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940360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docx

做人从知耻开始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三课知耻近乎勇

——自尊知耻(正反)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什么是自尊、知耻,了解自尊与自傲、虚荣的不同。

2.知道自尊知耻是个人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3.培养个人的知耻之心,提高辨别善恶、荣辱、是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采取正确的方法面对羞耻感,从“知耻”而“记耻”,“记耻”而奋发,发挥羞耻心的积极作用。

2.正确对待自尊与虚荣、自尊与自傲,学会自尊,学会尊重别人。

3.运用全面观点、发展观点、角色分析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个人勇于承认错误、改过自新、对他人和社会履行应尽义务的态度。

2.树立在个人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

3.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把个人的荣辱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结合起来,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理想。

二、教材分析

[逻辑结构]

教材粗体字,此略。

[内容分析]

1.基本目标:

培养学生自尊知耻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态度。

2.承上启下:

一个自信的人,必然是一个懂得自尊和知耻的人。

本课强调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统一,个人自尊心与民族自尊心、责任感的统一,在内容上是对前两课内容的拓展和深化。

(只有在个人与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中,才能对自我作出准确的认识和评价)

——联系:

人生价值的内涵、创造和实现;邓小平等伟人名言

3.主要内容:

以自尊和知耻为统帅,有机整合心理健康、道德和国情等方面内容(综合性)

(1)心理健康教育上,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自尊心,克服自傲、虚荣等不良心理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上不断取得进步。

——与自身

(2)道德上,引导学生努力形成自尊和尊重他人的生活态度。

——与他人

(3)国情教育上,引导学生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责任感,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为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贡献力量。

——与国家、民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羞耻之心,义之端也”;“什么是自尊”,“自尊与自傲、虚荣的区别”。

2.教学难点;羞耻之心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改变陋习,培养良知”。

四、知识体系

第一课时做人从知耻开始

1.什么是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

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指,对自己言行的过失和对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有羞辱惭愧之感。

2.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有何重要意义?

——渗透角色分析法

(1)羞耻之心,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一种精神力量。

它能使人改过自新,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去履行义务,不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情。

——个人

(2)知耻,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条件。

——个人

(3)羞耻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反应,它能够催人奋进,也可能使人丧失对自己的信心。

——个人

(4)羞耻之心对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至关重要,对公民切实履行社会道德义务,树立道德责任感,具有普遍的实际意义。

——社会

(5)羞耻之心有利于公民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责任感,增强精神动力和民族凝聚力,激励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从而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

——国家和民族

3.如何培养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

(1)(知耻)在内心建立起辨别善恶、是非、美丑的标准。

(2)(记耻奋发)由“知耻”而“记耻”,由“记耻”而奋发。

(3)按照社会道德和法律要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对个人要求

(4)

第二课时立身需要自尊

1.什么是自尊?

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与爱护的心理。

2.自尊的重要性是什么?

(1)自尊心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2)自尊是成才和成功者必备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个人有了自尊,就会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为人处世就会光明磊落。

个人的生命因为有了自尊,才显得更加有力,社会也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人,才更加繁荣强大。

3.如何正确区分自尊与虚荣、自尊与自傲?

自尊与虚荣不同。

自尊是对自己负责,追求的是踏实;虚荣是为自己化妆,追求的是表面的荣耀和光彩。

自尊与自傲不同。

自尊的人没有傲气,但有正气;自傲的人自视清高,目中无人。

五、教法:

阅读讨论法、活动体验法、谈话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做人从知耻开始(知耻和自尊的重要性)

[预习新课](课外)

1.完成本课时书本全部问题。

2.收集3—5句“廉耻”教育名人名言。

[复习旧课](课内课外)

1.

2.

[导入新课]

“廉耻”教育名人名言“大比拼”(性别、小组等)

1.知耻近乎勇——孔子

2.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无羞耻之心,非人也——孟子

3.廉耻,是立人之在节——欧阳修

4.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朱熹

5.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之心,若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康有为

6.

小结(导入新课):

上述“名人名言”共同启发我们:

“做人从知耻开始”,即要有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

什么是?

为什么要树立?

怎样树立?

(板书:

)第3课第1课时做人从知耻开始

[教学新课](课内)

(板书:

)一、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的含义——“WHAT”P23

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就是对自己言行的过失和对自己不讲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有羞辱惭愧之感。

(板书)

过失含义:

第一,[fault;slip;error;mistake]因疏忽而犯的错误。

第二,[negligence]在法律上指因疏忽大意而犯罪,即应注意、能注意而不注意造成了危害,谓之过失。

道德含义: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

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生活在线”(教材P22)

——诚实考试(学生学习生活常遇问题;引发学生对什么是羞耻、为什么要知耻的思考)

活动1.小组讨论

问题

(1)小明和小刚到底谁赢了这场“比赛”?

为什么?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羞耻之心有何作用?

提示(方法指导):

全面一分为二观点(品质上、学习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发展观点(眼前评价认同、长远提高成长)。

小结:

小明和小刚约定在考试中比个高低,但小明通过作弊,在成绩上“赢”了小刚,并十分得意。

从表面和眼前来看,小明在成绩上“赢”了小刚;但从实质和长期行为性质和危害来看,小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做法表明他不仅缺少基本的羞耻观念、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能力低下(对应“十分得意”),在道德品质上“输”掉了这场比赛,不利于他增强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能力,形成严于律己、自尊知耻良好道德品质,从而促进自己健康成长;而且不利于他检测自己学习情况,培养自觉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对应“在成绩上”)。

实在不“明”智:

看似小聪明、实则大愚昧。

(板书:

)二、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的作用——“WHY”

(板书:

)作用1P24.(能使人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羞耻之心,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一种精神力量。

它能使人改过自新,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去履行义务,不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情。

——个人角度

不良诱惑包括:

在享受生活方面,对吃、穿、住、用、行追求过分甚至是贪得无厌,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对“钱财”的追求,甚至为了“钱财”而不择手段,走向违法犯罪深渊,偏离正常人生轨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学习方面,贪图玩耍娱乐,不认真学习,如考试作弊等;在交往方面,在好奇和从众心理趋使下,跟随群体从事对身心健康有害的各种活动,如吸烟、吸毒、赌博、浏览不健康书刊网页、玩电子游戏等;贪图小便宜等。

(板书:

)作用2P24.(能使人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知耻,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条件。

——个人角度

过渡:

“小明,小明,你实在不聪明。

”作为同学朋友,不应嘲笑,而应帮助。

问题

(2)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你准备如何让小明提高认识,改正错误?

提示:

要让小明认识到:

考试作弊是一件十分羞耻的事情,是不道德的;要有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

(板书:

)三、培养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的要求——“HOW”

(板书:

)要求1P24.(知耻)在内心建立起辨别善恶、是非、美丑的标准。

过渡:

通过你的耐心用心疏导帮助,小明知道了自己考试作弊的行为是十分羞耻的,是不道德的(“知耻”)。

问题(3)在感到羞耻的时候,小明又会怎么做怎样反应呢,这样做反应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方法指导):

逆向思维(消极反应、积极反应)

小结:

羞耻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反应,在感到羞耻的时候,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有人会消极反应,想方设法掩饰错误、逃避现实,或是采取不正当方法来保全面子(如掩饰自己真实感受,用大笑或玩笑来掩饰羞耻感,分散他人注意,进而将自己大部分心理活动隐藏起来;压抑自己记忆,以免给自己带来痛苦和羞耻;激动易怒,甚至用暴力、报复方法来避免羞耻、保全面子;自我责备或责备他人,对自己和他人失去信任,进而远离他人),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耻辱和痛苦。

有人则会积极应对,通过自责、痛哭,适当发泄自己羞耻感;并且在知耻基础上记耻,总结经验,引以为戒,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生活中的积极方面,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到如下启示:

第一,羞耻感既能鼓舞人的斗志、催人奋进;又可能摧毁人的信心使人丧失对自己的信心;即羞耻感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第二,当我们感到羞耻的时候,正确方法是由“知耻”而“记耻”,由“记耻”而奋发,发挥羞耻心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影响,这样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板书:

)二、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的作用——“WHY”

(板书:

)作用3P25.发挥羞耻心的积极作用,能够催人奋进,不断取得进步。

——个人角度

(板书:

)三、培养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的要求——“HOW”

(板书:

)要求2P25.(记耻奋发)由“知耻”而“记耻”,由“记耻”而奋发。

过渡:

羞耻之心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能使人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能够催人奋进,不断进步。

它对社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改变陋习,培养良知”(教材P25)

——文明言行(学生学习生活常遇问题;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知耻之心,不做有损公德和人格的事情,提高个人道德素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活动2.你说我说

问题

(1)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人会因为缺乏羞耻心而作出有损公德和人格的事情。

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提示:

仿照教材P25,列举日常生活中缺乏羞耻之心的表现。

小结:

无耻必然无德。

社会上出现的坑蒙拐骗、盗窃抢劫、走私、贩毒、吸毒以及凶杀、黑社会等丑恶的社会现象;有的经商者,以假乱真、缺斤少两,坑害顾客;有的行医者,视有无“红包”以及“红包”的大小开药、住院、动手术;日常社会生活中,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破坏绿地、损坏公物、在古建筑上乱刻乱画、说粗话脏话、稍有摩擦发生口角乃至大打出手等种种缺乏公德、伤风败俗的社会现象,都与这些公民缺乏廉耻之心有关。

问题

(2)任选某一陋习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并提出改变这一状况的建议。

提示:

准确、全面把握给定问题角度。

小结:

不知羞耻的行为不仅有损自己的人格,不利于提高个人道德素养;而且有损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德,不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羞耻之心,对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至关重要,对公民切实履行社会道德义务,树立道德责任感,具有普遍的实际意义。

培养羞耻之心,就要按照社会道德和法律要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国家必须大力加强知耻教育,培养国民的知耻之心;个人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变陋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板书:

)二、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的作用——“WHY”

(板书:

)作用4P26.羞耻之心,对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至关重要,对公民切实履行社会道德义务,树立道德责任感,具有普遍的实际意义。

——社会角度

(板书:

)三、培养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的要求——“HOW”

(板书:

)要求3P26.培养羞耻之心,就要按照社会道德和法律要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对个人要求

过渡1:

羞耻之心关乎个人的成长,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过渡2: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的这名言说明羞耻之心对国家和民族也是至关重要的。

过渡3:

个人有光荣的一面,也会有耻辱的经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也是这样。

活动3:

史海沉思

阅读感悟一:

“羞耻感与责任感”(教材P26)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坐落在南京市江东门。

每年,各界人士及青少年都要来此敬献花圈并进行祭奠活动,提醒人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正视耻辱(只有正视民族的耻辱,才能培养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只有勇于正视“耻辱”的民族,才是真正充满希望的民族)

问题

(1)我们为什么要“勿忘国耻”?

小结: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既有其辉煌璀璨的一面,也有其阴暗屈辱的一面。

对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责任感,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在民族耻辱感的基础上萌动、产生和发展的。

只有勇敢正视“耻辱”,并从中汲取动力的民族,才是伟大的充满希望的民族。

阅读感悟二:

“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教材P30)

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

那个洋人说:

“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

”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

“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竟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

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问题

(2)徐悲鸿的成功除了坚实的基本功外,还有什么重要条件?

提示:

强烈的民族羞耻感、民族自尊心是他成功的重要条件。

问题(3)从上述两段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

从“勿忘国耻”的意义和要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小结:

就国家和民族而言,羞耻之心有利于公民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责任感,增强精神动力和民族凝聚力,激励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从而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

我们要勇敢正视“耻辱”,并从中汲取动力——国家和民族

(板书:

)二、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的作用——“WHY”

(板书:

)作用5P26、30.羞耻之心有利于公民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责任感,增强精神动力和民族凝聚力,激励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从而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

——国家和民族角度

(板书:

)三、培养羞耻观念羞耻之心羞耻感知耻的要求——“HOW”

(板书:

)要求4P26.勇敢正视“耻辱”,并从中汲取动力。

[巩固新课](课内课外)

1.课内作业

2.课外作业

(1)复习旧课

第一,整理本课时知识体系。

要求:

体系、角度及要点序号页码清楚。

第二,列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例,谈谈使你最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事件。

提示:

香港回归等。

第三,就“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

列举事实,充满激情,条理清楚,字数不少于500字。

建议:

(2)预习新课

第二课时立身需要自尊(正确保持自尊培养良知)

[预习新课](课外)

1.

2.

3.

[复习旧课](课内课外)

1.

2.

3.

[导入新课]

生活连线——俗语:

“树要皮,人要脸”、“宁输馒头不输气”的含义。

教师小结:

这两句俗语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人若失去了自尊,生命便没有了价值。

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类的需要主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尊重自己(自尊)两层含义。

新课讲授

一、我的自尊体验

活动内容:

教材P27说说在下列情景中,自己会有怎样的感受或行动:

当我被人无端地指责甚至谩骂时,我会。

当我的建议被老师或同学采纳后,我会。

当我,我会。

当我,我会。

……

设计意图:

“我的自尊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曾经有过的自尊体验,从而使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再上升到理论——“信息点击”里的介绍“什么是自尊”。

从学生亲身的感受中得出自尊的概念。

教师行为:

可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半径列举事例。

如当我被人无端地指责甚至谩骂时,我会感到十分难过,产生一种羞愧感,进而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言行;当我的建议被老师或同学采纳后,我会认为自己很重要,会感到分外高兴,产生一种荣誉感;当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看到周围人赞扬的目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品德高尚;当我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时,我们会感到自己有能力;我们这些都是自尊。

自尊使人自爱、自信、自强不息;丧失自尊会使人自轻自贱,甚至自暴自弃;触犯人的自尊,则会使人烦恼、怨恨或愤怒。

教师小结:

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获得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的情感。

(板书)

二、自尊的力量

过渡:

自尊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板书)

阅读感悟:

教材P27-28一个纽约商人的故事,他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扔下1元钱,但又觉得不妥,重新返回,取走了几支铅笔。

这件事使铅笔推销员受到很大激励,最终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讨论:

(1)纽约商人为什么又回来取走几支铅笔?

(2)纽约商人的一席话对铅笔推销员产生了什么影响?

(3)我们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问题提示:

纽约商人回来取走几支铅笔,将“施舍”转换成了“交换”。

他以平等的身份对待铅笔推销员,不因自己的成功而轻视别人,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同时也获得了别人的尊重。

“你跟我都是商人”这句话使铅笔推销员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增强了他的自信心,成为推动他不断前进、奋斗的动力。

可见,自尊具有巨大的力量,是个人成才成功的重要条件。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自尊与尊重别人是统一的,尊重别人,个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每个人都能把自尊和尊重别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设计意图:

这一故事,蕴含着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思想,这对引导学生正确地追求自尊、把握自尊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小结:

从推销员身上:

自尊是成长和成功者必备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

(板书)因为一个人有了自尊,就会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为人处世就会光明磊落。

个人的生命因为有了自尊,才显得更加有力,社会也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人,才更加繁荣强大。

从纽约商人身上:

任何人的自尊心都应该得到尊重。

自尊不是轻视别人,不是狂妄自大,而是一种对平等的要求。

三、自尊不自傲自尊不虚荣

活动内容1:

借我一双慧眼

小明的父母收入不高,经济条件有限,他就向同学借钱也买了一双。

许多同学都投来羡慕的

眼光,小明觉得很有面子,有了自尊。

材料二“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请回答:

1.小明的做法是为自己赢得了自尊吗?

为什么?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傲气”和“傲骨”?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身边的例子中感受到,自尊有两重性,如不能把握好自尊的“度”,就可能成为自傲、虚荣。

问题提示:

1.不是。

小明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虚荣心理。

自尊与虚荣不同。

自尊是对自己负责,追求的是踏实;虚荣是为自己化妆,追求的是表面的荣耀和光彩。

2.“傲气”指的是自傲,“傲骨”指的是自尊。

自尊与自傲不同。

自尊的人没有傲气,但有正气;自傲的人自视清高,目中无人。

活动内容2:

教材P29看漫画,说寓意

填写:

自尊与自傲、虚荣的不同在于。

自尊心会使我们。

自傲、虚荣会使我们。

活动内容3:

联系两则材料和漫画,说说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一个什么人生道理?

问题提示: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

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

交往中毫无自尊不行,虚荣自傲也不行。

维护自尊应从实际的需要出发,让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做到自尊而不自傲,自尊而不虚荣。

设计意图:

设置两幅漫画,主要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人走向成功,不仅需要自尊,而且需要把自尊和自傲、虚荣区别开来,同时要注意自尊的两重性,把握好自尊的“度”。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填写等环节,认识到:

没有自尊,自暴自弃的人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而自傲的人惟我独尊、目中无人,不懂得尊重别人,最终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帮助,很难取得成功。

生活中有的人特别爱面子,贪图追求表面光彩,这就走向了虚荣。

比如将父母或他人的荣耀也当成自己的;因为害怕别人看不起,而不顾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在穿着打扮上互相攀比;在知识学问上,不懂装懂;总想表现出一贯正确,听不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如此等等,这些都是虚荣心的表现。

自尊心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

有自尊心的人也承认自己有比不上别人的地方,但是他们相信通过努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使自己变得更好;而虚荣心却建立在自卑的基础上。

有虚荣心的人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总是不由自主地掩盖自己的弱点,以便显得自己和别人一样或比别人更优越。

虚荣心使他们不是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实力,而是急功近利地做表面文章,结果到头来并不能真正改变不利地位,反而进一步丧失了自尊。

因此,虚荣并不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充实,永不满足的虚荣心带给人的只能是无休止的烦恼。

四、正确维护自尊

过渡:

自尊具有两重性,在生活中,特别是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如何正确地维护自尊呢?

自尊心是一种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心理训练,下面我们来做这一个训练。

拓展天地:

教材P30保持自尊的“弹性”

当我们遇到下列情况时,应怎样做?

为什么?

当办事情遇到冷遇时:

当意见被否定时:

当你受到批评时:

问题提示: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时办事情遇到冷遇,自己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这时要想一想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一目标,有时需要忍耐。

忍耐是个人修养、智慧和能力的集中体现。

遇事发怒、争强好胜的人;往往会造成因小失大的后果。

比如,当我们办事情受到冷遇时,应加强沟通,以更加礼貌、友好的态度去进一步争取他人的帮助,如果因为怕面子上过不去而放弃努力,事情就无法办成功。

再如,当自己的意见被否定时,应多想想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是否存在问题,想办法进一步充实自己的观点,使之更加完善,而不应简单地记恨他人,或产生对立情绪。

又如,当我们受到批评时,会感到很难堪,这时正确的做法是虚心接受批评,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重新获得别人的信任。

七、资料包

知耻近乎勇的含义

“知耻近乎勇”出自《礼记·中庸》,大意为:

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

求伯君曾创造了一个数千万人熟悉的中文编辑软件WPS。

当气势夺人的国外软件逐渐占领中国软件市场时,他并不气馁,强烈的自尊心使他鼓足勇气,不惜卖掉自己的别墅,开发出新一代的WPS97软件。

他相信外国软件能做的事,中国人设计的软件同样能做到。

请问:

求伯君成功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求伯君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

自尊是成长和成功者必备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个人有了自尊,就会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为人处世就会光明磊落。

个人的生命因为有了自尊,才显得更加有力,社会也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人,才更加繁荣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