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2191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docx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

授课对象:

八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是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中第六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程分为氧循环与碳循环两大部分并拓展了臭氧与温室效应的一些知识,氧循环与碳循环均分别通过其循环途径作出其循环图示,其中碳循环是在氧循环的基础上进行讲解,通过生活中的经验入手讲解氧循环,再由氧循环扩展到臭氧层的知识,而碳循环在氧循环基础上加以解释,据此讲解由于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故而将本节课的内容完整联系在一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大家对碳氧循环都将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学情分析:

从教材整体来分析,《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一课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基础上的后续,学生对氧和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也有所了解,知道一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后也就可以明白氧和碳进入循环的部分路径,初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

但还不能了解土壤中的一些微生物分解作用,对于碳循环的部分途径了解的不够全面,对于臭氧与温室效应也不是很了解,通过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全面培养他们系统的总结知识的能力,并且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对现象进行解释。

因此可以主动学习,最终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和氧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自身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体验成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3.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教学难点:

碳循环的途径,氧循环的途径

教学准备:

教学相关内容的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憋气实验导入,讲解氧气重要性,我们无法在无氧情况下生活。

讲解人每天要吸收的氧气量,提出疑惑:

人会不会将氧气吸收完,地球上会不会没有氧气供我们生活?

带着疑惑进入课程: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

配合实验,积极思考

反思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疑导入,拓展学生的知识的同时也带给他们以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回忆旧知识

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快要下雨时鱼会露出水面

由学生的回答进一步提出问题:

怎么使鱼缸内的水的含氧量增加?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部分讲解

提出问题:

为什么加入水草可以使水中含氧量增加?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进行回忆复习巩固并扩展知识了解其他光合作用初步了解。

提出自然界氧消耗的途径有哪些?

复习呼吸的相关知识,提示学生结合氧气章节中的氧化反应,提出什么是氧化反应,进一步提出氧化反应属于消耗氧的途径吗?

再提出哪些现象属于氧化现象?

从而得出自然界内有哪些途径是消耗氧气的。

联系生活,讲解出自然界中的消耗氧的实际应用。

(如真空包装的食物)

缺氧,水中氧含量太少。

积极思考,得出有:

换水,使用增氧泵,加入水草等途径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

复习旧知识

积极思考,想出答案:

呼吸

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属于

铁生锈燃烧食物变质

积极思考,活跃思维

 

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得出新知识

通过以上氧产生和消耗途径得到氧循环的定义:

自然界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由氧循环定义得出地球上的物质所要消耗的氧气大部分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过渡到保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

理解掌握氧循环定义,在书上进行标示。

提升学生理解掌握及归纳能力,并提倡学生保护环境。

拓展思考,学以致用

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场所,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才可以学习的更好,那么大家思考一下:

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教室的空气保持清新呢?

由以上小妙招提醒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利用这些小妙招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及时开窗换气、用空气清新装置、白天在能光照的地方放一些绿色植物。

活学活用,在生活中强化所学知识

新知识连接

黑板中写下臭氧分子式O3,可能有些学生没看仔细,从而导出臭氧,告诉学生要仔细。

氧气

培养学生细心的品质

臭氧知识

从性质、来源、分布方面讲解臭氧知识。

性质:

天蓝色,刺激性腥臭味的气体

来源:

O2

2O  O+O2=O3(放电情况下也可产生)

分布:

大气中的臭氧90%聚集在距地面20-35千米处的大气平流层里,即臭氧层。

利用太阳与地球的故事导出臭氧层的作用:

阻挡紫外线,保护人和生物体。

由此引出臭氧层的

现状:

臭氧层正遭受破坏,并出现臭氧空洞。

追寻原因:

氯氟烃,讲解氟利昂。

有原因就有解决办法,得出各国所做的举措,并宣传9月16日为世界保护臭氧层日。

积极思考,理解老师所讲内容。

运用故事,增添新知识的趣味性,学生更有兴趣。

拓展与思考

由世界各国的行动过渡到我们自身的行动布置课后小任务:

搜集有关臭氧层保护措施的资料,并将其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我们的臭氧层,那是不是保护的臭氧越多越好呢?

近地面的臭氧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肺功能也有影响,较高浓度的臭氧对植物也是有害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打印复印的地方要经常开窗换气的原因了。

大家在生活中除了注意保护臭氧,也要注意防止臭氧对自己的危害。

思考我们可以为臭氧层做些什么?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新内容导入

通过自然界中氧循环的途径了解到碳也是循环的,导入下一个重点:

碳循环。

复习氧循环

巩固知识

碳循环

结合书本上的图示,将碳循环进行梳理。

以碳为旅行家作为出发点,完整的将碳循环走一遍,将各个过程演示出来。

(板书内容)

 

通过碳循环的梳理,得到碳循环的四条途径,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完成书上的填空。

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并积极思考其中的过程。

以欢乐易懂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连接

由碳循环的途径过渡到二氧化碳,提出二氧化碳的作用: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对地球上的生物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中层大气的热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对地球产生一种“温室效应”。

讲解误区,温室效应并不是由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而造成的,从而得出温室效应的定义:

是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保温作用。

说起保温作用,大家是不是就疑惑了呢?

本来天气就很热了,怎么还要去保温呢?

是不是不要这层保温系统,生活在地球上会更舒适呢?

其实不然,科学研究表明:

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5摄氏度,否则将会下降到-18摄氏度。

这个温度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所以温室效应是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应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适宜的温室效应对于人类和各种生物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而且,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保持不变的话,大气表面的温度也将维持恒定。

但是近年来由于过量使用燃料,再加上森林面积锐减,人为排放大量碳的化合物,导致温室效益加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温室效应加剧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呢?

大家说的都非常好,但是温室效应的危害也远远不止这些,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每一个人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环境,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破除误区,正确理解温室效应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洪水发生

全球化气候变暖,破坏生态平衡

发散思维,了解全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科学对待事件的态度,同时在生活中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板书设计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氧产生的途径:

植物光合作用

氧消耗的途径:

生物呼吸

物质燃烧

分解腐烂

氧循环:

自然界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和物质的燃烧等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臭氧及臭氧层

碳循环

碳循环的主要途经:

⑴CO2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的呼吸作用CO2

⑵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

⑶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2

⑷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CO2

课后习题

1、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

A、各种燃料的燃烧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C、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D、以上都是

2、大气中的臭氧层是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的“保护伞”,臭氧是一种():

A、混合物B、氧化物

C、单质D、化合物

3、

CO2占空气总体积的0.03%;自然界中CO2的循环如下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含碳燃料的燃烧

C、发展利用氢燃料

D、人和动物的呼吸

4、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完成的,自然界中主要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是()

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C、光合作用D、分解作用

5、关于温室效应,有下列说法:

①温室效应有利也有弊;

②温室效应加剧是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

③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

④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可以防止温室效应加剧;

⑤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

⑥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可以消除温室效应。

其中正确的是.

6.大自然中氧气的消耗有多种途径,下列不是氧气在大自然中消耗的途径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B、物质的燃烧

C、合成臭氧D、生物的呼吸作用

7.当你复印材料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种气体就是臭氧,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B臭氧与氧气性质完全相同

C臭氧与氧气是同种物质D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THANKS!

!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