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930444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0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docx

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

2018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单元检测卷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谣诼(zhuó)不容置喙(huì)涟漪(yī)风光绮丽(yǐ)

B.槌床(chuí)椎心泣血(chuí)帷裳(cháng)绿衣黄裳(cháng)

C.三匝(zā)令人咋舌(zé)蹑足(niè)捏造事实(niè)

D.阡陌(qiān)至纤至细(xiān)夹克(jiá)汗流浃背(ji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苟余情其信芳自可断来信人

B.谢家来贵门多谢后世人

C.留待作遗施采之欲遗谁

D.适得府君书少无适俗韵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鸷鸟之不群兮②采之欲遗谁

B.①竞周容以为度②以我应他人

C.①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②延伫乎吾将反

D.①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②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屈心而抑志兮②夙兴夜寐③千万不复全④伏清白以死直兮⑤逆以煎我怀⑥天下归心⑦固前圣之所厚⑧謇朝谇而夕替

A.①③⑤/②⑦/④⑥/⑧

B.①②/③⑤⑥/④/⑦⑧

C.①⑤⑥/②⑧/③⑦/④

D.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5.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陶渊明洁身自好,他毅然决然告别龌龊的官场,欣然回到自己向往已久的田园,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

②《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一篇散文,文章首段以开国中兴的历史经验,总结出人才的重要,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③初读《涉江采芙蓉》时,觉得它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真可谓阳奉阴违。

④衷心希望厘清责任,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两方教育互补所缺,而不是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让家长越俎代庖,弄出虚假的“成果”来。

⑤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在历史上并称为“三曹”,他们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题材广泛,令人目不交睫。

⑥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些古诗文作品变得炙手可热,广受欢迎。

A.①②⑤B.②③⑥C.①②④D.②④⑥

6.根据语境,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

_______。

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

_______,因此说,_______。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视野

A.①②③⑤④

B.②③⑤④①

C.①③②⑤④

D.②③①⑤④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

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却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

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贾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虽然这篇作品的文字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但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

“世人皆浊,何不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其酾?

”他答曰: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这当然会使他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

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

在《涉江》中,他表示: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

《山海经》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

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

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人格的崇高。

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选自袁行需《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和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是屈原人格美的完整体现,融入到了屈原的一生之中。

B.“无求”与“苏世”既是屈原的两条做人准则,又是作者对他“独立不迁”人格的进一步补充与阐释。

C.渔父不满社会的黑暗,成为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但终究还是选择随波逐流;而屈原则始终坚持原则,不肯同流合污。

D.“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是指头脑清醒,是非明辨这既表现了屈原对正直的追求,又体现了他对真理的维护。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接着通过大量引用相关作品来分析屈原人格美的具体表现,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文章借渔父来衬托屈原,从而突出屈原即使会陷入孤立,也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态度的人生观。

C.文中引用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的相关资料是为了证明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D.文章紧密围绕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美,分别从他的人生经历和相关作品两个维度来分析其人格的具体表现。

9.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或许只有在自己的祖国实现其“美政”理想,屈原才不会选择投身罗江,以死明志。

B.有了司马迁在《屈贾列传》中的事实叙述,我们便可以确定屈原与渔父的回答确有其事。

C.勇气支撑着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也正因此,他即使明知自己会和一样悲惨,也决不屈己从俗。

D.“独立不迁”的人格使得屈原面对社会的黑暗时,始终保持清高的人格和清醒的头脑,决不随波逐流。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老沙抬头看着太阳

马慧娟

(1)老沙蹲在田埂上不肯回家。

中午的太阳在天空像个大火球,烤着他,也烤着他的玉米。

他的脑门上全是细密的汗珠,多了就汇成一滴,顺着鼻尖、下巴滴到脚下的土地里。

老沙脸上被汗拉出一道道印记,像一条条弯曲的小河。

(2)玉米底部的几片叶子已经枯黄,顶部的叶子不由自主地拧了起来。

干旱让它们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仍然不能避免枯萎。

(3)老沙脚下被汗滴湿了小小的一片,看着玉米无精打采,他的眼睛湿了。

他是个勤快的农民,他一直相信只要勤快,土地就不会亏待人。

(4)自从搬迁到这个地方,他在这片土地上付出的劳动是别人的两倍。

第一年地不平整,别人都凑合着种,老沙不,他叫了辆铲车把地整了一遍,然后平铲车铲出的壕沟又忙了半个月,结果种出的玉米还不如别人家的。

(5)第二年,别人还是按原来的方式种,老沙却种起了覆膜玉米。

七月高温,覆膜的地非但没保墒,地表温度还比没覆膜的地高,把玉米差点烧死。

老沙急了,不眠不休在地里撕薄膜,一时成了别人的笑话。

等秋收,玉米又一次不如别人家的好。

(6)近两年流行拿平地机平地,老沙又平了一遍地,把所有的农家肥集中到地里,又换着花样给地里上化肥。

别人的地锄一遍,他骂着让家里的老婆儿子锄两遍;别人都用化肥车推化肥,他把化肥一把一把丢在玉米跟前,再拿铁掀铲土埋掉。

他就不相信,他如此实诚地对待土地,土地还能亏了他?

(7)但是现在呢,脚下的土地干得快裂开口子了,急得他想用流出的汗、滴下的眼泪拯救一棵玉米。

抬头看着天空,太阳面无表情,云彩也躲得没有一片。

(8)儿子出门打工去了,是和他吵了一架走的。

儿子说他再这样种地,迟早要饿死在这片土地上。

他暴怒:

不种地你吃个啥?

!

儿子说:

好多人不种地照样吃香的喝辣的,没见饿死一个,你就知道守着你的地,你守着,反正我不管了。

老沙一巴掌扇在儿子脸上,说:

你给我滚,不要再回来!

(9)老婆和一帮女人去温棚上摘辣椒了,一个小时六块钱。

天没亮就走了,棚里温度那么高,一上午挣个二三十块钱有什么意思?

可没这二三十也不行啊。

老婆十天半个月也能给他几百块,要买农药,要买化肥。

老婆今年都没有给她自己买二件衬衫,想到这,老沙有点怨恨脚下这片土地了,它怎么就像喂不熟的白眼狼呢?

(10)老沙被太阳晒得头晕,看着远处,大地似乎要着火了一样,翻腾着阵阵热浪。

他听见有人喊他,一回头,老婆找来了。

老婆头巾上还残留着几片辣椒叶子,衣服后背一片汗渍,眼睛有些失神。

(11)老婆抱怨他,这么热的天不在家待着跑出来干吗?

老沙哼了一声不愿意回答。

老婆看着低头耷脑的玉米,重重地叹口气,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两个人就这样站在田埂上,陪着玉米一起晒着。

(12)老沙的电话响了,掏出来一看,是儿子打来的。

老沙把电话扔给老婆,老婆白了他一眼接通了,儿子问了一圈家里的事情,然后又问:

玉米咋样?

电话在免提上,老沙是能听到儿子的询问的,他一下子眼睛湿了,好像受人欺负的小孩看见大人了。

(13)儿子继续安慰,玉米已经那样了,让他们不要再难过了,老话说,犁得细,磨得光,真主不慈悯没指望。

他在外边已经找到活了,让老沙不要担心,干到年底,一定比玉米的收成好。

(14)老沙又一次抬头看着太阳,太阳仍旧面无表情,想着儿子在外面每天顶着太阳要干十个小时的活,老沙开始后悔打了儿子一巴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7期,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外出打工的儿子来电,“老沙把电话扔给老婆,老婆白了他一眼”,就体现了老沙的不善表达和老婆的不满。

B.老沙总是勤快、实诚地对待土地,却多年收成不好,儿子不愿同守土地,选择出门打工,体现了两代人观念的差异。

C.小说前两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和土地的干旱,又表现了农民老沙的辛苦与焦急。

D.文章综合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质朴,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1.小说第(3)段和第(12)段两次写到老沙“眼睛湿了”,请分析他这两次流泪的原因。

12.小说以“老沙抬头看着太阳”为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不久前的故宫“特展”,万人争睹宋代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

即便是幸运的观众,也往往需要排队五个小时,才能看上匆匆五分钟。

而电视纪录片《国家宝藏》中,由“国宝守护者”画家冯海涛、非遗传人仇庆年和演员李晨演绎的《千里江山图》将你看不到的故事细细还原,一下子让国宝“活”了起来,“近”了起来。

浩荡图卷背后,隐藏着十八岁画家王希孟的拿云才华和生命迷踪,缥缈着“不会为君、什么都会”的宋徽宗对江山永固的一厢情愿,游移着媚上嫉贤、蠹食国运的佞臣蔡京才高品低的闪烁眼神……我们不但从山重水复的缝隙张望到先人背影,更目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唯一传人仇庆年荒野寻石、陋室研磨,探索朱砂、石青、石黄等目迷五色、“千年不腐”的秘诀,还可见证中央美院的冯海涛经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重重上色复制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图》…

(摘编自2021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

《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

比如节目请到了73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进行现场演示,这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

这让我想起曾让亿万人关注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

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摘编自2021年12月13日《广州日报》

材料三:

以国宝为题材的节目并不新鲜,《国宝档案》《鉴宝》等都是佳作,但与前作不同,《国家宝藏》首次将高冷的博物馆呈现于综艺舞台,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

《国家宝藏》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打出“让国宝活起来”的口号。

所谓“活起来”,就是让国宝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联。

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能迅速获得观众认可,和明星化身历史人物出演“小剧场”密切相关。

在第二期节目中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为止湖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演奏的编钟古乐《茉莉花》,钟磬齐鸣,华夏正音流淌,仿佛让人穿越千年。

(摘编自2021年12月14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

《国家宝藏》把纪录片和综艺节目两种形式融合运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

节目首次融合了综艺、纪录、戏剧多种艺术形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文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活”起来。

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186万余件文物,选哪三件参与节目?

应该是那些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体,更能传递出有益于当下的文化内涵。

最终,我们选择了《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这三件文物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华夏文明的宏大叙事。

三件国宝站在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础上,分别从文化、艺术与物质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所铸大国梦想的历程,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愈发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将继续创造和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2021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节目《国家宝藏》中对《千里江山图》卷前世今生进行的呈现,让观众感受到国宝的历史传奇和文化内涵。

B.“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的现场演示,让人感受到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了解到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

C.故宫博物院选取《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参与节目,是因为它们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体,更能传递出有益于当下的文化内涵。

D.四则材料在说明节目彰显文化自信时,都主要以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来表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非凡创造力。

15.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殷侑,陈郡人。

侑为儿童时,励志力学。

及长,通经。

贞元末,以《五经》登第,精于历代沿革礼。

元和中,累为太常博士。

时回纥请和亲,朝廷乃命宗正少卿李孝诚奉使宣谕,以侑为副。

既至虏庭,可汗初待汉使,盛陈兵甲,欲臣汉使而不答拜。

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

行者皆惧,侑谓虏使曰:

“可汗是汉家子婿,欲坐受使臣拜,是可汗失礼,非使臣之倨也。

”可汗惮其言,卒不敢逼。

迁侑谏议大夫。

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

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

入为卫尉卿。

文宗初即位,沧州李同捷叛,而王廷凑助逆,欲加兵镇州,诏五品已上都省集议。

时上锐于破贼,宰臣莫敢异议。

独侑以廷凑再乱河朔,虽附凶徒,未甚彰露,宜且含容,专讨同捷。

文宗虽不纳,深所嘉之。

大和四年,加检校工部尚书、沧齐德观察使。

时大兵之后,遗骸蔽野,寂无人烟。

始至,空城而已。

侑攻苦食淡,与士卒同劳苦。

周岁之后,流民襁负而归。

侑上表请借耕牛三万,以给流民,乃诏度支①赐绞绢五万匹,买牛以给之。

数年之后,户口滋饶,仓廪盈积,人皆忘亡。

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以功加检校吏部尚书。

六年,入为刑部尚书,充郓曾濮观察等使。

自元和末,收复师道十二州为三镇②。

朝廷务安反侧,征赋所入,尽留赡军,贯缗尺帛,不入王府。

侑以军赋有馀,赋不上供,非法也,乃上表起大和七年,请岁供两税、榷酒等钱十五万贯、粟五万硕。

开成三年卒,赠司空。

(选自《旧唐书·股侑传》)

[注]①度支:

官名。

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

②三镇:

此处指郢、曹、濮三州。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B.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C.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D.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文中的贞元、元和、大和、开成都是皇帝年号

B.河朔的“朔”与朔漠、朔风中的“朔”都是指北方,另外,“朔”还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加是加封的意思,即在官员原来的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誉称号,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榷的意思是专利、专卖,榷酒是我国封建政权实行的酒类专卖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制度

D.榷的意思是专营、专卖,榷酒是我国封建证券实行的酒类专卖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制度。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侑少年立志,学有所成。

他儿时即立志努力学习,长大以后通晓经学,精通历代礼制沿革,贞元末年应试得中,后多次升职,任太常博士

B.殷侑坚守气节,不惧威吓。

在奉命出使回紇时,面对回纥可汗的盛兵以待和无理要求,他毫不畏惧,直言可汗的失礼之处,最终使可汗不敢威胁

C.殷侑性格耿直,敢于进谏。

文宗即位不久就有地方反叛,当时皇上一心想打败叛贼,宰相也不敢有异议唯独殷侑直言进谏,认为应对叛贼宽大处理

D.殷侑体恤民情,颇有政声。

在任沧齐德观察使时面对当地民生凋敝的情形,他和士卒同劳共苦,竭力恢复民生,数年之后,粮丰仓实,百姓安居乐业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侑坚立不动,宣谕毕,可汗责其倨,宣言欲留而不遣

(2)凡朝廷之得失,悉以陈论。

以言激切,出为桂管观察使。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东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

孟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的是拟人手法,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两句,描写了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神清气爽的情景。

D.最后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了隐居读书的感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E.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描写了隐居的生活实况,寓意深远,从中流露出的是对环境的反思。

21.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

五、情景默写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女主人公述说自己从事家务劳作辛苦的诗句是“三岁为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慕。

六、语言表达

23.某校高一年级举办由所学课文改编成的独幕剧的演出晚会。

下面是演出的节目单

(1)《孔雀东南飞》演出:

高一(3)班

(2)《离骚》演出:

高一(5)班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时常常在节目之间加上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

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离骚》两个节目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话。

要求:

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60个字左右。

2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媒介”这个词司空见惯,却很难把握,因为它是种“诱因”,是最难以实体化的功能。

有了媒介,原本无关的人或事乃至思想,必然发生关联,但是发生关联之后,相关的人、事物和思想,却并不会统合为一个均质单一体,差异不复存在,只是在新的关系里,其意义会发生全面的改变。

①有了媒介原本无关的人或事乃至思想并不一定发生关联。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暑假一开始,各类面向孩子们的夏令营便拉开了帷幕。

“军事夏令营”“游学夏令营”等兴起多年的夏令营已不新鲜,“情商夏令营”因为关注孩子的心理、情绪等问题而走红,受到家长的热捧,家长开始为孩子报名“情商夏令营”。

这种夏令营的特点是:

老师与学生围坐在一个屋子里,模拟各种人物、场景,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抗压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整心态、建立人际关系等。

你对“情商夏令营”现象是如何看待的呢?

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的能力。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总之,字音是考试中常考的题型,考生要在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