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3824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docx

届高考语文专题闯关训练仿真模拟测试六

仿真模拟(六)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

缺少对生命和人性的同情与关怀,就叫做“麻木不仁”。

儒家认为,“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

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互相帮助。

“义”这个字的本来含义就是适宜。

关于“义”的起源,孟子认为出自人固有的“有所不为”的“羞恶之心”,荀子认为源于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群”与“分”的需要。

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说明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

随着人类交往日益密切频繁,人类在道德原则上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共识,那些被人类普遍认为是“适宜”的道德原则,就是“天下之公义”。

儒家所重视的“礼”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别嫌明微”,也就是明确不同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人之间一些必要的区别,以避免出现嫌疑和尴尬的场面,从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是表达“恭敬”、“辞让”之心,让人们有一种适当的形式,互相谦让,互相表达恭敬与尊重。

三是“礼之用,和为贵”,通过在政治、宗教、社交、家庭、娱乐等不同场合人们必须遵循的各种礼节、仪式,并配以音乐,来融洽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睦安定。

儒家把“智”列为“五常”之一,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

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就可能成为“智者”。

“智者”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聪明智慧,所以孔子说:

“知者不惑。

”具有完善理想人格的君子,不仅应当是“仁者”,而且也应当是“智者”。

“智”与“仁”是相辅相成的,好学求知也能促进仁德的自觉和生长。

所谓“信”,即诚信。

儒家把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

《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诚之”是“人之道”。

这等于是把“诚”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源头来看待。

要取信于人,根本在于“反身而诚”。

《大学》也以“正心诚意”作为“修身”的前提。

孔子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民无信不立。

”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

只有当你被证明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时,别人才会觉得你可靠,才会把大事托付给你。

仁、义、礼、智、信五者,有不同的内涵与维度,但同时又具有内在联系。

其中“仁”是核心,是最高原则,也就是说对人类、对人性、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爱护,应当是最终目的,是至上的道德原则。

“义”则是要在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生命价值和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维系一个适宜的行为选择的限度。

“礼”则是以仪文化的外在形式,将仁义的精神付之于日常社会行为中直观的践履和操作。

“智”的追求必须以不违背人性、不损害人类的根本利益为限度,也就是不能背离仁的精神和义的原则。

“信”则以天道之诚,承诺着仁、义、礼、智作为道德理念的真实不虚,和在道德践履中的真诚不二。

(摘编自徐克谦《今天,我们怎样借鉴“仁义礼智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认为,“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

缺少了“仁”就叫做“麻木不仁”。

B.关于“义”的起源,孟子和荀子的说法虽有所不同,但都说明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

C.儒家重视“智”是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

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就可以成为“智者”。

D.儒家把“信”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源头来看待。

要取信于人,根本在于“反身而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仁、义、礼、智、信五者,有不同的内涵与维度,是中国古人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

B.“礼”通过仪文化将仁义的精神付之于日常社会行为中直观的践履和操作,具有重要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

C.“智”是形成具有完善理想人格的君子的重要条件,它与“仁”相辅相成,是“五常”的组成部分。

D.在“五常”中,“礼”是最终目的,“信”以天道之诚承诺着真实和真诚,而“智”则不可随意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营长为当上团长,大宴司令,还给司令送了重礼。

”这不是“礼之用,和为贵”的表现。

B.“司令吃了营长的饭,明知其能力不足还让他当团长。

”这不是“知者不惑”的表现。

C.“危急关头,怕死的司令拒绝了团长阻击的请求,带他一起逃走。

”这不是“忠恕”的表现。

D.“司令遭敌机扫射身亡,团长紧接着自杀,追随司令而去。

”这不是“天下之公义”的表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卖  琴

这是一个雨天。

一个男人在街上走着,他的短大衣里藏着一把小提琴。

他走得很快,帽子遮在眼睛上,一脸的疲惫。

突然,拐进一条小小的甬道,推开一扇房门。

门上有一块木牌,用红漆写着:

制琴坊。

进入房内,他脱下大衣,敞开来,把里面的小提琴放在柜台上。

他用大拇指把帽边卷起来,等着那位在窗下不停工作的老人。

老人坐在一张小凳子上,身边满是胶水、锯子、刨子,还有敞开着琴腹的乐器。

制琴师站起身,一双眼睛在大大的镜片后面眨动着:

“这是什么?

“我想把我的小提琴卖给您。

制琴师将琴拿在手中,就像医生扶起病人那样,仔细检查,用手掌轻轻抚摸,然后说:

“这把琴是我做的,已经二十年了,制作日期写在这儿呢。

那男人说:

“我是想卖掉它。

“我一般是不会买的。

贵姓啊,您?

“于贝尔·托马斯。

“听过您的大名,托马斯先生。

我那屋里面就有您的唱片,几支协奏曲,您就是用这把琴录制的吧?

“是的,先生。

“幸会幸会。

我叫萨尔多·罗切特。

您拉小提琴很久了吗?

“16年了。

“您要卖掉它?

“对。

我的手不行了。

”音乐家答道,并伸出左手,几根手指蜷缩着。

老人有些不知所措了,他又摸了摸琴,说道:

“还是留着吧。

“不,我需要钱。

“托马斯先生,如果我是您的话,我不会像这样把一个老朋友甩掉的,一个16年来与您相依为命、为您留下许多纪念的朋友。

“我需要钱。

再说,”音乐家的脸抽搐了一下,他摊开手,说道,“我现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了,您知道。

电台的工作,我也已经丢了。

我只好去给孩子们上课,可就在教他们演奏的时候,我的手僵住了。

就是这样,您看,什么都完了。

当他说这段话时,老人几次犹豫着将左手放在琴盒上。

最终,他没有挪动这把琴,就任它十分刺眼地摆放在那里。

音乐家说完了,低头看他的琴,这才发现老人的手缺了两根手指。

沉默了一会儿,问道:

“您的手也残了?

老人没有马上回答。

许久,说道:

“这桩意外是16岁时发生的。

我讲给您听……”听者无言,低下头去。

“那时候,我有了一个爱好:

音乐。

是的,迄今为止我唯一的、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音乐家。

制琴师扭头看看于贝尔是不是还在听他说话,音乐家始终低着头。

老人继续说道:

“我挺有天分,左手灵巧,还有一颗特别敏感的心。

我对小提琴那么热爱,简直到了痴狂的地步。

为了上琴课,我要在吃过晚饭后出门,坐着狗拉雪橇,走上七里路,上完课后再返回。

在路上,我裹在一张毛毯里,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像抱着一个孩子,我是幸福的……正是那个时期,在一场学校组织的节庆活动中,我第一次当众进行了演奏。

小提琴家抬起了头。

老人继续说道:

“演奏大厅里,观众很多,可我的亲人一个都没来。

由于一场可怕的暴雪,我是独自一人坐着狗拉雪橇来的。

我演奏了《回忆》,直到现在我还能听到这支曲子。

我还记得演出结束时那热烈的掌声,还有我那不知所措的样子。

音乐家凑近来,身子向前倾着,生怕听漏了一句话。

老人继续说道:

“节庆活动结束后,夜深了,我从学校出来,胳膊下夹着心爱的小提琴,满脑都是幻想。

我要到学校后面的小牲口棚去,我的狗在那儿等我。

我给狗套上雪橇,尽管牲口棚外大雪漫天,狂风呼啸,我的心情却非常愉快。

我想到大都会、音乐会……突然,汪的一声!

音乐家蹙蹙眉头,等着下面的话。

“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制琴师接着说道,“一切美梦瞬间化为泡影,就像突然停电了一样。

那条我们家买了才一个星期的狗,咬断了我的两根手指。

一阵沉默后,老人又说:

“好了,我讲完了。

在我的一生中,我只公开演奏过一次,而不是演奏了16年,更不曾取得显赫的成就,没录制过唱片,只有过一次当众演出,还是在一个学校的小厅堂里。

”于贝尔·托马斯再次低下头去。

最后,他有些局促地看看老制琴师。

老制琴师小小的眼睛在黑色的镜片后眨动着,他说:

“托马斯先生,我的小提琴从来没被卖过。

它是我唯一的朋友,从不会让我失望。

于贝尔·托马斯理解了老人的话。

这次,他站起身,迅速扣上纽扣,走向柜台,拿起他的小提琴,塞进短大衣里——因为屋外一直在下雨——然后低声说:

“我的琴不卖了,再也不卖了。

谢谢您,罗切特先生。

他轻轻地带上门走了出去,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门。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中,以罗切特为视角对托马斯有“一个男人”“那男人”“音乐家”“小提琴家”等多个称呼,称呼的变化暗示了托马斯生活角色的变化。

B.曾经大名鼎鼎的小提琴师托马斯不再担任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而且手也残了,于是决意卖掉跟随他16年并给他留下许多纪念的小提琴。

C.如果不是16岁时的一场意外,制琴师罗切特先生完全可能成为一位音乐家,在大都会举行盛大的演唱会,但这场意外让这些瞬间化为泡影。

D.“这是一个雨天”“屋外一直在下雨”,作者把故事安排在“雨”中进行,既通过“雨”渲染了清冷的氛围,又衬托了托马斯无奈、凄凉的心境。

5.托马斯在听制琴师讲述自己的往事时,心理变化过程如何?

作者是如何展现这一心理变化过程的?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制琴师罗切特先生有什么性格特点?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李希凡:

为真理而辩

赵凤兰

李希凡出生于北京通州的一户普通人家。

随着抗战硝烟的燃起,失学与饥饿接踵而至。

但是,生活的颠沛流离、饥饿困顿以及日寇的奴化教育,没能阻挡住一个有志少年的求知梦。

当时,流传于民间的评书、戏曲、章回小说、武侠小说、古典小说,以及《水浒传》里的宋江、林冲,都给李希凡少年的精神生活打下了深深烙印。

20岁那年,李希凡寄居山东青岛,为时任山东大学文史系教授的姐夫赵纪彬做笔录工作,一个求知若渴的文学青年的命运就此出现转机。

为了当好这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助手,李希凡恶补历史,博览群书,熟读了《诸子集成》《中国哲学思想》,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这也为他日后在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上熟练运用马克思文艺观分析问题,夯实了理论基础。

1949年,李希凡参军入伍。

之后,李希凡幸运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在校期间,李希凡不仅聆听了杨向奎、王仲荦等名师的教诲,还熟读了中国古典文学、诗词曲赋、元明清戏曲以及苏俄文学作品。

他学习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分析比较了鲁迅、朱光潜等文学家、美学家从不同侧面对文艺现象的理解和阐发,并产生了对用唯物主义美学观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探究文学作品底蕴的强烈追求。

对于前辈先贤,李希凡崇拜鲁迅举重若轻、剖根揭骨的犀利文风和改良人生的浩然正气;欣赏李卓吾敢于向圣人挑战的学术良知和豪情气概;钦佩杨向奎在青年时代就勇于对权威结论提出质疑,表现出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求真精神。

而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三大斯基”,则让李希凡在学生时代就树立起要成为中国“杜勃罗留波夫”的远大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李希凡看到,当年国内高等学府的古典文学教学,受胡适资产阶级文学体系影响的较多,而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古典文学思想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思想倾向和艺术成就的较少。

于是,他产生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重新评价我国文学遗产的冲动。

李希凡觉得,那些“新红学派”权威的“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说”“自叙说”“写生说”“感叹生世说”“写闺友闺情说”“为十二钗作本传说”都是以偏概全,都是用唯心主义观点曲解这部文学经典的美学底蕴和时代意义。

初生牛犊不怕虎。

出于一种论证与求真精神,李希凡和当时已分配至北师大附属工农速成中学的好友蓝翎商量,共同撰写《〈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和《评〈红楼梦研究〉》,向俞平伯发起了学术上的批驳。

在李希凡看来,《红楼梦》决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色空”这类唯心主义观点不是《红楼梦》的基本观念。

伟大的曹雪芹,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艺术天才,概括和创造了如此众多被誉为“如过江之鲫”的个性鲜明、内蕴丰富的艺术形象,实为一部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李希凡还认为,文学的研究,应走出烦琐考证的泥窝,把重点放在文学作品对当代的反映,以及它的思想艺术成就,意识形态的内涵、特点和对文学史作出的特殊贡献上。

同时,李希凡还涉足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各类作品展开了细致评析。

他的评论自成一家,从不见风使舵,在历次文艺论争中保持着学者的良知和文艺批评的求真本色。

坚持自我、为真理而辨是一个评论家的本色。

1956年,李希凡再次挑战权威和先贤。

何其芳在《论阿Q》一文中把“阿Q精神胜利法”抽象成“古已有之”的“人类普通弱点之一种”,并举例,爱哭的女孩就被叫作林黛玉,这是一种“典型共名”现象。

李希凡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撰写了《典型新论质疑》和《关于〈阿Q正传〉》,批驳何其芳把典型人物的突出性格特征解释为超越时代、社会、阶级的某种抽象品质的“化身”,无法代表文学典型的社会意义、时代意义和思想意义。

后来,何其芳又撰文批驳李希凡的观点,两人就“典型共名”说展开激烈辩驳。

李希凡还在《文汇报》发表了一篇《评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对王蒙小说中粗暴的教条主义提出异议。

李希凡后来坦承,当年对王蒙文章的批评的确有失偏颇。

作为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人,李希凡身上的故事还不止这些,他戏剧性的悲喜人生映射着那个特殊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遭际和命运沉浮。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李希凡”这个名字,在建国以来我们主流的政治风景和意识形态脉动里,一直是跳跃闪烁的:

1954年因为一篇批评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文章,得到毛泽东嘉许,火速蹿红,星火燎原——由俞平伯而胡适,由文艺批评而判决剿灭自由主义,作为一个敢于向大人物开火的“小人物”——点燃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改造的新一轮高潮;接下来的六七十年代,作为《人民日报》文艺评论员的李希凡,激昂指点,参与到大大小小的文化运动中来,所谓“南姚(文元)北李(希凡)”,李希凡是风光显著的红人。

(XX百科)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李希凡在《红楼梦》研究方面,出于学者的求真精神,曾和好友共同撰写文章,向俞平伯发起学术上的批驳,得到了毛泽东的嘉奖。

B.李希凡的评论,“为真理而辩”,绝不见风使舵,在历次文艺论争中都能保持着学者的良知和文艺批评的求真本色。

C.在对评论家的批驳方面,李希凡再次挑战权威和先贤,他不同意何其芳提出的“典型共名”说。

两人就“典型共名”说展开激烈辩驳。

D.李希凡在对《文汇报》的评议方面,“坚持自我”批评王蒙的小说,在著名报刊上发表文章向大人物开火,后又“为真理”承认自己的偏颇。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20岁时为姐夫做笔录工作,李希凡想着自己文学青年的命运将就此出现转机,更加求知若渴,恶补历史,博览群书,刻苦努力。

B.李希凡博览文学作品,如流传于民间的评书、戏曲、章回小说、武侠小说、古典小说等中国文学作品,夯实了他评论的理论基础。

C.鲁迅的浩然正气,李卓吾的学术良知,杨向奎的质疑、求真精神,俄国“三大斯基”的评论,让李希凡树立了为真理而辩的目标。

D.李希凡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对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各类作品展开了细致评析,卓然自成一派。

E.建国后,李希凡与许多政治事件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关联,他的悲喜人生映射着那个特殊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遭际和命运。

9.李希凡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重新评价我国文学遗产的主张与做法,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请概括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垣护之,字彦宗。

少倜傥,不拘小节,形状短陋,而气干强果。

随到彦之北伐,彦之将回师,护之为书谏曰:

“外闻

欲回师反旆,窃所不同。

何者?

残虏畏威,望风奔迸,八载侵地,不战克复。

方当长驱朔漠,穷扫遗丑,况乃自送,无假远劳。

宜使竺灵秀速进滑台助朱修之固守,节下大军进拟河北,则牢、洛游魂,自然奔退。

且昔人有连年攻战,失众乏粮者,犹张胆争前,莫肯轻退。

况今青州丰穰济漕流通士马饱逸威力无损若空弃滑台坐丧成业岂是朝廷受任之旨”彦之不纳,散败而归。

太祖闻而善之。

随王玄谟入河,玄谟攻滑台,护之百舸为

,进据石济。

及虏救至,又驰书劝玄谟急攻,曰:

“昔武皇攻广固,死没者亦众。

况事殊曩日,岂得计士众伤疲,愿以屠城为急。

”不从。

玄谟败退,不暇报护之。

护之闻知,而虏悉已牵玄谟水军大艚,连以铁锁三重断河,欲以绝护之还路。

河水迅急,护之中流而下,每至铁锁,以长柯斧断之,虏不能禁。

唯失一舸,余舸并全。

留戍靡沟城。

率二千人复随张永攻碻磝,先据委栗津。

虏杜道俊与

尚书伏连来援碻磝,护之拒之,贼因引军东去。

二年,护之坐论功挟私,免官。

复为游击将军。

世祖以历下要害,欲移青州并镇历城。

议者多异。

护之曰:

“青州北有河、济,又多陂泽,非虏所向。

每来寇掠,必由历城,二州并镇,此经远之略也。

北又近河,归顺者易,近息民患,远申王威,安边之上计也。

”由是遂定。

大明八年卒,时年七十,

曰壮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况今青州丰穰/济漕流/通士马饱逸/威力无损/若空弃/滑台坐丧成业/岂是朝廷受任之旨/

B.况今青州丰穰/济漕流通/士马饱逸/威力无损/若空弃滑台/坐丧成业/岂是朝廷受任之旨/

C.况今/青州丰穰/济漕流/通士马饱/逸威力无损/若空弃/滑台坐丧成业/岂是朝廷受任之旨/

D.况今/青州丰穰/济漕流通/士马饱逸/威力无损/若空弃滑台坐丧成业/岂是朝廷受任之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节下,即麾下。

古时对将帅的尊称。

节,即符节,古代授予使臣作为凭证的信物。

B.前锋,指前头部队,起侦察,探路,有机会抢占关键地形,掩护大部队,做引诱敌人的饵等作用。

C.伪,有意做掩盖本来面貌的或虚假(跟“真”相对)的意思。

也表示不合法的,窃取政权,不为人民拥护的。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后妃、诸侯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内务府根据其事迹与品德,在其生前就拟定好的中肯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垣护之虽然形貌短小丑陋,但是气概过人,果敢能干。

到彦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果然失败了。

B.垣护之在写给到彦之的信里认为他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应该乘胜追击,绝对不能丢弃滑台这个地方。

C.王玄谟遭遇兵败,并没有及时通知垣护之,垣护之却也能够凭借英勇巧妙斩断铁锁,顺利逃脱。

D.垣护之不仅有军事谋略,还有战略眼光。

世祖想要把青州合并到历城,垣护之赞成世祖的看法,并条陈了利害关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方当长驱朔漠,穷扫遗丑,况乃自送,无假远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又近河,归顺者易,近息民患,远申王威,安边之上计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绮 怀(之十五)

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①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注]①银汉红墙:

李商隐《代应》:

“本来银汉是红墙,隔得卢家白玉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绮”本意为“有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绮怀”是一种美丽的情怀。

对诗人来说,这种美丽来自一种爱情失落无处寻觅的绝望。

B.首联描写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相遇的情景。

然而,以后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C.颔联意思是,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我”这个伤心之人。

诗人是清醒的,但他相信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

D.颈联可以和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

但其中“芭蕉”的含义和李商隐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中“芭蕉”完全不同。

E.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而那时的美酒在今夜早已被酿成苦涩的酒。

15.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最美丽也是最绝望的诗歌”,它的“美丽”和“绝望”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2017·沈阳市教学质量监测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揭示修养最高的人应物我不分、无所为、不立名的主题。

(2)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借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2017·山东省烟台市自主练习)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黄惇先生的书法作品或如醉舞狂歌,或如行云流水,透射出一个文人博大雄壮的内在气魄和淡泊高雅的灵魂追求。

②瓷都景德镇是有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