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3923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型人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应用型人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应用型人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应用型人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应用型人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应用型人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应用型人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应用型人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应用型人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应用型人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应用型人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应用型人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应用型人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应用型人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应用型人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应用型人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型人才.docx

《应用型人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型人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应用型人才.docx

应用型人才

财管1008班张小骅2010160151第一单元

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体系的构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及其体系的构建在我国变得越来越突出。

1: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客观依据

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推进和加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

但是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本科层次这类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就大学而言,不仅要认识到自己在这一战略选择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更要重新审视原有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办学思路,改变培养模式,从而担负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使命

2: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1.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人才类型

按照学科专业、行业领域、教育层次、岗位职位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人才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所从事的行业领域,可以分为政治人才、金融人才、文艺人才等;按照人们在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将人才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

一般而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过程,是发现规律、创新知识、转化应用、生产实践的过程。

理论型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

从概念本身而言,应用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只是类型的不同,而不是层次的差异;从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来说,两者都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失的人才;从提高生产的效益和工艺水平上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更为显著。

2.应用型本科人才相对而言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按照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可以将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

每一种应用型人才都是社会生产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等活动,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把决策、设计、方案等变成现实,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主要承担生产实践任务。

按照所受高等教育的学历层次不同,应用型人才可以细分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等。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主要定位在技术型和工程技术型人才上,着眼于培养有理论有技术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上,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

近几年来,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开展了专业研究生教育,如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

普通高等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发展变化,适时开展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甚至成为世界一流的以应用、工程为特色的大学。

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似乎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人才在界限上难以界定。

我们认为,如果从“出口”上看待这一问题,比较容易甄别:

高职培养的人才大多对应的是岗位或职业,而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对应的是职业群和行业。

3.应用型本科人才应该是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

在知识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

纯粹的研究人才主要掌握系统科学知识,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他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要从以“够用”和“实用”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从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逐步向掌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

在能力方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在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更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要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

实际上,应用性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

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

 三、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应用”为目标、“创新”为特征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应突出以“应用”为目标、“创新”为特征。

对一所学校来说,应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上进行深入研究,对现有的学科结构、课程体系及其它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增设创新类课程,加大应用性教学力度,进一步重组和优化教学体系。

对于专业核心课程,要讲透应用技术、实用技术、各类实务,同时,根据专业技术课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来设定,而不是为了理论与学术本身拓展深度、广度服务。

另外,还应采用模块式的课程结构,实现“纵向可提升,横向可转移”,比如:

通识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文化科学素质选修模块、专业方向选修模块等,且各类模块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围绕培养对象所要求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紧密链接,给学生根据市场需要与个性特点以较大的选择性。

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应紧紧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增强职业素质为主线,坚持先进性、针对性、应用性和综合化的原则,构建一个与培养目标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紧密吻合的,以模块化课程结构为主的柔性化理论教学体系。

为构建这样的理论教学体系,应搞好课程整合,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抓好教学内容更新,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增加选修课模块,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采用分支型课程设置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以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应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为原则。

要着力改变轻实践、轻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做到既要坚持理论教学,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又要强化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

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促使学生打下坚实宽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后劲”,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重点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中强调应用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侧重点突出“学以致用”,压缩第一课堂课时,增加第二课堂实践,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把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更多地应用到实践锻炼中,第一课堂的内容向第二课堂延伸,做到“实践引导教学,实践推动教学,实践检验教学”。

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为此,应高度重视实践教育环节的设计,积极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化,大力推进暑期短学期实践教育,着力建设一批校内综合性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有更多的平台接受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要像重视第一课堂一样重视第二课堂的指导,推动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另外,还要把职业训练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过程,强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准职业人”。

  3.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并重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应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第一,要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新产品设计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赛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第二,要大力开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如创新学、创业学、创意学等;第三,要在所有的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教师要把创新创业的意识传授给每位学生,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第四,要搭建一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的平台,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第五,要特别注重师资队伍和其他教学资源及实践条件的保障,大力引进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学生不仅具有主动适应现有岗位的就业能力,而且具有能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业能力,这是我们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宗旨所在。

  4.着力建设一批校内外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

  建立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新型教学实践平台。

这些平台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和能力的重要基地,而且还是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利用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的训练,注重人才培养结构与学科建设相衔接,注重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满足学生需要。

创新实践平台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可以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自主开发的场地、设备、环境和技术指导,培养学生实际开发制作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还要积极构建大学生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的平台,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倡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中去,积极为学生成长提供自由发展的学术空间和创新实践的操作平台。

总之,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三大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调整的客观需要。

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从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总体情况来看,迫切需要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3: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一)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课程设置是进行该类型人才培养的第一步。

其结构是否连贯、课程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后续的教学培养工作。

  1.根据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的安排是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与用人单位合作,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来设计的。

在进行社会行业的调查中,首先考虑学生毕业后从事何种职业,然后对这种工作需要哪些能力和知识,根据工作的要求对教学终的课程进行专项的能力和综合能力。

  2.课程突出职业能力。

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讲,在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是学生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学习过程重点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过程还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特别是加强与上司、顾客、同事、服务人员之间的沟通。

(二)教学内容

  1.基本原理的讲授。

掌握该理论基础知识,才能事半功倍。

教师讲授基本理论时,应强调理论产生、内容及发展情况。

讲解理论的来源是要同学们明白,“理论来源于实践”,没有凭空产生的科学理论;传授理论的内容是要同学们知道,此理论包括那些内容;分析理论的发展前景是让学生知道,如何创新才能使该理论得以发展,以用于指导更高层次的实践。

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就是强调了科学理论的重要性。

  2.社会实习或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书本知识如不能在实践中进行锻炼,就是纸上谈兵,没有用处。

因此,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一步就是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譬如对数控专业来说,书本上的数控程序如果不进行实际操作就不会变成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实际企业生产中,根据实际需要加工出合格的产品才能体现出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毕业设计

  1.用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

毕业设计与科研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这是因为科学研究是由教师对本学科及其交叉学科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取得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的成果以推动本学科技术的发展。

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工科学生来说,毕业后多数要进入公司企业做事。

因此,实践动手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3.注重答辩中的创新性问题。

对本科应用型人才来说,其应用能力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技术动作,而是能实现创新应用,因此,培养它们的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教学工作之本,有建立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敬业爱岗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使教育改革获得成功,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否则一切良好的愿望和思路都会落空。

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其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推出各种措施,让新教师脱产、半脱产或在岗到校内外一些实际工作岗位上锻炼。

校内师资的培训可以通过定期选派教师到校内外实习基地锻炼,到校办企业、合作办学企业轮岗等形式进行。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培训应把产业服务作为一个社会实践的层面。

产业服务只是将产业开发的成果应用到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各种管理领域中去。

让教师参与到产业服务中去,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学校的招生吸引力;产业服务能为课程开发提供不断的源泉,课程的不断整合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事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产业服务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此外还应重视教材建设、双语教学、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等配套措施。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

本科应用型是本科层次教育,既有着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又有别于普通本科的自身特点,它更加注重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有人认为,“后劲足、上手快”,即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学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是本科应用型人才最本质的特征。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等要素特定的多样化组合方式。

4: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突破旧的教育模式

一、突破传统的以单纯学科体系设置专业的模式,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接轨和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专业结构体系。

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构建首先要突破精英化教育的传统观念,创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念。

为此,研究地方经济和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握经济社会的动态需求就成为极其重要的问题。

以黑龙江省为例,“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是其重要的发展战略。

毗邻俄罗斯是我省的重要地理优势。

作为为本省经济社会服务的地方本科高等院校的国贸专业,应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设立对俄贸易方向,按其市场需要的技能和要求构建专业结构体系和培养方案。

  二、突破单纯强调学科纵向知识的学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的传统观念,构建以职业适应性为目的,以应用性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以精英教育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必然强调知识的学术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培养研究型高层次人才。

以大众教育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则应该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职业的适应性。

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必须优化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

以国贸专业为例,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培养应用性职业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三、突破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构建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由于近几年的大学扩招,学生实习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而市场需求又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对此,我们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采取实验室学习为主和实习基地学习为辅的实践教学体系;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同时聘请企业管理者以案例讲座形式开设专业选修课程等。

这样,通过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职业证书培训和社会实践,就可以构成比较完整的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四、突破“生产流水线”式培养模式的影响和束缚,构建多规格、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和素质拓展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提高成材率,为此,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辅修专业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和竞赛,鼓励学生爱好、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如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参加学科竞赛以及各类专项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等。

  五、突破以考为本,一卷定优劣的刚性化传统考核模式,构建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体现人文关怀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败。

构建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体现人文关怀的考核评价体系,必然要求建立多元化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为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改革传统的考核模式:

一是把闭卷和开卷、笔试和口试、考查和考试、考试、考查和平时考核结合起来,实行考试方式多元化。

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重视形成性评价,增加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

二是开展“教评学”活动。

在课堂学习中对学生的出勤、作业、提问等学习情况做出总体和个体的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建立课程教学反馈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构建适合不同类型课程的考核模式。

对基础课程及主干课程可以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采取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对其他课程可以考虑采取开卷考查的考核方式。

四是把动笔和动手、课内和课外、统一标准和鼓励个性发展等结合起来,设立创新学分。

总之,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三大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调整的客观需要。

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从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总体情况来看,迫切需要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二、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描述及培养目标

 

  1.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是相对于专门学术研究型人才提出的,而以适应用人单位为实际需求,以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前提下,使培养的学生有更宽广或者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不一味追求精深的理论知识。

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注重智育,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而创新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要比职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有更宽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

显而易见,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除了注意系统的大学通识教育外,还要考虑培养学生具有在创新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

  2.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

  

(1)从知识结构上讲,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

(2)从能力结构上讲,不仅要在科技的应用方面有突出的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科学探索精神,较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3)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能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创新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科学管理等方式创造价值。

(4)受到系统的实践训练和锻炼,具有适应社会科技发展的较强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5)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围绕着工程应用和科技创新而构建,既要有“知识”、“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三个突出特点。

  3.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和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以学生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显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其关键是创新,以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赢得竞争优势。

对于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而言,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职业素质是指为了成为合格的未来职场人,在校期间学生应受到系统的职业化训练,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精神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诚信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举止等等。

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际为导向的知识转化能力,以协作为手段的组织工作和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也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创业能力主要指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只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才能引导学生更多地创造就业岗位,发挥“就业倍增”的效应。

  4.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不尽相同,但基于人才素质基本结构相同这一规律,就需要在教育实践上正确处理好能力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的关系。

因此,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厚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应用”为目标、“创新”为特征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应突出以“应用”为目标、“创新”为特征。

对一所学校来说,应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上进行深入研究,对现有的学科结构、课程体系及其它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增设创新类课程,加大应用性教学力度,进一步重组和优化教学体系。

对于专业核心课程,要讲透应用技术、实用技术、各类实务,同时,根据专业技术课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来设定,而不是为了理论与学术本身拓展深度、广度服务。

另外,还应采用模块式的课程结构,实现“纵向可提升,横向可转移”,比如:

通识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文化科学素质选修模块、专业方向选修模块等,且各类模块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围绕培养对象所要求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紧密链接,给学生根据市场需要与个性特点以较大的选择性。

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应紧紧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与增强职业素质为主线,坚持先进性、针对性、应用性和综合化的原则,构建一个与培养目标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紧密吻合的,以模块化课程结构为主的柔性化理论教学体系。

为构建这样的理论教学体系,应搞好课程整合,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抓好教学内容更新,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增加选修课模块,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采用分支型课程设置模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构建以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应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创新”为原则。

要着力改变轻实践、轻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做到既要坚持理论教学,提高理论学习的效果,又要强化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

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促使学生打下坚实宽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后劲”,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重点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中强调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