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27373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6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5讲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

第5讲 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

题型一 品味关键词(炼字)

题型解读

设问方式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

在单篇作品中,作者反复锤炼的某一个字,往往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独具匠心的字。

因此,一首诗词也往往会因一字而境界全出。

古诗词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虚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1.已明确关键词

(1)(2017·山东卷)“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2)(2016·天津卷)“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

请说明理由。

(3)(2015·山东卷)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2015·湖北卷)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2.未明确关键词

(1)诗中某句(联)中最精彩的是哪个字?

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2)诗中哪个字最为精彩传神?

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链接教材]

常考词类

表达作用

教材典例

动词

使诗词有动态之美,取得化美为媚的效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形容词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虚词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李商隐《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数量词

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白居易《长恨歌》: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颜色词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五盘岭:

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

②出五盘:

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做简要分析。

[解题指导] 

(1)精准审题:

该题考查诗歌的炼字,即赏析某字的妙处。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如“斗”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解题思路:

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

答题步骤:

第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意境;第三、点出该字有无修辞,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点明效果。

答案 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品味关键词(炼字)题鉴赏三步骤

步骤一:

确定关键词

对于题干中已明确关键词的,此步骤可以省略。

确定时要看清题干要求,因为有的题目在题干中已明确了关键词在某联(句)中;从词性上看,应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包括色彩词)、副词、数量词和叠词,这些词都是诗人炼字的重点。

从位置上看,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下:

五言炼第二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五言炼第三字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五言炼第五字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五言炼第

二、第五字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七言炼第二字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七言炼第五字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七言炼第七字

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七言炼第

二、第五字

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候飞龙。

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步骤二:

指出字面义

这一步主要是解释词义,相当于翻译。

步骤三:

分析其效果(作用)

从诗歌语言运用的目的来看,主要有以下5个角度:

分析角度

作用效果

(1)从“描物”的角度分析

看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

(2)从“造境”的角度分析

看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

(3)从“写人”的角度分析

看该字在凸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的作用

(4)从“抒情”的角度分析

看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从“艺术”的角度分析

分析该字技巧运用或感染读者的作用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之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

角度

(一) 动词

动词是表现人(物)的动作的词语,分析时可从人(物)的动作特点的角度进行,同时,要注意挖掘动词的“语境义”。

训练1.(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

请说明理由。

答案 “望”:

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

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炼字”。

首先明确哪个字更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望”是指站在高处向远处看,照应了诗题,引出下面所望之物。

“空”是指诗人内心之空,有种目空一切的意思。

“空”字营造了一种空旷之境,是诗人超然心态的反映。

角度

(二) 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现人(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

所以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语意双关,同时注意所用的修辞或形容词活用情况。

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 ①几度:

几年。

②翻:

反而。

③共传:

一起举杯。

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炼字题(形容词),分两步作答:

①描景象(翻译诗句);②点效果,明感情。

“寒”“暗”,写出景象凄凉。

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

这两句是描写实景,又暗写了人的心情。

答案 ①“寒”“暗”二字客观地描写了与朋友深夜叙谈的环境特征,孤灯照雨雨愈寒,湿竹环绕,烟云飘浮,显得更浓更暗;②“寒”“暗”二字真实地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刚重逢又要伤别,心境备感凄暗;③“寒”“暗”二字使情景交融,展现了一幅寒冷、湿暗、凄清的老友话别图,既渲染了诗人悲凉黯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

角度(三) 副词

副词是对动词和形容词进行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

副词运用恰到好处,能体现动作的情态和人物心理的变化,也能表现物景某种状态的程度。

训练3.(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①一枝:

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案 “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解析 首先看看“常”与“偏”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这两个字比较平常,但平中见奇,“常”表现了诗人对“寒山”“斜阳”景色的习以为常,“偏”字则表现了诗人把新月明于落叶之时这种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

其次,描述一下两字所在语句的大意:

寒山常常被夕阳染上昏黄暗淡的颜色,而新月偏偏照亮疏林落叶。

最后,要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从上面的分析看,这种情感大抵是怨恼和惆怅。

角度(四) 数量词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值得注意的是,古诗中用的数量词,虚指、泛指的多,实指的少;并且与数量词的使用相关联的是,这些数量词常常采用夸张、对比和比拟等修辞手法。

夸张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运用夸张修辞,表现出了忧愁之深。

对比

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将杨贵妃的风度、多情、得到的宠爱都融入对比的数字中。

比拟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运用拟人修辞,巧用数量词将冷清的画面写活了。

训练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舍弟宗一[注]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柳宗元写诗送别。

此时柳宗元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赏析本诗颔联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答案 步骤一:

“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是颔联中诗人所用的数量词。

步骤二:

“一身”指孤身一人,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状;“万死”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被贬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

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解析 诗题要求鉴赏诗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诗中的数量词有“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等。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

这种感情集中体现在诗的颔联中。

“一身”写出了诗人只身一人去国离乡被贬的困厄处境,“六千里”写出了去国离京的路程之远,“万死”写出了生存之艰难,“十二年”写出了时间之长。

联系背景和情感理解,实际上在“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这些数量词里,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愤懑凄厉之情,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而得之”罢了。

最后还要体会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角度(五) 叠词

叠词具有强调作用,能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使感情更加绵密曲折,在形式上形成节奏感与韵律感,富有音乐美。

如: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写词人内心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则极言心情之悲怆。

训练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案 “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

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淡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为一体。

解析 “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但有长短的区别。

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增强了它的音乐美。

作答时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来分析即可。

题型二 赏析诗眼

题型解读

设问方式

“诗眼”是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常常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语,是全诗中最能点明诗歌主旨的词语。

“诗眼”分为“句中眼”和“篇中眼”两类:

“句中眼”指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景物特点的关键词,“篇中眼”指最能表现诗歌意蕴、有统领全文作用的词语。

高考对古代诗歌中的“诗眼”的考查主要有两个角度:

1.找出诗歌中的诗眼;2.赏析诗眼的具体作用(比如在抒发情感、描写画面、刻画人物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1.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某某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2.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本诗是怎样以某某字(词)统摄全篇或贯穿全篇的?

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

4.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某句中的某个字的妙用。

5.全诗围绕某字(词)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链接教材]

常考类型

特色解读

教材典例

句中

诗眼

所谓“句中诗眼”,是就诗歌某句而言的最精练传神而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它具有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丰富读者的想象力、翻新诗句的含意、关乎诗意的准确性等作用。

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

柳宗元的《江雪》诗眼应为“独”字。

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

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

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的展示出作者“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全篇

诗眼

所谓“全篇诗眼”,是就诗歌全篇而言的具有统摄或贯穿全篇、揭示主旨等作用的字词。

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通过描写晚春时节海棠花的凋谢,抒发了词人的感伤情绪。

最后一句“应是绿肥红瘦”是这首词的词眼。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夜次潘岷原韵

[清]查慎行

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不知十月江寒重,陡觉三更布被轻。

霜压啼乌惊月上,夜骄饥鼠阚[注]灯明。

还家梦绕江湖阔,薄醉醒来句忽成。

[注] 阚:

看。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解题指导] 1.精准审题:

诗眼是什么?

直接问诗眼词。

并且结合诗句分析判断理由。

2.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析诗歌标题,抓住关键词“寒夜”。

然后具体分析诗句内容,可发现“寒”字在诗歌中既有直接体现,如“西风”“落叶打窗鸣”“十月江寒”“霜压啼乌”,也有间接体现,如感到布被轻薄等。

由此可锁定“寒”字为本诗的诗眼。

然后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具体描述,描述时须要点出其中使用的表达技巧,如首联写西风之声、落叶打窗之声,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颔联以感觉被子轻烘托出寒冷,颈联写“霜压啼乌惊”,都属于从侧面表现“寒”。

答案 诗眼是“寒”。

①首联写西风瑟瑟,落叶打在窗户上,从声音角度写出“寒”的感觉;②颔联先直陈“十月江寒”,然后写诗人半夜被冻醒,觉得被子单薄,从侧面表现寒冷;③颈联写寒霜落下,使栖息的乌鸦啼叫飞起,也从侧面写出寒冷难耐。

训练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长简仲咸[注]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

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注] 本诗作于诗人因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

仲咸,指冯伉,与王禹偁是同年进士,在商州时屡与王禹偁唱和。

简,书信,这里是寄的意思。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步骤一:

诗眼是“闲”。

步骤二:

“闲”为一篇之眼目,“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

步骤三:

诗人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诗人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

解析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指出其诗眼,然后结合注释和全诗内容进行具体说明。

诗人口中说“闲”,正是心中不肯闲之故。

结合诗歌注释可知,他为官清正,有志改革,然而因为被人诬陷而获罪,被贬谪商州。

故一“闲”字,凝聚着作者满腔的不满和惆怅以及苦闷和孤独。

另外,诗歌中“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面三联也均承此而来。

题型三 赏析关键句(炼句)

题型解读

设问方式

  高考对赏析诗歌中关键语句的考查一般涉及赏析诗句的意蕴、赏析诗句的表达效果等,要求写出诗歌中关键语句的含意、使用的表现手法、描写的画面、刻画的人物形象、营造的氛围以及表达的情感等。

鉴赏诗句时,既要弄清诗句的表面意思,指出其在构思、炼字、句子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又要把握诗句蕴含的情感,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到的作用。

1.(2018·上海卷)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

2.(2017·全国卷Ⅰ)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3.(2017·江苏卷)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4.(2016·全国卷Ⅱ)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

曹霸是怎样做到的?

请简要分析。

5.(2015·全国卷Ⅱ)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链接教材]

常考类型

特色解读

教材典例

内容

情感句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借廉颇自比,表达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选用人才的慨叹。

语言

特点句

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之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之美。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全为倒装句,按现代汉语语法顺序,应调整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表达

技巧句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鉴赏时就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李清照《醉花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以秋日菊花喻人消瘦,暗示出相思之苦,耐人寻味。

行文

结构句

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

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蹊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白居易《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用于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点明季节特征,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①迮:

狭窄。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解题指导] 

(1)精准审题:

解答本题之前,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尾联”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

作为诗歌的尾联和尾句,一般有如下特点:

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运用典故和想象(虚写)。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树”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2)解题思路:

明确方向之后再来看这个题目,目标非常明确。

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明朝”二字暗示考生,此句所写都为虚景,是诗人的想象;“烟雨桐江岸”是景,“占丹枫系钓舟”是人物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看似非常悠闲自得,但结合颔联和颈联以及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来看,这想象的情景只是壮志难酬之下的无奈之举,问题迎刃而解。

答案 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赏析关键句(炼句)两步骤

首句

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

中间句作用

承前启后

尾句

作用

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卒章显志,表现情感;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托什么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训练7.(2019·安徽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始安秋日①

宋之问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②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注] ①景云元年(710),唐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而将他贬至钦州(今广西钦州市)。

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岭南。

《始安秋日》这首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桂林时所写的。

②世业:

犹世事。

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首先分析其表达技巧,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晚霁江天好”夸奖风景好,“分明愁杀人”抒发浓浓的愁情。

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②描摹内容。

这两句是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落日余晖铺洒在江面上的美丽景色,但景色虽好,离人却更加愁肠欲断。

③分析表达效果,不要遗漏作者的情感。

这两句用词新颖活泼,“分明”二字使得江天人格化,江天美丽晚景似乎有意恼人。

答案 诗人采用“欲抑先扬”手法,褒赞江天美景,实乃为抒发浓浓的愁情。

这两句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落日余晖铺洒在江面上呈现出的美丽江天晚景,但江天虽好,终非故土,只能使离人更加愁肠欲断。

诗句用词新颖活泼,“分明”二字使得江天人格化,江天美丽晚景似乎有意恼人。

题型四 鉴赏语言风格(特色)

题型解读

设问方式

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类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运用,而是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解答此类题,要知人论世,除了分析具体的诗歌内容外,还可以依据对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的积累来帮助判断。

但鉴赏的主要根据是作品本身,特别是对于不熟悉的诗人,则更需要细读诗句,整体把握诗歌描写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1.(2018·北京卷)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

2.(湖北卷)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3.(天津卷)“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链接教材]

语言风格

教材典例

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