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3901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教案10篇最新.docx

科学教案10篇最新

  【推荐】科学教案10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

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

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

  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液滴加热:

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

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

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

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提示:

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

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水的量食盐的量沉浮情况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

(设计目的:

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

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

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

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

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

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

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

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二、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

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

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三、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

你认识这些动物吗?

还认识哪些动物?

2、谈话:

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四、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

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A、认识和了解热对物质状态有影响;

  B、认知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C、知道物质状态有三种:

固体、液体、气体。

  2、能力培养目标:

  A、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B、动手操作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确立科学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策略:

  1、独立观察思考、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调查研究。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事物或事物种类的认识了解和掌握。

  4、强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概述。

  教学重点、难点:

操作实验的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教师:

水、冰、酒精灯、铁架、石锦网、铁钳、铁板、记录表、蜡烛、烧杯、锡条、水槽。

  学生:

记录表、铁架、石锦网、酒精灯、水、水槽、蜡烛、烧杯。

  导入:

  做一个小实验:

冰块在热水中融化。

(冰块是固体,水是液体)。

引导到物质状态有三种:

固体、液体、气体。

  水在冰箱里能变成冰,冰在太阳下晒又变成水说明了什么?

说明热量对物质有一定的影响。

  那今天我们来做一做实验,用实验来证明――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进入教学内容:

  1、实验前的提示和要求:

  A、注意安全教育。

  B、实验工具的介绍,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C、实验记录卡的说明。

  D、小组合作,分工:

前后四人一组,组长、记录员、操作员、辅助员。

  2、实验开始:

  各小组开始动手做实验,分工明确。

  老师-巡堂辅导;学生--做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卡;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了解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并给时给予帮助。

  3、实验结束后要求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互相借鉴。

  4、教师总结。

  实验记录卡

  实验内容:

  实验工具:

  要注意的事项:

  组员名单:

  (加热)实验过程(尽可能的详细记录)

  实验时间实验时出现的现象(或你观察到的现象)

  2-4分钟

  4-6分钟

  6-7分钟

  7分钟以后

  (冷却)实验过程

  1-2分钟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学到什么?

  第一点

  第二点

  其它

  你不明白的地方:

  设计背景

  通过野外孩子对小草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孩子热爱小草,喜欢小草以至于学习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鼓励幼儿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强勇敢。

  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

通过探索发现各种各样的小草,注意野草和植物草的不同,知道爱护草坪。

  知识目标:

丰富有关小草的知识,了解小草的生长于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

初步理解小草与人类,动植物及环境的生态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草,培养爱护小草的良好行为。

  教学难点:

引导幼儿学习小草的精神:

顽强的生命力,百折不挠。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活动前老师带幼儿到野外寻找各种各样的小草,让幼儿摸摸柔软的叶子,闻闻小草的清香,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春的气息。

  物质准备:

  1、找一处野草较多的地方。

  2、收集有关小草和人类、动物、环境的图片。

  3、画笔,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节:

  导入:

出示图片,让小朋友们说一说图片上都有什么。

  二、基本环节:

  

(一).户外观察

  今天我们一起去找小草,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幼儿分散观察,教师个别指导。

  

(二).经验分享

  1、小草是什么颜色的?

气味如何?

  2、小草是怎么长出来的`?

  3、你认识那些草?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三).引导思考

  1、这么多的草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呢?

是它们自己长出来的,还是人们种的?

  2、草坪里的草和野草有什么不同?

  3、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草坪?

  三、结束环节:

  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小草,大家都很喜欢小草,说说这是为什么?

  (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想一想大地上如果没有一棵草会是什么样子。

  三、活动延伸:

  绘画练习,指导幼儿拿起小画笔,按《幼儿操作材料》中的要求,为城市、草原增添绿色。

  教学目标:

  勉励孩子跟着幼儿教师与小伙伴一块儿说一说玩一玩,启发孩子区别小鸭子与小鸡的突出特点。

  教学预备:

  自制玩具小鸡与小鸭子

  教学过程:

  1、看小故事表演:

幼儿教师手拿小鸡与小鸭子的自治玩具,表演出小鸡与小鸭子的动作与特点(动作尽可能简易,例如小鸡小鸭子各自从两边上,在中间碰头,小鸭子叫叫、小鸡叫叫,小鸭子与小鸡抱抱)勉励孩子依照Music拍一拍小手,并与小鸭子小鸡一块儿叫嘎嘎嘎、叽叽叽。

  2、判断小鸡与小鸭子的特点:

幼儿教师展示玩教学用具小鸡与小鸭子,让孩子观测和察看扁嘴小鸭子与尖嘴小鸡的不一样,并勉励孩子向动物表示慰问。

例如:

扁嘴小鸭子你好,尖嘴小鸡你好。

(用教学用具嘉奖慰问声音嘹亮的孩子)

  3、游戏:

谁不见啦,幼儿教师轮换将小鸡与小鸭子藏在身后,让孩子说一说谁不见啦,勉励孩子从尖嘴巴扁嘴巴区别两者的不一样。

  4、游戏:

小鸡小鸭子做伙伴,让喜爱小鸡与小鸭子的孩子各自站在两边,跟着幼儿教师手上的玩具一块儿玩,小鸡小鸭子碰头后,叫着拥抱一下。

(游戏可重复开展)

  5、教学完结

  教学目标

  1.会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2.能引用资料编制科学小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2.知道生活中很多的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自己获得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快乐;

  2.感受科技的神奇和美妙;

  3.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

  难点:

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材料,孟德尔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学生准备小报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效果分析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

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

(板书课题)

  二、了解孟德尔的故事

  1.你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是谁吗?

  2.学生讲故事。

  3.你听了孟德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

试着对实验结果作出你的解释

  4.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讨论。

  5.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

请一个同学继续讲故事。

  6.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7.教师:

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

  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1.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稻袁隆平。

  2.谁知道袁隆平的故事?

请同学说说。

  3.袁隆平在他的实验中求的是遗传还是变异?

为什么说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的难题?

  4.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49页的资料――这些食物跟我们平时吃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回答

  6.这些都是经过改良的品种,你还了解哪些农作物的新品种?

  四、小课堂大辩论

  1.讲解要求:

本次的辩论会辩题是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正方观点是合理,反方观点是不合理。

辩论双方各3人,准备时间是5分钟,观点陈述为1分钟,自由辩论时间是10分钟,最后陈述时间为1分钟。

下面所有的学生都是评委,要投票选出获胜方。

有理不在声高,要以理服人。

  2.分组辩论赛

  3.:

这次的小课堂大辩论的获胜方是*方。

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五、编辑有关遗传与变异的小报

  1.要求:

小组为单位,分工合理,时间为一星期,在全班评出最优秀奖给予表扬。

并且利用墙报进行展示。

  目的:

  1、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体会“事实与证据”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能指出哪些是事实与证据,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的。

  *会从自己经历的事情中总结经验,自己编制游戏图。

(并不是必须达到的目的,可依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准备:

  一个骰子,每个参加者一个棋子,一张通关游戏图

  怎样进行:

  1、复习导入

  先让学生回忆前一部分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一千个小侦探找青蛙”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个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

  2、了解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见教课书第100页。

  这是通关游戏学生能否玩得有趣的关键。

在准备好棋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这个游戏怎么玩。

特别要说清楚所走的每一步的图标代表什么意思,注意联系前一课学习的内容来说。

做好准备后,学生就可以玩游戏了。

  玩过几遍之后,当学生的兴趣渐渐减弱时,鼓励他们采用另一种游戏规则来做游戏。

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玩。

学生如果有更好的游戏规则,也可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则来做游戏。

  同时,学生每玩一遍,让他们说出走到了哪一关,这一关是要求你干什么,每个图标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哪些是事实与证据。

一直到学生完全明白这个游戏告诉我们什么为止。

  拓展活动:

  设计并玩自己的通关游戏。

这项活动要求学生的独创性比较高,难度也很大。

因此,只要是能够模仿课本上的“科学小侦探通关记”游戏,编的简单一些也没有关系。

可以画图,也可以写字代表每个图标,但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设计游戏。

可以让他们先说事件过程,再找出这件事中哪些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设计成关卡,如何过关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同学们,当你坐在平稳行使的列车上,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

这是为什么?

(相对运动的缘故)。

  1.第一册中我们学过:

我们在地球上看到恒星绕北极星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

  2.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每天会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

  二、制作模拟实验要求及分析

  1.制作两个小用具(太阳平行光线板和十字方向标)

  2.准备一个地球仪

  注意事项:

  火柴与地球仪表面是否垂直粘贴?

  方向标的南北方向应与经线一致,东西方向则与纬线一致。

  分别把旋转着的地球仪的北极、南极分别超向学生观察

  分析:

  1.绕轴旋转问题

  2.地轴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3.自转方向分别从北极和南极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

  形象的比喻:

  手势判断法:

  从北极上空观察:

用右手大拇指指向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逆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从南极上空观察,用左手大拇指指向南极上空方向,四指握拳的顺时针方向代表地球运动方向。

  填写实验记录

  三、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吗?

  从全球看是怎样的?

  从地球上任意一点看又是怎样的?

  提示:

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将制作好的太阳光线板对着美国,观察此时中国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关系。

  当太阳照向地球时,地球表面,大约有多大面积照不到太阳?

为什么?

  请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画图分析。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

分析太阳、月亮。

  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真正原因是:

  ⑴地球自身的特征:

不发光

  ⑵太阳光的照射

  四、重复实验

  在原火柴位置相对的经线位置加粘一根火柴,用模拟实验说明自转时,白昼黑夜不断变换,请根据日常经验判断地球自转周期

  读教材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与太阳的示意图”,了解晨昏线的含义:

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为晨线,相反为昏线。

  拓展:

  1.查找生命形成的原理,昼夜交替周期与地球上生命形成有关吗?

  2.在南半球看太阳和星辰是怎样运动的?

  3.在南半球太阳在早、中、晚的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的?

  完成课后练习

  完成科学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科学课上做什么?

”展示了一幅卡通图,其中的卡通人物正分别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探究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中人物的活动感知科学课上要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进而喜欢科学课,喜欢科学探究。

  “我们一起做一做。

”展示了两个活动:

观察叶子和小纸鱼实验。

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历一次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知观察、实验的方法,知道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拓展活动让学生从小故事中了解科学家的工作精神,树立榜样意识。

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2、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观察树叶活动、小纸鱼实验中发现问题。

  3、能通过观察树叶和小纸鱼实验的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4、通过观察、实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展台、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

听到“科学”这个词,大家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想法。

  教师: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请大家翻开教科书,看一看《科学》教科书上有什么内容。

  (学生学习翻阅教科书,互相交流。

  二、探究活动

  (—)探究科学课上做什么。

  1、教师提问:

科学课上,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呢?

要如何来学习科学课呢?

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

  2、教师展示图片(课件展示教科书中的卡通图),提出问题:

看一看图中的都有哪些人物?

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

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科学课上会经常用到这些方法。

  

(二)亲历探究活动。

  1、观察植物的叶。

教师提出问题:

观察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常用的方法。

应该如何进行观察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株植物。

  

(2)教师提出观察要求:

植物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进行观察叶子的活动。

  (4)学生汇报与交流观察情况。

  (5)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所观察的植物叶子。

  (6)教师讲解观察叶子的方法。

  2、再次观察植物的叶子。

  

(1)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

植物的叶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大家先想一想要观察哪些部位,再认真观察,边观察边将叶子画出来。

  

(2)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3)学生展示画的叶子,并与第一次画的相比较。

  (4)学生交流观察收获与体会。

  (5)师生共同总结:

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注意观察时要细致。

  3、进行小纸鱼实验。

  

(1)教师讲解:

科学课上会做许多实验。

我们要学习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找到问题的答案。

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体验一下实验的过程。

  

(2)教师演示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步骤,不展示实验结果。

  (3)学生模仿教师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4)学生汇报实验中的发现与体会。

  三、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有什么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

哪个环节自己做得比较好?

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

  四、拓展探究

  教师布置作业:

让爸爸妈妈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

收集喜欢的科学家头像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

  教学目标:

  勉励孩子跟着幼儿教师与小伙伴一块儿说一说玩一玩,启发孩子区别小鸭子与小鸡的突出特点。

  教学预备:

自制玩具小鸡与小鸭子

  教学过程:

  1、看小故事表演:

幼儿教师手拿小鸡与小鸭子的自治玩具,表演出小鸡与小鸭子的动作与特点(动作尽可能简易,例如小鸡小鸭子各自从两边上,在中间碰头,小鸭子叫叫、小鸡叫叫,小鸭子与小鸡抱抱)勉励孩子依照Music拍一拍小手,且与小鸭子小鸡一块儿叫嘎嘎嘎、叽叽叽。

  2、判断小鸡与小鸭子的特点:

幼儿教师展示玩教学用具小鸡与小鸭子,让孩子观测和察看扁嘴巴巴小鸭子与尖嘴巴巴小鸡的不一样,且勉励孩子向动物表示慰问。

例如:

扁嘴巴巴小鸭子你好,尖嘴巴巴小鸡你好。

(用教学用具嘉奖慰问声音嘹亮的孩子)

  3、教学游戏:

谁不见啦,幼儿教师轮换将小鸡与小鸭子藏在身后,让孩子说一说谁不见啦,勉励孩子从尖嘴巴扁嘴巴区别两者的不一样。

  4、教学游戏:

小鸡小鸭子做伙伴,让喜爱小鸡与小鸭子的孩子各自站在两边,跟着幼儿教师手上的玩具一块儿玩,小鸡小鸭子碰头后,叫着擁抱一下。

(教学游戏可重复开展)

  5、教学完结

  【【推荐】科学教案10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