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3895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高考语文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docx

江苏高考语文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学生

古典诗歌常考题型及应对策略

怎样读懂一首诗?

(一)带着几个[基本问题]去阅读

1.诗意:

关注标题、句式、语言、注释、作家、时代

2.情景:

写了什么景(人、事、物)?

(重在身临其境,努力还原)

抒了什么情(思想、哲理)?

(由景推情,抓关键词,抓直接抒情的词句)

3.写法:

古代诗歌除了在语言上比较特殊之外,和散文、小说等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有相同相通之处。

(二)特别提醒:

1、理解诗歌时,务必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要入乎其内,细品诗句;也要出乎其外,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的主基调。

不要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诗最后两句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由于老师会常常提醒同学们关注诗歌的题目、作者、诗歌及注解,同学们做题时已经养成看诗歌及注解的习惯,但却不能关注诗歌题目给我们的信息,导致对诗歌理解存在偏差,因而特别提醒关注诗歌题目,由题目就可以感知到诗歌的主要信息。

1、形象

(1)常考题型

1.诗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怎样的景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请简析。

2.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诗歌。

(怎样融情于景)

3.诗歌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典型题目

典例一: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

即吴淞,江名。

【题目】开头两句描写了怎么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题规律】找出意象——展开联想,再现画面——概括景物的氛围、特点

典例二:

雪晴晚望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该诗写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

【题目】后人认为这首诗歌体现了贾岛诗歌“清冷”的特点,请从景物和情感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解题规律】点明技巧——抓住意象(写了什么)——概括意境(营造什么)——得出情感(表达什么)

典例三:

竹轩诗兴宋·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

盘香的烟缕。

【题目】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解题规律】明确诗歌中的形象(基本特征+什么身份)——结合诗歌逐点具体分析——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附:

咏物诗常用意象:

蝉、梅花、松柏、竹子、菊、鹰、马

伤春离别闺怨诗常用意象:

落花、暮春、乱红、南浦、长亭、杨柳、辽西、玉阶、屏风、

娥眉、危楼

山水田园诗常用意象:

桃花、绿树、黄鹂、空山、明月、春山、云、白鹭、稻香、细鱼、蛙

羁旅怀乡诗常用意象:

月亮、柳树、芭蕉、乌鸦、猿啼、丁香、日暮、茅店、驿站、青鸟、浮萍、飞蓬、沙鸥、莼羹、鲈脍

咏史诗常用意象:

乌衣巷、淮水、后庭花、商女、芦荻

2、语言

(1)常考题型

1.炼字:

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诗中的某字唤作他字,两者有何区别,哪个好?

请说出本诗的诗眼。

2.分析语言风格:

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典型题目

典例一:

送何遁山人归蜀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

②息机:

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题目】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解题规律】炼字题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

内容、手法、情感。

常见的答题步骤是:

解释某字的字面义——用了什么手法——放入句中再现——表达了什么情感——使用本字的表达效果

典例二:

眼儿媚·迟迟春日弄轻柔南宋•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题目】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

在此,特别提醒,把字放入句中进行再现时,一定要关注诗句主要表现的对象是什么。

典例三:

春怨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题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解题规律】明特色;举例证;析感情。

附常见语言风格术语: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风趣诙谐。

3、表达技巧

(1)常考题型

1.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特色),赏析诗歌中某句诗。

2.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或表达某种内容主旨的?

3.诗歌景物描写的特点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2)典型题目

典例一:

秋斋独宿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金】招兵问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题目】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解题规律】明手法——解析手法——表达效果

典例二: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黄庭坚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臯。

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

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

“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题目】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析。

【解题规律】明手法——解析手法——表达效果

典例三:

鹧鸪天·送叶梦锡陆 游

家住东吴近帝乡,平生豪举少年场。

十千沽酒青楼上,百万呼卢①锦瑟②傍。

身易老,恨难忘,尊前赢得是凄凉。

君归为报京华旧,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①呼卢:

古代一种博戏。

②锦瑟:

琴之美称,此处代指歌女。

【题目】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解题规律】问全诗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务必着眼于诗歌整体,不可只关照局部。

典例四:

西塍废圃周 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题目】诗的一、二两句表现了废圃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

【解题规律】点明角度——找出手法——解析手法——表达效果

【特别总结】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是江苏卷的必考点,而且命题基本成型,特色鲜明,表现在:

1、所考的表达技巧为常见常用的,重点放在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

2、采点的阅读区间小,通常只就一句或两句设题,不是就全篇设题。

3、技巧角度较为明确、单一。

4、答案简洁、准确。

【温馨提示】

(1).首先要看清答题角度,是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或者是表达方式、篇章结构,甚至兼而有之。

要求答修辞手法,绝不能答其他的手法,要求表现手法的则往往不答修辞手法。

如问的角度不明确,局部的则修辞手法优先,整体的则表现手法优先。

(2)在审题时还要注意题干问的是“一种”还是“多种”,是“主要”还是“哪些”。

不可把“一句”的表达技巧当成“一联”或“一片”的表达技巧。

(3)在判定表达技巧时必须结合诗歌的中心和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

如08年高考《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的修辞手法?

单看这句是看不出的,必须与“忧国忧君忧民”这一主旨和下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结合才能看出是比喻。

如09年高考《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万岁山前珠翠绕”这句诗的修辞手法必须与“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这首诗歌的主要情感结合才能看出是借代。

(4)对于分析型表达技巧题,分析时一定不要忘记结合思想感情分析,因为表达技巧就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

对暗示性题型,有时不能只简单地说出表达技巧就完事了,它有时涉及内容、层次、主旨等。

附常用表达技巧术语一览表

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对象为人:

细节、动作、外貌、心理、侧面)、抒情、议论

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角度、手法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结合)、动静(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动静结合)、点面、远近上下俯仰、感官(视听嗅味触)、乐哀、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联想想象(反客为主)、用典、象征、抑扬、白描、工笔

修辞手法

比喻(通感)、拟人(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设问、反问、互文、反语等

结构形式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等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四、思想内容情感

(一)常考题型

1.筛选概括诗句内容(如:

“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那些内容?

让作者“心乱的原因有那些”?

诗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2.分析诗词中流露的感情。

3.分析诗歌中主人公思想情感的变化。

(二)典型题目

典例一:

山寺夜起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题目】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解题规律】信息筛选,简单概括,得分点全

典例二:

曲江花阆苑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

如今薄宦老天涯。

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

孤城寒日等闲斜。

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

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题目】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解题规律】分析内容,概括情感。

辨明题目问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还是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情感。

典例三:

满江红·登黄鹤楼①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②前珠翠绕,蓬壶殿③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④。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①黄鹤楼:

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因相传仙人乘黄鹤过此而得名。

  ②万岁山:

北宋京城汴梁内皇帝营造的精美宏伟的假山。

  ③蓬壶殿:

汴梁内宫殿名。

④膏锋锷:

血肉浸透刀剑。

【题目】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解题规律】注意情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复杂情感题,找到情感产生的落脚点,逐点概括;动态情感题,须先给诗歌分层,然后逐层概括。

附古典诗歌常见题材及思想情感

诗歌题材

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怀乡诗

1.旅途的艰辛、漂泊的孤寂2、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乡怀人)

送别诗

1.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2、对友人旅途的担心之情

3、祝福、劝勉之情4、别后的思念之情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1.物是人非2、昔盛今衰3、自然永恒、朝代更迭

4、人事沧桑5、借古讽今、伤己伤时

伤春惜春诗

1.喜爱春天2、对春天将逝的感伤

3、人生迟暮的感伤4、时光流逝的悲叹

边塞诗

1.赞美边塞风光2、赞美边关将士的英勇3、建功立业的渴望

4、祖国强盛的豪情5、对边关将士的同情

6、对战争的厌恶7、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

山水田园诗

1.对山水田园的喜爱2、对田园生活的向往3、对城市官场生活的厌弃

闺怨诗

1.对丈夫的思念2、自身的寂寞

3、对现实的怨恨4、(诗人)喻己伤己

咏物诗

托物言志、借物咏怀

即事抒怀

五、其他题型

常考题型

(一)思路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

此处指论诗。

【题目】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

【解题规律】先分层,再逐层概括

常考题型

(二)作用题望远行李璟

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

夜寒不去寝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

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题目】上阕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金陵怀古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题目】首联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规律】答题指向同散文之作用题。

即从内容(内容、思想、情感)和形式(手法、结构、语言风格、艺术效果)两大方面考虑。

注:

诗歌的艺术效果同散文

常考题型(三)**贯穿全篇,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扣住**来写的)

悲陈陶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①,血作陈陶泽中水②。

野旷天清无战声③,四万义军同日死④。

群胡归来血洗箭⑤,仍唱胡歌饮都市⑥。

都人回面向北啼⑦,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都市:

指长安街市。

【题目】本诗以一“悲”字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4分)

友情提醒

1.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

2.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唐代积极昂扬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

3.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李清照南渡前的清新、愉悦和南渡后的凄清等)

4.凡是主观鉴赏题,一律要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如:

两首诗比较,都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凡是简单地回答“情景交融”的一律不得分,因为没有结合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

5.“前人评价本诗或某句**”题,其实是诗歌四大考点的另一种体现,回答时也是从这些方面考虑。

诗歌鉴赏中一定要有的几种意识

1.一定要有对象意识。

无论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是诗歌情感的把握以及诗歌技巧的掌握都与诗歌对象的确定有密切关联,找准对象,其他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2.一定要有情感意识。

3.一定要有有说法有解析意识。

无论你有什么样的观点,都要向大家说清楚支撑你说法的依据。

4.一定要有形式为内容服务的意识。

形式的存在价值是它为内容服务,不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因而,在鉴赏诗歌技巧的时候,通过气价值的分析就可以更准确的找到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