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2468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寒食》精品说课稿1.docx

《寒食》精品说课稿1

课题

古诗三首之《寒食》

教学目标

1、学会“御、暮”两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图和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借助图和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活动

活动

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说明

复习导入新课。

资料汇报:

寒食:

古代的一个传统的节日,清明节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两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吃熟食,所以叫做“寒食”。

当时人们折柳枝插门,以表示纪念。

1、指名背诵学过的古诗。

2、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唐诗《寒食》。

3、作者简介,解题。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老师补充。

学习《寒食》

1、自读古诗3分钟左右,然后说说读懂了什么?

2、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

(2)汇报:

春城:

春天的京城。

斜:

飘拂、随风飘舞。

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皇家花园的杨柳在春风在飘拂。

(3)汇报:

从后两句可以看出描写的是白天的景色。

(4)学生思考谈感受:

“无处不”是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突出了春天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美景。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2、精读第一句。

(1)强调:

“斜”读

“xiá”;问:

你读懂了什么?

(2)提示:

理解诗句应结合注解和插图。

(3)这一句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提出质疑:

作者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自读自悟。

活动

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

说明

(5)作者的心情是愉快的。

(6)品读第一句,读出作者的心情。

3、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

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公贵族之家。

(2)对现实的不满。

(3)读出作者的心情:

指名读,赛读,齐读。

4、感情朗读、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的心情怎样?

(6)读出作者的心情。

3、精读第二句:

(1)你读懂了什么?

 

(2)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指导读。

4、品味、赏析

作业

1、背诵古诗。

2、抄写古诗和生字。

积累。

板书设计

 

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对现实的不满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教学反思

《寒食》

教材分析:

古诗首先描写了春天长安城的景色,接着写夜幕降临,家家禁火,但皇宫里却正忙着传点蜡烛。

诗人描写寒食节景象,从白天写到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结合插图和注释,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我们中国有个传统节日——寒食节,关于寒食节同学们知道的有哪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稍做补充。

师:

古时寒食节,诗人们都会作诗

课件出示与寒食节有关的诗句

师领读,简单讲解

师:

这些诗,有写景,有写离别,有寄托哀思的,但大多是凄凉哀伤的,在众多与寒食节有关的古诗中,有一首最为有名,也最为神奇,据说,当时的皇帝读了这首诗后,十分喜欢,特地给这位闲居在家的诗人赐予官位,这首诗也一直流传下来,成为寒食诗的名篇。

板书诗题和诗人,学生书空、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注音把古诗读通读顺读

2.指名读,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齐读

3.师:

你从哪句中读出这是一首与寒食节有关的诗?

学生自由回答。

4.师:

这个寒食节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度过的?

诗人写的是寒食节的什么时间?

默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借助插图和注释理解

自由回答,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三、逐句品读、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学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师:

诗人眼中白天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

你从哪里读出来?

学生默读古诗,自由回答。

春天百花盛开是很常见的景色,为什么是飞花?

学生自由回答,教室适当引导和补充,引导学生品读这个“飞”字和“斜”字

2、小练笔

师:

把两句诗联系起来,想象一下春风中的长安城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在草稿纸上练笔,写完后集体反馈。

师:

根据你想象到的画面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名朗读。

3、学习“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

夜晚的长安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默读后两句诗,圈点批注。

学生自由回答。

师:

寒食节不是家家禁火么,为什么皇宫里就能点蜡烛,还要赏赐给王侯贵族呢?

此时,皇宫中是怎样一番景象?

王侯贵族家是怎样一番景象?

学生自由回答,读出感受

师:

此时,在京城的一户贫苦人家,屋内漆黑一片,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饿得哇哇大哭,可就是不愿吃母亲手里又干又硬又冷的馒头,衣衫褴褛的母亲只能抱着孩子默默流泪,父亲在一旁唉声叹气….

学生再读后两句诗。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

是啊!

我想这也是诗人想问的,想说的,这首诗既写出春天长安城的迷人春景,也写出了社会现实,流露出了一种对现实不满的情绪。

与其他写寒食节的诗不同,可谓是别出心裁,让我们再次朗读全诗

音乐起,学生自由朗读,。

.

师:

这首诗用字巧妙,“飞、斜、传、散”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把我们带回了诗人所处的时代,我想这也是这首诗深受世人喜爱,流传千古的原因吧!

让我们再次朗读全诗

学生齐读,师生共读

1、练习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找其他的与寒食节有关的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白天长安春景

夜晚对现实不满

教学反思:

首先,本课教学任务未完成,教学目标未达成,原因是导入时间过长,另外在引导学生品读“飞”字时,问题设置不好,如果这样问:

读到“飞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可能学生就不会说到蜜蜂蝴蝶就像花一样……”因为问题设置不好,学生理解上有偏差,也导致了前两句的教学时间过长。

另外这堂课没有体现出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分析理解太多,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10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要求会写的4个字中,要引导学生注意“锤”右部4个横画的长短分布情况,并提示学生四个横之间的空隙要均匀,“凿”下半部分要写平稳、写端正,“

”不要多写一横。

阅读理解

古诗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

有了前面的朗读、感悟的铺垫,后面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积累运用

本课三首古诗都要求背诵积累。

要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如边想象画面边背诵,形象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学习卡片。

2.搜集相关背景资料。

学生准备:

1.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和《石灰吟》,会写4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马诗》大意,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了解《石灰吟》大意,体会作者的人生志向和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

(出示马的图片)同学们,看!

这是什么?

你们都知道关于马的哪些知识呢?

那你们喜欢马吗?

是啊,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

(出示石灰的图片)你们见过石灰吗?

说一说你们对石灰的了解。

2.揭题:

马、石灰,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会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诗,一首描写马,一首描写石灰,看一看诗人赋予了它们怎样的特点。

(板书课题)

活动2 借助资料,了解作者

1.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李贺、于谦的了解。

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课件出示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人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一生愁苦多病,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明代名臣,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曾在皇帝被瓦剌族俘获的情况下率军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但仅在被俘的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重登皇位的第六天,就被诬陷而死。

2.过渡:

我们已经明确了这两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那么,“马”和“石灰”又寄予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什么。

操作指导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篇以图片导入时,可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对这两种事物充分认识,并通过交流汇报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为领悟古诗主旨做好铺垫,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板块二 初读古诗,扫清障碍

活动1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古诗,检查学生读古诗的情况。

3.相互纠正字音,针对学生的共性错误,反复领读。

络:

与“洛”区别识记。

锤:

形声字。

注意右部横的长短变化。

凿:

拆分识记。

下部里面不是“羊”。

焚:

结合字理图识记。

活动2 标出停顿,读出韵律

1.读古诗,组内交流如何读出韵律。

2.教师点拨:

五言诗一般按“二三”节奏停顿;七言诗一般按“二二三”节奏停顿。

但不完全这样,也有其他读法。

3.多种形式朗读:

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操作指导 可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扫除学习障碍,学生交流识字时,可采取不同的方法。

加强朗读训练,标出停顿,有节奏地读古诗,把古诗读通,为进一步学习作准备。

板块三 合作学习,释义悟情

活动1 借助注释,学习《马诗》

1.朗读古诗,与同桌交流,说一说:

你明白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2.合作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及古诗的意思。

3.学生交流汇报学习收获。

(1)引导学生交流前两句诗。

①诗的前两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还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②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

③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

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大漠”“燕山”是古时候的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无数战士的鲜血在那里挥洒。

这两句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受。

读这两句语速可以放缓,“沙如雪”“月似钩”适当拉长声音,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

④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2)过渡:

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会是多么威武豪迈!

可恰恰相反,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诗。

①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②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

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诗人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人生志向,达到熟读成诵。

(2)点拨:

读后两句诗时,语速可相对加快一些,“何当金络脑”语调可适当上扬,“快走”要短促有力,读出节奏感,表现出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急切与向往之情。

活动2 借助注释,学习《石灰吟》

1.朗读古诗,疏通诗意。

(1)结合古诗及注释,联系生活,想一想石灰的炼制过程,画出诗中的关键词语。

(2)引导学生交流:

①煅烧石灰的第一步是什么?

你是从哪句诗中知道的?

从“千锤万凿”这个词,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吗?

②“烈火焚烧”,看着这足以灼热身心的文字,你能想象石灰正忍受着怎样的煎熬吗?

③石灰表现得怎样?

面对烈火焚烧,你知道石灰的内心想法吗?

它会怎么说?

④“粉骨碎身”是什么意思?

石灰经历了什么?

⑤石灰经受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它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

2.诵读感悟,激发情感。

(1)你想用哪个词来赞扬一下石灰?

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2)你觉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吗?

联系诗人的生平及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小组讨论,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诗人以石灰自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意志和情操。

课件出示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3.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背诵古诗。

操作指导 要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古诗的经验,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及诗句,了解诗的大意;再结合对背景的了解,抓住关键词语,如后两句诗重点体会“清白”,牵一词而动全身,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要注重朗读指导,读出真情,读出真感受。

板块四 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活动1 观察要点,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课后写字表,交流哪些生字的书写有难度,需要注意什么。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络、锤、凿、焚”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字形,正确书写笔顺。

强调“锤”右部横的长短变化,“凿”的下部里面不是“羊”。

活动2 练习书写,展示反馈

1.学生独立观察课后写字表,每个字练习写两遍。

2.展示反馈,集体评议后修改自己的书写。

操作指导 书写指导要结合学生的书写能力,教师可抓住难点进行指导,提高书写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板块五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布置作业:

将古诗有感情地读给家人听。

操作指导 要鼓励学生将古诗读出韵律,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营造积极浓郁的阅读氛围。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竹石》。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进行综合比较,理解三首诗在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引入,了解作者

活动1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古诗《马诗》《石灰吟》。

2.导入:

诗人赋予了马和石灰特有的品格。

清代诗人郑燮对竹子情有独钟,他画了一幅《竹石图》,并且还在画上题写了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看看郑燮笔下的竹子又有怎样的品格。

(出示《竹石图》)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活动2 解读诗题,了解作者

1.交流:

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借助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了解郑燮的喜好以及他的字画特点。

(2)教师补充:

课件出示 郑燮(1693—1766),清代书画家、诗人、文学家。

字克柔,号板桥。

诗风质朴,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为“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操作指导 以旧知引入,背诵古诗时,可采用不同方式组织学生积极背诵,巩固所学。

顺势引出新课学习的主旨,再以探究竹子的品格为切入点,直入学习重点,明确学习目标。

此外,要尽可能地将学生置身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让学生了解:

知人论世,是我们了解古人、解读古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了解诗人和写作背景,可以更准确、深入地把握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板块二 感知体验,读诗悟情

活动1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强调“坚劲”的读音是jiānjìnɡ。

2.标出停顿,读通读顺。

3.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活动2 合作学习,诵读悟情

1.出示讨论题:

(1)看画面,竹子怎样才能不被吹倒?

“咬”字极为有力,你体会到了什么?

(2)竹子长在哪里?

“破岩”是什么?

(3)竹子不屈服于哪些磨难?

还会经历哪些磨难?

结果怎么样?

2.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句,悟诗情,结合具体问题来感悟。

操作指导 诗最重要的是意境,只有读通、读顺,才会理解诗意,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读熟古诗。

调动多种感官,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心情,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语言的积累。

板块三 综合比较,总结写法

活动1 感悟诗人志向

1.导学:

综合来看,这三首诗都是写物的。

诗人分别描写了所写事物的什么特点?

仅仅是赞美它们吗?

诗人分别借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赞美了什么精神?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课件出示 《马诗》流露出诗人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和不被赏识的感慨、愤懑之情。

《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的情操。

《竹石》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品质。

活动2 明确表达方法

1.交流:

这三首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即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抒发的是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2.有感情地再读读这三首古诗。

操作指导 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归纳、总结,发现这三首诗的表达特点,初步了解诗人借事物表达人生志向的表达方式。

板块四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图。

2.搜集其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文读一读。

操作指导 为自己喜欢的古诗配画时,对于绘画有困难的学生可小组合作来完成。

另外,教师可推荐具体诗文内容,使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加深对借物喻人这种表达方式的理解。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一诗一画一情境”,整体感知诗意,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上来推进课堂教学,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效果良好。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古诗三首

用 时

5~6分钟

活动内容

1.给本课生字和多音字注音。

生字:

络(    )  锤(    )  凿(    )  焚(    )

多音字:

劲(    )

2.在文中圈出下列词语,画线的词语重点理解。

金络脑  等闲  任  坚劲  月似钩

3.为喜欢的古诗配一幅图。

 

★活动建议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仔细读一读古诗,圈出词语,想一想画线的词语的意思。

3.朗读喜欢的古诗,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古诗画一幅图。

4.与同学进行交流,互相指正修改。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古诗三首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预习字词

1.看拼音,连接词语。

fénshāo  quèzáo  chuízi  wǎnɡluò

 

网络    锤子    确凿    焚烧

2.在田字格里抄写下面的生字,并写出读音。

 络    锤    凿    焚

3.解释下列字词。

何当:

 等闲:

 清白:

 

钩:

浑:

任:

尔:

金络脑:

内容感知

  读了这三首古诗,根据注释和工具书我理解了这三首古诗的大意,我能选择一首写出来。

资料搜集

搜集李贺、于谦、郑燮的资料。

阅读质疑

1.这三首诗有的赞颂动物,有的赞美植物,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呢?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锤、凿、焚”3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石灰吟》。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了解表达方法。

师:

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

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所以课堂一开始通过回顾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学习《石灰吟》

1.自主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

“凿”读“záo”;“碎”读“suì”。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

石灰吟

千chuí锤/万záo凿/出深山,烈火/fénshāo焚烧/若等闲。

粉骨/suì碎身/hún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

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3)师: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

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击打、开凿。

b.若等闲:

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板书: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课件出示: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c.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板书:

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3.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

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①学生交流。

②引导学生体会“千锤万凿”,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③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

(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④齐读第一、二句诗。

(2)过渡:

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

读第三、四句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①引导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②齐读第三、四句诗。

(3)指导练读全诗。

(4)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①学生交流。

(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②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

(5)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

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

课件出示: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

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