跑

  D.某人携刀出门欲杀害在另一地的仇人

  15.我国法律关系的主体有()。

  A.自然人 B.集体主体  C.国家 D.行为

16.下列属于我国宪法修改程序组成部分的内容是()。

  A.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

  B.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议

  C.全体到会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D.全体代表2/3以上的多数通过

  17.有关民事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民事行为是指能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B.分为合法民事行为和非法民事法律行为

  C.合法民事行为主要表现为民事法律行为

  D.并非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都是合法的民事行为

  18.听证程序包括如下内容()。

  A.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

  B.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

  C.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十五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D.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进行

  19.同以往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相比较,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有()。

  A.增强激励竞争机制,建立新陈代谢机制

  B.实行法律、法规、管理体制

  C.与国情相适应的机制

  D.强化廉政勤政的监督约束机制

  20.行政人员的协调机制是()

  A.权力委托 B.行政参与 C.团体活动 D.态度调查

三、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马克思主义有阶级性,因而没有科学性和真理性。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世界上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3.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产生,是质变,是飞跃。

  4.被社会公认的思想就是真理。

  5.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之间的政治对立。

  6.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物质世界)的反映。

  7.我国设置经济特区是为了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

  8.在实际运行中,所有的社会保障基金都是通过财政进行分配的。

  9.我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标志是实现共同富裕。

  10.毛泽东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11.现阶段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2.从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无根本区别。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均有选举权。

  14.单位可以成为行贿罪的主体。

  15.劳动和受教育既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基本义务。

  16.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17.惩罚是刑罚的基本特征,但对于犯罪分子来说,适用刑罚并不在于或不仅仅在于惩罚,而是为了改造他们。

  18.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可以构成挪用公款罪。

  19.考任制源于西方的文官制度,后为亚洲各国所效仿。

  20.各级政府机构中存在的所谓“归口管理”的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行政协调关系。

  21.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是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受到公务员侵犯而制定的一种制度

  22.拟办时如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方案,应将倾向性意见放在最后。

  23.不经签发人同意,任何人不能改动公文定稿的内容。

  24.国家公务员申诉,应该有涉及公务员个人的处理决定并且公务员对此处理决定不服。

第二部分主观题

  四、案例分析

1.洪某,男,1972年10月出生。

1987年8月21日,洪见一女孩(10岁)在塘边放牛,洪强要牵牛玩水。

女孩未理,即刻骑上牛背回家。

洪怒,用手中锄柄赶牛下塘,欲使女孩受惊,发泄不满。

不料牛人深水后,女孩惊慌落水,洪见状颇为得意,后见女孩沉没,急忙下水营救未果;女孩被溺死。

问:

①洪某的行为与被害人被溺死有无因果关系?

②表现为什么样的罪过形式?

③应否追究洪某的刑事责任?

并说明理由。

2.被告人王某(男,43岁,某市公安分局行政拘留所看守人员),查明被告人在1998年8月18日,被告人王某在某市公安局看守所值班时,违反公安人员执行任务时严禁饮酒的规定,私自将该所招待修建工人喝的白酒倒出半碗(约3两)自饮,当醉倒在值班室的床上。

由于被告人没有职守,造成关押在该所7号监号内的叶某、余某等18名犯罪嫌疑人砸烂窗户后潜逃的严重后果。

事件发生后,武装民警和该所干警搜搏时,被告人仍在熟睡。

直到市公安局领导闻讯赶到该所,才将被告人唤醒。

问:

被告人王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

是玩忽职守罪?

还是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

  五、公文改错(指出以下公文的8处错误)

  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请示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

前年,国务院批准了21个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对制止“建设性破坏”,保护城市传统风貌起了重要作用。

不过除批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外,还有一些城市古迹十分丰富,……按照国发(1986)104号文关于审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则,进行反复酝酿,提出37个城市,建议作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附后)……请即批转各地区、各部门研究执行。

附件:

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简介另,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拟成立“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联署办事小组”,如无不妥,请批准。

  建设部、国家文物局

  1993年6月10日

  六、论述题

运用主要矛盾的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B4.C5.D6.C7.A8.C9.D10.D11.C12.C13.C14.C15.C16.B17.A18.C19.D20.A21.D22.A23.A24.C25.D26.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BCD3.AD4.AB5.AB6.ACD7.ABCD8.AC9.ABCD10.AB11.ABCD12.AC13.BC14.ABD15.ABC16.ABD17.ABC18.ABD

  19.ABC20.CD21.ABCD22.ABC23.ABCD24.BCD

  三、判断正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23.√24.×

  第二部分主观题

  四、案例分析题

  1.①洪某的行为与被害人被溺死有因果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只有当具有结果发生的实在可能性的某一现象已经合乎规律地引起某一结果的发生时,才能确定某一现象与所发生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本案洪某赶牛入水,与骑在牛背上的女孩落水,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这是因为,迫使女孩骑牛入水,就存在着发生女孩落水的实在可能性。

在牛人深水的条件一出现,女孩落水被溺死的危害结果便发生了。

因此,洪的行为与被害人落水被溺死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②洪某赶牛人塘是故意的,但对女孩落水是没有料到的,并且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到女孩落水后溺死,以至发现女孩沉没,才急忙下水营救未果。

这种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心理态度,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③根据题意洪某1972年10月出生,案发时(1987年8月31日)不满16岁。

根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除了犯杀人、重伤、抢劫、放火、惯窃罪或其他严重破坏秩序罪外,不满16岁不应负刑事责任。

本案洪某不属于故意杀人,非严重的犯罪,故不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2.本案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

所谓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玩忽职守,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其构成特征是:

  ①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司法工作人员,而且主要是指负有监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职责的人员。

本案被告人王某身为公家分局看守所的看守员,符合本罪的犯罪主体要件。

②本罪在主观方面是过失,即应该预见自己不负责任、玩忽职守行为可能发生在押人员的脱逃,造成严重后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在押人员脱逃,造成严重后果。

本案被告人王某对造成18名在押人员脱逃所持的心理态度即过失,即他不希望造成被押人员脱逃的结果,却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③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由于严重不负责任的玩忽职守行为,致使在押人员实际脱逃,造成严重后果。

本案被告人在值班时违反公安人员执行任务时严禁饮酒的规定,放弃职守,造成18名在押人员潜逃的严重后果,符合本罪所要求的客观要件。

综上所述,被告人王某的行为完全符合新刑法第400条第2款所规定的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的构成要件,应以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定罪处罚。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被告人王某的行为同时触犯刑法第397条所规定的玩忽职守罪的构成条件,但是我们不能对这种犯罪行为再以玩忽职守罪定罪处罚。

因为玩忽职守罪和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是玩忽职守罪的特别规定。

根据刑法第397条“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的规定,对被告人王某的行为只能定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

五、公文改错

  ①标题错误;②多头主送错误;③“前年”说法不当;④“国发(1986)104号”不规范;⑤“请即批转……”语气不当;⑥附件应列出序号⑦不得夹带其他请示事项;⑧每个作者应占一行

  六、论述题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区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属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问题。

在有许多矛盾的情况下,各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中必有一个主要矛盾,其他为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在矛盾体系中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只有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才可能解决。

非主要矛盾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但对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影响作用。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矛盾。

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