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1590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常用抗肿瘤药物.docx

常用抗肿瘤药物

1、环磷酰胺与异环磷酰胺的异同

环磷酰胺(CTX)

异环磷酰胺(IFO)

相同点

二者为同分异构体,属于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

均为前体药物,活化过程相似,主要经过肾脏排泄,药理作用亦基本一致。

均具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肾毒性、脱发等不良反应

半衰期

4-6.5h

6h

体内

过程

IFO在肝脏水解过程较CTX慢,部分IFO在活化前经过脱氯乙基作用形成氯乙醛、去氯乙基异环磷酰胺。

IFO不能形成去甲氮芥。

等效

剂量

1.0g/m2

3.5g/m2

抗瘤谱

抗瘤谱广。

对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有效,对乳腺癌、睾丸肿瘤、卵巢癌等有效

主要用于骨及软组织肉瘤等。

对环磷酰胺已产生抗药者,改用异环磷酰胺治疗仍有效

不良

反应

1.其代谢物(丙烯醛)对尿路有刺激,应鼓励患者多饮茶水。

2.CTX可杀伤精子,但具可逆性。

3.超高剂量(>120mg/kg)可引起心肌损伤及肾毒性

1.异环磷酰胺对膀胱的毒性较强,若不用尿路保护剂,18%~40%患者可出现血尿。

需在应用IFO的0、4、8h静脉给予IFO20%剂量的美司钠并适当水化。

2.神经毒性,特别对应用剂量过大、肾功能不全或既往用过顺铂者。

相互

作用

大剂量巴比妥类、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影响环磷酰胺代谢,同时应用可增加环磷酰胺的急性毒性。

同时使用降糖药,可增强降血糖作用。

应用

剂量

500-750mg/m2,每周一次,连用2周,停1周;也可每三周1次。

1.2-2.0g/m2,每日1次,连用5天,3周为一周期。

2、多柔比星与表柔比星的异同

多柔比星(ADM)

表柔比星(EPI)

相同点

二者为同分异构体,属于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

作用机制、抗瘤谱相似,疗效相等。

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主要在肝脏代谢,肝功能减退者应调整剂量;肾功能正常与否对药代动力学影响不大。

三室模型清除。

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较常见;均具心脏毒性,与累积剂量相关。

不同点

清除

t1/2α8-25min,t1/2β1.5-10h,t1/2γ24-48h;

血浆清除率880ml/min

t1/2α3.1min,t1/2β1.3-2.6h,t1/2γ20-40h;

血浆清除率1440ml/min

心脏

毒性

严重

较轻

累积

剂量

≤450mg/m2

≤900mg/m2

剂量

40-50mg/m2,每三周1次

50-90mg/m2,每三周1次

3、氟尿嘧啶、替加氟、卡培他滨的异同

氟尿嘧啶(5-FU)

替加氟(FT-207)

卡培他滨

相同点

均为氟尿嘧啶类药物,属于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

在体内转化为氟尿嘧啶发挥作用,其抗瘤谱相似。

作用

机制

经酶转化为5-氟脱氧尿嘧啶核苷酸,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而抑制DNA的合成。

在体内转变为氟尿嘧啶而起作用。

毒性为氟尿嘧啶的1/4~1/7,化疗指数为其2倍。

在肝脏被羧基酯酶转化为5’-DFCR,再经肝脏和肿瘤组织的胞苷脱氨酶转化为5’-DFUR,再在肿瘤组织内经胸苷磷酸化酶催化为5-FU起作用。

药动学

特点

口服吸收不完全。

t1/210~20min,主要在肝脏代谢,最后分解为α-氟-β-丙氨酸、氨、尿素、CO2,大部由呼吸道排出。

口服吸收良好。

t1/25h。

给药24h内由尿中以原形排出23%,由呼吸道以CO2形式排出55%。

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可通过血脑屏障。

口服后经肠粘膜迅速吸收。

t1/20.5~1.0h。

代谢物大部分由尿中排出。

口服后肿瘤组织内的5-FU浓度高于血液100倍以上。

不良反应

静脉炎发生率高;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

较轻

手足综合征

应用剂量

400-600mg/m2

400-600mg/m2,连用5日,21日重复

850-1000mg/m2,每日2次,连用14天停7天。

4、临床常用含替加氟药物

替加氟

(FT-207)

替加氟/尿嘧啶

(UFD)

替吉奥

(S-1)

相同点

为含替加氟不同制剂。

在体内逐渐转变为氟尿嘧啶,干扰并阻断DNA、RNA及蛋白质合成。

药理作用

在体内转变为氟尿嘧啶而其作用。

毒性为氟尿嘧啶的1/4~1/7,化疗指数为其2倍。

尿嘧啶可阻断替加氟的降解,特异性地提高肿瘤组织中氟尿嘧啶及其活性代谢物的浓度。

由替加氟、吉美嘧啶、奥替拉西钾按1︰0.4︰1组成的复方制剂。

替加氟在体内缓慢转变为氟尿嘧啶发挥抗肿瘤作用;而吉美嘧啶是二氢嘧啶脱氢酶的可逆竞争性抑制剂,抑制能力强于尿嘧啶180倍,延长有效药物浓度的保持时间;奥替拉西钾可减少5-FU对消化道粘膜的损害,抑制5-FU的磷酸化,降低胃肠道毒性。

药代动力学

口服吸收良好。

t1/25h。

给药24h内由尿中以原形排出23%,由呼吸道以CO2形式排出55%。

替加氟/尿嘧啶以1:

4配比时,肿瘤和血中氟尿嘧啶浓度的比值(T/B)最大。

投药后4h,肿瘤中氟尿嘧啶的浓度最高,T/B比值为23,远比其他正常组织如脾、肺、脑、肌肉、骨髓、肝、胸腺、肾高。

适应证

主要用于胃癌、肠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亦可用于乳腺癌、肝癌等。

主要用于胃癌、肠癌、胰腺癌等消化道肿瘤,亦可用于乳腺癌、鼻癌、肺癌和肝癌。

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也可用于头颈部肿瘤、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

用法

用量

口服,1日3~4次,每次0.2~0.4g,总量20~40g为1疗程。

静脉滴注,一日1g,连用5日,每21日重复。

口服,1日3~4次,每次324~486mg,总量64.8~97.2g为1疗程。

口服80mg/m2/天,分2次,于早饭后和晚饭后各服1次,连服14天,停药7天。

不良

反应

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

其他有乏力、头痛、眩晕、运动失调、色素沉着、粘膜炎等。

消化道反应较替加氟略重。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与替加氟相当,但其消化道反应较替加氟明显减轻。

注意

事项

1、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2、餐后服用可以减轻胃肠道反应。

3、有肝肾功能障碍的病人使用时应慎重,酌情减量。

停用替吉奥后至少间隔7天以上,再给予其他氟尿嘧啶类抗肿瘤药或抗真菌药-氟胞嘧啶。

5、阿糖胞苷与吉西他滨的异同

阿糖胞苷(Ara-C)

吉西他滨(GEM)

相同点

均为胞嘧啶核苷衍生物;由脱氧胞嘧啶激酶活化,主要代谢物在细胞内参入DNA,发挥抗肿瘤作用;由胞嘧啶核苷脱氨酶代谢。

作用

机制

GEM还能抑制核苷酸还原酶,导致细胞内脱氧核苷三磷酸酯减少;能抑制脱氧胞嘧啶脱氨酶,减少细胞内代谢物降解,具有自我增效作用。

适应

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对多数实体瘤无效。

主要用于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对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肝癌、淋巴瘤等有一定疗效。

不良

反应

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常见

骨髓抑制为其剂量限制性毒性,多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

过敏反应常见,表现为皮疹、瘙痒、发热等,对症治疗可改善,不影响GEM的应用。

应用

方法

可静脉、皮下、肌内或鞘内注射。

静脉注射

应用

剂量

1-2mg/kg,每日1次,连用10-14天

800-1250mg/m2,每周一次,连用2周停1周为一周期

 

6、卡培他滨与吉西他滨的异同

卡培他滨

吉西他滨

相同点

均属于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

剂型

片剂,具有组织靶向性

注射剂

作用

机制

在肝脏被羧基酯酶转化为5’-DFCR,再经肝脏和肿瘤组织的胞苷脱氨酶转化为5’-DFUR,再在肿瘤组织内经胸苷磷酸化酶催化为5-FU起作用

由脱氧胞嘧啶激酶活化;

由胞嘧啶核苷脱氨酶代谢;

可抑制核苷酸还原酶,导致细胞内脱氧核苷三磷酸酯减少;

能抑制脱氧胞嘧啶脱氨酶,减少细胞内代谢物的降解,具有自我增效

主要用于晚期乳腺癌、大肠癌,可作为蒽环类、紫杉类治疗失败后乳腺癌解救治疗

主要用于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另对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淋巴瘤等有效

不良

反应

手足综合征

骨髓抑制为剂量限制性毒性,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常见

用法

用量

850-1000mg/m2,bid,服用14日停7日为一周期

1000mg/m2,静脉滴注30-60min,每周1次,连用2周停1周为一周期

 

7、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的异同

顺铂(DDP)

卡铂(CBP)

奥沙利铂(L-OHP)

相同点

均为铂类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相似;避光应用

溶媒

0.9%氯化钠

5%葡萄糖

5%葡萄糖

抗瘤谱

广泛

较窄,与顺铂有不完全交叉耐药

对大肠癌、卵巢癌疗效较好,与顺铂间无交叉耐药性

消化道反应

重(急性、迟发性)

较小

较小

肾毒性

需水化利尿

较小

不需水化

很小

骨髓

抑制

较卡铂略轻

较轻

神经

毒性

较小

重;遇冷加重

应用

剂量

60-80mg/m2

300-400mg/m2

或根据AUC、Cr

85-130mg/m2

 

8、依托泊苷与替尼泊苷的异同

依托泊苷(VP-16)

替尼泊苷(VM-26)

相同点

作用机制相同(主要作用于DNA拓扑异构酶Ⅱ,导致双链或单链破坏,使细胞不能通过S期,停于晚S期或早G2期);存在交叉耐药;适应证相似

不同点

作用

强度

较后者弱

为前者的5-10倍

蛋白结合率

74%-90%

>99%

清除

二室模型,t1/2α1.4h,t1/2β5.7h

三室模型,t1/2α56min,

t1/2β4.45h,t1/2γ20.3h

代谢

途径

主要由尿中排泄

大部由胆汁中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盐结合形式排出

溶媒

0.9%氯化钠为溶媒;在5%葡萄糖液中不稳定,可形成微细沉淀

5%葡萄糖或0.9%氯化钠

血脑

屏障

很少

可通过

应用

剂量

60-100mg/m2

50-100mg/日

9、紫杉醇与多西他赛的异同

紫杉醇(PTX)

多西他赛(TXT)

相同点

作用机制相同(促进小管聚合成稳定的微管并抑制解聚);主要经肝脏代谢;适应证相似;骨髓抑制为剂量限制性毒性;二者间具有不完全交叉耐药,

不同点

作用

强度

较后者弱

细胞内浓度高,且潴留时间长,对过度表达P-糖蛋白的许多肿瘤细胞株有活性

过敏反应与液体潴留

过敏反应常见于用药后最初10min内,与剂量无关。

在用药前12h、6h分别口服地塞米松10-20mg,滴注前30min口服或肌内注射苯海拉明50mg及静脉注射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300mg或雷尼替丁50mg可以预防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少见;累积剂量>400mg/m2易发生液体潴留综合征。

用药前1天开始口服地塞米松,每次8mg,1日2次,连用3-5天,可预防过敏及液体潴留综合征

应用

剂量

50-80mg/m2,每周1次,连用2-3周,休1周;135-175mg/m2,每3周重复

60-75mg/m2,每3周重复

 

10、长春新碱与长春瑞滨的异同

长春新碱(VCR)

长春瑞滨(NVB)

相同点

均属于长春碱类抗肿瘤药物;三室模型清除;主要经胆道随粪便排出;不良反应相似

作用机制

除作用于微管蛋白外,还可干扰蛋白质代谢及抑制RNA多聚酶的活力,并抑制细胞膜类脂质的合成和氨基酸在细胞膜的转运,对M期及S期均有作用

主要与微管蛋白结合,使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形成障碍

消除

t1/2α2-6min,t1/2β2.27h,

t1/2γ85h

t1/2α2-6min,t1/2β1.9h,

t1/2γ40h

适应证

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NSCLC、乳腺癌、卵巢癌、淋巴瘤等

神经毒性

较后者重

轻,但个别患者可有肠麻痹

应用剂量

1.4mg/m2,每1-3周1次

25-30mg/m2,每周1次,连用2周,休1周为一疗程

 

11、吉非替尼与厄洛替尼的异同

吉非替尼

厄洛替尼

相同点

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用于NSCLC的二线治疗。

主要经肝脏代谢,随粪便排出体外。

可致皮疹、腹泻、偶致间质性肺病等不良反应。

如果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气短、咳嗽、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加重,应中断治疗,及时查明原因。

若证实有间质性肺病,应停止用药。

与肝药酶诱导剂(如苯妥英、利福平、巴比妥等)同时应用,可降低疗效。

不同点

F

59%

60%

t1/2

30.1h

36h

吸烟史

不推荐应用

可选用

联合

与吉西他滨联合应用作为晚期胰腺癌的一线治疗

每日

剂量

250mg

150mg或100mg

 

12、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的异同

曲妥珠单抗

西妥昔单抗(C225)

贝伐单抗

相同点

均为人鼠嵌合的单克隆抗体

不同点

机制

进入人体后选择性与细胞核内表皮生长因子2(Her-2)调控的p185糖蛋白结合,是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的潜在介质,本身具有抗肿瘤活性,还可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提高疗效。

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胞外激酶特异性结合,阻断受体相关激酶的磷酸化,抑制EGFR过度表达的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合,防止其与受体(Flt-1和KDR)结合,抑制VEGF的生物学活性。

在体外模型中,贝伐单抗可减少微血管生成并抑制转移病灶进展

t1/2

139.2h

114h

480h

适应证

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

晚期大肠癌、肺癌的联合治疗

晚期结肠癌、乳腺癌和肺癌的联合治疗

不良

反应

发热、寒战、皮疹等过敏反应

皮疹常见

严重:

胃肠穿孔/伤口并发症、出血、高血压危象、肾病综合症、充血性心力衰竭;

常见:

乏力、腹痛、头痛、高血压、腹泻、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剥脱性皮炎、蛋白尿等

注意事项

高血压、冠心病者,曾接受过蒽环类药物、胸部照射和有肺部疾病者慎用;

高血压、冠心病者,曾接受过蒽环类药物、胸部照射和有肺部疾病者慎用;

术后至少28天,且伤口完全愈合后使用;有严重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者慎用;服用降压药物者在应用本品前12h宜适当增加降压药物剂量

预处理

用药前30min给予H1受体拮抗剂、解热止痛剂

用药前30min给予H1受体拮抗剂,预防过敏反应

用药前30min给予H1受体拮抗剂,预防过敏反应

应用

剂量

首次4mg/kg,以后2mg/kg,每周一次,直至疾病进展

首次400mg/m2,以后250mg/m2,每周一次,直至疾病进展

大肠癌5mg/kg,每2周静脉滴注1次直至疾病进展。

需用100ml0.9%氯化钠稀释;第一次静脉滴注应在化疗后,滴注时间应超过90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